子張19.14
19.14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在八佾篇,3.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孔子對「喪」禮的本質看法是「戚」,是「喪主」的一種心理狀態,不是外在形態和臉色的改變~「易」。子游提出,「喪致乎哀,而止」,也是強調居「喪」之人的心理感受,「哀」而止,也就是說喪「禮」的形式表現不能脫離開「哀」這個本質核心。我們常聽說的和眼見的,不乏「喪而不哀」的情形,「喪禮」的形式繁瑣、甚或奢華,伴有佯哭,「喪主」成為儀式的表演者,一切展示給外人看。
朱熹說致極其哀,不尚文飾也。「而止」二字,亦微有過於高遠而簡略細微之弊。學者詳之。
楊時說:「『喪,與其易也,寧戚』,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之意。」
邢昺說:此章言居喪之禮也。言人有父母之喪,當致極哀戚,不得過毀以至滅性,滅性則非孝。孔安國說:「毀不滅性。」《孝經》文:「不食三日,哀毀過情,滅性而死,皆虧孝道,故聖人制禮施教,不令至於隕滅。」
「喪」到了現代,其「禮」在農村要比城市存留和體現的更繁雜。土葬還有習俗,火葬則「講究」不多,還會被各種「收費」糾纏,成為一門獨家生意。堂堂禮儀之邦,先民很早就對「生死」「喪葬」有了文化認識,到今天,「喪」幾乎沒有什麼國家規範(領導除外)或民間規範。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如今似乎大家都很在乎怎麼活,不在乎怎麼死。包括鄙人在內,已然沒有愧對祖先的意識,有時倒有抹黑、痛罵祖先的自覺,只知自己有父親和爺爺,忘了父親和爺爺也有父親和爺爺。只知道新中國,不知道舊中國、古中國和新中國還有輩分關係。呵呵。
在八佾篇,3.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孔子對「喪」禮的本質看法是「戚」,是「喪主」的一種心理狀態,不是外在形態和臉色的改變~「易」。子游提出,「喪致乎哀,而止」,也是強調居「喪」之人的心理感受,「哀」而止,也就是說喪「禮」的形式表現不能脫離開「哀」這個本質核心。我們常聽說的和眼見的,不乏「喪而不哀」的情形,「喪禮」的形式繁瑣、甚或奢華,伴有佯哭,「喪主」成為儀式的表演者,一切展示給外人看。
朱熹說致極其哀,不尚文飾也。「而止」二字,亦微有過於高遠而簡略細微之弊。學者詳之。
楊時說:「『喪,與其易也,寧戚』,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之意。」
邢昺說:此章言居喪之禮也。言人有父母之喪,當致極哀戚,不得過毀以至滅性,滅性則非孝。孔安國說:「毀不滅性。」《孝經》文:「不食三日,哀毀過情,滅性而死,皆虧孝道,故聖人制禮施教,不令至於隕滅。」
「喪」到了現代,其「禮」在農村要比城市存留和體現的更繁雜。土葬還有習俗,火葬則「講究」不多,還會被各種「收費」糾纏,成為一門獨家生意。堂堂禮儀之邦,先民很早就對「生死」「喪葬」有了文化認識,到今天,「喪」幾乎沒有什麼國家規範(領導除外)或民間規範。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如今似乎大家都很在乎怎麼活,不在乎怎麼死。包括鄙人在內,已然沒有愧對祖先的意識,有時倒有抹黑、痛罵祖先的自覺,只知自己有父親和爺爺,忘了父親和爺爺也有父親和爺爺。只知道新中國,不知道舊中國、古中國和新中國還有輩分關係。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