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小劇場《文廣探谷》看戲曲行業新時代「守正創新」
一·逢,狂言自出青年口
看過幾部新編戲、改編戲之後,無論是從文藝創作者的角度,還是觀眾的角度,很多「創新」的形式,確實是受眾小,且並不能真正獲得認可的。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在演出介紹中對於創編小劇場《文廣探谷》的「目的」闡釋,終於還是給足了一個文藝創作者角度觀戲人買一張《文廣探谷》的吸引力。
起初看這部戲的心思,是看熱鬧的心思,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大部分戲曲台上的創新還做不好,一個不大的團體,又能如何能把「台上台下」的守正創新放到一起來說?
二·見,北風卻來春雨漏
前一天看到他們改編的《霸王別姬》,巧妙的避免了因為虞姬自刎過分精彩,無法將觀眾留到最後,主語中的「霸王」成為陪襯的問題,儘管此後我又對此劇產生諸多新思考,可在當時,還是改變了我一開始的態度。
中英雙語的節目單也是香港西九區戲曲文化中心這次創拍小劇場《文廣探谷》的亮點所在——這種宣傳方式在我們內地的創作團隊中並不常見。與此同時,一些「戲曲電影」的翻譯,往往不盡如人意。作為香港的團隊,他們在這件事上有先天的優勢,這種優勢顯然在戲曲對外傳播的道路上是值得加以重視的。
三·看,少年意氣總邂逅
名為《文廣探谷》,這個選題必然是圍繞著「楊文廣」這個角色的。楊文廣這個人物的人設自始至終,無論創新與否,一直是非常可圈可點的。繼承自父母的「勇敢」、和母撒嬌時候的「可愛」、對父親「保家衛國」的崇拜。得知父親以身殉國,成為楊文廣的成長產生「質變」的關鍵節點,從「有人庇佑」到「頂天立地」,楊文廣的人物設定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有血有肉,從情感與意氣層面,而非看臉的「少年感」。
在《文廣探谷》里,這些人設並沒有被拋卻,甚至通過舞檯燈光、LED等多種形式,起到了更好的烘托效果。
除此之外,小劇場粵劇《文廣探谷》在表現承繼之上,展現出了獨特的思考。主創團隊從粵劇經典劇目《楊令公闖碑》開始推開劇情,並在此基礎上,吸收了其他劇種在楊家將系列故事中的情節塑造,正合劇目所表達的核心思想「立足自身,博採眾長」。
四·念,家國忠孝滅仇讎
「家國大義」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們如今可能會批判古人的「愚忠」、「愚孝」,我們嘆過「飛將軍李廣」、「精忠報國岳飛」,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罵』過他們「以身作長城」,為保國護民而死。
所以,只要我們遇到的不是現在在網絡上才敢於展現自己的槓精,「家國大義」無論如何演繹,都可以帶來市場的叫好。
所以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選擇了家喻戶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故事,作為創新改編的題材,可謂從選題開始,就註定會獲得成功。
同時,這也啟發著我們對於新時代戲曲新編戲選題的思考——新時代的新觀眾,其思想理念大為不同,「包容」、「開放」、「前衛」,才子佳人故事中所表達的部分思想,或許在曾經的社會環境下是開放且進步的,但在如今並不能滿足新觀眾對戲曲文化的幻想與要求。
五·聽,塞外風寒傳九州
①風聲:將音效與乾冰融合,讓觀眾「親臨」塞外,風沙呼嘯。在這個對文藝作品要求「高代入感」的時代,這樣大膽而直接的形式,顯然給足了觀眾視聽上的滿足。
②鼓聲:從《霸王別姬》的「鑼邊花」開始注意到鼓師。而身邊更多觀眾的表現,也明顯昭示著大家對鼓師的關注。
從《霸王別姬》到《文廣探谷》,鼓師對氛圍塑造起到極強的作用,心跳隨著鼓點律動,戰場廝殺仿佛就在眼前。
將「頭通鼓、二通鼓、三通鼓」的擊鼓發兵,實際展現給觀眾,巧妙的營造了戰場的轟轟烈烈,也在整場戲的展開中,讓整場戲的展開更為連貫,節奏鮮明。
不難看出,對於音樂的運用,不拘泥於「伴奏」和「節律」本身,也能夠為一部改編戲帶來出彩、出圈的獨特角度。
③人聲:在對我們觀眾的演後談中,我從主創團隊的介紹處了解到《文廣探谷》是集香港粵劇老藝術家們之力,反覆打磨而成。
與此同時,演員即是編劇。
回憶整場戲的「完整性」,我不難對現在的編劇是否因為有「導演」的存在,而脫離了演員,並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展現演員的個人「擅長」有所懷疑——就像我們藝術管理專業,對於演員的熟悉程度並不高,理論指導實踐,外行組織內行,難免紙上談兵。
這同時又反映出一個尖銳的問題:現在的青年編劇是否在個人素養上依舊有所欠缺?以至於許多新編戲既提不起新觀眾的興趣,也讓老觀眾罵聲不斷?
六·想,舊文新撰可應酬
回到《文廣探谷》的劇情上來,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故事與原本的《楊門女將》等楊家將系列故事有時間線和部分人物設定上的衝突,從而引發了下述思考:
①傳統觀眾是否願意接受,又是否能夠在觀演的當時,接受劇情上和人物塑造上,與傳統劇情、人物形象的不同之處?
②我們作為評論人員、從業人員,思考的角度是否應該從「守正創新」的戲曲行業發展上看這部戲?因為我們是有目的性的去觀看演出,那麼我們的視角必定有局限性。
③通過多場戲的舞台設計、劇情邏輯,以及台下觀眾叫好兒、鼓掌的具體點,我們必須要承認:很多時候從創作者的角度看舞台效果,與觀眾視角大相逕庭。不能以「市場收益」、「大眾評審」作為唯一評判標準,那麼我們到底如何鑑定「創新」符不符合時代需求?
七·知,梅花高懸源泉守
①台詞句句傳心
通過以楊文廣學習來自楊七娘的梅花槍(外來)和楊家槍(自身)的過程與大戰中的融會貫通,演繹戲裡戲外的守正創新,最終得出:守好自己的,再博採眾長,這句貫穿戲內戲外,關於如何「守正創新」的討論
②守正方能創新
本劇通過虛擬一部楊家將系列故事中從未出現的《楊氏寶鑑》,與台下觀眾產生「尋」寶鑑的互動,這一點無論是對於「互動需求」的迎合刻意為之還是故事到此,尋找成為必然,水到渠成的產生台上台下的互動,這種「創新」與「互動」還是不能離開「戲曲」的本源,是服務於戲曲的,也就是說至少不應當讓戲曲成為為「互動」服務的元素。
八·憶,已知風雨是綢繆
當晚回憶整場劇目,我產生了以下兩個方向的思考:
①作為文藝創作者,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一場戲,是否能夠真正滿足市場需求?已知:大部分時候觀眾所喜愛的橋段與我們想要強調的重點並不完全契合。
②「夢」的形式讓不存在的《楊氏寶鑑》變得合理化,也串聯起楊文廣與楊令公的「承繼」與「聯繫」,這種處理方式並不新穎,但是「如夢似幻」的舞台處理方式,引觀眾「入境」。
在第十九屆BJ文藝論壇上,中國戲曲學院顏全毅老師對於戲曲從「大眾」、「小眾」到「分眾」的探討,對小劇場梨園戲發展創新的肯定,以及網文《贅婿》影視化對應受眾視角變化的分析。包括其他「戲劇」行業內專家對於當代戲劇發展的反思,讓我越發肯定一個想法:我們既要做針對市場需要的戲曲,也要保證能夠成為「經典」流傳的戲曲。
時至今日,再回憶起小劇場《文廣探谷》,幾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再次出現:
①當「演」、「寫」、「管」、「評」分離,「寫」的本子演員不願意演、「管」的方式不符合戲曲行業發展的趨勢,「評」的人對於戲曲未必熱愛,也未必了解。我們在很多時候是否在外行指導內行?
②「市場導向」是產生經濟效益的必然,「引導市場」是社會與文化的需要,二者之間是分道而行,還是擇一平衡?
③是應該讓演員、舞台適應內容,還是內容為二者服務?
③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自擔成本」帶來的利是「全身心投入」,但卻是愛好與個人反哺時代文化發展,經歷與經濟的有限,必然會限制發展的多元與廣度。可「資金支持」又難免帶來「應付了事」、「主題鮮明,內涵不搭調」等一系列問題,二者之間的取捨又應該在哪裡?
九·得,欲留青史信問舟
香港西九區戲曲中心的《文廣探谷》無疑是一場戲裡戲外的探索,也無疑是里程碑似的一次嘗試。
音樂、舞蹈、更廣闊的戲劇形式,都在不斷「充實」戲曲的時代創新,到底是「跨界」,是「無界」,還是「邊界消融」?
而我們所謂的「創新」是否是一場戲曲界的「時尚輪迴」?
在專家評論員與觀眾之間,到底誰才是決定一場戲成功與否「金標準」?
「分眾」與「市場經濟」之間存在「同行」與「矛盾」,國家的資金扶持真的能「挽救」戲曲麼?
在新時代,戲曲「守正創新」必然面臨的問題,似乎很難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一部戲的「成功」雖然是可以複製的,但「複製」卻顯然不是發展的正確道路。
要想讓對於戲曲「守正創新」的嘗試真正名留青史,只有時間會給我們一個準確的答案。
看過幾部新編戲、改編戲之後,無論是從文藝創作者的角度,還是觀眾的角度,很多「創新」的形式,確實是受眾小,且並不能真正獲得認可的。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在演出介紹中對於創編小劇場《文廣探谷》的「目的」闡釋,終於還是給足了一個文藝創作者角度觀戲人買一張《文廣探谷》的吸引力。
起初看這部戲的心思,是看熱鬧的心思,不可否認的是:如今大部分戲曲台上的創新還做不好,一個不大的團體,又能如何能把「台上台下」的守正創新放到一起來說?
二·見,北風卻來春雨漏
前一天看到他們改編的《霸王別姬》,巧妙的避免了因為虞姬自刎過分精彩,無法將觀眾留到最後,主語中的「霸王」成為陪襯的問題,儘管此後我又對此劇產生諸多新思考,可在當時,還是改變了我一開始的態度。
中英雙語的節目單也是香港西九區戲曲文化中心這次創拍小劇場《文廣探谷》的亮點所在——這種宣傳方式在我們內地的創作團隊中並不常見。與此同時,一些「戲曲電影」的翻譯,往往不盡如人意。作為香港的團隊,他們在這件事上有先天的優勢,這種優勢顯然在戲曲對外傳播的道路上是值得加以重視的。
三·看,少年意氣總邂逅
名為《文廣探谷》,這個選題必然是圍繞著「楊文廣」這個角色的。楊文廣這個人物的人設自始至終,無論創新與否,一直是非常可圈可點的。繼承自父母的「勇敢」、和母撒嬌時候的「可愛」、對父親「保家衛國」的崇拜。得知父親以身殉國,成為楊文廣的成長產生「質變」的關鍵節點,從「有人庇佑」到「頂天立地」,楊文廣的人物設定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有血有肉,從情感與意氣層面,而非看臉的「少年感」。
在《文廣探谷》里,這些人設並沒有被拋卻,甚至通過舞檯燈光、LED等多種形式,起到了更好的烘托效果。
除此之外,小劇場粵劇《文廣探谷》在表現承繼之上,展現出了獨特的思考。主創團隊從粵劇經典劇目《楊令公闖碑》開始推開劇情,並在此基礎上,吸收了其他劇種在楊家將系列故事中的情節塑造,正合劇目所表達的核心思想「立足自身,博採眾長」。
四·念,家國忠孝滅仇讎
「家國大義」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們如今可能會批判古人的「愚忠」、「愚孝」,我們嘆過「飛將軍李廣」、「精忠報國岳飛」,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罵』過他們「以身作長城」,為保國護民而死。
所以,只要我們遇到的不是現在在網絡上才敢於展現自己的槓精,「家國大義」無論如何演繹,都可以帶來市場的叫好。
所以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選擇了家喻戶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故事,作為創新改編的題材,可謂從選題開始,就註定會獲得成功。
同時,這也啟發著我們對於新時代戲曲新編戲選題的思考——新時代的新觀眾,其思想理念大為不同,「包容」、「開放」、「前衛」,才子佳人故事中所表達的部分思想,或許在曾經的社會環境下是開放且進步的,但在如今並不能滿足新觀眾對戲曲文化的幻想與要求。
五·聽,塞外風寒傳九州
①風聲:將音效與乾冰融合,讓觀眾「親臨」塞外,風沙呼嘯。在這個對文藝作品要求「高代入感」的時代,這樣大膽而直接的形式,顯然給足了觀眾視聽上的滿足。
②鼓聲:從《霸王別姬》的「鑼邊花」開始注意到鼓師。而身邊更多觀眾的表現,也明顯昭示著大家對鼓師的關注。
從《霸王別姬》到《文廣探谷》,鼓師對氛圍塑造起到極強的作用,心跳隨著鼓點律動,戰場廝殺仿佛就在眼前。
將「頭通鼓、二通鼓、三通鼓」的擊鼓發兵,實際展現給觀眾,巧妙的營造了戰場的轟轟烈烈,也在整場戲的展開中,讓整場戲的展開更為連貫,節奏鮮明。
不難看出,對於音樂的運用,不拘泥於「伴奏」和「節律」本身,也能夠為一部改編戲帶來出彩、出圈的獨特角度。
③人聲:在對我們觀眾的演後談中,我從主創團隊的介紹處了解到《文廣探谷》是集香港粵劇老藝術家們之力,反覆打磨而成。
與此同時,演員即是編劇。
回憶整場戲的「完整性」,我不難對現在的編劇是否因為有「導演」的存在,而脫離了演員,並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展現演員的個人「擅長」有所懷疑——就像我們藝術管理專業,對於演員的熟悉程度並不高,理論指導實踐,外行組織內行,難免紙上談兵。
這同時又反映出一個尖銳的問題:現在的青年編劇是否在個人素養上依舊有所欠缺?以至於許多新編戲既提不起新觀眾的興趣,也讓老觀眾罵聲不斷?
六·想,舊文新撰可應酬
回到《文廣探谷》的劇情上來,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故事與原本的《楊門女將》等楊家將系列故事有時間線和部分人物設定上的衝突,從而引發了下述思考:
①傳統觀眾是否願意接受,又是否能夠在觀演的當時,接受劇情上和人物塑造上,與傳統劇情、人物形象的不同之處?
②我們作為評論人員、從業人員,思考的角度是否應該從「守正創新」的戲曲行業發展上看這部戲?因為我們是有目的性的去觀看演出,那麼我們的視角必定有局限性。
③通過多場戲的舞台設計、劇情邏輯,以及台下觀眾叫好兒、鼓掌的具體點,我們必須要承認:很多時候從創作者的角度看舞台效果,與觀眾視角大相逕庭。不能以「市場收益」、「大眾評審」作為唯一評判標準,那麼我們到底如何鑑定「創新」符不符合時代需求?
七·知,梅花高懸源泉守
①台詞句句傳心
通過以楊文廣學習來自楊七娘的梅花槍(外來)和楊家槍(自身)的過程與大戰中的融會貫通,演繹戲裡戲外的守正創新,最終得出:守好自己的,再博採眾長,這句貫穿戲內戲外,關於如何「守正創新」的討論
②守正方能創新
本劇通過虛擬一部楊家將系列故事中從未出現的《楊氏寶鑑》,與台下觀眾產生「尋」寶鑑的互動,這一點無論是對於「互動需求」的迎合刻意為之還是故事到此,尋找成為必然,水到渠成的產生台上台下的互動,這種「創新」與「互動」還是不能離開「戲曲」的本源,是服務於戲曲的,也就是說至少不應當讓戲曲成為為「互動」服務的元素。
八·憶,已知風雨是綢繆
當晚回憶整場劇目,我產生了以下兩個方向的思考:
①作為文藝創作者,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一場戲,是否能夠真正滿足市場需求?已知:大部分時候觀眾所喜愛的橋段與我們想要強調的重點並不完全契合。
②「夢」的形式讓不存在的《楊氏寶鑑》變得合理化,也串聯起楊文廣與楊令公的「承繼」與「聯繫」,這種處理方式並不新穎,但是「如夢似幻」的舞台處理方式,引觀眾「入境」。
在第十九屆BJ文藝論壇上,中國戲曲學院顏全毅老師對於戲曲從「大眾」、「小眾」到「分眾」的探討,對小劇場梨園戲發展創新的肯定,以及網文《贅婿》影視化對應受眾視角變化的分析。包括其他「戲劇」行業內專家對於當代戲劇發展的反思,讓我越發肯定一個想法:我們既要做針對市場需要的戲曲,也要保證能夠成為「經典」流傳的戲曲。
時至今日,再回憶起小劇場《文廣探谷》,幾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再次出現:
①當「演」、「寫」、「管」、「評」分離,「寫」的本子演員不願意演、「管」的方式不符合戲曲行業發展的趨勢,「評」的人對於戲曲未必熱愛,也未必了解。我們在很多時候是否在外行指導內行?
②「市場導向」是產生經濟效益的必然,「引導市場」是社會與文化的需要,二者之間是分道而行,還是擇一平衡?
③是應該讓演員、舞台適應內容,還是內容為二者服務?
③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自擔成本」帶來的利是「全身心投入」,但卻是愛好與個人反哺時代文化發展,經歷與經濟的有限,必然會限制發展的多元與廣度。可「資金支持」又難免帶來「應付了事」、「主題鮮明,內涵不搭調」等一系列問題,二者之間的取捨又應該在哪裡?
九·得,欲留青史信問舟
香港西九區戲曲中心的《文廣探谷》無疑是一場戲裡戲外的探索,也無疑是里程碑似的一次嘗試。
音樂、舞蹈、更廣闊的戲劇形式,都在不斷「充實」戲曲的時代創新,到底是「跨界」,是「無界」,還是「邊界消融」?
而我們所謂的「創新」是否是一場戲曲界的「時尚輪迴」?
在專家評論員與觀眾之間,到底誰才是決定一場戲成功與否「金標準」?
「分眾」與「市場經濟」之間存在「同行」與「矛盾」,國家的資金扶持真的能「挽救」戲曲麼?
在新時代,戲曲「守正創新」必然面臨的問題,似乎很難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一部戲的「成功」雖然是可以複製的,但「複製」卻顯然不是發展的正確道路。
要想讓對於戲曲「守正創新」的嘗試真正名留青史,只有時間會給我們一個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