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清廷宣戰督撫謀局
1899年10月19日,伊藤博文第三次出任日本首相。次日上午,新任外務大臣、鼻樑上架著一副金絲眼鏡的加藤高明隔著辦公桌向他報告道:「首相,駐華公使矢野文雄剛剛發來急電,說慈禧皇太后近來正謀劃廢黜掉光緒帝!」
伊藤博文眉頭一蹙:「哦——?那她選誰當新皇儲?」
「她已選定光緒的堂兄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而且預定於明年元旦舉行讓位禮,正式改元『保慶』。」
伊藤博文往椅背一靠:「還真是迫不及待!」
「誰說不是!此舉已引發西方列強的強烈反對。」加藤高明說著,將手中打開的文件夾遞上,「您看……」
「別!」伊藤博文抬手一擺,隨後閉上雙眼道:「這些天為就職諸事,直忙得我頭暈目眩,今天但凡文件你先念主要內容就好。」
「嗨!」加藤高明連忙收手,「這是一份由英德兩國駐華公使館起草的外交照會,要求我國及美法等國共同簽署,對象是清廷。」他隨即定睛念道:
……你們的政府已經破敗不堪!唯一的出路是由文明國家建立一個新政府。而如若繼續讓皇太后「垂簾聽政」,那只能讓外國人的處境變得更為糟糕!所以,唯一能受列強國家歡迎的計劃是,讓皇帝重新親政,輔之以持自由主義觀點的顧問。皇帝可以被置於一個由列強代表組成的委員會的嚴密監督之下。
伊藤博文聽完,仍緊閉雙眼道:「寫得挺到位,叫矢野文雄直接簽署就是了。」
「嗨!」加藤高明旋即翻到文件另一頁,「此外,矢野公使在電文中還特別強調另外一件事。」有頃,他再次念道:
1897年11月1日,山東巨野縣村民衝進教堂,殺死兩名德國神甫。13日,德國以此為藉口出兵攻占膠州灣和膠澳。同年,冠縣梨園屯村民因土地侵占與教堂起衝突,威縣梅花拳師趙三多前往支援,將梅花拳改名「義和拳」。去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上奏清廷,稱義和拳本屬鄉團,建議「改拳勇為民團」,明確「義和拳就是義和團」。今年春,新任山東巡撫毓賢本著「民可用,團應撫」的政策,招安取得顯著成效。
「啪!」伊藤博文猛地拍案而起,「矢野是在擔心那老太后會利用這股民團勢力排外吧!?」
「對!」
「他的警惕性夠高!你回頭務必讓他緊盯此事,及時稟報!」
「嗨!」
時間來到過了大半年的1900年6月11日。
這天早上9點,在日本東京陽光燦爛的大森海灣,一艘名為「鶴江號」的觀光客輪載150多人徐徐出港……
——然而,這艘客輪很快就在一處不影響其它船舶進出的海面上拋錨……
大約是在七八分鐘之後,一位西裝革履的人站在船艙內的講台上,用南腔北調的口音大聲呼喚道:「諸君,下面我就開講了!」——由於這時光線很好,故即便是座位離得較遠的人也能看清:此人約莫三四十歲,因雙目如潭、鼻直須美、面龐端莊——顯得氣宇軒昂、風度翩翩。
一陣掌聲之後,那人繼續說道:「由於在座的還有不少是從前沒有謀面的同仁同道,所以,我得先藉此機會說說自己到底是誰!」
「哈哈……」眾人齊笑。
「鄙人姓孫,廣東香山人,名文,又名帝象,又號逸仙。」
「原來是孫文呀?」「是他?」「他是孫逸仙?」眾人煞是驚喜道。
「對!兄弟就是孫文孫逸仙!」
「哈哈……」眾人又笑。
「好!」孫文對著話筒大喊一聲,表情變得嚴肅起來,「下面兄弟就進入今日演講主題——清廷利用義和團之叵測居心!」他拿起文稿,神情凝重地念道:
諸君,因清皇廢立之事對洋人懷恨在心的老妖后,數月前見山東巡撫毓賢上奏,稱義和團與洋人交火時「刀劍不入、槍炮不傷」,便遣軍機大臣剛毅查證。剛毅回稟「天降義和團扶清滅洋」後,她在端郡王載漪等主戰王公的極力慫恿下,頒旨命義和團進京勤王。
有了旨意,義和團一路「殺鬼子,焚教堂,燒鐵路,拔電桿,翻洋船」。今年二三月,義和團實際控制了天津和保定。4月6日,英、法-等六國聯合照會清廷,限兩月內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兵代剿。是月中旬,天津義和團在官軍配合下衝擊洋租界。5月,他們又實際控制了北京。6月初,義和團不但到處焚燒教堂和洋店,還開始用刀矛和土炮進攻地處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區!
「啊!義和團顯然被清妖利用了!」「就是!」「這樣一來,洋人豈會善罷甘休!?」人們紛紛發出憤慨的聲音。
果不其然!
1900年6月17日,由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大日本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王國組成的八國聯軍,從海上向天津的大沽炮台發起猛烈進攻。兩天後的19日,清廷照會各國駐華使節,限令他們在一天內撤離北京。
20日上午8點,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乘轎前往總理衙門,試圖商議延緩撤離事宜。然而,當他行至東單北大街牌樓附近時,卻因無視清軍「禁止前行」的命令而被擊斃。就在同一天晚上,大沽口炮台在聯軍的猛烈攻擊下淪陷。
當日下午,紫禁城養心殿內氣氛如暴風雨來臨前般緊張壓抑。慈禧太后神色慌張,額頭布滿細密汗珠,在殿內急促踱步,難掩慌亂。思索片刻,她咬咬牙,匆忙下令用電報頒發《軍機處寄各省督撫上諭》密旨。密旨言辭急切,要求各封疆大吏即刻率兵勤王,期望達成「互相勸勉,聯絡一氣,共挽危局」之效,挽救搖搖欲墜的局勢。
當晚,月色如水灑在京城大街小巷。內務府大臣世續腳步匆匆,徑直來到工部右侍郎兼電報總局總辦盛宣懷府邸。叩門後,門房見是世續,趕忙引入。
年過半百、身形清瘦的盛宣懷接過勤王密旨看清內容,頓感一股寒意從脊背升起,四肢發軟,冷汗直冒。但他在官場多年,熟稔周旋之道。即便面對世續咄咄逼人的眼神,也迅速鎮定下來,旋即回應:「微臣定當嚴格遵照太后懿旨密發,絕不延誤!」
「還有!」世續一臉鄭重地從懷中掏出一份詔書,指著它沉吟道:「太后還有令,這份以皇上名義頒發的,向原先組成聯軍的八國,外加西班牙、荷蘭和比利時三國,共十一個列強國家正式宣戰的詔書,你務必在明日辰時前通電中外。」
「吁——」盛宣懷不禁大吸一口冷氣,為掩蓋內心惶恐,他旋即故意定睛詔書,有一句沒一句地輕念:「我朝二百數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梟張,欺臨我國家,侵占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我恃天理……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減比凶焰,張我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儴項,朝廷不惜破格懋賞,獎勵忠勛。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朕即刻嚴誅,絕無寬貸……」
「別念了!此事關乎重大,切不可有絲毫差池。你還是即刻到電報總局執行吧!一定要確保萬無一失!」
「是!」
然而,世續前腳剛走,盛宣懷後腳便立即向他那「善於商戰兵爭」的時在上海的親信高參——時任津滬電報局總辦的鄭觀應發電報尋求對策。令他想不到的是——還不到半個鐘頭,對方即回電建議說:「暫將勤王密旨和宣戰詔書壓而不發」,同時「兵貴神速,亟需趕乘即將始發之火車南下」,先與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先行溝通,然後再做兩廣總督李鴻章的工作。——因為「擔當止戰大事,全在兩廣湖江三帥。惟有大吏仨定議定力,東南方能避戰而終不毀國。且在發出密詔之同時,須盡勸說三帥按兵不動之能事。」
次日上午,在武昌兩湖總督府的會議室里,身著蟒袍、時年六十有三的張之洞,一邊通過隔著小茶几而坐的王闓運將一冊記事本遞給楊度,一邊侃侃而談道:「王大賢,這些天我發現您的高徒——不光是『金算盤』和『活帳本』這麼簡單,還是一個『活筆記』!」
「何止!」王闓運一臉得意地看向愛徒,「人家學過記憶術和速記,對那些個曾經叱吒風雲的人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活檔案』。」
「哦?那能說說即將過來的盛宣懷的履歷和能耐嗎?」張之洞一臉好奇道。
「當然可以,徒兒,你這就露一手。」王闓運打著響指對楊度說道。
「嗯!」楊度幾乎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道:「盛宣懷,字杏蓀,1844年生於江蘇省武進縣。此人秀才出身,自1870年入李中堂鴻章幕府協助其辦洋務起,曾歷任知府、天津河間兵備道、天津海關道、輪船招商局督辦、直隸津海關道、督辦鐵路總公司事務大臣、工部左侍郎兼中國通商銀行總辦和中國電報總局總辦等職。而他在這三十幾年官商生涯中,」頓了頓,他伸出一個手指繼續道:「曾創下了中國工商界的多項第一!例如: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天津電報局、第一個機動輪船公司——山東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第一座用機器開採的大型礦山——大冶鐵礦、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等等;」他說到這裡,方放下一直伸著一個手指的手,「從而在國內外享有『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及『中國銀行之父』等大榮譽。因此,其經歷與日本的澀澤榮一先生是極為相似的。」
「太厲害了!」張之洞豎起大拇指激賞道,「快舉個例子說說,記憶術是如何幫助增強記憶的?」
「好!」楊度應聲道,「比如說我明早要去別處開會,」他隨即把別在馬褂前襟扣眼處的鋼筆①抽出並舉起轉動,「非得記住要帶好這鋼筆出門。而為加強記性,我則會這樣想像——」他邊說邊旋開筆套,「我明早剛推門要外出,突然就見這已經打開的鋼筆,就像子彈一般向我飛來,因躲避不及,尖銳的筆尖便猛的從我的左耳貫穿出右耳!試問,有了這樣毛骨悚然、驚心動魄的一幕,明早我記不住恐怕都很難!」
「哈哈……哈……」眾人齊笑。
緊之,楊度又道:「然而,人的記憶總是有限的,你再怎麼會用記憶術,時間久了,總還是成不了『活帳本』、『活筆記』和『活檔案』。」他拿起茶几上記事本與鋼筆並舉:「因為終歸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心記千遍,不如手書一遍』。」
張之洞聽罷剛開口想要說什麼,卻先聞門外有人大聲通傳:「香帥!劉大人和盛大人駕到!」
不一會兒,賓主圍坐桌前,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張之洞眉頭緊鎖,手指不自覺地在桌面上輕輕敲擊,發出沉悶的聲響,有頃喃喃道:「朝廷向十一個列強國家正式宣戰的詔令,實在難以遵從。可一旦與洋人互保,便是抗旨不遵,日後如何向朝廷交代?這抗旨之罪,可是要掉腦袋的!但要是不這麼做,東南半壁一旦陷入戰火,百姓必將生靈塗炭,國家根基也會徹底動搖,大清就真的萬劫不復了!」
「那是!」應聲的人是年紀和張之洞相似,但紅寶石頂戴帽下皺紋更多更深的劉坤一,隨即只見他打起手勢道:「東南之經濟,關乎國家之根基,若與列強戰於此,根基必毀。且義和團之手段,實難成大事,洋人船堅炮利,此時開戰絕無勝算。」他隨即抱拳:「香帥,本著『民為大,君為輕』,若實在沒辦法,咱也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了!」
「對!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盛宣懷猛然頷首附和道,「二位大帥、王大賢,杏蓀反覆思量過,咱完全有籌碼與洋人約定,只要聯軍不進犯東南,我東南諸省將盡力維護地方治安,以使他們的在當地的利益不受損害。也惟有這樣,咱方可既保境安民,又為國家保下再不可多得的元氣。否則,不光咱多年大辦洋務之心血付諸東流,恐怕一切的一切,也都將毀於一旦!」
楊度聽罷立刻與王闓運低聲耳語,張之洞見狀便將目光投了過去。有頃,王闓運一面笑指徒弟一面跟他說:「皙子剛才說,既然盛大人先前能壓下密詔,那咱就不妨先看看李中堂接詔後如何回電再說。」
張之洞決然地一拍桌子:「好主意一個!就先這麼辦!」他旋即望向盛宣懷:「這回就還得看你的大本事了。」
李鴻章此後究竟如何回電?東南督撫能與列強一同化解空前危機嗎?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釋:
①當年男人穿的長袍和馬褂,其前襟大都有一排扣眼,文人雅士會將鋼筆別靠近領口的扣眼上,這樣既不影響活動又很具裝飾效果。
伊藤博文眉頭一蹙:「哦——?那她選誰當新皇儲?」
「她已選定光緒的堂兄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而且預定於明年元旦舉行讓位禮,正式改元『保慶』。」
伊藤博文往椅背一靠:「還真是迫不及待!」
「誰說不是!此舉已引發西方列強的強烈反對。」加藤高明說著,將手中打開的文件夾遞上,「您看……」
「別!」伊藤博文抬手一擺,隨後閉上雙眼道:「這些天為就職諸事,直忙得我頭暈目眩,今天但凡文件你先念主要內容就好。」
「嗨!」加藤高明連忙收手,「這是一份由英德兩國駐華公使館起草的外交照會,要求我國及美法等國共同簽署,對象是清廷。」他隨即定睛念道:
……你們的政府已經破敗不堪!唯一的出路是由文明國家建立一個新政府。而如若繼續讓皇太后「垂簾聽政」,那只能讓外國人的處境變得更為糟糕!所以,唯一能受列強國家歡迎的計劃是,讓皇帝重新親政,輔之以持自由主義觀點的顧問。皇帝可以被置於一個由列強代表組成的委員會的嚴密監督之下。
伊藤博文聽完,仍緊閉雙眼道:「寫得挺到位,叫矢野文雄直接簽署就是了。」
「嗨!」加藤高明旋即翻到文件另一頁,「此外,矢野公使在電文中還特別強調另外一件事。」有頃,他再次念道:
1897年11月1日,山東巨野縣村民衝進教堂,殺死兩名德國神甫。13日,德國以此為藉口出兵攻占膠州灣和膠澳。同年,冠縣梨園屯村民因土地侵占與教堂起衝突,威縣梅花拳師趙三多前往支援,將梅花拳改名「義和拳」。去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上奏清廷,稱義和拳本屬鄉團,建議「改拳勇為民團」,明確「義和拳就是義和團」。今年春,新任山東巡撫毓賢本著「民可用,團應撫」的政策,招安取得顯著成效。
「啪!」伊藤博文猛地拍案而起,「矢野是在擔心那老太后會利用這股民團勢力排外吧!?」
「對!」
「他的警惕性夠高!你回頭務必讓他緊盯此事,及時稟報!」
「嗨!」
時間來到過了大半年的1900年6月11日。
這天早上9點,在日本東京陽光燦爛的大森海灣,一艘名為「鶴江號」的觀光客輪載150多人徐徐出港……
——然而,這艘客輪很快就在一處不影響其它船舶進出的海面上拋錨……
大約是在七八分鐘之後,一位西裝革履的人站在船艙內的講台上,用南腔北調的口音大聲呼喚道:「諸君,下面我就開講了!」——由於這時光線很好,故即便是座位離得較遠的人也能看清:此人約莫三四十歲,因雙目如潭、鼻直須美、面龐端莊——顯得氣宇軒昂、風度翩翩。
一陣掌聲之後,那人繼續說道:「由於在座的還有不少是從前沒有謀面的同仁同道,所以,我得先藉此機會說說自己到底是誰!」
「哈哈……」眾人齊笑。
「鄙人姓孫,廣東香山人,名文,又名帝象,又號逸仙。」
「原來是孫文呀?」「是他?」「他是孫逸仙?」眾人煞是驚喜道。
「對!兄弟就是孫文孫逸仙!」
「哈哈……」眾人又笑。
「好!」孫文對著話筒大喊一聲,表情變得嚴肅起來,「下面兄弟就進入今日演講主題——清廷利用義和團之叵測居心!」他拿起文稿,神情凝重地念道:
諸君,因清皇廢立之事對洋人懷恨在心的老妖后,數月前見山東巡撫毓賢上奏,稱義和團與洋人交火時「刀劍不入、槍炮不傷」,便遣軍機大臣剛毅查證。剛毅回稟「天降義和團扶清滅洋」後,她在端郡王載漪等主戰王公的極力慫恿下,頒旨命義和團進京勤王。
有了旨意,義和團一路「殺鬼子,焚教堂,燒鐵路,拔電桿,翻洋船」。今年二三月,義和團實際控制了天津和保定。4月6日,英、法-等六國聯合照會清廷,限兩月內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兵代剿。是月中旬,天津義和團在官軍配合下衝擊洋租界。5月,他們又實際控制了北京。6月初,義和團不但到處焚燒教堂和洋店,還開始用刀矛和土炮進攻地處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區!
「啊!義和團顯然被清妖利用了!」「就是!」「這樣一來,洋人豈會善罷甘休!?」人們紛紛發出憤慨的聲音。
果不其然!
1900年6月17日,由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大日本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王國組成的八國聯軍,從海上向天津的大沽炮台發起猛烈進攻。兩天後的19日,清廷照會各國駐華使節,限令他們在一天內撤離北京。
20日上午8點,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乘轎前往總理衙門,試圖商議延緩撤離事宜。然而,當他行至東單北大街牌樓附近時,卻因無視清軍「禁止前行」的命令而被擊斃。就在同一天晚上,大沽口炮台在聯軍的猛烈攻擊下淪陷。
當日下午,紫禁城養心殿內氣氛如暴風雨來臨前般緊張壓抑。慈禧太后神色慌張,額頭布滿細密汗珠,在殿內急促踱步,難掩慌亂。思索片刻,她咬咬牙,匆忙下令用電報頒發《軍機處寄各省督撫上諭》密旨。密旨言辭急切,要求各封疆大吏即刻率兵勤王,期望達成「互相勸勉,聯絡一氣,共挽危局」之效,挽救搖搖欲墜的局勢。
當晚,月色如水灑在京城大街小巷。內務府大臣世續腳步匆匆,徑直來到工部右侍郎兼電報總局總辦盛宣懷府邸。叩門後,門房見是世續,趕忙引入。
年過半百、身形清瘦的盛宣懷接過勤王密旨看清內容,頓感一股寒意從脊背升起,四肢發軟,冷汗直冒。但他在官場多年,熟稔周旋之道。即便面對世續咄咄逼人的眼神,也迅速鎮定下來,旋即回應:「微臣定當嚴格遵照太后懿旨密發,絕不延誤!」
「還有!」世續一臉鄭重地從懷中掏出一份詔書,指著它沉吟道:「太后還有令,這份以皇上名義頒發的,向原先組成聯軍的八國,外加西班牙、荷蘭和比利時三國,共十一個列強國家正式宣戰的詔書,你務必在明日辰時前通電中外。」
「吁——」盛宣懷不禁大吸一口冷氣,為掩蓋內心惶恐,他旋即故意定睛詔書,有一句沒一句地輕念:「我朝二百數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梟張,欺臨我國家,侵占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我恃天理……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減比凶焰,張我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儴項,朝廷不惜破格懋賞,獎勵忠勛。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朕即刻嚴誅,絕無寬貸……」
「別念了!此事關乎重大,切不可有絲毫差池。你還是即刻到電報總局執行吧!一定要確保萬無一失!」
「是!」
然而,世續前腳剛走,盛宣懷後腳便立即向他那「善於商戰兵爭」的時在上海的親信高參——時任津滬電報局總辦的鄭觀應發電報尋求對策。令他想不到的是——還不到半個鐘頭,對方即回電建議說:「暫將勤王密旨和宣戰詔書壓而不發」,同時「兵貴神速,亟需趕乘即將始發之火車南下」,先與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先行溝通,然後再做兩廣總督李鴻章的工作。——因為「擔當止戰大事,全在兩廣湖江三帥。惟有大吏仨定議定力,東南方能避戰而終不毀國。且在發出密詔之同時,須盡勸說三帥按兵不動之能事。」
次日上午,在武昌兩湖總督府的會議室里,身著蟒袍、時年六十有三的張之洞,一邊通過隔著小茶几而坐的王闓運將一冊記事本遞給楊度,一邊侃侃而談道:「王大賢,這些天我發現您的高徒——不光是『金算盤』和『活帳本』這麼簡單,還是一個『活筆記』!」
「何止!」王闓運一臉得意地看向愛徒,「人家學過記憶術和速記,對那些個曾經叱吒風雲的人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活檔案』。」
「哦?那能說說即將過來的盛宣懷的履歷和能耐嗎?」張之洞一臉好奇道。
「當然可以,徒兒,你這就露一手。」王闓運打著響指對楊度說道。
「嗯!」楊度幾乎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道:「盛宣懷,字杏蓀,1844年生於江蘇省武進縣。此人秀才出身,自1870年入李中堂鴻章幕府協助其辦洋務起,曾歷任知府、天津河間兵備道、天津海關道、輪船招商局督辦、直隸津海關道、督辦鐵路總公司事務大臣、工部左侍郎兼中國通商銀行總辦和中國電報總局總辦等職。而他在這三十幾年官商生涯中,」頓了頓,他伸出一個手指繼續道:「曾創下了中國工商界的多項第一!例如: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天津電報局、第一個機動輪船公司——山東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第一座用機器開採的大型礦山——大冶鐵礦、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等等;」他說到這裡,方放下一直伸著一個手指的手,「從而在國內外享有『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及『中國銀行之父』等大榮譽。因此,其經歷與日本的澀澤榮一先生是極為相似的。」
「太厲害了!」張之洞豎起大拇指激賞道,「快舉個例子說說,記憶術是如何幫助增強記憶的?」
「好!」楊度應聲道,「比如說我明早要去別處開會,」他隨即把別在馬褂前襟扣眼處的鋼筆①抽出並舉起轉動,「非得記住要帶好這鋼筆出門。而為加強記性,我則會這樣想像——」他邊說邊旋開筆套,「我明早剛推門要外出,突然就見這已經打開的鋼筆,就像子彈一般向我飛來,因躲避不及,尖銳的筆尖便猛的從我的左耳貫穿出右耳!試問,有了這樣毛骨悚然、驚心動魄的一幕,明早我記不住恐怕都很難!」
「哈哈……哈……」眾人齊笑。
緊之,楊度又道:「然而,人的記憶總是有限的,你再怎麼會用記憶術,時間久了,總還是成不了『活帳本』、『活筆記』和『活檔案』。」他拿起茶几上記事本與鋼筆並舉:「因為終歸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心記千遍,不如手書一遍』。」
張之洞聽罷剛開口想要說什麼,卻先聞門外有人大聲通傳:「香帥!劉大人和盛大人駕到!」
不一會兒,賓主圍坐桌前,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張之洞眉頭緊鎖,手指不自覺地在桌面上輕輕敲擊,發出沉悶的聲響,有頃喃喃道:「朝廷向十一個列強國家正式宣戰的詔令,實在難以遵從。可一旦與洋人互保,便是抗旨不遵,日後如何向朝廷交代?這抗旨之罪,可是要掉腦袋的!但要是不這麼做,東南半壁一旦陷入戰火,百姓必將生靈塗炭,國家根基也會徹底動搖,大清就真的萬劫不復了!」
「那是!」應聲的人是年紀和張之洞相似,但紅寶石頂戴帽下皺紋更多更深的劉坤一,隨即只見他打起手勢道:「東南之經濟,關乎國家之根基,若與列強戰於此,根基必毀。且義和團之手段,實難成大事,洋人船堅炮利,此時開戰絕無勝算。」他隨即抱拳:「香帥,本著『民為大,君為輕』,若實在沒辦法,咱也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了!」
「對!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盛宣懷猛然頷首附和道,「二位大帥、王大賢,杏蓀反覆思量過,咱完全有籌碼與洋人約定,只要聯軍不進犯東南,我東南諸省將盡力維護地方治安,以使他們的在當地的利益不受損害。也惟有這樣,咱方可既保境安民,又為國家保下再不可多得的元氣。否則,不光咱多年大辦洋務之心血付諸東流,恐怕一切的一切,也都將毀於一旦!」
楊度聽罷立刻與王闓運低聲耳語,張之洞見狀便將目光投了過去。有頃,王闓運一面笑指徒弟一面跟他說:「皙子剛才說,既然盛大人先前能壓下密詔,那咱就不妨先看看李中堂接詔後如何回電再說。」
張之洞決然地一拍桌子:「好主意一個!就先這麼辦!」他旋即望向盛宣懷:「這回就還得看你的大本事了。」
李鴻章此後究竟如何回電?東南督撫能與列強一同化解空前危機嗎?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釋:
①當年男人穿的長袍和馬褂,其前襟大都有一排扣眼,文人雅士會將鋼筆別靠近領口的扣眼上,這樣既不影響活動又很具裝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