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清帝急邀國讎入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近三個月後的1898年9月16日。

  清晨的北京,厚重的霧氣如一層陰霾,沉甸甸地壓在城市上空,給這座古老都城籠上了一層不祥的氣息。

  在一處四合院的客房內,一位披頭散髮、目光炯炯的年輕人,正對著梳妝檯鏡子匆匆梳理,一邊眉飛色舞地跟坐在沙發上的楊度說道:「我梁啓超這次能奉皇上之命,秘密到東京將伊藤博文首相迎過來,實屬榮幸之至!」

  客房內,家具陳舊,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檀香味,卻也無法驅散此刻緊張的氣氛。楊度眉頭一蹙,一臉疑惑道:「老兄,您至於嗎?」

  梁啓超語氣堅定地回應:「當然至於!我一個時辰後便要面見聖上,既然懇請你這位文筆大拿出手幫忙撰文,那我得把在船上那最不得了的見聞,先詳實地告知於你。」他放下梳子,思緒飄回到三天前:

  一艘輪船在茫茫大海上孤獨航行,海浪有節奏地拍打著船舷。甲板上,陽光暖煦,海風輕柔,看似一派祥和。這時,一位年過六十、西裝革履的中高個老人,眼中滿是敬重地指向一位身著傳統日式服飾的白髮老人,那深色和服上精緻的紋理,腰間規整的腰帶,無不彰顯著身份。老人用日語說道:「梁先生,這位就是在我們日本工商界最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澀澤榮一老先生。」

  「伊藤首相過獎!」精神矍鑠的澀澤榮一先抱拳應聲,一邊轉朝梁啓超微鞠躬,一邊仍抱拳說道:「梁先生,久仰大名。」

  「澀澤先生自1868年起,」伊藤博文伸手緊聲介紹道,「便在日本的經濟領域嶄露頭角,大展宏圖。他創辦的日本第一銀行,那可是開啟我國現代金融體系的急先鋒!而後,他又創立大阪紡織公司,為日本工業發展築牢根基。如今,他的資本已廣泛滲入我國鐵路、輪船、鋼鐵、煉油和採礦等行業。正因如此,他先後被國人譽為『日本金融之王』『日本企業之父』和『日本近代實業界之父』。毫不誇張地講,在我國經濟界,他有著不可撼動的至尊地位。」

  梁啓超雙眼早已充滿欽佩,連忙拱手:「幸會幸會,早就聽聞先生的大名,今日得見,實乃榮幸之至。還望日後能多多賜教。」

  澀澤榮一抱拳:「梁先生客氣了,我不過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希望我們能有更多交流,共同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

  「好!好!您太謙遜!……」梁啓超連搖仍在抱拳的手。

  隨之,三人在服務生的導引下,來到擺放著咖啡的桌旁坐下。桌上的咖啡冒著裊裊熱氣,卻無法溫暖這緊張的氛圍。沒多久,只見端杯喝下兩口咖啡的伊藤博文神色凝重道:「梁先生,下面我們就來回答你的問題。1853年7月,美國4艘兵艦闖入江戶灣,次年幕府簽了《日美親善條約》,日本國門被打開。」

  「後來怎麼改變的?」梁啓超下意識地應聲問道。

  伊藤博文挺直腰杆:「面對這等國家危局,被稱為『現代日本啟蒙之父』的福澤諭吉——卻以『勇師敵國』的大無畏氣概反訪美利堅。在洞察到其崛起的真諦後,他便毅然在『文明開化』的先聲之作——《文明論概略》中提出:要全面引進西方文明與制度!1868年,天皇採納『脫亞入歐』主張,並由此而開始了如火如荼的『明治維新』!1871年,」他伸手指向澀澤榮一:「包括澀澤先生在內的日本使節團出訪歐美。」

  澀澤榮一見伊藤端起咖啡杯,旋即接茬道:「而令人記憶最為深刻的是——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當時曾直言不諱地告誡我們:如今列強諸國雖都強調『以禮相交』,但實際上『弱肉強食』仍乃是不二法則!使節團副團長大久保利通先生回國後被升任為內務卿,而他後來之所以被譽為『明治維新的第一政治家』,則主要歸功於他在後來所主持制定的《關於殖產興業的建議書》中,一再嚴詞強調:國之強弱取決於國民之貧富,而國民之貧富則繫於物產之多寡;冀國強民富,就必須激勵國民——殖產興業。」

  梁啓超思索後問:「我國也在求變,和貴國『殖產興業』初期類似,為何結果卻是大不同?」

  澀澤榮一應道:「咱不妨先來回顧貴國的一個典故。戰國時期,齊桓公主政的齊國曾在經濟和軍事上稱雄諸國,而他之所以有此作為,又主要拜其『仲父』——時任丞相的治國大師管仲所賜!這位先賢當年曾睿智地提出過一個只有八個字的興國戰略;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

  「對!」聽得入神的梁啓超下意識地應聲,「不過其所說的『通貨』非錢幣,而是指做生意,亦即貴國人現今謂曰的『經濟』。」

  澀澤榮一抱拳:「梁先生博學明鑑!而老夫認為,『殖產興業』之所以比『借法自強』成功,就恰是贏在這『通貨積財』上。例如:現今已成為我國海運巨頭的三菱公司,1870年還是一個僅擁有3艘小船的小商社,可『殖產興業』政策大力推行的頭幾年,卻獲『天掉餡餅』般的從政府那裡得贈31艘輪船。1875年,該公司在大久保利通要求下開闢到上海的航線。結果不到一年,就將其先行者——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英國半島航海公司等全都逐出競爭!」


  「對!」伊藤博文猛然頜首道,「後來,大久保利通見三井、住友等眾多私營公司獲得官產後,也像三菱般茁壯成長,遂於1880年,找時任工部大臣的我,和大藏大臣大隈重信一起商定頒布——將軍工、鐵道、電訊以外的官營企業全都向私人出售的『官業下放令』。由此,日本便開啟向信用文明、工業文明奮進的大幕!」

  「啪!啪!」澀澤榮一情不自禁地鼓掌,遂微揚下巴道:「而作為日本工商總會的理事長和有名的『商界中國通』,我隨時都可以這般地如數家珍、了如指掌:到1889年,我國有218家銀行,類似會社695家,資本3189萬日元。自19世紀60年代起,貴國興辦實業,創辦約60家企業,投資約5300萬兩白銀;而我國同期卻創辦560多家公司,投資近3億日元,三倍於貴國還多。」

  伊藤博文應著聲:「1888年,我國年均財政收入8000萬日元,已和6000萬銀兩的貴國差距不大。也就這一年的4月30日,我辭去首相一職,而改任日前新設的『日本樞密院』的議長,以全身心投入到日本首部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的起草工作,而這部憲法次年一經頒布,又讓我們日本迎來一個更輝煌的大時代!」

  ……

  梁啓超回憶到這,遂對楊度說:「接著,我就大可不必再跟你多說什麼了!因為過幾天伊藤博文首相來北京為就後來之事發表演講,到時候你好好過去聆聽就好。不過,我倒也不必再瞞著你了,最遲今天下午,紫禁城便會傳出——他伊藤首相這次應皇上之邀過來,不為別的,其實是為挺膺擔當——咱大清國的首任首相而來!」

  「啊!?」楊度猛然一震,旋抱拳道:「您知道,我不到十歲就跟嗣父起居在軍營。可正因如此,這些年是一再見識倭人對我東北是何等的虎視染指!」他猛地將手一揮,窗外的樹枝被風颳得沙沙作響,似在為他的憤怒助威。「而伊藤又是何許人也?當年任日本首相的他,不但是發動甲午海戰的始作元兇,更是戰後在談判桌上,不擇手段逼迫我割讓台灣、賠銀二億三千萬兩的罪魁禍首!」

  梁啓超急赤白臉地:「剛才難道你沒聽我說什麼嗎!?」

  「聽了又如何!?」楊度衝口而出道,「可別忘了,您前些時候還在叨:『警世甲午,醒世亦甲午!』更書下:『吾國四十餘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以後始也。』可如今,又為何甘拜此等不共戴天之仇寇來任當國首相!?這豈不是認賊作父引狼入室!?」

  梁啓超惱羞成怒道:「他伊藤首相此番前來,那可是奉咱皇上盛邀!難道你要犯上不成!?」

  「何以犯上!?」楊度乜斜冷嗤道,「我此番進京趕考即積極投身變法之『公車上書』,就已抱定『文死諫』之大決心。我想,」他猛地將手一揮,桌上的紙張被震得簌簌抖動,「皇上有此召邀,一定跟那些個急於求成的人一天到晚在其跟前聒噪有關!」

  梁啓超也猛地將手一揮:「咱維新派老祖宗王韜同治十四年在《變法自強》講『蓋洋務之要,首在借法自強』,眼下變法緊迫,大家都為『富國強兵』拼搏,你說——能不急嗎!?」

  「我不是這意思。」楊度搖頭,「政權是百姓根基,拱手讓人,恐泄密、瀆職、賣國和叛國。如今『國事衰微則民氣風發,積辱深重而英雄輩出』,又何必請他伊藤!?」

  「噗!」梁啓超揪住剛編好的辮子往後一掄,遂瞪大眼睛道:「皇上邀伊藤的理由是——大毛子①現不斷蠶食我東北且胃口越來越大,而既然咱已無力單獨抵抗,又為何不能聯合同為黃種的日人!?」

  「可這樣一來,定會前門拒虎而後門進狼!」

  「這理誰不懂!?當年孫權不想滅蜀嗎?可後來為何應諸葛亮之策而接受『三國鼎立』?事情總有輕重緩急,不先拒虎難道要虎狼同拒不成!?」

  「可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

  「大清國門早被人家大炮給轟開了!三千年了,異族何時又同化過我族?先把明治維新那一套學到手,等咱富國強兵後再請回就不成!?」

  「當然不成!」楊度一指,窗外天色漸暗,烏雲開始聚集,似預示著一場風暴的來臨。「看日本在朝鮮滲透、顛覆、出兵、殖民的一樁樁一件件,又有哪樁哪件不是謀定而後動!再定睛台灣,一割走掌管,便嚴律民眾棄中華神靈和祖宗牌位,取而代之的只能是其天皇像。繼之,又逼台人起日名、習日語、習日史、穿和服,甚至連歌仔戲、布袋戲都不讓演,緣何如此呀!?不外如龔自珍所云:『滅人之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如今伊藤最想做的,無疑是先將朝鮮翻版成二台灣,再把中國演變為大朝鮮!」

  見對方語塞,楊度又道:「更何況維新百日,宮中已有『帝黨』和『後黨』之分,而恰在後者心生惶恐、人人自危之際,堂而皇之邀來國讎出任當國首相,那豈不是在倒持泰阿、授人以柄!?」

  「唉——!」梁啓超長嘆一聲,「開弓沒有回頭箭,看來咱兄弟倆不割袍斷義,也得各走各路了。」

  楊度一聽咬緊牙關起身拔腿就走,可當他將要邁出門檻時卻又踅回兩步抱拳道:「弟暫且別過了,兄一定保重!」此時,狂風呼嘯著灌進屋內,吹得兩人衣袂獵獵作響。

  伊藤博文覬覦大清首相之位,最終能否順利登頂?在這風雲變幻、各方勢力暗流涌動的局勢下,大清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釋:

  ①當時對西洋人的蔑稱,在東北地區大都特指俄國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