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山間邂逅暢談志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武昌起義成功不久,有人為矢志追求民族復興的革命黨人和仁人志士譜寫了一首名為《中華兒女憤自強》的「學堂樂歌」①,她以既氣勢磅礴又昂揚奮進的詞曲唱道:

  險峰峭壁多勁松,

  傲骨嶙峋耀蒼穹。

  暴風驟雨顯崢嶸,

  雪壓霜欺更恢弘。

  撥雲見日急先鋒,

  百折不撓真英雄!

  寒冬雷霆霹靂轟,神州春暖總青蔥,祈望山川東旭紅,鶴舞枝頭又彩虹!

  風雲際會幾滄桑,

  勇立潮頭敢擔當。

  商戰兵戈寇凶狂,

  驅虎逐豹斬豺狼。

  扭轉乾坤為興邦,

  鏖戰金鐵鑄輝煌!

  千年變局國將亡,中華兒女憤自強,眾志成城不可擋,失土終歸要回還!

  1898年3月20日清晨,湖南長沙被一層淡淡的薄霧籠罩,曙光如細碎金紗,輕柔穿透薄霧,給整座城市染上朦朧色彩。岳山寺所在山巒,在這柔和光線中,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緩緩鋪展。山間小道蜿蜒曲折,像一條隱匿在翠色中的綢帶,兩旁翠竹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沙沙作響,似在低聲訴說山林的秘密。

  一位眉清目秀、身姿挺拔的年輕後生,正沿著小道健步如飛地走著。他胸前挎著吉他,一邊走,一邊放聲高歌。所唱的是以曾志忞《練兵》之曲為調,用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詩填詞的「學堂樂歌」: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激昂歌聲在山谷間迴蕩,驚起一群棲息枝頭的飛鳥。年輕人彈唱罷,剛好走到一個岔路口。就在他抬頭觀察路牌的瞬間,前方突然傳來一位年長者的高歌: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年輕人一聽這歌的頭句,便知是用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填就的「學堂樂歌」。由於長者用的曲是法國著名的《馬賽曲》,從第二句開始,他便興致勃勃地扶琴輕彈,跟著吟唱起來……

  當歌聲停歇,年輕人不由得舉目向前望去。只見不遠處,一位鶴髮童顏的長者坐在落地的滑竿轎上,深邃有神的目光正注視著自己。

  不久,年輕人快步迎到長者跟前,恭敬地作揖施禮道:「老伯好!晚輩姓楊,請問您貴姓?」

  長者抱拳,微笑著回應:「老夫姓王。」

  年輕人眼中閃過一絲敬意,問道:「王老伯,您這是上山禮佛吧?」

  「對,你呢?」

  「小生要到佛前問個卦。」

  「哦……那咱就一起同行如何呀?」

  「好!」

  起轎後,山間微風拂過,帶來陣陣花草的清香。長者笑著說:「咱同好歌同面佛,有緣分。」

  「您說得是。」年輕人立刻附和道。

  「小弟此番是求的什麼簽,問的什麼卦呀?」

  「求的是功名簽,問的是進京趕考科舉會試的卦。」

  「那敢問楊小弟,你是多大中的秀才,又多大中的舉人呀?」

  「是十七歲中的秀才,十八歲中的舉人。」

  「哎喲!」長者豎起大拇指,「雛鷹初啼就如此出眾,小弟你還真是了不起!」

  「唉——」年輕人嘆了口氣,神色略顯落寞,「可去年乙未科會試卻落榜,所以今次趕考前,就想到先上山問個卦……」


  「那你前兩次求過簽,問過卦嗎?」長者目光灼灼,搶著問道。

  年輕人微微一笑:「那倒沒有。」

  「哈哈……」長者爽朗地笑了起來,「考得好壞,關鍵看自己。要是求個下籤,你打算咋辦?」緊接著,他語氣溫和地說:「依我看,到佛堂許許願就好。」

  「老伯,您說得對,那小生今次只許願就好。」

  「哈……夠果斷,你一定是出身於軍人世家吧?」長者目光篤定,語氣中帶著幾分肯定。

  「對!」小伙子下意識地應了一聲,隨即瞪大雙眼,驚訝道:「還真神了!王老伯——您是算命先生嗎?」

  「哈哈……不不不……」長者連忙搖頭擺手,「我這是靠推斷,不過這推斷法,倒是好多算命先生的拿手好戲。」

  「哦——那您能否告訴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嗎?」

  「哈哈……當然可以。首先,」長者比劃著名說道,「你背著洋琴走這麼遠,步伐輕快、歌聲嘹亮、身姿挺拔,若不是從小接受軍營訓練,哪能做到?」

  小伙點頭表示贊同:「嗯!有道理。」

  「再者,你唱辛棄疾的詞,我也唱。你這年輕舉人尚武,必出身能請得起家教的名門。」

  小伙抱拳道:「您說的是。家父在我十歲那年,花重金請來東洋老師,教珠算和記憶術。」

  長者聽後,面露疑惑:「記憶術是東洋舶來品,珠算是咱的傳統技藝,令尊為啥……」

  「老伯,我父此舉極為明智。」

  「哦——?」

  「其一,」年輕人伸出一根手指,「老師同時教日文,可為我日後東渡留學打基礎。其二,」他又多伸出一根手指,「日人善於借鑑創新,革新珠算算法,把記憶術和珠算結合更是創舉。學了幾年,我比軍中帳房記帳都強,十四五歲就被稱『活帳本』!」

  「喲嗬!」長者兩眼放光。

  「我還能兩手同時打兩算盤,又快又准,所以還有『金算盤』的外號。」

  「哈哈……」長者大笑一聲,「既是『活帳本』又是『金算盤』,你父親肯定把你當得力帳房!」

  「哈……老伯,您又說對了。」

  「哈……是吧?」

  「之前有一兩年,他讓我管軍中帳目,還把家裡商鋪交給我打理!」

  「哈哈……現代戰爭拼裝備和糧草,你父親是關外朝陽鎮總兵,肯定想把你培養成文武全才。」

  年輕人十分驚愕:「老伯,您怎麼知道我父是……」

  「哈哈……我還知道你是他楊瑞生總兵的過繼子。」

  「這……這也能推斷出來?」年輕人一臉難以置信。

  「哈……且聽我簡要道來。」長者捋著長須,緩緩說道,「你歌聲里三湘口音夾雜著濃濃的關外腔調。古有楊家將,這年頭又有幾個同姓湘人能到關外當大將軍?」他稍作停頓,接著說,「你祖父楊禮堂是湘軍早期四品都司,你大伯楊瑞生投筆從戎後,和你祖父同在一營。咸豐八年三河之戰,湘軍大敗,你祖父戰死,大伯重傷但屢立軍功,後升為二品總兵,可惜因傷無子。」

  「老伯,您怎麼知道得這麼清楚?」年輕人驚訝地問道。

  「從咸豐三年起,我就在曾文正公的府中擔任幕僚,直到光緒六年才離開。還記得三河戰敗,曾公吐血哀鳴:『湘軍精銳,覆於一旦!』……哦,你家的事我也就知道這些,你方便跟我講講自己過繼後的事兒嗎?」

  年輕人立刻回答:「我六歲時,生父楊懿生在曾國荃軍中當參事,重病臨終前,當著族中長老的面,把我過繼給大伯,並囑咐我長大後從軍。」

  長者問道:「那你長大後為啥不報軍事學堂?」

  「世道變了,嗣父和我覺得先考功名再入軍校,成文武全才才合時代需求。如今熱兵器興起,軍中需要的不是呂布那樣的悍勇匹夫。」

  「哈……若投筆從戎,你想成為辛棄疾和司馬懿那樣的人嘍?」

  「對!能像他們那樣『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確實是我的追求。但若不能如願,從商便是我的第二志願!」

  「哦——能詳細說說原因嗎?」

  年輕人立刻回答:「當然!商聖范蠡在《商訓》中形容『大商之經商』——」說著,他同時伸出雙臂,大聲朗誦道:


  大商之經商,有如伊尹、姜子牙之於治國;孫子、吳起之於用兵;商鞅之於變法;其學問之精深,道法之玄奧,意氣之閎遠,境界之高明,豈是空想妄論及俚諺俗語所能達也。

  「哈……唉——」長者先是苦笑,而後長嘆一聲,低頭看著年輕人道:「春秋戰國時的經商就已如此,何況如今這萬國商戰兵爭的大時代呢!?你能跟我講講,范蠡當年是如何成為『商聖』或『文財神』的嗎?」

  「王老伯,您這話是明知故問吧?」

  「對,是明知故問。但你說罷,我還有別的話要跟你好好聊聊。」

  「這樣呀,」年輕人應了一聲,隨即脫口而出:「范蠡是楚國人,因不滿楚國吏治,投奔越國輔佐勾踐滅吳。功成後,因勾踐『不可同富貴』,他辭去『相國』一職,遠走山東定陶。多年後,自號『陶朱公』的他經商成巨富,卻三度散盡家財接濟他人,還著有《商經十八法》《商訓》等典籍。兩千多年來,他一直被國人奉為『商聖』或『文財神』。」

  長者微笑著回應:「那齊桓公當年主政的齊國,又是如何傲視群雄的呢?」

  「當然是拜其『仲父』——時任丞相的管仲所賜!是他提出的『八字興國戰略』……」

  「哈……好了!」長者一邊笑著,一邊擺手打斷;可緊之,他卻痛心疾首地將手一揮:「甲午戰敗後,列強變本加厲侵略!國難當頭,『學而優則仕』是不是更有道理呀!?」

  「那是當然!」年輕人大聲回應,同時使勁揮拳。

  「好樣的!」長者拱手,「那我就先預祝你——蟾宮折桂了。」

  年輕人急忙抱拳道:「謝老伯!」

  「哦——對了,會試結束後,你要回哪兒等音訊呀?」長者問道。

  楊度立刻回答:「因為父親每年大都會在冬至前後回來休年假,所以我屆時會在長沙靜候結果。」

  「好。那你的全名叫什麼呀?」

  年輕人再次抱拳道:「我的大名叫楊度,草字皙子,您呢?」

  「哈哈……」長者捋著鬍鬚,爽朗地笑著,然後單閉一隻眼,做了個鬼臉道:「先賣個關子,我要等你應考回來後,再到府上跟你說清楚。」

  楊度略顯失落:「要等這麼久呀?」

  「對!哈……哈……」

  楊度提及的『八字興國戰略』是怎麼一回事?王老伯又何以在名字上賣關子?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釋:

  ①指20世紀初期國內各學堂流行的「嫁接式」歌曲(即曲直接采自歐美日,詞則新填或取於古今詩詞)。

  ②曾志忞(1879年—1929年),上海人。1902年在日留學期間參加發起和組織「音樂講習會」,1903年於東京編印出版的《江蘇》雜誌上,連續發表《樂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其中以五線譜和簡譜對照發表刊印了《練兵》、《遊春》等6首歌曲,也是現今能見到的中國人正式使用簡譜的最早記錄。

  ③指太平軍,因太平天國成員皆披頭散髮,故由此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