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升級D27 下
D27的升級項目,最先拿出成果的是饒果章搞的螺旋槳槳榖整流罩。雖然這項改進,對戰機的性能提升極少,不過相對只有區區不到兩公斤的重量增加,還是很值得的。
第二個成功的升級項目,乃是李巍自己偷偷做的。二戰中各國戰機為了提高應急功率,給發動機喝水喝酒也有灌過氧化氫的。這是歪門邪道,對發動機的損害極大,但是,話說回來,戰場上你是要命還是要發動機?就這麼個歪招,至少能提高發動機功率百分之一二十。(豬腳記憶不準確,實際上能提高三分之一,甚至更高。)由於對發動機的損害極大,因此,這項改造雖然加上了,但李巍沒敢試驗。
再一項升級是機翼內部加裝了兩個油箱,能夠增加八十升的儲油。戰機的航程可以達到七百五十公里到八百公里,延長了滯空時間。不過由於加裝了油箱,如果加滿油的話,就沒有辦法掛五十公斤的炸彈了。有利有弊,但,李巍選擇要航程,不要炸彈。
隨著D27戰鬥機一項一項的改造完成,李巍開始了飛行訓練。
修造廠現在不僅有了轉椅,還造了個活動滾輪(暫時不銷售,保密。),因此李巍訓練相當方便。由於這兩項訓練都需要人協助,所以馬鵬被李巍假公濟私的抽了出來。訓練中,李巍發現馬鵬的空間平衡感相當好,是一個飛行員的好苗子。
身為修造廠廠長,李巍開飛機那是真方便,只用通知一下機場塔台:試飛。根本沒有人管,起飛就出城。沒有雷達的年代,飛行是真的自由無比。
要說李巍在九一八前至少有兩百小時的飛行時間,但是因為工作性質或者是其他原因,起飛降落的水平極好,在空中飛行的水平極差。李巍自從九一八一場空戰,加上一趟遠程飛行,以及一兩個月來的試飛大修的戰機,差不多有三四十個小時的飛行時間。這三四十個小時的飛行時間過去,李巍仿佛開了飛行技能的竅,技術是突飛猛進,再也不像以前除了直飛,做個盤旋都困難。現在他做盤旋,簡直如同閒庭散步,盤旋半徑越飛越小,上百次的盤旋下來,動作越來越熟練,協調。
這種成績,其實不值得什麼得意,隨便哪個飛行員有兩百多小時的飛行經驗,絕對不止這點水平。商業的飛行學校,十二個小時的飛行課下來,會盤旋飛行的比比皆是,不過不大可能像李巍這樣飛的如此輕鬆自在。
改造項目還在繼續,李巍已經開始強化戰術訓練了。
只要天氣允許,只要有時間,李巍幾乎每天都會飛一趟,有時候甚至兩趟。在這一階段,李巍的技戰術訓練其實只有一項—BZ。準確的來說,只有半項,有B無Z。
航空迷就是航空迷,不是專業人員。李巍知道BZ是打了就跑,打,他知道,占據高空高速俯衝射擊。但是,跑。該如何跑,他就不知道了。
他知道一堆的特技名詞:殷麥曼,破S,橫滾,桶滾,搖搖,眼鏡蛇,筋斗。等等等。但是,最有效的跑,或者說脫離手段是什麼,李巍想不出來。而且,還不敢冒失的去嘗試。這些特技動作,必須有人教,依靠自個摸索技術要領,你以為你有幾條命?
所以,李巍的BZ,B倒是有模有樣,但是Z,在沒有最合適的方案的情況下,只能按照自己的想像常規訓練:俯衝射擊後改平,然後高速,再然後高空,達到高速高空後,重新BZ。(豬腳想像的對不對呢?讀者君,請評論。)
一二八之前,李巍足足練習了三百次的BZ,雖然戰術不成熟,但是不成熟的戰術本身練習的非常熟練。一個多月時間,李巍的飛行時間再次增加五十個小時,加上試飛維修的飛機,總飛行時間已經接近三百。如果按照這個年代的常規標準,這樣的飛行員已經踏入精銳門檻了。但是,僅僅會半個BZ,不會任何特技的李巍,飛行技術根本就稱不上高明。比起高銘九那樣有飛行天賦的人,差距就太大了。
不過,如果不去和高手比,李巍的飛行技術,比起他自個九一八的時候,那是絕對不可同日而語,技術提升不止一個層次。
隨著戰爭的腳步聲越來越近,D27座機改造逐步完工。
第一項,安裝照相機,李巍自己完成的。雖然和機槍連鎖,卻只能機槍開火一次拍一張照片,上膠捲需要手動。
第二項,給飛機加裝靴子,也就是加裝整流罩。這一點,田培業完成的極好,雖然難以得出具體準確的數據,但是李巍估計能減少整機阻力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起碼也在百分之一。
第三項,廖博華主持的發動機廢氣噴管改造。這一項的改造,成功與否沒有絕對的標準,只要做了就肯定有用。不過試驗結果是為戰機增加了近九公斤的推力。這絕對不是噴管的最大能力。李巍已經等不及,迅速連夜趕工,手工敲出來了一組噴管。反正有這九公斤推力,差不多也能當個二十匹馬力用,很不錯的。
第四項,應急功率,給發動機喝酒的裝置,李巍早就弄好了,不過平時不敢拿出來。用這東西,一則說是損毀軍械,那是犯罪。二則,這東西太簡單,必須保密。
第五項,加裝機翼油箱,這件事也早已經完成。讓戰機的航程達到八百公里,一點也不困難。
第六項,螺旋槳輪轂整流罩,也已經安裝完畢。
第七項那就是反射式瞄準鏡了。
第八項,座艙加裝了後視鏡。
還有一項,是關於安全的。李巍費了不少勁,從海軍那裡搞了一塊六毫米的鎳鉻合金裝甲,裝到了座椅後面,由於這塊裝甲面積很小,才六公斤重量,只能勉強可以保護頭部和軀幹。不過,能找到這點裝甲鋼板,也是不容易的,若不是和王助曾貽經兩人熟識,在中國當下的環境中,買塊裝甲鋼板幾乎沒可能,除非去陸軍的大炮炮盾上割下一塊。
只要有時間,李巍就會加強訓練,戰機的性能,令李巍最滿意的是爬升速度,現在這架D27爬升到三千米,只用不到十分鐘時間,比起改造前,足足減少了一分半鐘。而且由於最大爬升速度檢測比較麻煩,他一個人無法做到,所以這個數字只能估計,李巍估計最大爬升率實際上會更高。李巍肯定,即便是日軍最先進的中島九一式戰機,在爬升方面,也只能吃癟。
這一項性能算是李巍戰場保命的最大依仗。有了這碗水打底,李巍對再次上戰場充滿了信心。
不過,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由於BZ戰術的越發熟練,俯衝角度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高。李巍也發現了這架戰機的缺陷,或者說是極限,那就是三百七十公里的俯衝速度下,機翼已經發生震顫了。發生機翼震顫,說明李巍基本上把這款戰機的性能發揮到了極限,尤其是俯衝性能發揮到了極限。隨著技術越來越熟練,高速俯衝之後他已經能夠穩穩噹噹的把戰機改平,並且迅速拉起來。不再像以前那樣,改平之後一段時間,把戰機穩定了以後,才敢拉起來。要知道改平飛行階段,失去了高度,最容易受到攻擊,縮短這個階段,生存概率大增。最最關鍵的射擊水平,在改裝了反射式瞄準鏡之後,李巍試了幾次,的確效果不錯,參戰的信心再添一分。
第二個成功的升級項目,乃是李巍自己偷偷做的。二戰中各國戰機為了提高應急功率,給發動機喝水喝酒也有灌過氧化氫的。這是歪門邪道,對發動機的損害極大,但是,話說回來,戰場上你是要命還是要發動機?就這麼個歪招,至少能提高發動機功率百分之一二十。(豬腳記憶不準確,實際上能提高三分之一,甚至更高。)由於對發動機的損害極大,因此,這項改造雖然加上了,但李巍沒敢試驗。
再一項升級是機翼內部加裝了兩個油箱,能夠增加八十升的儲油。戰機的航程可以達到七百五十公里到八百公里,延長了滯空時間。不過由於加裝了油箱,如果加滿油的話,就沒有辦法掛五十公斤的炸彈了。有利有弊,但,李巍選擇要航程,不要炸彈。
隨著D27戰鬥機一項一項的改造完成,李巍開始了飛行訓練。
修造廠現在不僅有了轉椅,還造了個活動滾輪(暫時不銷售,保密。),因此李巍訓練相當方便。由於這兩項訓練都需要人協助,所以馬鵬被李巍假公濟私的抽了出來。訓練中,李巍發現馬鵬的空間平衡感相當好,是一個飛行員的好苗子。
身為修造廠廠長,李巍開飛機那是真方便,只用通知一下機場塔台:試飛。根本沒有人管,起飛就出城。沒有雷達的年代,飛行是真的自由無比。
要說李巍在九一八前至少有兩百小時的飛行時間,但是因為工作性質或者是其他原因,起飛降落的水平極好,在空中飛行的水平極差。李巍自從九一八一場空戰,加上一趟遠程飛行,以及一兩個月來的試飛大修的戰機,差不多有三四十個小時的飛行時間。這三四十個小時的飛行時間過去,李巍仿佛開了飛行技能的竅,技術是突飛猛進,再也不像以前除了直飛,做個盤旋都困難。現在他做盤旋,簡直如同閒庭散步,盤旋半徑越飛越小,上百次的盤旋下來,動作越來越熟練,協調。
這種成績,其實不值得什麼得意,隨便哪個飛行員有兩百多小時的飛行經驗,絕對不止這點水平。商業的飛行學校,十二個小時的飛行課下來,會盤旋飛行的比比皆是,不過不大可能像李巍這樣飛的如此輕鬆自在。
改造項目還在繼續,李巍已經開始強化戰術訓練了。
只要天氣允許,只要有時間,李巍幾乎每天都會飛一趟,有時候甚至兩趟。在這一階段,李巍的技戰術訓練其實只有一項—BZ。準確的來說,只有半項,有B無Z。
航空迷就是航空迷,不是專業人員。李巍知道BZ是打了就跑,打,他知道,占據高空高速俯衝射擊。但是,跑。該如何跑,他就不知道了。
他知道一堆的特技名詞:殷麥曼,破S,橫滾,桶滾,搖搖,眼鏡蛇,筋斗。等等等。但是,最有效的跑,或者說脫離手段是什麼,李巍想不出來。而且,還不敢冒失的去嘗試。這些特技動作,必須有人教,依靠自個摸索技術要領,你以為你有幾條命?
所以,李巍的BZ,B倒是有模有樣,但是Z,在沒有最合適的方案的情況下,只能按照自己的想像常規訓練:俯衝射擊後改平,然後高速,再然後高空,達到高速高空後,重新BZ。(豬腳想像的對不對呢?讀者君,請評論。)
一二八之前,李巍足足練習了三百次的BZ,雖然戰術不成熟,但是不成熟的戰術本身練習的非常熟練。一個多月時間,李巍的飛行時間再次增加五十個小時,加上試飛維修的飛機,總飛行時間已經接近三百。如果按照這個年代的常規標準,這樣的飛行員已經踏入精銳門檻了。但是,僅僅會半個BZ,不會任何特技的李巍,飛行技術根本就稱不上高明。比起高銘九那樣有飛行天賦的人,差距就太大了。
不過,如果不去和高手比,李巍的飛行技術,比起他自個九一八的時候,那是絕對不可同日而語,技術提升不止一個層次。
隨著戰爭的腳步聲越來越近,D27座機改造逐步完工。
第一項,安裝照相機,李巍自己完成的。雖然和機槍連鎖,卻只能機槍開火一次拍一張照片,上膠捲需要手動。
第二項,給飛機加裝靴子,也就是加裝整流罩。這一點,田培業完成的極好,雖然難以得出具體準確的數據,但是李巍估計能減少整機阻力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起碼也在百分之一。
第三項,廖博華主持的發動機廢氣噴管改造。這一項的改造,成功與否沒有絕對的標準,只要做了就肯定有用。不過試驗結果是為戰機增加了近九公斤的推力。這絕對不是噴管的最大能力。李巍已經等不及,迅速連夜趕工,手工敲出來了一組噴管。反正有這九公斤推力,差不多也能當個二十匹馬力用,很不錯的。
第四項,應急功率,給發動機喝酒的裝置,李巍早就弄好了,不過平時不敢拿出來。用這東西,一則說是損毀軍械,那是犯罪。二則,這東西太簡單,必須保密。
第五項,加裝機翼油箱,這件事也早已經完成。讓戰機的航程達到八百公里,一點也不困難。
第六項,螺旋槳輪轂整流罩,也已經安裝完畢。
第七項那就是反射式瞄準鏡了。
第八項,座艙加裝了後視鏡。
還有一項,是關於安全的。李巍費了不少勁,從海軍那裡搞了一塊六毫米的鎳鉻合金裝甲,裝到了座椅後面,由於這塊裝甲面積很小,才六公斤重量,只能勉強可以保護頭部和軀幹。不過,能找到這點裝甲鋼板,也是不容易的,若不是和王助曾貽經兩人熟識,在中國當下的環境中,買塊裝甲鋼板幾乎沒可能,除非去陸軍的大炮炮盾上割下一塊。
只要有時間,李巍就會加強訓練,戰機的性能,令李巍最滿意的是爬升速度,現在這架D27爬升到三千米,只用不到十分鐘時間,比起改造前,足足減少了一分半鐘。而且由於最大爬升速度檢測比較麻煩,他一個人無法做到,所以這個數字只能估計,李巍估計最大爬升率實際上會更高。李巍肯定,即便是日軍最先進的中島九一式戰機,在爬升方面,也只能吃癟。
這一項性能算是李巍戰場保命的最大依仗。有了這碗水打底,李巍對再次上戰場充滿了信心。
不過,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由於BZ戰術的越發熟練,俯衝角度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高。李巍也發現了這架戰機的缺陷,或者說是極限,那就是三百七十公里的俯衝速度下,機翼已經發生震顫了。發生機翼震顫,說明李巍基本上把這款戰機的性能發揮到了極限,尤其是俯衝性能發揮到了極限。隨著技術越來越熟練,高速俯衝之後他已經能夠穩穩噹噹的把戰機改平,並且迅速拉起來。不再像以前那樣,改平之後一段時間,把戰機穩定了以後,才敢拉起來。要知道改平飛行階段,失去了高度,最容易受到攻擊,縮短這個階段,生存概率大增。最最關鍵的射擊水平,在改裝了反射式瞄準鏡之後,李巍試了幾次,的確效果不錯,參戰的信心再添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