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升級D27 中
又幾天,李巍正式升官,成為一名上尉軍官,並且領了一筆獎金,整整的五百塊大洋,廖博華和馬鵬三人,每人一百塊大洋。沒有正式的儀式也沒有正式的文件,黃秉恆署長在辦公室就那麼給了李巍。其含義是獎勵李巍駕駛戰機來投奔南京。
但是,李巍在東塔機場附近擊落一架日軍中島KO.4戰鬥機。李巍寫了詳細的報告,而且還有廖博華馬鵬等三人作證。對此航空署這邊黃署長表示:只能記錄在案,但不做戰果確定。
也就是說,如果將來日本鬼子要是銷毀了記錄,李巍這一可以記入史冊的戰果就沒了。以小鬼子的操行,可真的會幹這種事,這一點很關鍵。這個戰果,對於李巍來說,太重要了!
「必須給D27加裝照相機!」正所謂有圖有真相。豬腳為了「名」,給戰機上加裝於戰鬥無益的累贅,這是什麼樣一種病啊。買照相機,肯定是不能公款報銷的。李巍還是缺錢。
D27戰鬥機的升級有很多小項。比如這架戰機的排氣管設計太糟糕了!
V12液冷發動機,一邊六個缸六根排氣管,兩側一共十二根排氣管。李巍都搞不明白,德瓦蒂尼號稱天才設計師,竟然把排氣管垂直於機身安裝,而不是管口朝後。發動機排放的廢氣向後吹,怎麼也能為飛機增添一丁點動力的。這種甚至小學生都能想到的問題,天才設計師竟然無視了。吐槽。
要問德瓦蒂尼為何失誤,原因不複雜。因為此前德瓦蒂尼設計的飛機還都是木結構布蒙皮的飛機,而這架D27卻是金屬結構,鋁合金蒙皮。以前的發動機排氣管只能向側向排氣,要不然好幾百度的發動機廢氣會把布蒙皮和木結構給燒著了。第一次設計金屬結構飛機,德瓦蒂尼還沒有完全從木結構布蒙皮的飛機窠臼中跳出來。故此,以前的常識搬到了新飛機上,就成了失誤。
李巍改排氣管,可不僅僅是把排氣管給彎到後面,而是進行科學設計。
他畫了個草圖,然後把這項任務交給了他的徒弟廖博華。排氣管僅僅彎曲向後的話,雖然能提供一點推力,但是對能量的利用率極低。在流體力學中,有個拉瓦爾噴管。這玩意李巍知道,而且這種現象早就被拉瓦爾發現了好多年。其原理是讓從發動機出來的氣體,從噴管的大口進,然後經過小口,速度變快,達到或者接近音速產生激波,這種情形之下從擴大的管道中噴出來的氣體,壓力陡增,自然推力就更大了。
道理教給了徒弟廖博華,但是具體如何實現,李巍身為航空迷,定性不定量,只能是廖博華日夜忙碌的做實驗了。而且,李巍告訴廖博華,保密。別看這點技術,真的搞精通了,讓廖博華成名成家都不是問題。
要知道,這麼簡單的玩意,直到二戰中期,各國的戰機才開始使用,到了二戰末期,還有的國家戰機沒有用這玩意呢。
設計師,即便是號稱天才的設計師,也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也有思維誤區的。或許他們直覺的認為廢氣提供不了多少推力,或者說只要廢氣向後後吹了,都差不多,故此沒必要在噴管上下功夫。
但是,廢氣噴管的效能,絕非可有可無!拿日本的十年後(注意,沒寫錯,大約是1942年後)的零式戰機來說,噴管改造了以後,能夠提供六十公斤的推力。這就太厲害了,折合一下,差不多相當於一百多匹馬力。
D27當下的發動機功率小,廢氣也少,李巍不期望有那麼多的推力,但哪怕是能額外提供十公斤的推力,也足以當二三十匹馬力用。占發動機功率的百分之五,不是一個小數字!
李巍正忙著改造自己的戰機,兵工署打來電話,俞大衛署長回來了,要李巍立即去一趟。這個必須去啊,對於航空署修造廠,俞署長乃是財神爺!
俞大衛是標準的技術官員,而且出身名門,風度極佳。但,儘管讓人如沐春風,可是呢事情並非李巍所想的撥款。俞大衛叫李巍來,只是因為他對李巍寫的《可行性報告》非常有興趣,不是對內容有興趣,而是對這種報告的格式有興趣。
想從他這裡要錢要裝備的部門多了,但是《可行性報告》這種格式的文件,他卻是第一次看到。他認為這種文件格式值得在政府各部門推廣,因此,要找李巍聊一聊,多了解一下這種文體。
真是令人失望啊!
李巍不甘心,爭取道:「署長,你看這個滑翔機項目,絕對是利國利軍的,訓練飛行員性價比極高。」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被協約國限制了發展空軍,但德國人可沒有真正放棄,在國內搞了很多滑翔運動,以此訓練飛行員。要是沒有這麼好的基礎,二戰中德國那一票王牌飛行員哪裡來的?有樣學樣,因此李巍打算在修造廠先造滑翔機!這個絕對的投資不了多少錢,買生產許可就能生產的。
「我已經建議駐德國領事去考察這個項目了。但是國府缺錢,航空署今年的資金計劃早就花超了。即便是能成,也得等明年了。」俞大衛說的很是坦誠。他在德國留學時的確見過滑翔機,當時就有和李巍差不多的念頭。因此,對於這個項目,他也很有興趣。俞大衛不僅請外交部門幫忙考察,還寫了信讓同學和朋友幫他打探。
「風洞項目呢?」李巍追問。
「這裡也有一份報告,是海軍上海飛機廠王助先生提交的。」俞大衛說著,給李巍了一份報告。李巍粗粗的掃了一下,內容也是要求建設一個風洞。
「我的看法是,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兩家合作建設一個風洞,共同管理共同使用。」
「那投資呢?」到底是如何管理使用,現在李巍還不關心,他關心的是錢。
「海軍出地皮,他們在漢陽有塊小地皮,那裡有漢陽兵工廠,有足夠的電力。其他的資金你們航空署自籌。」
「我們哪裡有錢啊。」李巍傻眼。看要錢無望,李巍只好轉身告辭。這時俞大衛道:「你們和海軍方面談談,說不定有其他可能。」
語氣有點特別,李巍感覺其中有其他別的意思。於是求教道:「俞署長,給透個信,到底怎麼個章程?」
「海軍那邊想要兩架水上偵察機,想從航空署這邊掏。」俞大衛道:「如果能撥給海軍兩架水上偵察機,海軍方面願意出錢出地皮。此外還出兩艘巡邏艇。」
「巡邏艇是怎麼回事?」李巍道。
「總司令想成立一個電雷學校,正在做前期準備,需要巡邏艇。」
李巍明白了,這就是傳說中的中央電雷學校啊。常凱申因為不滿海軍,於是想成立一支類似黃埔軍校那般忠於自己的海軍軍校,但是建設海軍要花錢,花大錢,故此就窮人窮活法,要建一支電雷海軍,也就是魚雷艇組成的海軍。
電雷學校總得有訓練器材,因此準備從海軍調撥兩艘訓練小艇。但是海軍卻提出條件,要兩架水上飛機。而飛機又傷害了航空署的利益。或許是作為對航空署的補償,給塊地皮?
那塊地皮,是在漢陽,根本不在南京。
李巍政治智商低,搞不清這中間的彎彎繞:說不定是兵工署打發航空署的藉口,讓自己去和海軍談,這是拿自己當槍使呢。等他回到大校場機場,向署長報告了之後,黃秉衡卻道:「那你就去談談。」
「估計談不出什麼結果。」
「沒結果也要談。」李巍政治智商低,還是沒想出其中的奧妙。
隔日,李巍找海軍部,然後就被支到了上海,找上海海軍飛機廠的王助談。於是就駕駛D27飛到了上海,先在法國洋行訂購了一具反射式瞄準鏡。
貴,真特麼貴,一具小小的瞄準鏡,竟然要一千塊銀元!這東西,雖然先進一點,但造價肯定不高。貴的讓人幾乎忍不住要打人。和反射式瞄準鏡同等重量的黃金也不過如此。但是,單件購買,只有法國洋行能做到一個半月內到貨。因此,李巍忍了。不忍不行,李巍有自知之明,他的空戰射擊水平太差,有個先進的瞄準鏡,有助於提高射擊命中率。
長筒瞄準鏡,瞄準基本原理還是三點一線。而反射式瞄準鏡的原理可以近似理解成兩點一線。瞄準的難易程度可不是減少了三分之一,而是減少了起碼三分之二。二戰包括二戰以後,反射式瞄準鏡才是主流,這一點李巍很清楚。所以,這個反射式瞄準鏡,對於準備一二八參戰的李巍來說非常重要!
王助,可是中國航空史上的名人,足以讓李巍敬仰一二。這位,算是中國第一個科班出身的飛機設計師,曾經在美國波音公司草創的階段,擔任過該公司的設計師。不過,實際上波音公司當時是仿製一款木結構的飛機,並非從零開始設計。在這款飛機試飛的時候,波音公司以保密為理由,竟然不讓設計師現場參與。王助一氣之下,就回國了。
雖然限於國內的條件,王助有自己獨到的技術探索,以技術取勝,贏得了中國航空(實際上是美國人投資)的大修合同,維持了「馬尾派」的航空團隊!能夠自己養活團隊,非常的牛,因此在中國的航空業江湖中,乃是幾乎無爭議的瓢把子!
敬仰歸敬仰,交情也有了點,技術交流更是坦誠無私,只是嘛合作問題沒談成。沒談成是沒談成,但,黃秉衡卻認為進展卓有成效,甚至還誇了李巍兩句。
李巍求教王書明,王書明給了分析:「老黃心大的很,他要一統全國的航空業。東北空軍現在已經分崩離析,不少人都到了南京。王助、曾詒經等人代表的「馬尾派」也在黃秉衡的目標之內!「.現在王助等人願意談,說明他們已經有脫離閩系海軍(部長)陳紹寬的想法。
根據李巍和王助的幾次接觸,這位的實踐經驗算是豐富,但是在國內呆了好幾年,知識已經有點老化。李巍之所以找外交部想方設法的要搜集各國航空業的資料,其意就在於此。他所接觸的航空業精英們,大多都有知識和世界前沿學術脫節的現象。這不是網絡時代,做不到身在國內,隨時掌握前沿科技動態。由於消息傳遞,尤其是科技信息由於受眾面窄傳遞速度更慢。甚至會出現,有些新發現,新技術,都已經出現幾年時間了,卻不為國內的航空從業者所知。
航空業中,一架飛機就是一個系統工程,絕不是某一個天才就能包下全部設計的。而一架飛機的性能,卻是點點面面無數的因素合力形成的。而且,飛機的性能本身,還與地面設施有關,其中的聯繫和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都是非常複雜的,更是需要豐富的多學科知識綜合。
所以,在航空業閉門造車,那是絕對行不通的。實際上,設計師們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但是在國家沒有一個比較強有力的組織之前,個人很難撐起搜集資料的財力人力物力。馬尾派」是黃秉衡要拿下的下一個目標。
但是,李巍在東塔機場附近擊落一架日軍中島KO.4戰鬥機。李巍寫了詳細的報告,而且還有廖博華馬鵬等三人作證。對此航空署這邊黃署長表示:只能記錄在案,但不做戰果確定。
也就是說,如果將來日本鬼子要是銷毀了記錄,李巍這一可以記入史冊的戰果就沒了。以小鬼子的操行,可真的會幹這種事,這一點很關鍵。這個戰果,對於李巍來說,太重要了!
「必須給D27加裝照相機!」正所謂有圖有真相。豬腳為了「名」,給戰機上加裝於戰鬥無益的累贅,這是什麼樣一種病啊。買照相機,肯定是不能公款報銷的。李巍還是缺錢。
D27戰鬥機的升級有很多小項。比如這架戰機的排氣管設計太糟糕了!
V12液冷發動機,一邊六個缸六根排氣管,兩側一共十二根排氣管。李巍都搞不明白,德瓦蒂尼號稱天才設計師,竟然把排氣管垂直於機身安裝,而不是管口朝後。發動機排放的廢氣向後吹,怎麼也能為飛機增添一丁點動力的。這種甚至小學生都能想到的問題,天才設計師竟然無視了。吐槽。
要問德瓦蒂尼為何失誤,原因不複雜。因為此前德瓦蒂尼設計的飛機還都是木結構布蒙皮的飛機,而這架D27卻是金屬結構,鋁合金蒙皮。以前的發動機排氣管只能向側向排氣,要不然好幾百度的發動機廢氣會把布蒙皮和木結構給燒著了。第一次設計金屬結構飛機,德瓦蒂尼還沒有完全從木結構布蒙皮的飛機窠臼中跳出來。故此,以前的常識搬到了新飛機上,就成了失誤。
李巍改排氣管,可不僅僅是把排氣管給彎到後面,而是進行科學設計。
他畫了個草圖,然後把這項任務交給了他的徒弟廖博華。排氣管僅僅彎曲向後的話,雖然能提供一點推力,但是對能量的利用率極低。在流體力學中,有個拉瓦爾噴管。這玩意李巍知道,而且這種現象早就被拉瓦爾發現了好多年。其原理是讓從發動機出來的氣體,從噴管的大口進,然後經過小口,速度變快,達到或者接近音速產生激波,這種情形之下從擴大的管道中噴出來的氣體,壓力陡增,自然推力就更大了。
道理教給了徒弟廖博華,但是具體如何實現,李巍身為航空迷,定性不定量,只能是廖博華日夜忙碌的做實驗了。而且,李巍告訴廖博華,保密。別看這點技術,真的搞精通了,讓廖博華成名成家都不是問題。
要知道,這麼簡單的玩意,直到二戰中期,各國的戰機才開始使用,到了二戰末期,還有的國家戰機沒有用這玩意呢。
設計師,即便是號稱天才的設計師,也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也有思維誤區的。或許他們直覺的認為廢氣提供不了多少推力,或者說只要廢氣向後後吹了,都差不多,故此沒必要在噴管上下功夫。
但是,廢氣噴管的效能,絕非可有可無!拿日本的十年後(注意,沒寫錯,大約是1942年後)的零式戰機來說,噴管改造了以後,能夠提供六十公斤的推力。這就太厲害了,折合一下,差不多相當於一百多匹馬力。
D27當下的發動機功率小,廢氣也少,李巍不期望有那麼多的推力,但哪怕是能額外提供十公斤的推力,也足以當二三十匹馬力用。占發動機功率的百分之五,不是一個小數字!
李巍正忙著改造自己的戰機,兵工署打來電話,俞大衛署長回來了,要李巍立即去一趟。這個必須去啊,對於航空署修造廠,俞署長乃是財神爺!
俞大衛是標準的技術官員,而且出身名門,風度極佳。但,儘管讓人如沐春風,可是呢事情並非李巍所想的撥款。俞大衛叫李巍來,只是因為他對李巍寫的《可行性報告》非常有興趣,不是對內容有興趣,而是對這種報告的格式有興趣。
想從他這裡要錢要裝備的部門多了,但是《可行性報告》這種格式的文件,他卻是第一次看到。他認為這種文件格式值得在政府各部門推廣,因此,要找李巍聊一聊,多了解一下這種文體。
真是令人失望啊!
李巍不甘心,爭取道:「署長,你看這個滑翔機項目,絕對是利國利軍的,訓練飛行員性價比極高。」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被協約國限制了發展空軍,但德國人可沒有真正放棄,在國內搞了很多滑翔運動,以此訓練飛行員。要是沒有這麼好的基礎,二戰中德國那一票王牌飛行員哪裡來的?有樣學樣,因此李巍打算在修造廠先造滑翔機!這個絕對的投資不了多少錢,買生產許可就能生產的。
「我已經建議駐德國領事去考察這個項目了。但是國府缺錢,航空署今年的資金計劃早就花超了。即便是能成,也得等明年了。」俞大衛說的很是坦誠。他在德國留學時的確見過滑翔機,當時就有和李巍差不多的念頭。因此,對於這個項目,他也很有興趣。俞大衛不僅請外交部門幫忙考察,還寫了信讓同學和朋友幫他打探。
「風洞項目呢?」李巍追問。
「這裡也有一份報告,是海軍上海飛機廠王助先生提交的。」俞大衛說著,給李巍了一份報告。李巍粗粗的掃了一下,內容也是要求建設一個風洞。
「我的看法是,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兩家合作建設一個風洞,共同管理共同使用。」
「那投資呢?」到底是如何管理使用,現在李巍還不關心,他關心的是錢。
「海軍出地皮,他們在漢陽有塊小地皮,那裡有漢陽兵工廠,有足夠的電力。其他的資金你們航空署自籌。」
「我們哪裡有錢啊。」李巍傻眼。看要錢無望,李巍只好轉身告辭。這時俞大衛道:「你們和海軍方面談談,說不定有其他可能。」
語氣有點特別,李巍感覺其中有其他別的意思。於是求教道:「俞署長,給透個信,到底怎麼個章程?」
「海軍那邊想要兩架水上偵察機,想從航空署這邊掏。」俞大衛道:「如果能撥給海軍兩架水上偵察機,海軍方面願意出錢出地皮。此外還出兩艘巡邏艇。」
「巡邏艇是怎麼回事?」李巍道。
「總司令想成立一個電雷學校,正在做前期準備,需要巡邏艇。」
李巍明白了,這就是傳說中的中央電雷學校啊。常凱申因為不滿海軍,於是想成立一支類似黃埔軍校那般忠於自己的海軍軍校,但是建設海軍要花錢,花大錢,故此就窮人窮活法,要建一支電雷海軍,也就是魚雷艇組成的海軍。
電雷學校總得有訓練器材,因此準備從海軍調撥兩艘訓練小艇。但是海軍卻提出條件,要兩架水上飛機。而飛機又傷害了航空署的利益。或許是作為對航空署的補償,給塊地皮?
那塊地皮,是在漢陽,根本不在南京。
李巍政治智商低,搞不清這中間的彎彎繞:說不定是兵工署打發航空署的藉口,讓自己去和海軍談,這是拿自己當槍使呢。等他回到大校場機場,向署長報告了之後,黃秉衡卻道:「那你就去談談。」
「估計談不出什麼結果。」
「沒結果也要談。」李巍政治智商低,還是沒想出其中的奧妙。
隔日,李巍找海軍部,然後就被支到了上海,找上海海軍飛機廠的王助談。於是就駕駛D27飛到了上海,先在法國洋行訂購了一具反射式瞄準鏡。
貴,真特麼貴,一具小小的瞄準鏡,竟然要一千塊銀元!這東西,雖然先進一點,但造價肯定不高。貴的讓人幾乎忍不住要打人。和反射式瞄準鏡同等重量的黃金也不過如此。但是,單件購買,只有法國洋行能做到一個半月內到貨。因此,李巍忍了。不忍不行,李巍有自知之明,他的空戰射擊水平太差,有個先進的瞄準鏡,有助於提高射擊命中率。
長筒瞄準鏡,瞄準基本原理還是三點一線。而反射式瞄準鏡的原理可以近似理解成兩點一線。瞄準的難易程度可不是減少了三分之一,而是減少了起碼三分之二。二戰包括二戰以後,反射式瞄準鏡才是主流,這一點李巍很清楚。所以,這個反射式瞄準鏡,對於準備一二八參戰的李巍來說非常重要!
王助,可是中國航空史上的名人,足以讓李巍敬仰一二。這位,算是中國第一個科班出身的飛機設計師,曾經在美國波音公司草創的階段,擔任過該公司的設計師。不過,實際上波音公司當時是仿製一款木結構的飛機,並非從零開始設計。在這款飛機試飛的時候,波音公司以保密為理由,竟然不讓設計師現場參與。王助一氣之下,就回國了。
雖然限於國內的條件,王助有自己獨到的技術探索,以技術取勝,贏得了中國航空(實際上是美國人投資)的大修合同,維持了「馬尾派」的航空團隊!能夠自己養活團隊,非常的牛,因此在中國的航空業江湖中,乃是幾乎無爭議的瓢把子!
敬仰歸敬仰,交情也有了點,技術交流更是坦誠無私,只是嘛合作問題沒談成。沒談成是沒談成,但,黃秉衡卻認為進展卓有成效,甚至還誇了李巍兩句。
李巍求教王書明,王書明給了分析:「老黃心大的很,他要一統全國的航空業。東北空軍現在已經分崩離析,不少人都到了南京。王助、曾詒經等人代表的「馬尾派」也在黃秉衡的目標之內!「.現在王助等人願意談,說明他們已經有脫離閩系海軍(部長)陳紹寬的想法。
根據李巍和王助的幾次接觸,這位的實踐經驗算是豐富,但是在國內呆了好幾年,知識已經有點老化。李巍之所以找外交部想方設法的要搜集各國航空業的資料,其意就在於此。他所接觸的航空業精英們,大多都有知識和世界前沿學術脫節的現象。這不是網絡時代,做不到身在國內,隨時掌握前沿科技動態。由於消息傳遞,尤其是科技信息由於受眾面窄傳遞速度更慢。甚至會出現,有些新發現,新技術,都已經出現幾年時間了,卻不為國內的航空從業者所知。
航空業中,一架飛機就是一個系統工程,絕不是某一個天才就能包下全部設計的。而一架飛機的性能,卻是點點面面無數的因素合力形成的。而且,飛機的性能本身,還與地面設施有關,其中的聯繫和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都是非常複雜的,更是需要豐富的多學科知識綜合。
所以,在航空業閉門造車,那是絕對行不通的。實際上,設計師們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但是在國家沒有一個比較強有力的組織之前,個人很難撐起搜集資料的財力人力物力。馬尾派」是黃秉衡要拿下的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