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廠長也很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巍在修造廠當廠長,乾的倒也算是得心應手。這邊他忙著升級D27戰鬥機,那邊還有事情。

  航空署長黃秉衡,三十二歲,一心想上項目,上大項目:建一個飛機製造廠。據李巍所知,黃署長主要是被廣東空軍給刺激了。三一年寧粵分裂,廣東的飛行員跑了,連技術人員也跑了,全回廣東了。廣東那邊的南天王陳濟棠不僅空軍實力不比南京空軍差,而且竟然還有一個飛機製造廠。

  要說,南京方面造飛機的,在上海海軍造船廠航空處就還有一個,而且是鼎鼎大名的差不多算是國內第一代航空設計師王助和曾詒經領銜。但是,陸海有別,再說海軍也不咋聽常凱申的話。那個不能算是嫡系。總之,不論是真為了航空業的發展,還是爭面子,所以黃署長是一心的想上項目,造飛機。

  對於造飛機,李巍當然也想,他不僅想造飛機,還想造坦克,造大炮造軍艦。但是,眼下的中國,連一條步槍都造不好,工業基礎實在太差了。

  廣東那邊的確能造飛機,或者說能仿造和組裝飛機。但是,那些飛機都相當落後,沒有商業化量產的前途,更不可能大規模的列裝空軍。在三十年代,航空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造出二十年代水平甚至一戰水平的飛機,其實意義不大。當然,在文人的口中,那就不一樣了,能吹出花來,什麼第一架,什麼創舉,什麼什麼的。但,真正的想競爭,想上戰場,那就呵呵吧。

  黃秉衡想走捷徑,也就是仿造。但問題是在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三十年代,航空科技是飛速發展,很多飛機都是出廠就落後。你再仿製已經落後的飛機,等產品出來,那就更落後。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耗資巨大的設備也落後了,最終變成廢鐵。

  你一定要說,哪怕是落後的,也能在製造中學習,積累經驗。但是,歷史已經證明了,無論是將來的杭州飛機廠還是南昌飛機廠,亦或是廣東韶關飛機廠,在抗戰中其實就是修理飛機。至於長遠,呵呵。

  故此,李巍認為,要想發展中國的航空業,不是不可能,但路子並非是直接建廠,而是從培養人才和科研著手,比如先建設個像樣的風洞。

  只是吧,黃秉衡都已經算是航空業內人士了,對建設一個投資大還沒有實效的風洞的重要性一點點興致都提不起來。在他看來,花相當的資金,建一座風洞遠不如仿造一架飛機上天有成績有政績,至少能在總司令面前露露臉!

  不過,黃秉衡雖然野心勃勃,但還是知道現實的。在李巍和一干學者的據理力爭之下,給了李巍一個任務:看能不能從兵工署那裡搞出一筆資金來,建個風洞。

  有關建飛機廠還是建風洞的「討論」就此了結。雖然談不上什麼矛盾,但這件事,讓黃秉衡心裡有點不大舒服。李巍剛剛當官,對當官僚心理還是不了解啊。當官的,需要聽命從事的手下,不需要你有腦子。當官的說了,當手下的做就是了。這才是上下五千年官場的慣例。比如,跑項目這事兒,換成別的官油子,盡心或者裝樣子的去跑了,而且還經常的匯報,即便是最終什麼也沒有弄成,領導雖然不滿意,但是也不會心存芥蒂。像李巍這樣半否長官的意志,這完全是做官還沒有入門的表現。

  又過了段時間,李巍的管理壓力反倒大了起來。

  這段時間,正是航空署廣攬人才的階段,小小的修造廠在幾個月內就積聚了十幾個高端人才,比工人數量都多,甚至有很多人都是中國航空史上鼎鼎大名的人。這些人有資歷,有履歷,豈肯蝸居在李巍這個小廠長手下啊,個個都雄心勃勃,有搞科研的,有想向上爬的。若不是這些人各有志向,李巍這個廠長位置早就換了好幾個了。

  朱林(霖),現年三十七歲,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即赴美國留學。先後獲康乃爾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及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23年,曾經任職於美國寇蒂斯與克萊敏飛機廠。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朱林都比李巍更有資格擔任這個修造廠廠長,人家沒做這個廠長,只是因為看不上!在修造廠任職,只是因為當下朱林在搞一個項目:降落傘。在修造廠有設備,有材料,有工人。

  饒果章,留學兩國,僅僅在法國就呆了八年,對冶金和機械加工非常精通。呆在這個修造廠,主要目的是結合實踐,研究航空,編制教材。

  不過,在工作過程中,李巍發現這些人雖然履歷資歷都很強,智商也都相當高。但知識,尤其是航空知識其實已經與國外脫節。甚至不如「自己」對航空前沿的見識。

  這個時代,乃是航空工業日新月異的時代,一旦脫離了歐美的學術環境,加上中國信息來源不便,僅僅三兩年就知識陳舊了,甚至是錯誤的。因此,這些人的科研項目,有些被李巍駁回,還小小的得罪了幾個人。當然,方向正確的科研項目,李巍也支持了好幾項。

  既然領了任務,要建設風洞,那麼李巍就必須向兵工署要資金。但,對於新設項目兵工署的回覆千篇一律:「沒錢。」跑的次數多了,兵工署的官僚們給了句準話:「這種事情,都是署長決定的,下面人誰也當不了家。」兵工署署長俞大衛(維)當下在歐洲呢,據說是去買大炮了。

  俞大衛,李巍此前是聽說過,此人出身名門,履歷輝煌,留美留德,在數學方面頗有造詣。更關鍵的是,這位是國民黨官員中間少有的清廉官員,據說他經手買瑞典博福斯的大炮,把回扣直接換了兩門炮回來。

  沒辦法,李巍只能把辛辛苦苦寫的幾份可行性報告,交給了俞大衛署長的辦公室,回廠里等消息了。

  李巍要不來錢,但修造廠的機械師朱林(霖),只走了一趟,就要回來了一筆研究經費。這位朱機械師,自己就是出身名門,老婆乃是歷史名人熊希齡的女兒!元老級別,這背景,硬扎!

  不僅僅是朱林,還有幾個機械師,也都各有門路,輕鬆的搞到了研究經費。反正,這個時代只要是留洋的,都是出身名門,都有靠山。個個都是李巍得罪不起的。甚至,還有航空署署長黃秉衡都得罪不起的。比如,李巍敬而遠之的一位,竟然是國民黨二把手汪精衛的內侄子。也就是汪精衛老婆陳璧君的侄子!

  總之,手下個個都比自己強,李巍自己的項目,也不得不求助其中一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