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有乾貨
…
「有可取之處嗎?」
「陛下您要是真敢按莘王開的方子為我大宋治病,不說藥到病除,至少可以大大緩解我大宋的重疾。」
「問題是,能用莘王這個方子的,怕只有秦皇漢武唐宗那樣的皇帝吧?」
所以,面對趙煦的詢問,章惇、韓忠彥、曾布全都三緘其口。
趙煦不是昏君,看見章惇三人吞吞吐吐的,他哪還能猜不到《土地改革疏》中有乾貨?
趙煦沒說話,就靜靜地看著章惇三人,看他們到底瞞自己多久?
大殿之內,燭光搖曳,映照著趙煦緊鎖的眉頭與趙宋王朝的三位宰執大臣凝重的神色。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壓抑而深沉的氣息,仿佛連時間都在這一刻凝固。
見今天不說破這件事不行了,章惇只能輕嘆一聲,打破了這沉悶的寂靜:「陛下,莘王之策,實乃一針見血,直指我大宋積弊之源。然則,此策之施行,無異於在平靜的水面投下巨石,波瀾四起,非有雷霆萬鈞之力,難以駕馭。」
韓忠彥隨後接過話茬,語氣溫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誠如章相公所言,土地兼併,乃歷朝歷代之頑疾,非一日之寒。若要根治,必將觸動無數權貴之利益,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曾布微微點頭,補充道:「更兼時局動盪,外有強敵環伺,內有民不聊生,稍有不慎,恐引火燒身,危及社稷安危。是以,我等雖心知此策之利,卻不敢輕易言之,恐誤陛下,更誤天下蒼生。」
趙煦聽明白了,他直指要害地問:「莘王之策可行?」
章惇和曾布沉默不語。
見此,最不想執行《土地改革疏》的韓忠彥,只能旗幟鮮明地阻止道:「可行,卻不能行。改革土地政策,觸及的利益太過龐大,若無萬全之策,冒然推行,必將激起民變,朝堂也必將陷入巨大的混亂。」
趙煦難以置信:「會如此嚴重?」
韓忠彥看向章惇,意思很明顯:「你要是不想政局大震盪,趕緊出言幫我打消陛下採納《土地改革疏》。」
新黨是目前的執政黨,作為新黨的領袖,章惇肯定秉持著「穩定大於一切」的觀念。
所以章惇也開口勸道:「非是臣等畏首畏尾,實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今朝堂之上,盤根錯節,那些世家大族勢力根深蒂固,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只有想當宰相的曾布,稍稍附和了一下趙煦:「臣以為,雖不能立刻大刀闊斧地推行莘王之策,卻可徐徐圖之。不如先從一些小的方面入手,譬如在偏遠州縣試驗,慢慢積累經驗,同時也可藉此觀察各方反應。」
章惇毫不客氣地抨擊道:「那些偏遠州縣,地方官吏多與當地豪紳有勾結,在那裡搞試點,安能見效,不過空廢國力而已。」接著進言:「土地改革之事,宜緩不宜急,可等等再說,當務之急乃是繼續加強法制,嚴懲貪腐,以正朝綱,為改革鋪路。」
韓忠彥嗤之以鼻:「反腐?你的目標還是我們元佑黨人吧!」隨之見招拆招道:「還可廣開言路,鼓勵士人上書言事,集思廣益,或能找到更為穩妥之法進行變革。」
曾布則假大空地說:「改革需民心所向,可多行仁政,減輕百姓負擔,以贏得民心支持。民心穩,則社稷安。」
很快,章惇三人便吵了起來,相互抨擊。
見此,趙煦既憤怒又無奈:「朕的三位宰輔大臣,竟不如一位閒散親王,只會製造問題,根本不會解決問題,朕要你們何用?!!!」
趙煦越發地心累,他伸出手制止住章惇三人的爭吵,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幾分疲憊與不甘:「難道,我堂堂大宋,就只能眼睜睜看著這沉疴日重,毫無轉機?」
章惇三人知道趙煦想聽到什麼,可他們說了,雖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同時無疑是在與整個達官貴胄、士紳望族、豪門大戶集團宣戰,稍有差池,他們自身難保不說,趙宋王朝也恐將覆滅在即。
所以他們不能說……
窗外,夜風呼嘯,吹得窗欞哐哐作響,仿佛也在為趙宋王朝的未來發出悲嘆。
見章惇三人束手無策,趙煦看向殿外那漆黑的夜色,心中暗暗下定決心,無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他都要為趙宋王朝尋出一條生路,哪怕這條路布滿荊棘。
只是,他尚不知,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
趙俁之所以點播一下趙煦,就是想讓趙煦知道,自己比趙佶、趙似更適合繼承他的皇位。萬一歷史發生改變,趙煦死得沒那麼突然,沒準能主動將皇位傳給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能解決趙宋王朝的問題,讓趙宋王朝延續下去。
至於大臣的想法?
一直以來,在立皇帝這件事上,最高決策者肯定會高度戒備大臣,絕不會讓他們有機會摻和這件事。
這一現象根植於兩千餘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要知道,皇權和相權一直都是矛盾對立的。
很多大臣的最高追求,是這樣一個理想局面,即相權與皇權共治天下,這是封建時代儒家知識分子的一貫夢想與追求。
而所有的皇帝和最高決策者則都會堅持,相權是為皇權服務的,相權絕對不能對抗皇權。
岳飛為什麼會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摻和進了立皇儲這件事中。
這從歷史上宰相章惇說「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也沒能阻止得了趙佶當上皇帝一事上,也不難看出來。
正因為清楚這一點,趙俁絕不會站新黨,也絕不會站舊黨,他只會站皇權,站最能決定皇帝歸屬權的向太后。
趙俁搞出來《土地改革疏》,就是在讓向太后和趙煦看到,自己有維護皇權的能力。
不想,這竟然造成趙煦成宿成宿的失眠,加速透支了他那行將就木的身體。
順便一提,趙俁還從鄭顯肅和王懿肅那裡得知,韓忠彥去找向太后聊過趙俁的政治立場。
向太后老實不客氣地說:
「僅莘王想改革嗎?本宮也想改革!」
「朝廷連俸祿及軍餉都快發不出去了,若不改革,我大宋何以繼存?」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大宋若是倒了,爾等就一定能獨存?依本宮看,未必罷,莫要忘了,黃巢殺光門閥士族一事。若我大宋支撐不住了,安保不會出現第二個黃巢?」
「你們誰不知曉,若想根治我大宋積弊,唯有進行土地改革?可你們卻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敢碰及此事不說,甚至不敢跟陛下言及此事。」
「莘王不過將你們不敢跟陛下說的話跟陛下說了而已,何錯之有?」
「若你們覺得莘王之策不可行,倒是拿出一個可拯救我大宋的良策啊。」
「韓師朴,你也不出去聽聽,外面誰不在說,你們幾個宰執,只知曉內鬥,維護自身利益,毫無作為!」
「……」
「莘王只是一個閒散親王,又不是皇帝,他想說甚,你們就讓他說好了,他還真能影響時局,影響你們不作為?」
韓忠彥一想也是,他管一個閒散親王到底是什麼政治立場幹什麼,尤其是在趙俁不反對他們舊黨的情況下,所以灰溜溜地離開了。
很快,關注趙俁的人就發現了,趙俁似乎只熱衷於賣香皂賺錢,根本不理朝政,之前提出《土地改革疏》,也只不過就是想提醒一下趙煦別一直被蒙在鼓裡什麼都不知道,不是真想幹什麼,無傷大雅……
……
「有可取之處嗎?」
「陛下您要是真敢按莘王開的方子為我大宋治病,不說藥到病除,至少可以大大緩解我大宋的重疾。」
「問題是,能用莘王這個方子的,怕只有秦皇漢武唐宗那樣的皇帝吧?」
所以,面對趙煦的詢問,章惇、韓忠彥、曾布全都三緘其口。
趙煦不是昏君,看見章惇三人吞吞吐吐的,他哪還能猜不到《土地改革疏》中有乾貨?
趙煦沒說話,就靜靜地看著章惇三人,看他們到底瞞自己多久?
大殿之內,燭光搖曳,映照著趙煦緊鎖的眉頭與趙宋王朝的三位宰執大臣凝重的神色。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壓抑而深沉的氣息,仿佛連時間都在這一刻凝固。
見今天不說破這件事不行了,章惇只能輕嘆一聲,打破了這沉悶的寂靜:「陛下,莘王之策,實乃一針見血,直指我大宋積弊之源。然則,此策之施行,無異於在平靜的水面投下巨石,波瀾四起,非有雷霆萬鈞之力,難以駕馭。」
韓忠彥隨後接過話茬,語氣溫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誠如章相公所言,土地兼併,乃歷朝歷代之頑疾,非一日之寒。若要根治,必將觸動無數權貴之利益,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曾布微微點頭,補充道:「更兼時局動盪,外有強敵環伺,內有民不聊生,稍有不慎,恐引火燒身,危及社稷安危。是以,我等雖心知此策之利,卻不敢輕易言之,恐誤陛下,更誤天下蒼生。」
趙煦聽明白了,他直指要害地問:「莘王之策可行?」
章惇和曾布沉默不語。
見此,最不想執行《土地改革疏》的韓忠彥,只能旗幟鮮明地阻止道:「可行,卻不能行。改革土地政策,觸及的利益太過龐大,若無萬全之策,冒然推行,必將激起民變,朝堂也必將陷入巨大的混亂。」
趙煦難以置信:「會如此嚴重?」
韓忠彥看向章惇,意思很明顯:「你要是不想政局大震盪,趕緊出言幫我打消陛下採納《土地改革疏》。」
新黨是目前的執政黨,作為新黨的領袖,章惇肯定秉持著「穩定大於一切」的觀念。
所以章惇也開口勸道:「非是臣等畏首畏尾,實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今朝堂之上,盤根錯節,那些世家大族勢力根深蒂固,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只有想當宰相的曾布,稍稍附和了一下趙煦:「臣以為,雖不能立刻大刀闊斧地推行莘王之策,卻可徐徐圖之。不如先從一些小的方面入手,譬如在偏遠州縣試驗,慢慢積累經驗,同時也可藉此觀察各方反應。」
章惇毫不客氣地抨擊道:「那些偏遠州縣,地方官吏多與當地豪紳有勾結,在那裡搞試點,安能見效,不過空廢國力而已。」接著進言:「土地改革之事,宜緩不宜急,可等等再說,當務之急乃是繼續加強法制,嚴懲貪腐,以正朝綱,為改革鋪路。」
韓忠彥嗤之以鼻:「反腐?你的目標還是我們元佑黨人吧!」隨之見招拆招道:「還可廣開言路,鼓勵士人上書言事,集思廣益,或能找到更為穩妥之法進行變革。」
曾布則假大空地說:「改革需民心所向,可多行仁政,減輕百姓負擔,以贏得民心支持。民心穩,則社稷安。」
很快,章惇三人便吵了起來,相互抨擊。
見此,趙煦既憤怒又無奈:「朕的三位宰輔大臣,竟不如一位閒散親王,只會製造問題,根本不會解決問題,朕要你們何用?!!!」
趙煦越發地心累,他伸出手制止住章惇三人的爭吵,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幾分疲憊與不甘:「難道,我堂堂大宋,就只能眼睜睜看著這沉疴日重,毫無轉機?」
章惇三人知道趙煦想聽到什麼,可他們說了,雖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同時無疑是在與整個達官貴胄、士紳望族、豪門大戶集團宣戰,稍有差池,他們自身難保不說,趙宋王朝也恐將覆滅在即。
所以他們不能說……
窗外,夜風呼嘯,吹得窗欞哐哐作響,仿佛也在為趙宋王朝的未來發出悲嘆。
見章惇三人束手無策,趙煦看向殿外那漆黑的夜色,心中暗暗下定決心,無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他都要為趙宋王朝尋出一條生路,哪怕這條路布滿荊棘。
只是,他尚不知,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
趙俁之所以點播一下趙煦,就是想讓趙煦知道,自己比趙佶、趙似更適合繼承他的皇位。萬一歷史發生改變,趙煦死得沒那麼突然,沒準能主動將皇位傳給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能解決趙宋王朝的問題,讓趙宋王朝延續下去。
至於大臣的想法?
一直以來,在立皇帝這件事上,最高決策者肯定會高度戒備大臣,絕不會讓他們有機會摻和這件事。
這一現象根植於兩千餘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要知道,皇權和相權一直都是矛盾對立的。
很多大臣的最高追求,是這樣一個理想局面,即相權與皇權共治天下,這是封建時代儒家知識分子的一貫夢想與追求。
而所有的皇帝和最高決策者則都會堅持,相權是為皇權服務的,相權絕對不能對抗皇權。
岳飛為什麼會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摻和進了立皇儲這件事中。
這從歷史上宰相章惇說「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也沒能阻止得了趙佶當上皇帝一事上,也不難看出來。
正因為清楚這一點,趙俁絕不會站新黨,也絕不會站舊黨,他只會站皇權,站最能決定皇帝歸屬權的向太后。
趙俁搞出來《土地改革疏》,就是在讓向太后和趙煦看到,自己有維護皇權的能力。
不想,這竟然造成趙煦成宿成宿的失眠,加速透支了他那行將就木的身體。
順便一提,趙俁還從鄭顯肅和王懿肅那裡得知,韓忠彥去找向太后聊過趙俁的政治立場。
向太后老實不客氣地說:
「僅莘王想改革嗎?本宮也想改革!」
「朝廷連俸祿及軍餉都快發不出去了,若不改革,我大宋何以繼存?」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大宋若是倒了,爾等就一定能獨存?依本宮看,未必罷,莫要忘了,黃巢殺光門閥士族一事。若我大宋支撐不住了,安保不會出現第二個黃巢?」
「你們誰不知曉,若想根治我大宋積弊,唯有進行土地改革?可你們卻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敢碰及此事不說,甚至不敢跟陛下言及此事。」
「莘王不過將你們不敢跟陛下說的話跟陛下說了而已,何錯之有?」
「若你們覺得莘王之策不可行,倒是拿出一個可拯救我大宋的良策啊。」
「韓師朴,你也不出去聽聽,外面誰不在說,你們幾個宰執,只知曉內鬥,維護自身利益,毫無作為!」
「……」
「莘王只是一個閒散親王,又不是皇帝,他想說甚,你們就讓他說好了,他還真能影響時局,影響你們不作為?」
韓忠彥一想也是,他管一個閒散親王到底是什麼政治立場幹什麼,尤其是在趙俁不反對他們舊黨的情況下,所以灰溜溜地離開了。
很快,關注趙俁的人就發現了,趙俁似乎只熱衷於賣香皂賺錢,根本不理朝政,之前提出《土地改革疏》,也只不過就是想提醒一下趙煦別一直被蒙在鼓裡什麼都不知道,不是真想幹什麼,無傷大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