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在野親王
…
上次趙俁猛懟劉清菁、又當眾打臉了趙煦,之所以沒遭到劉清菁和新黨的報復,除了因為有趙煦壓著劉清菁、有向太后和舊黨在給趙俁撐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土地改革疏》讓新黨知道了,趙俁支持改革,不一定是他們的敵人。
當初,鄭顯肅幫趙俁寫好《土地改革疏》,趙俁隨便找了張紙親手抄了一遍,又找了一個非正式的場合將之交給趙煦,對他說:「官家閒暇時可一看,若覺無用,扔了便是,最好不要聲張。」
趙俁之所以這麼遞交《土地改革疏》,主要是怕犯了王爺干政的忌諱。
還有就是,趙俁寫《土地改革疏》,只是想讓能決定皇帝歸屬權的向太后和趙煦看到自己有解決趙宋王朝目前困境的能力,不是想現在就推動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尤其是宋朝的土地改革,涉及到的利益太大,說說沒事,真動了,就是在跟整個達官貴胄、士紳望族、豪門大戶階層為敵,在沒有拿到絕對的強權之前,趙俁肯定不會真踩這個雷區。
趙煦這個人,骨子裡就叛逆。
趙俁要不是這種態度,他還真不一定看《土地改革疏》。
而趙俁擺出了一副「你想看就看,不想看就扔掉」的態度,反而讓趙煦對趙俁寫給他的東西期待起來。
看過《土地改革疏》後,趙煦確定了,趙俁不是舊黨,猛懟劉清菁,只是想保護向太后。
如此一來,趙煦就更不想收拾趙俁了,免得趙俁不管不顧,真跟劉清菁干到底,讓他顏面掃地。
所以,趙煦關注的重點,不再是趙俁的政治態度,而是《土地改革疏》本身。
搞了這麼多年的改革,雖然也解決了一點點問題,但越改革,趙煦就越感到無力,似乎有一股無形之力始終在阻撓他的改革。
元祐時期是趙煦一朝前期,由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滔滔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全面廢除王安石搞的新法。
而紹聖時期是趙煦親政時期。趙煦任用章惇為宰相,全面恢復王安石搞的新法。
趙煦曾下過決心,要將阻礙他變法的人全都處理掉,一心變法。
可努力了多年以後,趙煦偶然間得到了一幅《愛莫助之圖》。
這是一張圖表,上面記載了自宋神宗以來新舊兩黨在朝廷的任職情況。
圖表共有七個類別,即宰相、執政、侍從、台諫、郎官、館閣、學校等。分為左右兩欄。左欄是新黨人士,右欄是舊黨人士。
結果:右欄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名字,而左欄上的名字則寥寥無幾。
看過這張圖表以後,趙煦才知道,他們父子改革了這麼多年,趙宋王朝的朝廷大權竟然還是一直被舊黨所控制,他要想繼承父親之志完成未竟之變法大業,實在太難了。
關鍵,新黨也不爭氣,他們主張的新政,漏洞百出,總是讓舊黨抓住把柄,對新政進行猛烈的抨擊。
更讓趙煦感到無力的是,他改革了這麼多年,全面恢復新政,嚴酷打擊舊黨,蘇軾、蘇轍、黃庭堅等人皆遭他流放,可結果卻是,趙宋王朝的國庫依舊空虛。
空虛到了什麼地步?
去年的平夏城之戰,小梁太后犯邊,因為沒錢打仗,趙煦最後不得不向六七個巨商借了三百多萬貫做軍費,至今都還沒有還上這筆錢。
奇恥大辱!!!
是。
趙煦從小身體就不好,甚至還會咳血。
可要不是從小就被高滔滔和舊黨欺負,鬱鬱寡歡;親政以後,又得應付這麼極端的政局,還看不到任何希望。趙煦的身體又怎麼會這麼差?
這麼說吧,親政這些年,趙煦緊緊抓著權柄,每日辛勞處理政務,百僚已睡他未睡,百僚未起他先起,他就跟個裱糊匠一樣對千瘡百孔的趙宋王朝糊糊補補,同時,他每天都在提心弔膽,生怕哪天睜開眼睛,趙宋王朝這艘到處漏水的大破船突然就沉沒了?
最讓趙煦感到無力的是,他現在非常迷惘,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收拾趙宋王朝這個爛攤子?
朝中大臣也對元祐與紹聖兩個時期截然對立的政治措施議論紛紛。
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大臣與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大臣,即新舊黨人,互相指責,鬥爭激烈。
關鍵,趙宋王朝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地步,這是趙宋王朝從上到下(包括舊黨)的共識,不然,朝廷連官吏的俸祿、軍隊的糧餉都發不下去了,後果不堪設想。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因為舊黨的口風變了,支持改革,只是反對王安石搞出來的新政,趙煦才停止打擊舊黨,並讓韓忠彥這個舊黨領袖做了副宰相,希望新舊兩黨可以齊心協力,找出一個救國良策。
然而,改革雖然達成了共識,但到底怎麼改革,新舊兩黨都吵了這麼多年,還是沒有方向。
如今看到了《土地改革疏》,趙煦的眼睛不禁一亮!他感覺,《土地改革疏》似乎是一個方向。
只是趙煦百思不得其解:「莘王為何會覺得,問題出在不抑制土地兼併上?」
趙煦反覆觀看《土地改革疏》,越看越覺得趙俁的觀點不一般,可從小到大一直生長在皇宮被困於信息繭房中的趙煦,卻看不出來《土地改革疏》的含金量。
趙煦沒理會趙俁說的最好不要聲張,而是連夜就將章惇、韓忠彥、曾布叫來,讓他們為自己解惑。
看過《土地改革疏》後,章惇三人同時沉默。
章惇和曾布心想:「莘王還真敢教陛下,若按照他這方子為大宋治病,要麼大宋脫胎換骨重獲新生,要麼大宋徹底走向滅亡改朝換代,絕無第三種可能。」
章惇和曾布轉念一想,就明白了:
「莘王必是知曉,他是一位閒散親王,左右不了朝政,別人根本不會在意他說什麼,才敢將此事給抖出來。」
「若教莘王來主持改革,以他的見識,不可能不知曉真進行土地改革會有多嚴重的後果,多半,他最後也會跟我們一樣,隨波逐流,僅從經濟體制、教育體制、民生保障體制入手。」
看過《土地改革疏》,章惇和曾布就知道了,趙俁不是空有一腔熱血的趙頊、趙煦,而是一個真正的有識之士,至少趙俁身邊有敢跟趙俁說實話的高人,使得趙俁真的知道趙宋王朝的問題所在。
其實,看出來趙宋王朝的病根在哪的,大有人在。
早在宋朝開國之初,準確的說是在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就有人提出:「地各有主,戶或無田。富者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還有人指出,這都是因為「田制不立」、「不抑兼併」導致的。
到了號稱「承平」的宋仁宗時期,更有大臣明確提出:「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當時,朝廷為了限制土地兼併,也採取了幾項措施:像禁止官員租種官家土地;像限制寺廟和道觀購買田地;像嚴禁用借貸的方式購買土地。
可即便是這樣,到了王安石變法前夕,據當時的執政者保守估計,全國已耕種的土地中,有七成被享有不納稅特權的權貴階層所占,自耕農民和中小地主加一塊一共才擁有百分之三十的土地。
王安石也覺得兼併土地不好,還寫了一首《兼併》詩來表達他反對兼併的想法。他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等措施,都是為了限制土地兼併。
只不過,由於見識所限,王安石的土地改革之法,治標不治本,還有不少漏洞。
加上這觸碰了太多人的利益,遭到了頑強的抵抗。
再加上具體實施之人陽奉陰違。
結果,王安石主張的土地改革,始終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進展。
所以趙俁的觀點其實並不新奇。
甚至可以說,時不時的,就有大臣跳出來,拿土地改革說事。
只不過,那些人沒像趙俁這樣,給出來了真正可行的改革方法。
趙俁的身份尊貴,又是沒有議事權的在野親王,自然什麼都可以說,包括給趙煦點明他的改革不成功的問題所在。
而章惇和曾布是目前的執政黨的領袖,有無數隻眼睛在盯著他們,可不敢亂說話。
韓忠彥也是如此。
不過與章惇和曾布不同的是,見趙俁也有改革之心,韓忠彥心想:
「莘王與劉賢妃為敵,原來只是為了太后,與我舊黨無關。」
「也對,皇室是真想解決大宋目前所面臨的難題,使大宋千秋萬代,而非取得政治鬥爭的勝利,怎麼可能全力助我舊黨討伐新黨?」
「太后不也是如此嗎?」
「看來這改革真的勢在必行了,現在就連親王都著急了。」
「問題是,到底怎麼改?難道真要進行土地改革?就沒有別的辦法嗎?」
見章惇、韓忠彥、曾布看過《土地改革疏》後,全都沉默不語,趙煦問:「莘王的改革之策是否有可取之處?」
……
上次趙俁猛懟劉清菁、又當眾打臉了趙煦,之所以沒遭到劉清菁和新黨的報復,除了因為有趙煦壓著劉清菁、有向太后和舊黨在給趙俁撐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土地改革疏》讓新黨知道了,趙俁支持改革,不一定是他們的敵人。
當初,鄭顯肅幫趙俁寫好《土地改革疏》,趙俁隨便找了張紙親手抄了一遍,又找了一個非正式的場合將之交給趙煦,對他說:「官家閒暇時可一看,若覺無用,扔了便是,最好不要聲張。」
趙俁之所以這麼遞交《土地改革疏》,主要是怕犯了王爺干政的忌諱。
還有就是,趙俁寫《土地改革疏》,只是想讓能決定皇帝歸屬權的向太后和趙煦看到自己有解決趙宋王朝目前困境的能力,不是想現在就推動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尤其是宋朝的土地改革,涉及到的利益太大,說說沒事,真動了,就是在跟整個達官貴胄、士紳望族、豪門大戶階層為敵,在沒有拿到絕對的強權之前,趙俁肯定不會真踩這個雷區。
趙煦這個人,骨子裡就叛逆。
趙俁要不是這種態度,他還真不一定看《土地改革疏》。
而趙俁擺出了一副「你想看就看,不想看就扔掉」的態度,反而讓趙煦對趙俁寫給他的東西期待起來。
看過《土地改革疏》後,趙煦確定了,趙俁不是舊黨,猛懟劉清菁,只是想保護向太后。
如此一來,趙煦就更不想收拾趙俁了,免得趙俁不管不顧,真跟劉清菁干到底,讓他顏面掃地。
所以,趙煦關注的重點,不再是趙俁的政治態度,而是《土地改革疏》本身。
搞了這麼多年的改革,雖然也解決了一點點問題,但越改革,趙煦就越感到無力,似乎有一股無形之力始終在阻撓他的改革。
元祐時期是趙煦一朝前期,由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滔滔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全面廢除王安石搞的新法。
而紹聖時期是趙煦親政時期。趙煦任用章惇為宰相,全面恢復王安石搞的新法。
趙煦曾下過決心,要將阻礙他變法的人全都處理掉,一心變法。
可努力了多年以後,趙煦偶然間得到了一幅《愛莫助之圖》。
這是一張圖表,上面記載了自宋神宗以來新舊兩黨在朝廷的任職情況。
圖表共有七個類別,即宰相、執政、侍從、台諫、郎官、館閣、學校等。分為左右兩欄。左欄是新黨人士,右欄是舊黨人士。
結果:右欄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名字,而左欄上的名字則寥寥無幾。
看過這張圖表以後,趙煦才知道,他們父子改革了這麼多年,趙宋王朝的朝廷大權竟然還是一直被舊黨所控制,他要想繼承父親之志完成未竟之變法大業,實在太難了。
關鍵,新黨也不爭氣,他們主張的新政,漏洞百出,總是讓舊黨抓住把柄,對新政進行猛烈的抨擊。
更讓趙煦感到無力的是,他改革了這麼多年,全面恢復新政,嚴酷打擊舊黨,蘇軾、蘇轍、黃庭堅等人皆遭他流放,可結果卻是,趙宋王朝的國庫依舊空虛。
空虛到了什麼地步?
去年的平夏城之戰,小梁太后犯邊,因為沒錢打仗,趙煦最後不得不向六七個巨商借了三百多萬貫做軍費,至今都還沒有還上這筆錢。
奇恥大辱!!!
是。
趙煦從小身體就不好,甚至還會咳血。
可要不是從小就被高滔滔和舊黨欺負,鬱鬱寡歡;親政以後,又得應付這麼極端的政局,還看不到任何希望。趙煦的身體又怎麼會這麼差?
這麼說吧,親政這些年,趙煦緊緊抓著權柄,每日辛勞處理政務,百僚已睡他未睡,百僚未起他先起,他就跟個裱糊匠一樣對千瘡百孔的趙宋王朝糊糊補補,同時,他每天都在提心弔膽,生怕哪天睜開眼睛,趙宋王朝這艘到處漏水的大破船突然就沉沒了?
最讓趙煦感到無力的是,他現在非常迷惘,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收拾趙宋王朝這個爛攤子?
朝中大臣也對元祐與紹聖兩個時期截然對立的政治措施議論紛紛。
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大臣與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大臣,即新舊黨人,互相指責,鬥爭激烈。
關鍵,趙宋王朝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地步,這是趙宋王朝從上到下(包括舊黨)的共識,不然,朝廷連官吏的俸祿、軍隊的糧餉都發不下去了,後果不堪設想。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因為舊黨的口風變了,支持改革,只是反對王安石搞出來的新政,趙煦才停止打擊舊黨,並讓韓忠彥這個舊黨領袖做了副宰相,希望新舊兩黨可以齊心協力,找出一個救國良策。
然而,改革雖然達成了共識,但到底怎麼改革,新舊兩黨都吵了這麼多年,還是沒有方向。
如今看到了《土地改革疏》,趙煦的眼睛不禁一亮!他感覺,《土地改革疏》似乎是一個方向。
只是趙煦百思不得其解:「莘王為何會覺得,問題出在不抑制土地兼併上?」
趙煦反覆觀看《土地改革疏》,越看越覺得趙俁的觀點不一般,可從小到大一直生長在皇宮被困於信息繭房中的趙煦,卻看不出來《土地改革疏》的含金量。
趙煦沒理會趙俁說的最好不要聲張,而是連夜就將章惇、韓忠彥、曾布叫來,讓他們為自己解惑。
看過《土地改革疏》後,章惇三人同時沉默。
章惇和曾布心想:「莘王還真敢教陛下,若按照他這方子為大宋治病,要麼大宋脫胎換骨重獲新生,要麼大宋徹底走向滅亡改朝換代,絕無第三種可能。」
章惇和曾布轉念一想,就明白了:
「莘王必是知曉,他是一位閒散親王,左右不了朝政,別人根本不會在意他說什麼,才敢將此事給抖出來。」
「若教莘王來主持改革,以他的見識,不可能不知曉真進行土地改革會有多嚴重的後果,多半,他最後也會跟我們一樣,隨波逐流,僅從經濟體制、教育體制、民生保障體制入手。」
看過《土地改革疏》,章惇和曾布就知道了,趙俁不是空有一腔熱血的趙頊、趙煦,而是一個真正的有識之士,至少趙俁身邊有敢跟趙俁說實話的高人,使得趙俁真的知道趙宋王朝的問題所在。
其實,看出來趙宋王朝的病根在哪的,大有人在。
早在宋朝開國之初,準確的說是在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就有人提出:「地各有主,戶或無田。富者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還有人指出,這都是因為「田制不立」、「不抑兼併」導致的。
到了號稱「承平」的宋仁宗時期,更有大臣明確提出:「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當時,朝廷為了限制土地兼併,也採取了幾項措施:像禁止官員租種官家土地;像限制寺廟和道觀購買田地;像嚴禁用借貸的方式購買土地。
可即便是這樣,到了王安石變法前夕,據當時的執政者保守估計,全國已耕種的土地中,有七成被享有不納稅特權的權貴階層所占,自耕農民和中小地主加一塊一共才擁有百分之三十的土地。
王安石也覺得兼併土地不好,還寫了一首《兼併》詩來表達他反對兼併的想法。他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等措施,都是為了限制土地兼併。
只不過,由於見識所限,王安石的土地改革之法,治標不治本,還有不少漏洞。
加上這觸碰了太多人的利益,遭到了頑強的抵抗。
再加上具體實施之人陽奉陰違。
結果,王安石主張的土地改革,始終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進展。
所以趙俁的觀點其實並不新奇。
甚至可以說,時不時的,就有大臣跳出來,拿土地改革說事。
只不過,那些人沒像趙俁這樣,給出來了真正可行的改革方法。
趙俁的身份尊貴,又是沒有議事權的在野親王,自然什麼都可以說,包括給趙煦點明他的改革不成功的問題所在。
而章惇和曾布是目前的執政黨的領袖,有無數隻眼睛在盯著他們,可不敢亂說話。
韓忠彥也是如此。
不過與章惇和曾布不同的是,見趙俁也有改革之心,韓忠彥心想:
「莘王與劉賢妃為敵,原來只是為了太后,與我舊黨無關。」
「也對,皇室是真想解決大宋目前所面臨的難題,使大宋千秋萬代,而非取得政治鬥爭的勝利,怎麼可能全力助我舊黨討伐新黨?」
「太后不也是如此嗎?」
「看來這改革真的勢在必行了,現在就連親王都著急了。」
「問題是,到底怎麼改?難道真要進行土地改革?就沒有別的辦法嗎?」
見章惇、韓忠彥、曾布看過《土地改革疏》後,全都沉默不語,趙煦問:「莘王的改革之策是否有可取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