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打掉墳圈子
轉眼間,又是一年的夏天。
這一年裡,穆子熙個子長高了一個頭,也強壯了很多,由於風吹日曬,使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大幾歲。
如果在街頭相遇,他的二姑和二叔都未必能一眼認出他來。
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
首先,楊金龍跟丟了鄧亞鵬和穆子珉。
他找到老鄧的茶葉店,人去店空,從此,老鄧便人間蒸發。
而楊金龍只要下山,必去茶葉店,他是多麼希望能找到子珉的下落。
老鄧能發現楊金龍在跟蹤自己和穆子珉,並帶著他消失,他特工的身份幾乎已經板上釘釘了。
鬼子實行物資封控前,鄙人張陸續往山上帶來了子熙要的駁殼槍和隊裡要的幾百發子彈,手榴彈。
秀秀帶著五妹等婦女建立了一個衛生站,衛生站的藥品是他們下山時配齊的,注射器等稀缺物品則是鄙人張高價賣給她們的。
去年冬天,鬼子報復性地欲對葛莊進行屠村。
因為之前有單政委的交待,五妹回村後,村裡的青壯年組成護村隊,少年們成立兒童團,每天都輪班去村口的坡上放哨。
那天,放哨看到山底下的鬼子隊伍往葛莊方向來的,立刻放倒了消息樹,負責監看消息樹的人便敲響了打穀場大樹上的銅鑼,於是全村一百多人立刻帶上全部家當,上了飛雲嶺。
窮人能有什麼家當?一床破被子,一身冬天的舊襖褲,還有,就是被鬼子洗掠後倖存的半袋子雜麵。
村子裡的豬羊雞鴨早被鬼子搶走了。
一位大娘放養在樹上的兩隻雞得以倖存,這次也被她背上了山。
村民們跑到飛雲嶺的半道時,再回看自己的村莊時,已經是一片火海了。
那些被拖拽著離開村莊的人,此時的後背是一陣陣發涼。
撲空的鬼子喪心病狂地燒毀了村莊。
得知葛莊村民上了飛雲嶺,鬼子試圖通過精良裝備占領飛雲嶺。
結果在摩雲梯上被滾石打得哭爹叫娘,留下三具屍體後退到山腳,整整在山腳圍困了一個月,卻不見一個預想中因糧食斷絕而倉皇下山的人。
山裡的冬天來得很早,立冬的當天就開始下雪了,天冷得人骨頭縫都疼。
鬼子和偽軍凍得受不了,最後只好撤了。
在鬼子圍山時,游擊隊員和村民們用平時積攢的木料,一起沿著南邊峭壁的飛檐向西北方向蓋起了二十多間木屋。
以絕壁為南牆,既抗風堅實,又節省木料,因為只需要再搭建一個屋頂和三面木牆就是一個家了。
後來村民們陸續開墾出幾十塊大小形狀各異的土地,抓緊時間補種秋糧,以期能熬過山上的嚴冬。
大娘們就四處挖野菜,摘野果,曬乾後留著冬天用。
那兩隻帶上山的小雞在秋天時也孵出了一窩小雞,村民為它們搭起了一個既遮風避雨,又能防黃鼠狼和舍的二層雞舍。
鬼子撤後,村民和游擊隊員又下嶺砍伐了很多樹木放進溶洞裡,還收集了儘量多的枯枝,以備冬天取暖用。
從入冬開始,鬼子對食鹽、白糖、藥品、糧食、棉花等物質進行管控,想要獲得這些補給非常困難。
飛雲嶺上住幾百號人不是問題,目前最迫切需要補充的,依然是糧食和過冬的棉衣。
大雪封山前,必須設法搞到糧食和棉衣。
飛雲嶺游擊隊有三個小隊,從一到三隊的小隊長分別是:楊金龍、馬豪傑、張土。
隊部會議上,馬豪傑說:「帽山縣到龍王廟村之間有個炮樓,老百姓都叫它墳圈子,因為那個炮樓建的比一般炮樓都大,遠遠看著就像一座大墳。聽說鬼子各村兒搶到東西都會先存在那個炮樓里,然後再往帽山縣、金鄉市等地轉運。」
馮大虎展開地圖,和政委認真看了好一會兒,嘀咕了起來。
墳圈子炮樓周邊數里內一馬平川,原有的村莊、樹林都被鬼子清理了,游擊隊不好設伏。
「這樣,咱們先去摸摸情況,炮樓里有多少鬼子多少偽軍,目前裡面存有什麼物資,他們多久往外運一次物資等等,情況摸清後,再說下一步行動。」隊長說。
說干就干。
楊金龍帶人去熟悉地形,看看用什麼辦法能靠近炮樓而不被鬼子察覺。
馬豪傑去了解炮樓里物資儲備及守衛情況。
張土帶人回葛莊廢墟,把能用的東西全部帶上山。
馬豪傑瘦高個,平時看著笑嘻嘻地,但他打起仗來鬼點子特別多:「那個,我想把穆子熙帶上。」
現在的穆子熙那可是名人。
他上山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對射擊痴迷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只要不訓練,他就獨自上東邊練槍,子彈珍貴,他就只練瞄準和臂力,後來的一次實彈射擊時,他的射擊水平一下子震驚了所有人,因為,那次的射擊之後,游擊隊裡除趙鋼之外,穆子熙成了排名第二的神槍手。
隊長政委交換了下眼神,表示同意。
最後,攻打墳圈子之戰,令穆子熙一戰成名。
誰都沒想到,最關鍵的難題被穆子熙這個時年十六歲的少年破解了。
通過龍王廟村堡壘戶丁大爺了解到,在炮樓里給鬼子做飯的人叫趙仁義,他曾經在五蓮山龍王廟裡出家,因為廟裡前些年收留過紅軍傷員,國民黨雖知道此事,倒也沒喪心病狂地屠殺僧眾。
春天的時候,鬼子卻以此為藉口,血洗了五蓮山。
廟裡的住持、和尚共五人全部被殺。
唯獨這個下山去化緣,法名明淨的武和尚,事發數天後路過村子,照例去看望丁大爺時,被丁大爺攔下了。
明淨上山下山都會經過龍王廟村,日子久了,和村里人都熟,和丁大爺更是投緣。
聽說寺廟已經被毀,明淨把衣缽放丁大爺家,自己跑回廟裡一看,寺廟真的被燒得只剩了殘牆斷壁。
住持等人的屍體被村民埋在了後山。
明淨一滴眼淚沒掉,脫掉百衲衣,換上村民給的身舊衣裳,在丁大爺家裡住下了,並與丁大爺以表兄弟相稱,還俗名趙仁義。
因為是武和尚,又四處雲遊不常在寺廟,他的頭髮本就已經蓋住了頭皮,如果不說誰也看不出他是出家人。
鬼子夏天的時候開始蓋炮樓,從龍王廟村招勞工,一天管兩頓飯,炮樓蓋好後給十個大錢兒。
趙仁義自願參加,他雖已年近五十歲,但身體強壯,手腳靈活,幹活不惜力,炮樓蓋好後,他就留在炮樓里給守炮樓的鬼子和偽軍做飯、打掃。
丁大爺知道趙仁義這樣做是有目的的,就再三交代他不要輕舉妄動,以免連累了村裡的百姓。
「我覺得,這個仁義兄弟應該能幫到你們。」丁大爺對馬豪傑說。
穆子熙一聽,立刻想起了那年春天和爹去金鄉送酒回來後,劉叔激動地說他碰到了少年時的結拜兄弟趙仁義,他現在五蓮山出家,拳腳功夫非常好,有機會還會送子熙找他拜師學藝。
「馬隊長,我去和趙仁義談,怎麼樣?」子熙自告奮勇。
馬豪傑正在為難如何向趙仁義開口,擔心人心難測,萬一他不同意,反而向鬼子告密,那全盤計劃就都泡湯了。
「有把握嗎?」馬豪傑問。
「成竹在胸!」子熙堅定地說。
丁大爺謊稱病了,讓表弟回家看看。
傍晚,趙仁義走進了丁大爺的破院子裡:「哥!你咋啦!」
一聽這中氣十足、走路蹬蹬響的動靜兒,就知道來人是個強壯的人。
本來趙仁義留在炮樓里,就是在等機會報仇,所以他每天都心裡在推演如何炸炮樓,殺鬼子,只待時機成熟,他就要把炮樓里的鬼子全部炸死後,去投奔八路軍。
子熙說明自己的身份後,叔侄倆抱頭哭了一場。
摸清炮樓里屯了兩千斤糧食、和十幾麻袋棉花、風乾肉等,關鍵是炮樓里還有三挺機關槍,十箱手雷。
怎麼看,這些物資都是為飛雲嶺量身打造的啊。
趙仁義把炮樓里情況詳細地說了,還畫了炮樓結構圖,但是,如何接近炮樓,這個問題卻難住了大伙兒。
他把自己每天琢磨的各種方案一一列舉出來。
子熙說:「叔,這事兒,您不能露面,葛莊就是例子,鬼子將來一定不會放過龍王廟村的。」
接著,他鬼鬼地一笑:「我倒是有個辦法,就是噁心了點兒。」
這一年裡,穆子熙個子長高了一個頭,也強壯了很多,由於風吹日曬,使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大幾歲。
如果在街頭相遇,他的二姑和二叔都未必能一眼認出他來。
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
首先,楊金龍跟丟了鄧亞鵬和穆子珉。
他找到老鄧的茶葉店,人去店空,從此,老鄧便人間蒸發。
而楊金龍只要下山,必去茶葉店,他是多麼希望能找到子珉的下落。
老鄧能發現楊金龍在跟蹤自己和穆子珉,並帶著他消失,他特工的身份幾乎已經板上釘釘了。
鬼子實行物資封控前,鄙人張陸續往山上帶來了子熙要的駁殼槍和隊裡要的幾百發子彈,手榴彈。
秀秀帶著五妹等婦女建立了一個衛生站,衛生站的藥品是他們下山時配齊的,注射器等稀缺物品則是鄙人張高價賣給她們的。
去年冬天,鬼子報復性地欲對葛莊進行屠村。
因為之前有單政委的交待,五妹回村後,村裡的青壯年組成護村隊,少年們成立兒童團,每天都輪班去村口的坡上放哨。
那天,放哨看到山底下的鬼子隊伍往葛莊方向來的,立刻放倒了消息樹,負責監看消息樹的人便敲響了打穀場大樹上的銅鑼,於是全村一百多人立刻帶上全部家當,上了飛雲嶺。
窮人能有什麼家當?一床破被子,一身冬天的舊襖褲,還有,就是被鬼子洗掠後倖存的半袋子雜麵。
村子裡的豬羊雞鴨早被鬼子搶走了。
一位大娘放養在樹上的兩隻雞得以倖存,這次也被她背上了山。
村民們跑到飛雲嶺的半道時,再回看自己的村莊時,已經是一片火海了。
那些被拖拽著離開村莊的人,此時的後背是一陣陣發涼。
撲空的鬼子喪心病狂地燒毀了村莊。
得知葛莊村民上了飛雲嶺,鬼子試圖通過精良裝備占領飛雲嶺。
結果在摩雲梯上被滾石打得哭爹叫娘,留下三具屍體後退到山腳,整整在山腳圍困了一個月,卻不見一個預想中因糧食斷絕而倉皇下山的人。
山裡的冬天來得很早,立冬的當天就開始下雪了,天冷得人骨頭縫都疼。
鬼子和偽軍凍得受不了,最後只好撤了。
在鬼子圍山時,游擊隊員和村民們用平時積攢的木料,一起沿著南邊峭壁的飛檐向西北方向蓋起了二十多間木屋。
以絕壁為南牆,既抗風堅實,又節省木料,因為只需要再搭建一個屋頂和三面木牆就是一個家了。
後來村民們陸續開墾出幾十塊大小形狀各異的土地,抓緊時間補種秋糧,以期能熬過山上的嚴冬。
大娘們就四處挖野菜,摘野果,曬乾後留著冬天用。
那兩隻帶上山的小雞在秋天時也孵出了一窩小雞,村民為它們搭起了一個既遮風避雨,又能防黃鼠狼和舍的二層雞舍。
鬼子撤後,村民和游擊隊員又下嶺砍伐了很多樹木放進溶洞裡,還收集了儘量多的枯枝,以備冬天取暖用。
從入冬開始,鬼子對食鹽、白糖、藥品、糧食、棉花等物質進行管控,想要獲得這些補給非常困難。
飛雲嶺上住幾百號人不是問題,目前最迫切需要補充的,依然是糧食和過冬的棉衣。
大雪封山前,必須設法搞到糧食和棉衣。
飛雲嶺游擊隊有三個小隊,從一到三隊的小隊長分別是:楊金龍、馬豪傑、張土。
隊部會議上,馬豪傑說:「帽山縣到龍王廟村之間有個炮樓,老百姓都叫它墳圈子,因為那個炮樓建的比一般炮樓都大,遠遠看著就像一座大墳。聽說鬼子各村兒搶到東西都會先存在那個炮樓里,然後再往帽山縣、金鄉市等地轉運。」
馮大虎展開地圖,和政委認真看了好一會兒,嘀咕了起來。
墳圈子炮樓周邊數里內一馬平川,原有的村莊、樹林都被鬼子清理了,游擊隊不好設伏。
「這樣,咱們先去摸摸情況,炮樓里有多少鬼子多少偽軍,目前裡面存有什麼物資,他們多久往外運一次物資等等,情況摸清後,再說下一步行動。」隊長說。
說干就干。
楊金龍帶人去熟悉地形,看看用什麼辦法能靠近炮樓而不被鬼子察覺。
馬豪傑去了解炮樓里物資儲備及守衛情況。
張土帶人回葛莊廢墟,把能用的東西全部帶上山。
馬豪傑瘦高個,平時看著笑嘻嘻地,但他打起仗來鬼點子特別多:「那個,我想把穆子熙帶上。」
現在的穆子熙那可是名人。
他上山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對射擊痴迷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只要不訓練,他就獨自上東邊練槍,子彈珍貴,他就只練瞄準和臂力,後來的一次實彈射擊時,他的射擊水平一下子震驚了所有人,因為,那次的射擊之後,游擊隊裡除趙鋼之外,穆子熙成了排名第二的神槍手。
隊長政委交換了下眼神,表示同意。
最後,攻打墳圈子之戰,令穆子熙一戰成名。
誰都沒想到,最關鍵的難題被穆子熙這個時年十六歲的少年破解了。
通過龍王廟村堡壘戶丁大爺了解到,在炮樓里給鬼子做飯的人叫趙仁義,他曾經在五蓮山龍王廟裡出家,因為廟裡前些年收留過紅軍傷員,國民黨雖知道此事,倒也沒喪心病狂地屠殺僧眾。
春天的時候,鬼子卻以此為藉口,血洗了五蓮山。
廟裡的住持、和尚共五人全部被殺。
唯獨這個下山去化緣,法名明淨的武和尚,事發數天後路過村子,照例去看望丁大爺時,被丁大爺攔下了。
明淨上山下山都會經過龍王廟村,日子久了,和村里人都熟,和丁大爺更是投緣。
聽說寺廟已經被毀,明淨把衣缽放丁大爺家,自己跑回廟裡一看,寺廟真的被燒得只剩了殘牆斷壁。
住持等人的屍體被村民埋在了後山。
明淨一滴眼淚沒掉,脫掉百衲衣,換上村民給的身舊衣裳,在丁大爺家裡住下了,並與丁大爺以表兄弟相稱,還俗名趙仁義。
因為是武和尚,又四處雲遊不常在寺廟,他的頭髮本就已經蓋住了頭皮,如果不說誰也看不出他是出家人。
鬼子夏天的時候開始蓋炮樓,從龍王廟村招勞工,一天管兩頓飯,炮樓蓋好後給十個大錢兒。
趙仁義自願參加,他雖已年近五十歲,但身體強壯,手腳靈活,幹活不惜力,炮樓蓋好後,他就留在炮樓里給守炮樓的鬼子和偽軍做飯、打掃。
丁大爺知道趙仁義這樣做是有目的的,就再三交代他不要輕舉妄動,以免連累了村裡的百姓。
「我覺得,這個仁義兄弟應該能幫到你們。」丁大爺對馬豪傑說。
穆子熙一聽,立刻想起了那年春天和爹去金鄉送酒回來後,劉叔激動地說他碰到了少年時的結拜兄弟趙仁義,他現在五蓮山出家,拳腳功夫非常好,有機會還會送子熙找他拜師學藝。
「馬隊長,我去和趙仁義談,怎麼樣?」子熙自告奮勇。
馬豪傑正在為難如何向趙仁義開口,擔心人心難測,萬一他不同意,反而向鬼子告密,那全盤計劃就都泡湯了。
「有把握嗎?」馬豪傑問。
「成竹在胸!」子熙堅定地說。
丁大爺謊稱病了,讓表弟回家看看。
傍晚,趙仁義走進了丁大爺的破院子裡:「哥!你咋啦!」
一聽這中氣十足、走路蹬蹬響的動靜兒,就知道來人是個強壯的人。
本來趙仁義留在炮樓里,就是在等機會報仇,所以他每天都心裡在推演如何炸炮樓,殺鬼子,只待時機成熟,他就要把炮樓里的鬼子全部炸死後,去投奔八路軍。
子熙說明自己的身份後,叔侄倆抱頭哭了一場。
摸清炮樓里屯了兩千斤糧食、和十幾麻袋棉花、風乾肉等,關鍵是炮樓里還有三挺機關槍,十箱手雷。
怎麼看,這些物資都是為飛雲嶺量身打造的啊。
趙仁義把炮樓里情況詳細地說了,還畫了炮樓結構圖,但是,如何接近炮樓,這個問題卻難住了大伙兒。
他把自己每天琢磨的各種方案一一列舉出來。
子熙說:「叔,這事兒,您不能露面,葛莊就是例子,鬼子將來一定不會放過龍王廟村的。」
接著,他鬼鬼地一笑:「我倒是有個辦法,就是噁心了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