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水軍的武備
按劉岩的計劃,他需要至少五千的戰兵,才能保持對劉昌魯後方足夠的威脅;可因運載力所限,現在巨艦軍只能帶一千多戰兵。
徵用漁船的念頭劉岩也有過,不過這想法很快便被他打消;那些漁船大小不一、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十分不利於統一調動與指揮,所以這主意還是得打到漕船上面去。
「一艘漕船載四百人,除去搖櫓、舵手、棹夫這些非戰鬥人員,十五艘應該是夠了......」
「行軍司馬請看,這便是水戰之利器——拍竿。」
劉良貞一聲介紹,突然打斷了劉岩的思路,他抬起頭來,循著劉良貞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見船首立著兩根巨大的木樁,幾十尺高,粗也有一尺半。
每根高木樁前,則又有兩個同樣粗細,卻只半人高的矮樁;矮樁中間有軸,軸連著一根斜著伸入半空的粗木;粗木伸出的頂頭上、套著一個巨大的半空心石塊。
石塊稍下下面一點的粗木上,繫著粗繩;繩的另一端則連著那幾十尺高的木樁頂上的滑輪,並在滑輪處轉向下方,直伸至甲板下面。
劉岩還是不知道這東西實戰中怎麼發揮效用,卻聽梁克貞說道:「這便是前隋五牙戰船上使的拍竿罷。」
說著,他人已經走向了粗繩所伸向的那塊甲板,從甲板上特製的孔洞往下望去,「果然,下面有轆轤連著這繩子,跟書上說的一樣。」
梁克貞自顧自地高興了半天,才回首望向三人:劉岩仍然是一頭霧水,搞不清楚這武器的工作原理;劉良貞則是慍色更盛,但也沒有發作;蘇宇臉上掛著一絲無奈,他沒想到平日穩重的梁克貞,見了這樓船上的武備、卻跟小孩子一樣興奮。
「行軍司馬,這拍竿之利全在這石塊上;作戰之時,艙底的士卒將固定好的轆轤鬆開,這桿頭的巨石沒了束縛,便以千鈞之力墜下。被正面擊中的敵船,輕則重創,重則直接被擊毀。」
「等到拍竿這一錘砸完,艙底的士卒又可以用那轆轤將拍竿提起,反覆使用。」梁克貞介紹地是眉飛色舞,也讓劉岩明白了,這東西就是依靠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對敵艦造成巨大傷害的。」
「隋滅陳時,楚景武公的五牙戰船、便以這拍竿砸毀陳軍戰船十餘艘!」
梁克貞越說興致越高,吐沫都快濺到劉岩臉上了;劉岩也不以為忤,反而又對他認可了幾分。水軍之利,最重戰船;對戰艦能如痴似狂的喜歡,不說水平如何,起碼這心意是足了。
不過劉岩還是不知道那「轆轤」是個什麼東西,他也沿著梁克貞剛剛的軌跡,邁向那塊甲板,往下一看,便弄清楚了。
「原來就是那種繞了一圈繩的打井水工具,沒什麼奇妙的地方,本質就是個省力槓桿。」劉岩心裡總算弄清楚了這拍竿的全部工作原理,舒展開了眉頭。
「行軍司馬請這邊看,這便是車弩,力有十二石之多;一張能發七矢,諸箭齊起之下,三百步內,所中敵艦檣櫓,必為其摧破損壞,即使在七百步之遠被擊中,船上之人亦會有顛墜之感!」
被劉良貞聲音吸引的劉岩隨即展目望去,看見一台占地一丈見方、四輪被定住的弩車;那弩車以鐵鉤勾弦;鐵鉤以繩連著上弦的絞盤。弩車上有七道箭槽,中間那支箭最大最長,長三四尺、光鏃刃就有七八寸。
劉岩不太信這東西射程能有一公里之多,但也沒有明言反駁,畢竟他沒有實際用過;然後轉問了一句:「這樓船上沒有投石車嗎?」
「有、有,拋車在頂層女牆之上,行軍司馬請這邊走。」劉良貞邊應邊走,引著三人直往第三重女牆上去。一路上弩窗、矛穴甚多,不但讓劉岩開了不少眼界,也讓蘇宇、梁克貞二人暗自稱嘖。
到了那拋車面前,劉岩卻失望了不少。因為那拋車就是一個固定在木架上的炮杆,一端用繩索結著一個皮窠,用來放置石彈的;另一端結了幾十條繩索,儼然就是用人力拉的。
「此拋車由三十人拉拽,可將十斤的石彈射至五十步外......」
劉岩直接揮揮手,讓他別說了,心裡揶揄著:這怕不是西元二百年官渡之戰留下來的老古董,屁用沒有!
接著轉念一想:找個時間應該把回回砲那種配重投石機搞出來,那東西原理簡單,應該沒什麼技術壁壘;到時候讓你們見識見識,什麼才是冷兵器時代真正的「霹靂車」。
上船後一直只聽不說的蘇宇突然發問:「整艘船能載三百人,十一之數用來操作這發石車,是不是太多了。」
「是這樣的,樓船載三百人,除搖櫓、舵手、棹夫外,有戰兵二百二十人;其中半為弓手、弩手,半為刀牌手。在跳幫接舷的近戰之前,有三十名刀牌手在此處操使拋車;接舷之後,拋車也無大用,不再需要兵士操作。
「其餘諸艦人員配置的比例,也與樓船相仿,不過武備就弱了不少;鬥艦上只有拋車一具,並無拍竿、車弩;車船、海鶻等艦,連拋車也未有。」
劉岩微微頷首,表明自己已經悉數知曉,然後又問道:「你這軍中應有不少久經水軍戰陣的將校罷,把他們叫過來,讓我考校一番。」
劉良貞卻沒有接令,而是接連搖頭;此舉引得劉岩不悅,他喝道:「怎麼,你疏於訓練,他們都是些酒囊飯袋麼!」
「行軍司馬,這水軍真的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將校。巨艦軍餉錢位列清海軍最下,只比州兵略高;那州兵還有田產,過的比這群海里的丘八好多了。」
「普通水兵還好,沒什麼人看重,所以戰力倒還過得去;可出眾的將校,剛一露頭,便被衙內軍、牙外軍給挖走了,還美其名曰『提拔』。」
「著實沒法子,人家發的餉錢發的多,還易於立功受賞,唉......」
「就拿從封州入廣州那會說,當時水師有不小功勞,結果被選去了四個營使,七個都頭;這次潮州之役,又被搶走了七八人,」
劉良貞講著講著竟然訴起苦來,然後又指著腳下的船,說道:「就連這樓船,還是六年前入廣州時節帥許給巨艦軍的,足足六年才造好落到水師手裡。」
劉岩看劉良貞激動起來,連忙出言寬慰、安撫;然後又讓他令水師正兵集合,供他檢閱了一番,看其軍勢也算威武雄壯,稍稍放了些心。臨走前又命劉良貞好生備戰,要做到即令即發。
回程路上,劉岩看著梁克貞,嘆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精通水戰的總算還有你,此行不虛。」
梁克貞訕笑著,「行軍司馬謬讚,愧不敢......」
「此戰能勝,我便建言兄長,擴充水師;那五牙戰船,也要造上幾艘。」瞧准梁克貞命門的劉岩直接畫了個大餅,扔到他面前。
「司馬此話當真?」
劉岩並未回話,笑看著梁克貞,一副默認的樣子。
「必不負行軍司馬所託!」
「這巨艦軍又不是你的,你這麼激動幹什麼。」劉岩話鋒一轉,然後不給梁克貞反應的機會,催馬而去。
「哎!」正要解釋的梁克貞卻發現劉岩已經遠去,也加了馬速,直追上去;蘇宇雖波瀾不驚、未受二人干擾,但也不好落後;只能微夾馬腹趕上。
徵用漁船的念頭劉岩也有過,不過這想法很快便被他打消;那些漁船大小不一、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十分不利於統一調動與指揮,所以這主意還是得打到漕船上面去。
「一艘漕船載四百人,除去搖櫓、舵手、棹夫這些非戰鬥人員,十五艘應該是夠了......」
「行軍司馬請看,這便是水戰之利器——拍竿。」
劉良貞一聲介紹,突然打斷了劉岩的思路,他抬起頭來,循著劉良貞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見船首立著兩根巨大的木樁,幾十尺高,粗也有一尺半。
每根高木樁前,則又有兩個同樣粗細,卻只半人高的矮樁;矮樁中間有軸,軸連著一根斜著伸入半空的粗木;粗木伸出的頂頭上、套著一個巨大的半空心石塊。
石塊稍下下面一點的粗木上,繫著粗繩;繩的另一端則連著那幾十尺高的木樁頂上的滑輪,並在滑輪處轉向下方,直伸至甲板下面。
劉岩還是不知道這東西實戰中怎麼發揮效用,卻聽梁克貞說道:「這便是前隋五牙戰船上使的拍竿罷。」
說著,他人已經走向了粗繩所伸向的那塊甲板,從甲板上特製的孔洞往下望去,「果然,下面有轆轤連著這繩子,跟書上說的一樣。」
梁克貞自顧自地高興了半天,才回首望向三人:劉岩仍然是一頭霧水,搞不清楚這武器的工作原理;劉良貞則是慍色更盛,但也沒有發作;蘇宇臉上掛著一絲無奈,他沒想到平日穩重的梁克貞,見了這樓船上的武備、卻跟小孩子一樣興奮。
「行軍司馬,這拍竿之利全在這石塊上;作戰之時,艙底的士卒將固定好的轆轤鬆開,這桿頭的巨石沒了束縛,便以千鈞之力墜下。被正面擊中的敵船,輕則重創,重則直接被擊毀。」
「等到拍竿這一錘砸完,艙底的士卒又可以用那轆轤將拍竿提起,反覆使用。」梁克貞介紹地是眉飛色舞,也讓劉岩明白了,這東西就是依靠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對敵艦造成巨大傷害的。」
「隋滅陳時,楚景武公的五牙戰船、便以這拍竿砸毀陳軍戰船十餘艘!」
梁克貞越說興致越高,吐沫都快濺到劉岩臉上了;劉岩也不以為忤,反而又對他認可了幾分。水軍之利,最重戰船;對戰艦能如痴似狂的喜歡,不說水平如何,起碼這心意是足了。
不過劉岩還是不知道那「轆轤」是個什麼東西,他也沿著梁克貞剛剛的軌跡,邁向那塊甲板,往下一看,便弄清楚了。
「原來就是那種繞了一圈繩的打井水工具,沒什麼奇妙的地方,本質就是個省力槓桿。」劉岩心裡總算弄清楚了這拍竿的全部工作原理,舒展開了眉頭。
「行軍司馬請這邊看,這便是車弩,力有十二石之多;一張能發七矢,諸箭齊起之下,三百步內,所中敵艦檣櫓,必為其摧破損壞,即使在七百步之遠被擊中,船上之人亦會有顛墜之感!」
被劉良貞聲音吸引的劉岩隨即展目望去,看見一台占地一丈見方、四輪被定住的弩車;那弩車以鐵鉤勾弦;鐵鉤以繩連著上弦的絞盤。弩車上有七道箭槽,中間那支箭最大最長,長三四尺、光鏃刃就有七八寸。
劉岩不太信這東西射程能有一公里之多,但也沒有明言反駁,畢竟他沒有實際用過;然後轉問了一句:「這樓船上沒有投石車嗎?」
「有、有,拋車在頂層女牆之上,行軍司馬請這邊走。」劉良貞邊應邊走,引著三人直往第三重女牆上去。一路上弩窗、矛穴甚多,不但讓劉岩開了不少眼界,也讓蘇宇、梁克貞二人暗自稱嘖。
到了那拋車面前,劉岩卻失望了不少。因為那拋車就是一個固定在木架上的炮杆,一端用繩索結著一個皮窠,用來放置石彈的;另一端結了幾十條繩索,儼然就是用人力拉的。
「此拋車由三十人拉拽,可將十斤的石彈射至五十步外......」
劉岩直接揮揮手,讓他別說了,心裡揶揄著:這怕不是西元二百年官渡之戰留下來的老古董,屁用沒有!
接著轉念一想:找個時間應該把回回砲那種配重投石機搞出來,那東西原理簡單,應該沒什麼技術壁壘;到時候讓你們見識見識,什麼才是冷兵器時代真正的「霹靂車」。
上船後一直只聽不說的蘇宇突然發問:「整艘船能載三百人,十一之數用來操作這發石車,是不是太多了。」
「是這樣的,樓船載三百人,除搖櫓、舵手、棹夫外,有戰兵二百二十人;其中半為弓手、弩手,半為刀牌手。在跳幫接舷的近戰之前,有三十名刀牌手在此處操使拋車;接舷之後,拋車也無大用,不再需要兵士操作。
「其餘諸艦人員配置的比例,也與樓船相仿,不過武備就弱了不少;鬥艦上只有拋車一具,並無拍竿、車弩;車船、海鶻等艦,連拋車也未有。」
劉岩微微頷首,表明自己已經悉數知曉,然後又問道:「你這軍中應有不少久經水軍戰陣的將校罷,把他們叫過來,讓我考校一番。」
劉良貞卻沒有接令,而是接連搖頭;此舉引得劉岩不悅,他喝道:「怎麼,你疏於訓練,他們都是些酒囊飯袋麼!」
「行軍司馬,這水軍真的沒有能拿的出手的將校。巨艦軍餉錢位列清海軍最下,只比州兵略高;那州兵還有田產,過的比這群海里的丘八好多了。」
「普通水兵還好,沒什麼人看重,所以戰力倒還過得去;可出眾的將校,剛一露頭,便被衙內軍、牙外軍給挖走了,還美其名曰『提拔』。」
「著實沒法子,人家發的餉錢發的多,還易於立功受賞,唉......」
「就拿從封州入廣州那會說,當時水師有不小功勞,結果被選去了四個營使,七個都頭;這次潮州之役,又被搶走了七八人,」
劉良貞講著講著竟然訴起苦來,然後又指著腳下的船,說道:「就連這樓船,還是六年前入廣州時節帥許給巨艦軍的,足足六年才造好落到水師手裡。」
劉岩看劉良貞激動起來,連忙出言寬慰、安撫;然後又讓他令水師正兵集合,供他檢閱了一番,看其軍勢也算威武雄壯,稍稍放了些心。臨走前又命劉良貞好生備戰,要做到即令即發。
回程路上,劉岩看著梁克貞,嘆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精通水戰的總算還有你,此行不虛。」
梁克貞訕笑著,「行軍司馬謬讚,愧不敢......」
「此戰能勝,我便建言兄長,擴充水師;那五牙戰船,也要造上幾艘。」瞧准梁克貞命門的劉岩直接畫了個大餅,扔到他面前。
「司馬此話當真?」
劉岩並未回話,笑看著梁克貞,一副默認的樣子。
「必不負行軍司馬所託!」
「這巨艦軍又不是你的,你這麼激動幹什麼。」劉岩話鋒一轉,然後不給梁克貞反應的機會,催馬而去。
「哎!」正要解釋的梁克貞卻發現劉岩已經遠去,也加了馬速,直追上去;蘇宇雖波瀾不驚、未受二人干擾,但也不好落後;只能微夾馬腹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