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皇考夢詔
正月初九,原定太廟祭祀之日轉眼就到了,朱由檢也虔誠地齋戒了三日,禮官再就命鑾儀衛陳法駕鹵簿於午門外,陳金輦於太和門階下。卯時天未亮,皇帝便穿戴好特意準備的冠冕龍袍靜靜地等待,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終於待到時辰,太常寺至乾清門告時,皇帝乘禮輿出宮,至太和門外換乘金輦。午門上擂鼓,皇帝在法駕鹵簿引導下,入太廟街門左門,至太廟南門外神路右降輦,由贊引官引入太廟正門幄次。一切如作戲一般,神聖嚴肅又帶著些許荒誕。
今歲春祭由首輔官周延儒為文臣之首,定國公徐允禎為武臣之首,依禮安奉先帝神位於前殿寶座。安奉神位畢,皇帝盥洗後入前殿左門就拜位北向立。儀式開始後,皇帝給歷代先祖,從太祖至皇兄朱由校等神位依次上香行禮。上香畢,皇帝回到拜位率文武百官一起行三跪九叩禮。之後禮官唱贊行三獻禮,飲福受胙。禮畢,撤饌,奏樂,請諸位神主回宮。皇帝再率百官行三跪九叩禮。
這套禮儀流程朱由檢連今年算一起已經搞了四年,春夏秋冬並年末褡祭總共完成了幾十次,已然爛熟於心,待到請神回宮環節,皇帝率百官行完三跪九叩禮,已然是太廟祭祀的末尾環節,諸臣都暢想著準備回家與家人歡聚享受美味的午宴了,皇上卻有了另外的主意。
他行禮完畢後並沒有站起來,仍然跪伏在太廟大殿內,只囑咐諸臣在太廟正殿外休息等候,並令禮官出去後將殿門關上,將祝版、玉帛等送殿外焚化。
諸大臣及禮官不知何意,但皇上發話了,也不好提出質疑,且太廟說到底是皇上的家廟,只要皇上禮節上沒有虧欠,諸臣又有什麼好說的,只能盡力安慰自已飢腸轆轆的肚子再忍耐一下默默到殿外金陛下等候。
年輕的皇帝待諸臣都退出大殿後,終於抑制不住內心多年的委屈,伏在殿內毫無顧忌地放聲大哭了起來。
待哭了有一盞茶的工夫,也是哭累了,朱由檢將內心鬱悶苦楚和憤恨不平宣洩得差不多以後,起身來到駐放朱常洛牌位的神宮內,再次莊嚴地三跪九拜,最後伏下身抽泣著說:「父皇,孩兒由檢自柄國至今,已近四載,每日研學經史,孜孜不倦,治理國政,兢兢業業,祭祀宗廟,虔誠恭敬,又克己崇禮,戒奢節慾,仁心恤民,屈節下士,自以為修德謹身可比先聖,然國政愈殆,國事日非,四海之內,災禍連年,兵燹紛起,百姓流離,餓脬遍野,黎庶賣兒賣女難求衣食,更有易子而食,掘墳食屍者,不忍卒聞,是何緣故?今日社稷危亡似在旦夕,兒臣雖無大才,仍不忘祖宗創業之艱,保業之難,若兒臣德才有虧,但求父皇詔示,兒臣定勉力改過,以求中興祖業,弘續國祚。」
相對於名聲不太好的皇兄,他更希望當皇帝只有一個月名聲還不算太壞的父親能給他一些建議和幫助。或者說從皇統的角度上講,他更希望於是從父親那裡接過大位。從皇兄那裡接過皇位,雖然按禮法親疏來論,並無不妥,但畢竟是外藩繼統,內心裡的自卑還是無論如何也抹不掉的。
看著父親的神主牌位,靜靜地思量了一會兒,再平復一下自已的情緒後,皇帝再行三跪九拜之禮,整理好衣冠,擦拭掉臉上的淚痕,平靜地走出神宮,走到大殿,打開殿左門邁步走了出來。
諸臣看到依舊神采照人的年輕皇帝走出了太廟大殿,連忙整理好衣冠和隊型,行注目禮,皇帝乘上龍輦還宮,諸臣也高興地回去慰勞自已的五臟廟去了。
今日太廟之祭,朱由檢是將心中積鬱多年的不好的情緒狠狠地發泄了出來,雖有些失體面,但心中寬鬆了許有,似將心中一塊大石搬走,完禮車駕回宮後,他似覺並無疲累,也連著閱覽了三十多份奏疏,正好今日還未有特別鬧心的奏疏。又將翰林講官呈上來的書經講章連看了三章,一時身心舒泰,一口氣喝了王承恩遞上的蓮子紅棗羹,不覺一陣困意襲來,不一會兒匍伏在案桌上打盹。
按大明經筵的規矩,是每年開春秋兩季在文華殿經筵講讀,春季二月至端午,秋季八月至冬至節,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開經筵,然後每單日翰林官講讀,但朱由檢年輕精力旺盛,又勤奮好學,除正常經筵日講外,凡夏冬兩季罷講之日,又令講官分科目呈送講章入宮供皇上閱覽學習,經年不輟。
看皇上累得快睡著了,身旁的侍應中官,連忙為皇上披上貂毛大氅,又怕皇上凍著染了風寒,輕聲喚醒皇上,將其扶到寢宮裡休息。
到床上躺下後,朱由檢覺得自已進入了一種似醒似睡的奇妙狀態,說是睡著了,頭腦還很清楚,說是醒著的,全身又毫無力氣,一動不能動。朦朦朧朧中,他仿佛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他的父親朱常洛,那個熟悉的陌生人。
自他出生後沒幾歲,母親就死了,他甚至不記得母親的樣子,至於母親的死因,現在仍然弄不清楚,他即位後問了宮中的很多老中官及老太妃老嬤嬤,都語焉不詳。至於他的父親,他小時侯見過,但見過次數並不多,他們的關係並不如平常人家那麼親昵,甚至說得上生疏和冷漠。在萬曆朝,他的太子父親尚且每日活在驚悸中,敏感而暴躁,他們兄弟幾人的日子可想而知,雖然他們兄弟有七人,但大多早夭,最後活下來就是大哥朱由校和他,又由於從小不受重視,兄弟二人或是同病相憐的緣故吧,甚是親近。可只不過幾年的功夫,父皇走了,皇兄也走了,只留下偌大的江山由他來承受。
夢中朱由檢的父親光宗皇帝朱常洛頭戴垂綹冠冕身著團龍皇袍猶如天神隔著雲端望著他,似真似幻,時近時遠,他慈祥而威嚴,但是又透著一份憐愛的神清。
這是他不曾見過的父親的樣子,也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父親的樣子,他想喊一聲父皇,可是嗓子像是被人扼住了,說不出話來。
過了一會兒,朱常洛用渾厚低沉的聲音和他說話:「由檢吾兒,父皇在天上看著你呀,你比你父皇我聰明,比你皇兄仁義。又勤勉好學,崇儉克已。本該是個有為之君呀。」
皇上想點頭應和,且沒有半分力氣。
天空中的朱常洛接著說:「可我大明朝自太祖至今已延祚二百餘年,積弊至深,民心盡失,我兒雖有中興祖宗社稷之宏志,但畢竟沖幼,凡人情事理多有不諳者,是故萬事不可操切,宜韜晦潛意,分良莠而辨忠奸,猶不可自以為是,獨斷專行,以貽國事。自古聖君萬中難有其一也,吾兒且不必比之文景、貞觀之聖主,若能悉心陳覽我朝祖宗實錄,閱古以鑒今,習權謀之術,諳治國之道。盪污滌穢,興利除弊,定能挽大廈於將傾,中興祖宗偉業。」
此話說完,朱常洛的身形似是變得飄渺起來,皇上想喊住父皇,卻發不出聲。
過了一會兒,朱常洛的身形又清晰起來,緩緩地說道:「由檢吾兒,凡為上者,其性宜平,其心宜靜,儀表端肅,不怒自威。若動則恚怒,事未究因果而發雷霆之威,則行事多偏,治人多錯,賢士爭相退避,而小人急進也,長此以往,為人臣者必好私揣聖意,欺下媚上,罔顧是非,君上壅目塞聽而不自知也。凡治事,猶要分清主次緩急,所謂急事,譬如匪患,未必均須急辦,若靜待些時日,督撫盡力,不需主上操慮,匪患或亦平定,所謂拔雲見日,去偽存真也,所謂緩事,譬如錢糧度支水利漕運,則需早作規劃,防患於未然,免一時急迫不知應對,遺禍無窮也。」
此話說完,朱常洛象一片祥雲一般越來越遠,幾盡消彌不見,皇上夢裡大喊。
夢中的朱常洛隱而失現,漂在雲端一字一頓地說道:「由檢吾兒,為父所言甚多,恐怕你未必都能記下,只是這最後幾句話務必要記住,萬不可忘。陳得失,礪心性;繼先聖,啟新政;儒法兼,賞罰明;賢良進,得太平。」
當聽完最後四段話時,父皇的身影及聲音漸漸變得越來越小,最後虛無不見。待朱常洛消失,朱由檢也逐漸完全清醒,生怕忘記皇考的教誨,連忙翻身披上大氅,走至御案前,一邊輕聲誦念一邊快速書寫,將最後四句話寫在紙上。然後激動地反覆小聲唱念了四五遍,然後小心地藏在身後的書架第二排的書匣里。
正月初十的朝會,皇上著各官討論財賦度支之事。除了四品以上京官,還叫了各科給事中一同參加。
周延儒當得首揆,必然首先發言:「臣以為,當今之要務,陛下宜端章甫,親臣屬,貴農桑,賤工賈,保惇大持正之心,絕空虛窮微之論,簡公府無用之費,救百姓饑寒之苦。」
刑科給事中吳執御譏諷道:」周相公此論便有空虛窮微之嫌!」
東林黨人一貫的伎倆便是先進行人身攻擊,讓人亂了方寸,然後乘隙而群攻之。
周延儒臉不紅心不跳退回班位,看都不看吳執御一眼,表示藐視。
皇帝也對吳執御的不分尊卑有些惱火,這是正兒八經的廷議,哪容得你這樣的七品小官在朝堂上沒大沒小地開這樣的玩笑,太沒有大臣體了。
但是皇上不好為這點小事發作,也就忍了。
戶科給事中瞿式耜說:」臣以為公府當然要核定各項支出,盡力節省,內庫也要撙節用度,金花雖謂之內帑,終究為民之脂膏,今歲陛下以內帑賑陝,確是大功德一件,朝野譽聲一片。若能再加節省,以內帑之銀補外庫之不足,以為救急之用,則陛下聖心聖德遠勝前朝賢主明君!」
朱由檢對瞿式耜拍的馬屁也有點沾沾自喜,但是想著府庫空虛,內帑也很緊巴,所以不作聲不表態。
何如寵聽了瞿式耜的話,再看皇上的表情,面有憂色,不由得輕輕地嘆了口氣。
在崇禎朝也當了四年的官,在內閣也一年多了,對於在位的這位年輕皇帝真是一言難盡,不知說什麼好。
雖說年輕的皇帝看起來勤學勤政,克欲崇禮,嚴於律己,潔身自好,而且智慧也超過常人,熟讀四書五經,博聞強記,善剖精要。但偏偏不識人情時務,把自已的道德標準強加到每一位臣下身上,沽名釣譽,自比聖賢,不識大局,專究細務,每天為了些雞皮蒜毛的事忙得不可開交,卻從來沒有靜下心想想自已的問題。
對臣下懷猜忌之心,卻又要求臣下坦剖腹心。遇事時優柔寡斷,沒有主見,但出了事,又躁切剛愎,怒不可遏,甚至不惜用梟首寸臠等酷烈的手段來諉罪卸憤。就這種搞法,哪個臣子願意主動任事,主動為君上分憂?都想著如何依違承旨逃避禍事以保全自身。
但是何如寵也知道這個皇帝不是荒淫無道的昏君,不是像劉子業、蕭寶卷這種完全無可救藥的人,是個有理想有志向的人,只是因為不了解人性,又不能正確得認清自已,急於掌握權柄,急於建立皇帝的威嚴,急於中興大明,所以在能力還不夠的情況下急於行使君上的權力,變更了國家政權正常運行體系,才導致國事越來越亂。
如果有個人能真心實意地勸導皇上,並且皇上也聽得進,能讓皇上能迷途知返,則大明還有拯救的希望。
他希望大明國有這麼個人站出來,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這個人,他已經上疏勸了很多次了,並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
皇帝注意到了何如寵,問道:」何閣老,有什麼話要說。」
雖然知道皇上聽不進,但今天他還是要說,只求盡到一個忠臣的本分吧。
何如寵語重心長地說:」陛下,臣以為周閣老所言正是,今日之局勢最急不在錢糧兵事,最急在君心、臣心、民心。君心穩,則臣心正,臣心正,則民心安,上下一心,萬事皆成。陛下每日急於庶政,日不安食,夜不安寢,勞心勞力,臣等也為些焦慮不己。但陛下自御極以來,日日如此,社稷卻更顯崩壞之勢,是為何?微臣誠心極諫,望陛下能端靜心性,信任臣僚,撫恤百姓,收攏人心。使百官能安任其職,萬民能安事其業。」
皇上聽了何如寵的話,臉上滾燙燙的,似烈火在燃燒,但是對於何如寵這樣的老臣,他還是儘量克制保持尊重:」何閣老的心意,朕已明白,只是今日廷議的事項不在此處,閣老且先退下吧!」
何如寵無奈退回班位。
梁廷棟是崇禎二年由皇上從四品兵備道超拔到兵部尚書的位子上,這種火箭式提拔大明朝之前還從未有過。所以梁廷棟對皇上的知遇之恩感激不盡,去年年底為了給皇上分憂連上三疏,其中十二月上的肅貪、加派二事疏,更是把自己置於眾矢之的,遭到眾臣一致地口誅筆伐。但是他並不以此為意,只要得到皇上的信用,為大明排憂解難,個人名聲受到點損害又算什麼。
這會兒何如寵的話讓皇上難堪,梁廷棟必然要站出來給皇上解圍,連忙接過話來說:「臣去歲十一月曾上<陳疴弊五事疏>呈於陛下。論及屯田、鹽法、錢法、茶法、倉谷五事。今時今日,原祖宗所定循良之策皆成苛民之法,宜詳細審定因果,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循勢更化。譬如太祖時,人口只四千萬有奇,鹽課每年得銀七百萬兩有奇,每引鹽不過一兩三錢銀,今時人口預計在一萬萬二千萬左右,去歲只得銀一百二十萬兩,河南山西等地每引鹽竟要四兩銀子,弄得百姓怨忿不己。明顯乖悖常理。既然不合常理,事出自然有因,臣以為應核查鹽政各官,糾劾貪官污吏;全面調查鹽引去向,收歸國用;並查核全國幾大鹽商的資產及利潤,定征額銀,不使其逋欠、逃隱。」
鹽政本是戶部該管,戶部尚書畢自嚴對<陳疴弊五事疏>也詳細閱看,雖然認為梁廷棟說法有失偏頗,但一時也不好辨駁。
左副都御史高弘圖知道梁廷棟說的關於鹽政三件事,沒一件是容易辦的,其中既牽扯到宗藩親貴,又有朝中大僚做靠山,所以故意將他的軍,說:「梁樞部所言極是,只不知該派何人去糾劾貪官污吏?何人調查鹽引?何人去向鹽商徵稅?」
朱由檢也知道高弘圖在將軍,高弘圖不光是將梁廷棟的軍,也是在將我這個皇上的軍,事情還沒有眉目,這會兒擅自作決議,最容易被群臣抓住把柄。所以他接過話來說:」高愛卿所言極是,王愛卿,閔愛卿,明日便著都察院及吏部一起參詳推選出幾個合適的人,供朕選用。」
吏部尚書王永光、左班御史閔洪學出班拱手領旨。
禮部尚書李騰芳說:「梁樞部所言五事,臣以為所論皆不恰當,只窺一斑而欲圖全豹也,以鹽法為例,<周禮>言,山林川澤有虞衡之官,為之厲禁,蓋取之以時,故雖置有司,實為民守之也。夫一家之長,必惠養子孫,天下之君,必惠養兆民,未有為人父母而吝其脂膏,富有群生而榷其一物者也。今有司專取沿海鹽池之利,是專奉口腹而不及四體也。天子富有四海,何患於貧!臣乞弛鹽禁,與民共之。」
戶科給事中馮元飆也接著周騰芳的話茬說:」微臣也以為大宗伯所言甚是,今日鹽法大壞,行之只害民而不能豐府庫,不如廢之以利民。」
戶科給事中瞿式耜又說:」梁大人,去歲說核鹽,又說加派,今日仍持此論,可知百姓得毫釐之難,得錙銖之苦?不體恤生民之艱而妄言核鹽,妄言加派,不知是何居心!」
馮元飆、瞿式耜這樣的七品科道官在溫體仁眼裡只如腳下蛤蟆一般,不值一駁。要懟肯定肯定要懟大塊頭,於是溫體仁說:「李宗伯所陳,坐談而理高,行之則事闕。惟古之善治民者,必污隆隨勢,豐儉隨時,豐儉稱事,役養消息以成其性命。是故聖人斂山澤之貨,以寬田疇之賦;收關市之稅,以助什一之儲。取此與彼,皆非為身,所謂資天地之產,惠天地之民也。今鹽池之禁,為日己久,積而散之,以濟軍國,非專為供太官之膳饈,給後宮之服玩。然自禁鹽以來,有司多慢,或有納賄循私之弊;權貴乘隙,或有兼取鹽引之事,出納之間,或不如法。是使細民怨忿,負販輕議,此乃用之者無方,非作之者有失也。一旦罷之,恐乖本旨。一行一改,法如弈棋,參論理要,宜如舊式。」
梁廷棟對溫體仁為其辯駁投去感激的目光。溫體仁不愧是當世高才,建言議事,條理清楚,邏輯嚴整,讓人挑不出毛病。
錢象坤接著說:」溫閣老、梁尚書所言甚是,祖宗之法,昔日成之難,今日廢之易。還需究其根本,權衡利弊,循勢稍作更變,不可輕言廢之。」
朱由檢聽出來意思,鹽政之所以崩壞如斯,並不是老百姓不吃鹽,鹽商不賣鹽,而是鹽商寧願將錢賄送於有司官員,也不願交於朝廷公帑。再者百姓今日鹽價比太祖時貴上幾倍,原因不光是鹽商在屯鹽,還有各級官吏及宗藩勛貴從中謀利。
兵科給事中魏呈潤跳出來說:」梁尚書在兵部,錢糧鹽法事似不該兵部管。臣以為只要兵部稍加節省,銀糧之事又有何難!臣時聞邊關將帥虛額冒餉,侵占軍田以自利,而軍心喪殆,致虜不能驅,而賊不能剿。臣以為應及時核定邊關各鎮冒額,查處貪墨將吏,以實額定糧餉,則各鎮糜費必省一半以上,既可救一時之急,也可為久行之策。」
梁廷棟說:」核實兵額糧餉並不難,只差派幾名御史下各鎮核查便可得知詳情,但其缺額又從何處補來?又譬如軍屯良田,皆為宗藩勛貴地方縉紳所據,免納糧賦,而邊鎮軍士不但不能從軍田中得衣食,還要承擔力役和雜派,未得其利,盡受其害,是故今日逃軍者甚多,在軍者也心懷怨忿,難以盡心盡力。其中利弊請各位大臣詳思細議。」
梁廷棟的意思也算說得比較明顯了,軍中虛冒事是有的,軍官可能會多拿一點,但是也還能保證在籍軍士二兩銀子。如果按實核額,軍官還是要剋扣一部分,那軍士手裡拿得更少了,怕是要逼著當兵的造反了。另外軍屯所得糧食本來能夠很好的補充軍戶的日常開銷,現在軍田都被宗藩豪強侵占,軍戶不但不能得糧,而要承擔相應的力役和雜派,本來二兩銀子就難以餬口,還要強行攤派其他支出,這當兵的如何受得了,誰還願為大明朝流血流汗,獻身出力。
畢自肅也知道如今國庫的實際情況,戶工兩部的收入實額派餉也不一定支應得開,現在若邊關有事還能以邊鎮將吏貪墨給搪塞過去,但是若實兵實餉,再有缺餉而譁變的事,當今皇上第一個找的就是他,如果朝議一致要求嚴懲,搞不好他就被皇上當作替罪羊犧牲了。還有一個問題是遼東陝西兩線戰事,還有福建廣東沿海及雲南也不太平,若按實額兵馬確實難以應付,必然要增兵,增兵後的實額糧餉又從哪裡來?若無來處,怕是真要把當兵的逼反了。於是出班呈奏:」陛下,各處軍額虛冒臣時有耳聞,若按實額籌措糧餉,也是很好的主意,但今日戰事頻仍,死傷難免,其中出入也是很難完全避免。而且若不能將軍田歸還軍戶,軍戶難以維持生計,還是會出亂子,終究不是辦法。」
皇帝稍一琢磨,便聽懂了意思,若把軍田的事解決了,糧餉反而不是大問題。但是如今晉、代、韓、慶、肅各藩皆在九邊鎮上,占用軍田是避免不了的事,甚至代、慶、肅三藩王府都離長城不遠。如果要還田,第一個要動的肯定是宗藩,宗藩不動,地方豪強必攀附宗藩,詭寄投獻以蒙蔽朝廷,最後肯定是不了了之。
可宗藩在邊關已繁衍後代二百多年,丁戶好幾萬戶,一時如何動遷?若能動遷又該於何處安置?王府、祭田,各藩陵寢也皆在九邊,又該如何處置?
真是處處作難呀!
皇上本沒有對這次朝會抱有多大希望,但是梁廷棟、溫體仁還算說了點東西,一為核軍屯,一為核鹽務。
後邊幾個給事中和工部戶部侍郎接著發言,說來說去便是查核邊關靡費、節省內府用度兩樣事,東扯西拉一番,並非實用之策。皇上倒是想查核邊鎮,核完了缺額要不要增兵?增兵後哪來的銀子補缺額?節省內府,他現在已恨不得一個錢掰成兩半花,還能如何節省?
一時無名火起,便悻悻然宣布退朝了。
要說起這二百萬金花銀,未當皇帝時,他認為也是太多了,不管怎麼花,就幾個妃嬪皇子吃飯穿衣怎麼會要這麼多?皇祖還偏嫌不夠,還要著江南的織造上貢,這般不夠,又令內官以礦稅之名四處搜括,惹得百姓怨聲一片,也是太驕奢淫逸了,太貪得無厭了,實在不應該。
但是當他來當這個家以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他錯怪皇祖了,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油鹽柴米貴,他當了皇上以後才發現,除了妃嬪皇子吃飯穿衣從那二百萬兩里出,還有宮內一萬多的宦官宮女吃喝拉撒全在這二百萬兩裡面,原來戶部還管著支應后妃及有品級中官的俸銀,現在基本也是從這二百萬兩里出,還有宮內小的祭祀活動、節慶活動、後宮妃嬪及皇子生日慶賀要銀子也從這裡出,穆廟皇祖皇父皇兄的妃嬪的各種常例經費也一樣不能省,還有內閣及六部七卿致仕、公侯勛貴的賞賜,各藩親王朝覲的贈饋以及皇后妃嬪對父兄的贈饋也從這裡出,來處就一處,出處卻特別多,便是金山銀山也是不夠用。
自從停了江南織造,他和皇后貴妃已經三年多沒有換常服及袞服了,只小心著穿戴,特別是袞服造價昂貴,生怕穿壞了,一時沒有可替換的。做為一國之君,堂堂大明朝的九五至尊,竟然這般窘迫,這般捉襟見肘,說出去實在沒有臉面,所以他明令內宮妃嬪及各內官不許說到外朝去。
皇上想起前幾日內殿的兩個小太監說的話,便想著還未說完,擬再將二人傳話來,說個究竟,但回頭一想,對於兩位小宦官的話他也未必全信,或者說是他內心裡也不願承認東林是如此惡黨,因為清除魏閹及其餘黨是他柄國三年多來,唯一算得上的善政,若連翦除閹黨也是政治錯誤,那麼他這些年執政真的是一無是處了,他不想承認這一點,他脆弱的自尊心也承受不了這些。思來想去便想著將<熹宗實錄>拿來看一看,問過總裁官溫體仁,只因他現在兼著次輔的差事,國事紛亂,政務繁忙,一時也沒有精力操心,這邊禮部及翰林院幾位負責編撰的官員各自也是編了幾章,但怕或有重複或有出入必需要總裁官檢校認可後才能正式譽錄的,所以一時也拿不出東西來。
前朝的起居注本來是可以拿來看的,但是一方面要許多手續才能取出來,二是起居注所記載的事多於皇兄有關,朝臣之間的事多未必記載,不能了解前朝事情的前因後果。皇上不想為這事又起波瀾,所以不再打起居注的主意。便問起王承恩,王承恩自然知道皇上的心思,只說<明倫要典>或可參用。
這便又讓皇上作難了,<明倫要典>又稱<三朝要典>,他在崇禎元年已欽命有司予以全部銷毀了。
崇禎元年,審定閹黨逆案後,楊維垣和霍維華他們認為閹黨有罪,東林黨自然也有罪,凡結黨之事,皆以私廢公,朋比為奸,何有正黨邪黨之分,要求皇上以<三朝要典>為藍本重處東林結黨朋比之罪。皇上想著剛處置完閹黨,又處置東林黨,則朝堂之上則永無寧日,諸黨訌爭,何人來治理國政?再說,除掉閹黨後,諸臣皆眾口一詞,言東林為良善之輩,他如何好再起大案,再興大獄?雖然他因當年的移宮案對東林並無好感,但當年逼死西宮李娘娘和皇八妹的直接罪魁禍首楊漣、左光斗等人都死了,也算人死仇消,不好再計較,治國理政畢然還是要依靠群臣,如何能趕盡殺絕?
正好崇禎元年翰林官倪元璐連上了三道奏疏,<世界已清,方隅未化>疏,<微臣平心入告,台臣我見未除>疏,<請毀三朝要典>疏。雖然倪元璐竭力維護東林,為東林曲辨,但是對於梃擊、紅丸、移宮三案,還是提出了持中的看法,言主三案者,爭三案者,六者各有其是,各有偏非。以為忠悃,則皆忠悃,以為明見,則皆明見。雖各有偏頗之處,若以此論爭,各執一端,則天下何有寧日。現閹黨即除,則朝中諸臣職皆為循良之吏,不可再持黨見,惡意爭釁,應和衷共濟,盡釋前嫌,群襄國事,扶保社稷。建議銷毀全部已刊印之<三朝要典>,並收繳民間盜印之冊,以正視聽。朱由檢其時已被黨論弄得頭昏腦脹,不願再為此牽扯,想著儘快回到治理國政的正事上來,覺得倪元璐說得有道理,便同意了此舉。
現如今想看<三朝要典>這本書,又要去哪裡找來?這<三朝要典>當初他也是粗略了翻看了一下,主論梃擊、紅丸、移宮三案,認為三案為東林黨達到政治目的而炮製的三案,主要目的是攻擊沈一貫、方從哲及其領導的齊浙楚黨聯盟,並攻擊皇祖、鄭妃、西宮李娘娘等,離間父子骨肉。其中是非曲直他沒有細看,對於這樣的結論他是半信半疑的,但因為天啟末年魏忠賢勢焰煊天,飛揚跋扈,僭越違制,無惡不作,他是親眼目見的,對魏忠賢及其一黨是非常憎恨和厭惡的,又因為對閹人柄政有著本能的排斥,所以自以為此書枉謬。
但經過這三年多的柄國主政看來,他發現東林確實有黨,朋比營私之事屢屢見聞,而且東林黨諸人除了毫無實效地朝堂訌爭,閉門造車式的談經論道,也確實沒什麼經國理政的能人賢才,要不就是不懂時局一味求古的腐儒狂儒,要不就是指是為非構害他人的偽君子。說實話,他是對東林黨非常失望的,但是失望又能怎麼樣呢?再興大獄嗎?便是將他們全抓起來又有什麼用,於國事無補,反而會讓自已陷於更大的黨爭漩渦,承受更多的罵名,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要緊的國事政務了。
但是聽了前日兩個小閹的話,如果東林黨真是這般無恥惡毒,那就不得不處置了。而且這<明倫要典>是皇兄親自作序勘定的國書,他說毀就毀了,其實已經是有違忠悌孝友之道了,雖然群臣不說,他現在想來也是頗為慚愧。都是這群混蛋東林黨不但達成了自已結黨營私沽名邀直的目的,還讓我背上了不忠不孝的罵名。
「還有別的辦法嗎?」皇上皺著眉頭又問王承恩。
王承恩說:」霍維華,楊維垣,阮大鋮都在,前朝的事問問他們或許全清楚,比那<明倫要典>更詳細明白。」
朱由檢猶豫了一盞茶時間,為什麼猶豫?宣召霍維華他們,必令朝堂各官恣意揣測此事與前朝黨案有關,流言蜚語滿天飛。他還是不想自已的賢明之君人設崩塌,還是幻想東林人大體還是正臣,還是好人,這樣他之前的所作所為還是賢明的,值得稱道的。
但是這樣自欺欺人已經四年了,再這樣自我麻醉自我欺騙下去,還有幾個四年由他來折騰?國政衰敗,山何殘破,他也是應該揭開傷疤徹底反思了。
沉思良久,猶豫良久,朱由檢還是發布聖命了:「王公公,令人喚霍維華來問話。」
今歲春祭由首輔官周延儒為文臣之首,定國公徐允禎為武臣之首,依禮安奉先帝神位於前殿寶座。安奉神位畢,皇帝盥洗後入前殿左門就拜位北向立。儀式開始後,皇帝給歷代先祖,從太祖至皇兄朱由校等神位依次上香行禮。上香畢,皇帝回到拜位率文武百官一起行三跪九叩禮。之後禮官唱贊行三獻禮,飲福受胙。禮畢,撤饌,奏樂,請諸位神主回宮。皇帝再率百官行三跪九叩禮。
這套禮儀流程朱由檢連今年算一起已經搞了四年,春夏秋冬並年末褡祭總共完成了幾十次,已然爛熟於心,待到請神回宮環節,皇帝率百官行完三跪九叩禮,已然是太廟祭祀的末尾環節,諸臣都暢想著準備回家與家人歡聚享受美味的午宴了,皇上卻有了另外的主意。
他行禮完畢後並沒有站起來,仍然跪伏在太廟大殿內,只囑咐諸臣在太廟正殿外休息等候,並令禮官出去後將殿門關上,將祝版、玉帛等送殿外焚化。
諸大臣及禮官不知何意,但皇上發話了,也不好提出質疑,且太廟說到底是皇上的家廟,只要皇上禮節上沒有虧欠,諸臣又有什麼好說的,只能盡力安慰自已飢腸轆轆的肚子再忍耐一下默默到殿外金陛下等候。
年輕的皇帝待諸臣都退出大殿後,終於抑制不住內心多年的委屈,伏在殿內毫無顧忌地放聲大哭了起來。
待哭了有一盞茶的工夫,也是哭累了,朱由檢將內心鬱悶苦楚和憤恨不平宣洩得差不多以後,起身來到駐放朱常洛牌位的神宮內,再次莊嚴地三跪九拜,最後伏下身抽泣著說:「父皇,孩兒由檢自柄國至今,已近四載,每日研學經史,孜孜不倦,治理國政,兢兢業業,祭祀宗廟,虔誠恭敬,又克己崇禮,戒奢節慾,仁心恤民,屈節下士,自以為修德謹身可比先聖,然國政愈殆,國事日非,四海之內,災禍連年,兵燹紛起,百姓流離,餓脬遍野,黎庶賣兒賣女難求衣食,更有易子而食,掘墳食屍者,不忍卒聞,是何緣故?今日社稷危亡似在旦夕,兒臣雖無大才,仍不忘祖宗創業之艱,保業之難,若兒臣德才有虧,但求父皇詔示,兒臣定勉力改過,以求中興祖業,弘續國祚。」
相對於名聲不太好的皇兄,他更希望當皇帝只有一個月名聲還不算太壞的父親能給他一些建議和幫助。或者說從皇統的角度上講,他更希望於是從父親那裡接過大位。從皇兄那裡接過皇位,雖然按禮法親疏來論,並無不妥,但畢竟是外藩繼統,內心裡的自卑還是無論如何也抹不掉的。
看著父親的神主牌位,靜靜地思量了一會兒,再平復一下自已的情緒後,皇帝再行三跪九拜之禮,整理好衣冠,擦拭掉臉上的淚痕,平靜地走出神宮,走到大殿,打開殿左門邁步走了出來。
諸臣看到依舊神采照人的年輕皇帝走出了太廟大殿,連忙整理好衣冠和隊型,行注目禮,皇帝乘上龍輦還宮,諸臣也高興地回去慰勞自已的五臟廟去了。
今日太廟之祭,朱由檢是將心中積鬱多年的不好的情緒狠狠地發泄了出來,雖有些失體面,但心中寬鬆了許有,似將心中一塊大石搬走,完禮車駕回宮後,他似覺並無疲累,也連著閱覽了三十多份奏疏,正好今日還未有特別鬧心的奏疏。又將翰林講官呈上來的書經講章連看了三章,一時身心舒泰,一口氣喝了王承恩遞上的蓮子紅棗羹,不覺一陣困意襲來,不一會兒匍伏在案桌上打盹。
按大明經筵的規矩,是每年開春秋兩季在文華殿經筵講讀,春季二月至端午,秋季八月至冬至節,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開經筵,然後每單日翰林官講讀,但朱由檢年輕精力旺盛,又勤奮好學,除正常經筵日講外,凡夏冬兩季罷講之日,又令講官分科目呈送講章入宮供皇上閱覽學習,經年不輟。
看皇上累得快睡著了,身旁的侍應中官,連忙為皇上披上貂毛大氅,又怕皇上凍著染了風寒,輕聲喚醒皇上,將其扶到寢宮裡休息。
到床上躺下後,朱由檢覺得自已進入了一種似醒似睡的奇妙狀態,說是睡著了,頭腦還很清楚,說是醒著的,全身又毫無力氣,一動不能動。朦朦朧朧中,他仿佛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他的父親朱常洛,那個熟悉的陌生人。
自他出生後沒幾歲,母親就死了,他甚至不記得母親的樣子,至於母親的死因,現在仍然弄不清楚,他即位後問了宮中的很多老中官及老太妃老嬤嬤,都語焉不詳。至於他的父親,他小時侯見過,但見過次數並不多,他們的關係並不如平常人家那麼親昵,甚至說得上生疏和冷漠。在萬曆朝,他的太子父親尚且每日活在驚悸中,敏感而暴躁,他們兄弟幾人的日子可想而知,雖然他們兄弟有七人,但大多早夭,最後活下來就是大哥朱由校和他,又由於從小不受重視,兄弟二人或是同病相憐的緣故吧,甚是親近。可只不過幾年的功夫,父皇走了,皇兄也走了,只留下偌大的江山由他來承受。
夢中朱由檢的父親光宗皇帝朱常洛頭戴垂綹冠冕身著團龍皇袍猶如天神隔著雲端望著他,似真似幻,時近時遠,他慈祥而威嚴,但是又透著一份憐愛的神清。
這是他不曾見過的父親的樣子,也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父親的樣子,他想喊一聲父皇,可是嗓子像是被人扼住了,說不出話來。
過了一會兒,朱常洛用渾厚低沉的聲音和他說話:「由檢吾兒,父皇在天上看著你呀,你比你父皇我聰明,比你皇兄仁義。又勤勉好學,崇儉克已。本該是個有為之君呀。」
皇上想點頭應和,且沒有半分力氣。
天空中的朱常洛接著說:「可我大明朝自太祖至今已延祚二百餘年,積弊至深,民心盡失,我兒雖有中興祖宗社稷之宏志,但畢竟沖幼,凡人情事理多有不諳者,是故萬事不可操切,宜韜晦潛意,分良莠而辨忠奸,猶不可自以為是,獨斷專行,以貽國事。自古聖君萬中難有其一也,吾兒且不必比之文景、貞觀之聖主,若能悉心陳覽我朝祖宗實錄,閱古以鑒今,習權謀之術,諳治國之道。盪污滌穢,興利除弊,定能挽大廈於將傾,中興祖宗偉業。」
此話說完,朱常洛的身形似是變得飄渺起來,皇上想喊住父皇,卻發不出聲。
過了一會兒,朱常洛的身形又清晰起來,緩緩地說道:「由檢吾兒,凡為上者,其性宜平,其心宜靜,儀表端肅,不怒自威。若動則恚怒,事未究因果而發雷霆之威,則行事多偏,治人多錯,賢士爭相退避,而小人急進也,長此以往,為人臣者必好私揣聖意,欺下媚上,罔顧是非,君上壅目塞聽而不自知也。凡治事,猶要分清主次緩急,所謂急事,譬如匪患,未必均須急辦,若靜待些時日,督撫盡力,不需主上操慮,匪患或亦平定,所謂拔雲見日,去偽存真也,所謂緩事,譬如錢糧度支水利漕運,則需早作規劃,防患於未然,免一時急迫不知應對,遺禍無窮也。」
此話說完,朱常洛象一片祥雲一般越來越遠,幾盡消彌不見,皇上夢裡大喊。
夢中的朱常洛隱而失現,漂在雲端一字一頓地說道:「由檢吾兒,為父所言甚多,恐怕你未必都能記下,只是這最後幾句話務必要記住,萬不可忘。陳得失,礪心性;繼先聖,啟新政;儒法兼,賞罰明;賢良進,得太平。」
當聽完最後四段話時,父皇的身影及聲音漸漸變得越來越小,最後虛無不見。待朱常洛消失,朱由檢也逐漸完全清醒,生怕忘記皇考的教誨,連忙翻身披上大氅,走至御案前,一邊輕聲誦念一邊快速書寫,將最後四句話寫在紙上。然後激動地反覆小聲唱念了四五遍,然後小心地藏在身後的書架第二排的書匣里。
正月初十的朝會,皇上著各官討論財賦度支之事。除了四品以上京官,還叫了各科給事中一同參加。
周延儒當得首揆,必然首先發言:「臣以為,當今之要務,陛下宜端章甫,親臣屬,貴農桑,賤工賈,保惇大持正之心,絕空虛窮微之論,簡公府無用之費,救百姓饑寒之苦。」
刑科給事中吳執御譏諷道:」周相公此論便有空虛窮微之嫌!」
東林黨人一貫的伎倆便是先進行人身攻擊,讓人亂了方寸,然後乘隙而群攻之。
周延儒臉不紅心不跳退回班位,看都不看吳執御一眼,表示藐視。
皇帝也對吳執御的不分尊卑有些惱火,這是正兒八經的廷議,哪容得你這樣的七品小官在朝堂上沒大沒小地開這樣的玩笑,太沒有大臣體了。
但是皇上不好為這點小事發作,也就忍了。
戶科給事中瞿式耜說:」臣以為公府當然要核定各項支出,盡力節省,內庫也要撙節用度,金花雖謂之內帑,終究為民之脂膏,今歲陛下以內帑賑陝,確是大功德一件,朝野譽聲一片。若能再加節省,以內帑之銀補外庫之不足,以為救急之用,則陛下聖心聖德遠勝前朝賢主明君!」
朱由檢對瞿式耜拍的馬屁也有點沾沾自喜,但是想著府庫空虛,內帑也很緊巴,所以不作聲不表態。
何如寵聽了瞿式耜的話,再看皇上的表情,面有憂色,不由得輕輕地嘆了口氣。
在崇禎朝也當了四年的官,在內閣也一年多了,對於在位的這位年輕皇帝真是一言難盡,不知說什麼好。
雖說年輕的皇帝看起來勤學勤政,克欲崇禮,嚴於律己,潔身自好,而且智慧也超過常人,熟讀四書五經,博聞強記,善剖精要。但偏偏不識人情時務,把自已的道德標準強加到每一位臣下身上,沽名釣譽,自比聖賢,不識大局,專究細務,每天為了些雞皮蒜毛的事忙得不可開交,卻從來沒有靜下心想想自已的問題。
對臣下懷猜忌之心,卻又要求臣下坦剖腹心。遇事時優柔寡斷,沒有主見,但出了事,又躁切剛愎,怒不可遏,甚至不惜用梟首寸臠等酷烈的手段來諉罪卸憤。就這種搞法,哪個臣子願意主動任事,主動為君上分憂?都想著如何依違承旨逃避禍事以保全自身。
但是何如寵也知道這個皇帝不是荒淫無道的昏君,不是像劉子業、蕭寶卷這種完全無可救藥的人,是個有理想有志向的人,只是因為不了解人性,又不能正確得認清自已,急於掌握權柄,急於建立皇帝的威嚴,急於中興大明,所以在能力還不夠的情況下急於行使君上的權力,變更了國家政權正常運行體系,才導致國事越來越亂。
如果有個人能真心實意地勸導皇上,並且皇上也聽得進,能讓皇上能迷途知返,則大明還有拯救的希望。
他希望大明國有這麼個人站出來,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這個人,他已經上疏勸了很多次了,並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
皇帝注意到了何如寵,問道:」何閣老,有什麼話要說。」
雖然知道皇上聽不進,但今天他還是要說,只求盡到一個忠臣的本分吧。
何如寵語重心長地說:」陛下,臣以為周閣老所言正是,今日之局勢最急不在錢糧兵事,最急在君心、臣心、民心。君心穩,則臣心正,臣心正,則民心安,上下一心,萬事皆成。陛下每日急於庶政,日不安食,夜不安寢,勞心勞力,臣等也為些焦慮不己。但陛下自御極以來,日日如此,社稷卻更顯崩壞之勢,是為何?微臣誠心極諫,望陛下能端靜心性,信任臣僚,撫恤百姓,收攏人心。使百官能安任其職,萬民能安事其業。」
皇上聽了何如寵的話,臉上滾燙燙的,似烈火在燃燒,但是對於何如寵這樣的老臣,他還是儘量克制保持尊重:」何閣老的心意,朕已明白,只是今日廷議的事項不在此處,閣老且先退下吧!」
何如寵無奈退回班位。
梁廷棟是崇禎二年由皇上從四品兵備道超拔到兵部尚書的位子上,這種火箭式提拔大明朝之前還從未有過。所以梁廷棟對皇上的知遇之恩感激不盡,去年年底為了給皇上分憂連上三疏,其中十二月上的肅貪、加派二事疏,更是把自己置於眾矢之的,遭到眾臣一致地口誅筆伐。但是他並不以此為意,只要得到皇上的信用,為大明排憂解難,個人名聲受到點損害又算什麼。
這會兒何如寵的話讓皇上難堪,梁廷棟必然要站出來給皇上解圍,連忙接過話來說:「臣去歲十一月曾上<陳疴弊五事疏>呈於陛下。論及屯田、鹽法、錢法、茶法、倉谷五事。今時今日,原祖宗所定循良之策皆成苛民之法,宜詳細審定因果,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循勢更化。譬如太祖時,人口只四千萬有奇,鹽課每年得銀七百萬兩有奇,每引鹽不過一兩三錢銀,今時人口預計在一萬萬二千萬左右,去歲只得銀一百二十萬兩,河南山西等地每引鹽竟要四兩銀子,弄得百姓怨忿不己。明顯乖悖常理。既然不合常理,事出自然有因,臣以為應核查鹽政各官,糾劾貪官污吏;全面調查鹽引去向,收歸國用;並查核全國幾大鹽商的資產及利潤,定征額銀,不使其逋欠、逃隱。」
鹽政本是戶部該管,戶部尚書畢自嚴對<陳疴弊五事疏>也詳細閱看,雖然認為梁廷棟說法有失偏頗,但一時也不好辨駁。
左副都御史高弘圖知道梁廷棟說的關於鹽政三件事,沒一件是容易辦的,其中既牽扯到宗藩親貴,又有朝中大僚做靠山,所以故意將他的軍,說:「梁樞部所言極是,只不知該派何人去糾劾貪官污吏?何人調查鹽引?何人去向鹽商徵稅?」
朱由檢也知道高弘圖在將軍,高弘圖不光是將梁廷棟的軍,也是在將我這個皇上的軍,事情還沒有眉目,這會兒擅自作決議,最容易被群臣抓住把柄。所以他接過話來說:」高愛卿所言極是,王愛卿,閔愛卿,明日便著都察院及吏部一起參詳推選出幾個合適的人,供朕選用。」
吏部尚書王永光、左班御史閔洪學出班拱手領旨。
禮部尚書李騰芳說:「梁樞部所言五事,臣以為所論皆不恰當,只窺一斑而欲圖全豹也,以鹽法為例,<周禮>言,山林川澤有虞衡之官,為之厲禁,蓋取之以時,故雖置有司,實為民守之也。夫一家之長,必惠養子孫,天下之君,必惠養兆民,未有為人父母而吝其脂膏,富有群生而榷其一物者也。今有司專取沿海鹽池之利,是專奉口腹而不及四體也。天子富有四海,何患於貧!臣乞弛鹽禁,與民共之。」
戶科給事中馮元飆也接著周騰芳的話茬說:」微臣也以為大宗伯所言甚是,今日鹽法大壞,行之只害民而不能豐府庫,不如廢之以利民。」
戶科給事中瞿式耜又說:」梁大人,去歲說核鹽,又說加派,今日仍持此論,可知百姓得毫釐之難,得錙銖之苦?不體恤生民之艱而妄言核鹽,妄言加派,不知是何居心!」
馮元飆、瞿式耜這樣的七品科道官在溫體仁眼裡只如腳下蛤蟆一般,不值一駁。要懟肯定肯定要懟大塊頭,於是溫體仁說:「李宗伯所陳,坐談而理高,行之則事闕。惟古之善治民者,必污隆隨勢,豐儉隨時,豐儉稱事,役養消息以成其性命。是故聖人斂山澤之貨,以寬田疇之賦;收關市之稅,以助什一之儲。取此與彼,皆非為身,所謂資天地之產,惠天地之民也。今鹽池之禁,為日己久,積而散之,以濟軍國,非專為供太官之膳饈,給後宮之服玩。然自禁鹽以來,有司多慢,或有納賄循私之弊;權貴乘隙,或有兼取鹽引之事,出納之間,或不如法。是使細民怨忿,負販輕議,此乃用之者無方,非作之者有失也。一旦罷之,恐乖本旨。一行一改,法如弈棋,參論理要,宜如舊式。」
梁廷棟對溫體仁為其辯駁投去感激的目光。溫體仁不愧是當世高才,建言議事,條理清楚,邏輯嚴整,讓人挑不出毛病。
錢象坤接著說:」溫閣老、梁尚書所言甚是,祖宗之法,昔日成之難,今日廢之易。還需究其根本,權衡利弊,循勢稍作更變,不可輕言廢之。」
朱由檢聽出來意思,鹽政之所以崩壞如斯,並不是老百姓不吃鹽,鹽商不賣鹽,而是鹽商寧願將錢賄送於有司官員,也不願交於朝廷公帑。再者百姓今日鹽價比太祖時貴上幾倍,原因不光是鹽商在屯鹽,還有各級官吏及宗藩勛貴從中謀利。
兵科給事中魏呈潤跳出來說:」梁尚書在兵部,錢糧鹽法事似不該兵部管。臣以為只要兵部稍加節省,銀糧之事又有何難!臣時聞邊關將帥虛額冒餉,侵占軍田以自利,而軍心喪殆,致虜不能驅,而賊不能剿。臣以為應及時核定邊關各鎮冒額,查處貪墨將吏,以實額定糧餉,則各鎮糜費必省一半以上,既可救一時之急,也可為久行之策。」
梁廷棟說:」核實兵額糧餉並不難,只差派幾名御史下各鎮核查便可得知詳情,但其缺額又從何處補來?又譬如軍屯良田,皆為宗藩勛貴地方縉紳所據,免納糧賦,而邊鎮軍士不但不能從軍田中得衣食,還要承擔力役和雜派,未得其利,盡受其害,是故今日逃軍者甚多,在軍者也心懷怨忿,難以盡心盡力。其中利弊請各位大臣詳思細議。」
梁廷棟的意思也算說得比較明顯了,軍中虛冒事是有的,軍官可能會多拿一點,但是也還能保證在籍軍士二兩銀子。如果按實核額,軍官還是要剋扣一部分,那軍士手裡拿得更少了,怕是要逼著當兵的造反了。另外軍屯所得糧食本來能夠很好的補充軍戶的日常開銷,現在軍田都被宗藩豪強侵占,軍戶不但不能得糧,而要承擔相應的力役和雜派,本來二兩銀子就難以餬口,還要強行攤派其他支出,這當兵的如何受得了,誰還願為大明朝流血流汗,獻身出力。
畢自肅也知道如今國庫的實際情況,戶工兩部的收入實額派餉也不一定支應得開,現在若邊關有事還能以邊鎮將吏貪墨給搪塞過去,但是若實兵實餉,再有缺餉而譁變的事,當今皇上第一個找的就是他,如果朝議一致要求嚴懲,搞不好他就被皇上當作替罪羊犧牲了。還有一個問題是遼東陝西兩線戰事,還有福建廣東沿海及雲南也不太平,若按實額兵馬確實難以應付,必然要增兵,增兵後的實額糧餉又從哪裡來?若無來處,怕是真要把當兵的逼反了。於是出班呈奏:」陛下,各處軍額虛冒臣時有耳聞,若按實額籌措糧餉,也是很好的主意,但今日戰事頻仍,死傷難免,其中出入也是很難完全避免。而且若不能將軍田歸還軍戶,軍戶難以維持生計,還是會出亂子,終究不是辦法。」
皇帝稍一琢磨,便聽懂了意思,若把軍田的事解決了,糧餉反而不是大問題。但是如今晉、代、韓、慶、肅各藩皆在九邊鎮上,占用軍田是避免不了的事,甚至代、慶、肅三藩王府都離長城不遠。如果要還田,第一個要動的肯定是宗藩,宗藩不動,地方豪強必攀附宗藩,詭寄投獻以蒙蔽朝廷,最後肯定是不了了之。
可宗藩在邊關已繁衍後代二百多年,丁戶好幾萬戶,一時如何動遷?若能動遷又該於何處安置?王府、祭田,各藩陵寢也皆在九邊,又該如何處置?
真是處處作難呀!
皇上本沒有對這次朝會抱有多大希望,但是梁廷棟、溫體仁還算說了點東西,一為核軍屯,一為核鹽務。
後邊幾個給事中和工部戶部侍郎接著發言,說來說去便是查核邊關靡費、節省內府用度兩樣事,東扯西拉一番,並非實用之策。皇上倒是想查核邊鎮,核完了缺額要不要增兵?增兵後哪來的銀子補缺額?節省內府,他現在已恨不得一個錢掰成兩半花,還能如何節省?
一時無名火起,便悻悻然宣布退朝了。
要說起這二百萬金花銀,未當皇帝時,他認為也是太多了,不管怎麼花,就幾個妃嬪皇子吃飯穿衣怎麼會要這麼多?皇祖還偏嫌不夠,還要著江南的織造上貢,這般不夠,又令內官以礦稅之名四處搜括,惹得百姓怨聲一片,也是太驕奢淫逸了,太貪得無厭了,實在不應該。
但是當他來當這個家以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他錯怪皇祖了,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油鹽柴米貴,他當了皇上以後才發現,除了妃嬪皇子吃飯穿衣從那二百萬兩里出,還有宮內一萬多的宦官宮女吃喝拉撒全在這二百萬兩裡面,原來戶部還管著支應后妃及有品級中官的俸銀,現在基本也是從這二百萬兩里出,還有宮內小的祭祀活動、節慶活動、後宮妃嬪及皇子生日慶賀要銀子也從這裡出,穆廟皇祖皇父皇兄的妃嬪的各種常例經費也一樣不能省,還有內閣及六部七卿致仕、公侯勛貴的賞賜,各藩親王朝覲的贈饋以及皇后妃嬪對父兄的贈饋也從這裡出,來處就一處,出處卻特別多,便是金山銀山也是不夠用。
自從停了江南織造,他和皇后貴妃已經三年多沒有換常服及袞服了,只小心著穿戴,特別是袞服造價昂貴,生怕穿壞了,一時沒有可替換的。做為一國之君,堂堂大明朝的九五至尊,竟然這般窘迫,這般捉襟見肘,說出去實在沒有臉面,所以他明令內宮妃嬪及各內官不許說到外朝去。
皇上想起前幾日內殿的兩個小太監說的話,便想著還未說完,擬再將二人傳話來,說個究竟,但回頭一想,對於兩位小宦官的話他也未必全信,或者說是他內心裡也不願承認東林是如此惡黨,因為清除魏閹及其餘黨是他柄國三年多來,唯一算得上的善政,若連翦除閹黨也是政治錯誤,那麼他這些年執政真的是一無是處了,他不想承認這一點,他脆弱的自尊心也承受不了這些。思來想去便想著將<熹宗實錄>拿來看一看,問過總裁官溫體仁,只因他現在兼著次輔的差事,國事紛亂,政務繁忙,一時也沒有精力操心,這邊禮部及翰林院幾位負責編撰的官員各自也是編了幾章,但怕或有重複或有出入必需要總裁官檢校認可後才能正式譽錄的,所以一時也拿不出東西來。
前朝的起居注本來是可以拿來看的,但是一方面要許多手續才能取出來,二是起居注所記載的事多於皇兄有關,朝臣之間的事多未必記載,不能了解前朝事情的前因後果。皇上不想為這事又起波瀾,所以不再打起居注的主意。便問起王承恩,王承恩自然知道皇上的心思,只說<明倫要典>或可參用。
這便又讓皇上作難了,<明倫要典>又稱<三朝要典>,他在崇禎元年已欽命有司予以全部銷毀了。
崇禎元年,審定閹黨逆案後,楊維垣和霍維華他們認為閹黨有罪,東林黨自然也有罪,凡結黨之事,皆以私廢公,朋比為奸,何有正黨邪黨之分,要求皇上以<三朝要典>為藍本重處東林結黨朋比之罪。皇上想著剛處置完閹黨,又處置東林黨,則朝堂之上則永無寧日,諸黨訌爭,何人來治理國政?再說,除掉閹黨後,諸臣皆眾口一詞,言東林為良善之輩,他如何好再起大案,再興大獄?雖然他因當年的移宮案對東林並無好感,但當年逼死西宮李娘娘和皇八妹的直接罪魁禍首楊漣、左光斗等人都死了,也算人死仇消,不好再計較,治國理政畢然還是要依靠群臣,如何能趕盡殺絕?
正好崇禎元年翰林官倪元璐連上了三道奏疏,<世界已清,方隅未化>疏,<微臣平心入告,台臣我見未除>疏,<請毀三朝要典>疏。雖然倪元璐竭力維護東林,為東林曲辨,但是對於梃擊、紅丸、移宮三案,還是提出了持中的看法,言主三案者,爭三案者,六者各有其是,各有偏非。以為忠悃,則皆忠悃,以為明見,則皆明見。雖各有偏頗之處,若以此論爭,各執一端,則天下何有寧日。現閹黨即除,則朝中諸臣職皆為循良之吏,不可再持黨見,惡意爭釁,應和衷共濟,盡釋前嫌,群襄國事,扶保社稷。建議銷毀全部已刊印之<三朝要典>,並收繳民間盜印之冊,以正視聽。朱由檢其時已被黨論弄得頭昏腦脹,不願再為此牽扯,想著儘快回到治理國政的正事上來,覺得倪元璐說得有道理,便同意了此舉。
現如今想看<三朝要典>這本書,又要去哪裡找來?這<三朝要典>當初他也是粗略了翻看了一下,主論梃擊、紅丸、移宮三案,認為三案為東林黨達到政治目的而炮製的三案,主要目的是攻擊沈一貫、方從哲及其領導的齊浙楚黨聯盟,並攻擊皇祖、鄭妃、西宮李娘娘等,離間父子骨肉。其中是非曲直他沒有細看,對於這樣的結論他是半信半疑的,但因為天啟末年魏忠賢勢焰煊天,飛揚跋扈,僭越違制,無惡不作,他是親眼目見的,對魏忠賢及其一黨是非常憎恨和厭惡的,又因為對閹人柄政有著本能的排斥,所以自以為此書枉謬。
但經過這三年多的柄國主政看來,他發現東林確實有黨,朋比營私之事屢屢見聞,而且東林黨諸人除了毫無實效地朝堂訌爭,閉門造車式的談經論道,也確實沒什麼經國理政的能人賢才,要不就是不懂時局一味求古的腐儒狂儒,要不就是指是為非構害他人的偽君子。說實話,他是對東林黨非常失望的,但是失望又能怎麼樣呢?再興大獄嗎?便是將他們全抓起來又有什麼用,於國事無補,反而會讓自已陷於更大的黨爭漩渦,承受更多的罵名,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要緊的國事政務了。
但是聽了前日兩個小閹的話,如果東林黨真是這般無恥惡毒,那就不得不處置了。而且這<明倫要典>是皇兄親自作序勘定的國書,他說毀就毀了,其實已經是有違忠悌孝友之道了,雖然群臣不說,他現在想來也是頗為慚愧。都是這群混蛋東林黨不但達成了自已結黨營私沽名邀直的目的,還讓我背上了不忠不孝的罵名。
「還有別的辦法嗎?」皇上皺著眉頭又問王承恩。
王承恩說:」霍維華,楊維垣,阮大鋮都在,前朝的事問問他們或許全清楚,比那<明倫要典>更詳細明白。」
朱由檢猶豫了一盞茶時間,為什麼猶豫?宣召霍維華他們,必令朝堂各官恣意揣測此事與前朝黨案有關,流言蜚語滿天飛。他還是不想自已的賢明之君人設崩塌,還是幻想東林人大體還是正臣,還是好人,這樣他之前的所作所為還是賢明的,值得稱道的。
但是這樣自欺欺人已經四年了,再這樣自我麻醉自我欺騙下去,還有幾個四年由他來折騰?國政衰敗,山何殘破,他也是應該揭開傷疤徹底反思了。
沉思良久,猶豫良久,朱由檢還是發布聖命了:「王公公,令人喚霍維華來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