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陝北匪禍
西北饑民流匪作亂在崇禎三年已是愈演愈烈,整個陝北及寧夏陝南一帶似無完璧之地,各府縣均受流匪侵擾荼毒,一時數得上名號的匪部竟有百餘股,多則三四千人,少則百餘人,偏又四處流竄不易剿除。
兵科給事中馬思理上疏說:秦晉匪亂皆為饑民不得衣食而從賊,其真作賊者少,而飢而從賊者眾,宜賑撫饑民百姓,以散盜匪之眾,孤頑匪之勢。
兵部職方郎中李繼貞也曾於去年年底上疏:請輸粟於邊,以撫饑民。李繼貞還在奏疏後面專門作了解釋:兵法撫、剿並用,非撫賊也,撫饑民之從賊者耳。現在陝北延綏各郡縣一斗米要四錢銀子,目前已從賊者還不多,但是未從賊而勢必從賊者無窮。請皇上特遣御史賑濟災民。送糧三十萬石到陝北,安輯饑民,使不為賊,以孤賊勢。
去歲臘月二十六日朝議,各官以為李繼貞之言有理,應當拔銀賑恤,皇上思來想去一番,也以為馬思理、李繼貞所言有理,便在朝議時含糊地應承了下來。但是叫戶部來一合計,戶部根本沒有存蓄,目前既拿不出來糧也拿不出來銀子,就想著請皇上掏自已的內帑,皇上本來日子過得並不寬裕,按江南糧米折價也要四五十萬兩,加上轉輸的費用,恐要六七十萬兩,他哪裡拿得出來,即便拿得出來,他也不能拿呀。
送入內庫的一年的金花銀總不過定死的二百萬兩,何況朱由檢崇禎元年聽了東林黨的奉承調唆一衝動又廢除了江南織造的絲綢供奉,這宮內的妃嬪皇子的衣食用度,宮內的各項常例開支及皇上的各方賞賜都指著這點錢,緊巴巴的才能把日子過下來,把這些錢使出去,難不成把自已妃嬪皇子都餓死來救這些災民嗎。
皇上也是一個頭兩個大,最後與周皇后及監管宮內用度的司禮太監張彝憲商量,最多只能拔出七萬六千兩銀子。皇上本是個好面子好名聲的人,只能好言勸慰周皇后,把宮內日常用度再緊一緊,咬咬牙決定拿出十萬兩銀子賑災,內閣及各部寺也知道皇上的難處,沒有多說什麼,雖然有少數幾個言官批評皇上拿出的太少,終究沒有形成大風浪。
正月初五的朝會上最後商定由吳甡以巡按御史的身份出京賑撫,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
春節時期,內閣若無緊要事,多由一名閣臣在內閣值班,處理日常公務,其餘閣臣回家休息。但朱由檢偏不這麼想,過年也不讓內閣休息,正月初六剛開完朝會,下朝時便叫司禮監太監曹化淳將各位輔臣留住,一起商量政務。
文華殿內,皇上令侍者在殿內擺了些果脯糕點,假意著說些客套話:」過年時節,本不該煩擾諸位先生,只是國事繁多,千頭萬緒,有些急務又刻不容緩,一時拿不定主意,且將各位先生請來商討一番。」
孫承宗忙著巡視遼東邊務,在京的只周延儒、溫體仁、錢象坤、何如寵、吳宗達等人,五位閣臣也對於皇帝的客套話也客氣地應付著,依次行禮。
皇上待各位輔臣坐定,迫不急待地問道:」諸位先生,自朕御極以來,這朝廷用度是一年比一年吃緊,一日比一日吃緊,思來想去終是左支右絀,難以應付,不知各位有什麼好法子。」
周延儒當著首輔的差,自然第一個發言:「陛下,自崇禎元年至今,每年天災不斷,百姓困迫,恰逢饑民作亂,兵禍連結,又遼東屢年用兵,所耗甚大,故所入者少,所出者多,財稅用度一時緊迫也是難免,待天災稍緩,饑民得食,匪禍自然消彌,賑災、兵餉、恤賞等費用大大減少,府庫自會充盈,朝廷度支自然也會支應得開。」
溫體仁對周延儒的話嗤之以鼻,說了不等於沒說嗎?內心中冷冷一笑,他接著周延儒的話茬說:」陛下,周閣老所言不無道理,但自有史以來歷朝歷代皆有天災,我朝自萬曆三十年始便地震旱蝗時有發生,尚未聞財賦不足之窘困。況今日今時之天災僅以陝北為著,或山西北部部分府縣受累,並未延及全國,一隅之災便致全國財賦不足實有失偏頗。」
朱由檢滿心期待地對溫體仁說:「溫閣老,請詳言.」
溫體仁說:「今日財賦之困蔽,雖有天災之原因,然若無人禍相促,必不致今日之局面。崇禎元年,陝北受災,饑民無食,陝西三邊總督武之望已知災情,為避朝廷議論不願上報,同時加派不減,終致饑民作亂,又三邊兵餉匱乏,屢有邊兵譁變,武之望治其魁,而宥其眾,此後叛兵裹挾饑民,肆虐鄉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先是搶掠縉紳富戶,後是攻打州縣城寨,武之望及地方郡縣守令怕朝廷責罰,更是不敢聲張,只令各地府縣固守城池,而不督兵剿除,盜匪更是有恃無恐,倡言『飢也是死,盜也是死,不如從盜而求食』.自此各處饑民紛紛揭竿而起而附盜,匪亂漸成燎原之勢。武之望雖自經以逃罪,然西北之禍其一死豈可免哉!」
溫體仁說得口乾,吞了口唾沫接著說:」又繼任之總督楊鶴,一味求撫,而不知殺敵,陝北盜匪若用心剿殺,不過半年應該建功,但楊總督縱匪為虐,糜餉資盜,陛下此二年減免陝北稅賦,他竟將陝西一省之財賦用於撫賊。盜賊受官兵追剿,無逃生之處,便到楊督師處受撫,待撫糧吃盡,便再次造反攻掠州縣,若受官兵追剿形勢困迫,便再次受撫,如此反覆,屢試不爽。像這般視剿撫事如兒戲的人便能做得督撫大官,國事如何不困敗?士民如何不怨恨?」
本來說的是財賦問題,溫體仁如何要扯到民變?溫體仁自然有他自已的小心思,論資歷論水平他自認為比周延儒高,當年攻擊錢謙益也是他挑的頭,最後勝利的果子都讓周延儒得去了,崇禎二年年底周延儒便和錢象坤、何如寵一起入了閣,而他在崇禎三年三月才和吳宗達一起入閣,要不是錢象坤因為認他座師的原因謙讓一番,何如寵有意退讓,他還要排到內閣第四把位子去,心中自然不服氣。
武之望是東林舉薦上來的,自不必說,他知道經過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皇帝對東林黨已失去了信任,這會說到武之望不過加深皇上對東林的惡意,而楊鶴這個書呆子是吏部王永光他們舉上來的,王永光這個人他說不上討厭也說不上喜歡,但是畢竟算不上自已的親信,之前王永光跟魏氏一黨走的近,經崇禎初年大清除後,能支持他的人不多,話語權也不硬,借楊鶴這個事攻擊王永光薦人無方,大概率是能成功的,而左都御史閔洪學與他既是同科又是同鄉,私誼深厚,閔洪學資歷才望也是過硬的,這時推薦閔洪學任吏部尚書,別人也是挑不出毛病的。如果吏部掌控在他這邊,周延儒雖然是首輔也是空架子,根本沒實力跟他對抗了。
朱由檢震驚地問道:「真有此事?如何未見陝西各官奏報?」
如何奏報?誰敢奏報?以下告上,從來是做官的大忌諱,誰願做那出頭的椽子,再說」剿撫兼行」是你皇上崇禎二年定下的國策,楊鶴雖然做得離譜,終究是按著你的意思來的,下面官員舉報什麼?去年磔殺袁崇煥的事還沒過多久,各地督撫都小心地苟活著,誰沒事找事地去給皇上添堵。
一陣靜默後,錢象坤只能轉移話題接著話說:「陝北剿撫之策或有偏頗,臣亦有耳聞,臣以為可派御史巡視邊鎮查明實情再作計較。財賦不足縱有民力不堪重負之因,但朝廷用度糜費之處也頗多,宜多方節省,小心調配,總還支應得開。戶工二部堂官皆為精幹之吏,或有妙策。」
何如寵也跟著說:」陛下,今日田賦恐比之太祖朝已少了一半還多,又有地方胥吏飛灑攤派,每年又有役差、馬政之加派,自萬曆末又有遼餉加派,百姓負荷之重遠勝於隆萬之初,一畝地之產出或不及一畝地應徵之稅賦,細民生計頗為艱難,若再加民賦只能逼民從匪,還是要在節用上作文章。」
朱由檢追問道:「如何今日田賦比太祖朝少了一半?」
何如寵接著說:「太祖初有可征之田八萬萬五千萬畝有餘,今日應徵之數還是萬曆十年的田數,計四萬萬八千萬畝有餘,自萬曆十年至今也有五十多年了,其間神廟賜於潞王、福王、瑞王、惠王、桂王等宗藩之田約一千三百萬畝,尚不算其地方兼買強占之數。地主豪紳兼買民田或更酷烈,今日之數恐比萬曆十年更少。只是數十年未有清丈,其不足之數多有飛灑分派,則有田之宗藩親貴因不納田賦而兼買愈烈,而無田少田之細民雖衣食無著而攤派愈重。」
朱由檢又問吳宗達:」吳閣老,有何良策?」
吳宗達在這五位閣臣里是最看得開,最沒有壓力的一位,能入閣可以,不入閣他也不覺得遺憾,只做好太平官便是。對於周延儒與溫體仁的互掐他看得明明白白,雖然他與周延儒還扯著點遠房親戚,但是目前二者勢力相當,還看不出來誰能最後勝出,所以他不會攀附哪一位,也不會明著得罪哪一位,想拉攏他不可能,想排擠他他也無所謂,大不了辭職不干便是。要說他有多大能耐,火眼金睛認清時局明哲保身便是最大的能耐。
吳宗達拱手答道:」臣認為諸位閣老說得頗有道理,若論糧賦,還是要先從宗藩那裡想法子。」
對於宗藩占田的事皇上也聽一些御史上疏提到過這個問題,他也曾反覆想過這個問題,但是如何解決,何人來解決,他是狗咬刺蝟不知從何處下嘴。
皇上略顯焦急地問:「各位先生覺得該如何解決這田地兼併的問題?」
何如寵說:「若想解決問題,則首先要清丈,但清丈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各宗藩親王占田問題,若宗藩占田的問題能得到解決,則一切迎刃而解,若繞過宗藩處置地方縉紳,地主縉紳便相互攀比勾結官府以逋欠之名逃賦,或以投獻詭寄之法逃賦,則清丈大計勞而無功,難得實效。徒勞民傷財也。」
從宗藩身上開刀,從道理上說得通,但眾藩的田畝很多都是從太祖到皇祖各位先帝賜賞的,該不該計征,怎麼計征?得罪了宗藩,眾藩鬧將起來,他又該如何處置?還顧不顧及親親之義,還要不要臉面?若是鬧得大了,逼死一兩位親王,該如何善後?這些他還沒想好。於是他沒辦法跳到另外一個話題上:「這西北匪亂一日甚過一日,各位先生有何良策?」
周延儒說:「饑民作亂自古有之,非本朝獨有,也非今歲才有,饑民只因衣食無著才無奈揭竿而起,四處流竄以求食,非固有反叛之心。若郡縣賑撫得法,勸業有方,待今歲旱蝗災害稍緩,流民百姓自然會攜老扶幼回聚鄉里,荷鋤執耒,躬耕田畝。彼時自然會四海安業,宇內澄清,陛下且寬心。」周延儒的這番話沒能提出一點可行的方法,但是能給皇上提供情緒價值,皇上欣然地點了點頭。
溫體仁對周延儒這種沒有營養的話非常鄙視,如何才叫賑撫得法,如何才叫勸業有方,朝廷沒錢又如何賑撫勸業?但面上仍然不動聲色,他接著周延儒的話說:」周閣老的話,微臣也覺得很有道理,但自天啟七年至今已三年有餘,匪禍並無消減,反而愈加嚴重,還是要做些準備?」
皇上問:「如何準備?」
溫體仁接著說:「剿匪之事,微臣以為最要緊的是選一批有勇有謀敢於任事的督撫,將事權全委於地方督撫,授其權,定其責,然後定出章程。若無實績,則責罰之,若有實功,則恩賞之,使其不敢玩怠。而今時西北督撫道縣,各不相協,此處賊趕至彼境,便為平安;彼之賊趕至此境,便為無過。則盜匪四處流竄竟無一人盡力剿殺,只保府縣無失便是萬事大吉,遷延日久,賊勢日張,便成頑疾。若僥倖殺得一賊,必各員貪功冒賞;無奈被賊破城,便各方推諉罪責,實難有成效。」
溫體仁的意思還是要把責任落實到將帥的頭上,將任務和責任細化,可操作可執行,賞罰有據,到時侯出了事也不由你不承認,上下推諉。裡面埋的機關還是之前的意思,這批吏部官員不行,薦人無方,要換。
皇上對溫體仁的想法很是贊同,至少比周延儒的話要實在些,於是和藹地問:「溫閣老,能否說得再詳細些?」
溫體仁說:「西北匪亂重在剿,而不在撫,是故應將各項責任落實至督撫道縣各官的身上,陝西三邊總督楊鶴全面負責處置西北軍民務,負全責,在榆林、延安、慶陽、定邊四地設置重兵,其間各設堡隘,延綏、寧夏、甘肅、西安各鎮撫臣及總兵除清剿境內匪亂外,應聽從總督調派,與他處巡撫總兵相互合作,圍剿盜賊,各府各縣應保本境不受盜賊侵擾,若有警,一面盡力組織城內軍民守城,一面及時傳報附近之巡撫兵備,使之及時援剿,則不過三五月,匪患必靖。待陝北匪患消彌,再移王師於陝中,則饑民作亂之事可定也。」
皇上又轉頭問錢象坤:「錢閣老,你以為溫閣老的建議怎麼樣?」
錢象坤內心無語極了,溫體仁是次輔,排位比我高,我憑什麼說別人的建議不好,我又為什麼要說別人建議不好。但是皇上偏是這樣問了,能怎麼辦?偏偏這個年輕的皇上還不喜歡隨聲附和的人,從小處說認為你沒有主見,從大處說懷疑你結黨朋比,而溫體仁又是他的座師,這是舉朝皆知的,他和溫體仁雖沒有私下的交易,但別人未必這麼想。真是左右為難,思索了片刻,錢象坤只能硬著頭皮回答:」微臣覺得溫閣老的建議是極好的,只是處置匪亂,還是以剿撫相濟為宜。」
那朱由檢聰明的小腦袋一轉,細一聽,便聽出了味道,溫體仁主剿,沒說一個撫字,錢象坤說剿撫相濟,那又如何個相濟法,皇上說:」前日已定下吳甡攜帑入陝行賑撫事,只是這賑撫事又如何落到實處?何處買糧?如何轉輸?受災諸府縣如何分派?如何保證糧粟入饑民之口而不入官蠹之囊?」
何如寵倒是個直腸子,沒有這麼多彎彎繞,接著皇上的話說:」陛下,此等細末之務自由經事賑撫御史安排,何勞陛下費心?只是微臣擔心西北饑民近百萬,十萬帑銀如杯水車薪,恐無濟於事呀。」
皇上聽得這話,馬上就不高興了,作色問道:」即是賑撫難見實效,諸位前日朝會時如何不勸諫?」
你們也知道戶部與內庫的困窘,既然知道十萬兩銀子無實效,為何不阻止,可知我為這十萬兩銀子花了多少心力?你們這些人身為宰輔大臣怎麼這麼不靠譜!
五位輔臣面面相覷,一時不知如何回答。當初可是你皇上自已就在大殿上許諾下的,事前也沒和閣臣商量呀。再說賑恤饑民的事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是一件體現君主愛民如子的好事,若哪個不長眼的臣子在朝會上諫阻,不是把自已放在火上烤,故意成為眾矢之地嗎?本來建言勸諫是科道言官的事,內閣輔臣位高權重,犯得著為這事與低階的言官爭論,自已給自已找不自在嗎?
尷尬靜默的時間並不長,周延儒連忙出來圓話:」陛下,十萬帑銀賑撫饑民恐一時不見實效,但賑銀入陝,如春日甘霖,本對朝廷失望的西北饑民必然會重煥生念,也必然會感知皇上的一片仁善愛民之心,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則天子仁名布於四野,待天災稍緩,饑民念及陛下的恩情,必然會回鄉勤事稼穡,不忍再從盜匪,擾亂天下。」
皇上雖然對損失十萬兩銀子非常心痛,但周延儒說的話又讓他稍稍好受了些,銀子已經許諾出去了,自然不好要回來,不然眾臣必然會嘲笑輕視他。說不定十萬兩賑銀能取得一些效果呢?便是確實十萬兩不能見實效,或許能買得一個仁名,也算不白花。內心裡這般自我安慰後,他與輔臣又客套了幾句,怏怏然回宮去了。
兵科給事中馬思理上疏說:秦晉匪亂皆為饑民不得衣食而從賊,其真作賊者少,而飢而從賊者眾,宜賑撫饑民百姓,以散盜匪之眾,孤頑匪之勢。
兵部職方郎中李繼貞也曾於去年年底上疏:請輸粟於邊,以撫饑民。李繼貞還在奏疏後面專門作了解釋:兵法撫、剿並用,非撫賊也,撫饑民之從賊者耳。現在陝北延綏各郡縣一斗米要四錢銀子,目前已從賊者還不多,但是未從賊而勢必從賊者無窮。請皇上特遣御史賑濟災民。送糧三十萬石到陝北,安輯饑民,使不為賊,以孤賊勢。
去歲臘月二十六日朝議,各官以為李繼貞之言有理,應當拔銀賑恤,皇上思來想去一番,也以為馬思理、李繼貞所言有理,便在朝議時含糊地應承了下來。但是叫戶部來一合計,戶部根本沒有存蓄,目前既拿不出來糧也拿不出來銀子,就想著請皇上掏自已的內帑,皇上本來日子過得並不寬裕,按江南糧米折價也要四五十萬兩,加上轉輸的費用,恐要六七十萬兩,他哪裡拿得出來,即便拿得出來,他也不能拿呀。
送入內庫的一年的金花銀總不過定死的二百萬兩,何況朱由檢崇禎元年聽了東林黨的奉承調唆一衝動又廢除了江南織造的絲綢供奉,這宮內的妃嬪皇子的衣食用度,宮內的各項常例開支及皇上的各方賞賜都指著這點錢,緊巴巴的才能把日子過下來,把這些錢使出去,難不成把自已妃嬪皇子都餓死來救這些災民嗎。
皇上也是一個頭兩個大,最後與周皇后及監管宮內用度的司禮太監張彝憲商量,最多只能拔出七萬六千兩銀子。皇上本是個好面子好名聲的人,只能好言勸慰周皇后,把宮內日常用度再緊一緊,咬咬牙決定拿出十萬兩銀子賑災,內閣及各部寺也知道皇上的難處,沒有多說什麼,雖然有少數幾個言官批評皇上拿出的太少,終究沒有形成大風浪。
正月初五的朝會上最後商定由吳甡以巡按御史的身份出京賑撫,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
春節時期,內閣若無緊要事,多由一名閣臣在內閣值班,處理日常公務,其餘閣臣回家休息。但朱由檢偏不這麼想,過年也不讓內閣休息,正月初六剛開完朝會,下朝時便叫司禮監太監曹化淳將各位輔臣留住,一起商量政務。
文華殿內,皇上令侍者在殿內擺了些果脯糕點,假意著說些客套話:」過年時節,本不該煩擾諸位先生,只是國事繁多,千頭萬緒,有些急務又刻不容緩,一時拿不定主意,且將各位先生請來商討一番。」
孫承宗忙著巡視遼東邊務,在京的只周延儒、溫體仁、錢象坤、何如寵、吳宗達等人,五位閣臣也對於皇帝的客套話也客氣地應付著,依次行禮。
皇上待各位輔臣坐定,迫不急待地問道:」諸位先生,自朕御極以來,這朝廷用度是一年比一年吃緊,一日比一日吃緊,思來想去終是左支右絀,難以應付,不知各位有什麼好法子。」
周延儒當著首輔的差,自然第一個發言:「陛下,自崇禎元年至今,每年天災不斷,百姓困迫,恰逢饑民作亂,兵禍連結,又遼東屢年用兵,所耗甚大,故所入者少,所出者多,財稅用度一時緊迫也是難免,待天災稍緩,饑民得食,匪禍自然消彌,賑災、兵餉、恤賞等費用大大減少,府庫自會充盈,朝廷度支自然也會支應得開。」
溫體仁對周延儒的話嗤之以鼻,說了不等於沒說嗎?內心中冷冷一笑,他接著周延儒的話茬說:」陛下,周閣老所言不無道理,但自有史以來歷朝歷代皆有天災,我朝自萬曆三十年始便地震旱蝗時有發生,尚未聞財賦不足之窘困。況今日今時之天災僅以陝北為著,或山西北部部分府縣受累,並未延及全國,一隅之災便致全國財賦不足實有失偏頗。」
朱由檢滿心期待地對溫體仁說:「溫閣老,請詳言.」
溫體仁說:「今日財賦之困蔽,雖有天災之原因,然若無人禍相促,必不致今日之局面。崇禎元年,陝北受災,饑民無食,陝西三邊總督武之望已知災情,為避朝廷議論不願上報,同時加派不減,終致饑民作亂,又三邊兵餉匱乏,屢有邊兵譁變,武之望治其魁,而宥其眾,此後叛兵裹挾饑民,肆虐鄉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先是搶掠縉紳富戶,後是攻打州縣城寨,武之望及地方郡縣守令怕朝廷責罰,更是不敢聲張,只令各地府縣固守城池,而不督兵剿除,盜匪更是有恃無恐,倡言『飢也是死,盜也是死,不如從盜而求食』.自此各處饑民紛紛揭竿而起而附盜,匪亂漸成燎原之勢。武之望雖自經以逃罪,然西北之禍其一死豈可免哉!」
溫體仁說得口乾,吞了口唾沫接著說:」又繼任之總督楊鶴,一味求撫,而不知殺敵,陝北盜匪若用心剿殺,不過半年應該建功,但楊總督縱匪為虐,糜餉資盜,陛下此二年減免陝北稅賦,他竟將陝西一省之財賦用於撫賊。盜賊受官兵追剿,無逃生之處,便到楊督師處受撫,待撫糧吃盡,便再次造反攻掠州縣,若受官兵追剿形勢困迫,便再次受撫,如此反覆,屢試不爽。像這般視剿撫事如兒戲的人便能做得督撫大官,國事如何不困敗?士民如何不怨恨?」
本來說的是財賦問題,溫體仁如何要扯到民變?溫體仁自然有他自已的小心思,論資歷論水平他自認為比周延儒高,當年攻擊錢謙益也是他挑的頭,最後勝利的果子都讓周延儒得去了,崇禎二年年底周延儒便和錢象坤、何如寵一起入了閣,而他在崇禎三年三月才和吳宗達一起入閣,要不是錢象坤因為認他座師的原因謙讓一番,何如寵有意退讓,他還要排到內閣第四把位子去,心中自然不服氣。
武之望是東林舉薦上來的,自不必說,他知道經過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皇帝對東林黨已失去了信任,這會說到武之望不過加深皇上對東林的惡意,而楊鶴這個書呆子是吏部王永光他們舉上來的,王永光這個人他說不上討厭也說不上喜歡,但是畢竟算不上自已的親信,之前王永光跟魏氏一黨走的近,經崇禎初年大清除後,能支持他的人不多,話語權也不硬,借楊鶴這個事攻擊王永光薦人無方,大概率是能成功的,而左都御史閔洪學與他既是同科又是同鄉,私誼深厚,閔洪學資歷才望也是過硬的,這時推薦閔洪學任吏部尚書,別人也是挑不出毛病的。如果吏部掌控在他這邊,周延儒雖然是首輔也是空架子,根本沒實力跟他對抗了。
朱由檢震驚地問道:「真有此事?如何未見陝西各官奏報?」
如何奏報?誰敢奏報?以下告上,從來是做官的大忌諱,誰願做那出頭的椽子,再說」剿撫兼行」是你皇上崇禎二年定下的國策,楊鶴雖然做得離譜,終究是按著你的意思來的,下面官員舉報什麼?去年磔殺袁崇煥的事還沒過多久,各地督撫都小心地苟活著,誰沒事找事地去給皇上添堵。
一陣靜默後,錢象坤只能轉移話題接著話說:「陝北剿撫之策或有偏頗,臣亦有耳聞,臣以為可派御史巡視邊鎮查明實情再作計較。財賦不足縱有民力不堪重負之因,但朝廷用度糜費之處也頗多,宜多方節省,小心調配,總還支應得開。戶工二部堂官皆為精幹之吏,或有妙策。」
何如寵也跟著說:」陛下,今日田賦恐比之太祖朝已少了一半還多,又有地方胥吏飛灑攤派,每年又有役差、馬政之加派,自萬曆末又有遼餉加派,百姓負荷之重遠勝於隆萬之初,一畝地之產出或不及一畝地應徵之稅賦,細民生計頗為艱難,若再加民賦只能逼民從匪,還是要在節用上作文章。」
朱由檢追問道:「如何今日田賦比太祖朝少了一半?」
何如寵接著說:「太祖初有可征之田八萬萬五千萬畝有餘,今日應徵之數還是萬曆十年的田數,計四萬萬八千萬畝有餘,自萬曆十年至今也有五十多年了,其間神廟賜於潞王、福王、瑞王、惠王、桂王等宗藩之田約一千三百萬畝,尚不算其地方兼買強占之數。地主豪紳兼買民田或更酷烈,今日之數恐比萬曆十年更少。只是數十年未有清丈,其不足之數多有飛灑分派,則有田之宗藩親貴因不納田賦而兼買愈烈,而無田少田之細民雖衣食無著而攤派愈重。」
朱由檢又問吳宗達:」吳閣老,有何良策?」
吳宗達在這五位閣臣里是最看得開,最沒有壓力的一位,能入閣可以,不入閣他也不覺得遺憾,只做好太平官便是。對於周延儒與溫體仁的互掐他看得明明白白,雖然他與周延儒還扯著點遠房親戚,但是目前二者勢力相當,還看不出來誰能最後勝出,所以他不會攀附哪一位,也不會明著得罪哪一位,想拉攏他不可能,想排擠他他也無所謂,大不了辭職不干便是。要說他有多大能耐,火眼金睛認清時局明哲保身便是最大的能耐。
吳宗達拱手答道:」臣認為諸位閣老說得頗有道理,若論糧賦,還是要先從宗藩那裡想法子。」
對於宗藩占田的事皇上也聽一些御史上疏提到過這個問題,他也曾反覆想過這個問題,但是如何解決,何人來解決,他是狗咬刺蝟不知從何處下嘴。
皇上略顯焦急地問:「各位先生覺得該如何解決這田地兼併的問題?」
何如寵說:「若想解決問題,則首先要清丈,但清丈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各宗藩親王占田問題,若宗藩占田的問題能得到解決,則一切迎刃而解,若繞過宗藩處置地方縉紳,地主縉紳便相互攀比勾結官府以逋欠之名逃賦,或以投獻詭寄之法逃賦,則清丈大計勞而無功,難得實效。徒勞民傷財也。」
從宗藩身上開刀,從道理上說得通,但眾藩的田畝很多都是從太祖到皇祖各位先帝賜賞的,該不該計征,怎麼計征?得罪了宗藩,眾藩鬧將起來,他又該如何處置?還顧不顧及親親之義,還要不要臉面?若是鬧得大了,逼死一兩位親王,該如何善後?這些他還沒想好。於是他沒辦法跳到另外一個話題上:「這西北匪亂一日甚過一日,各位先生有何良策?」
周延儒說:「饑民作亂自古有之,非本朝獨有,也非今歲才有,饑民只因衣食無著才無奈揭竿而起,四處流竄以求食,非固有反叛之心。若郡縣賑撫得法,勸業有方,待今歲旱蝗災害稍緩,流民百姓自然會攜老扶幼回聚鄉里,荷鋤執耒,躬耕田畝。彼時自然會四海安業,宇內澄清,陛下且寬心。」周延儒的這番話沒能提出一點可行的方法,但是能給皇上提供情緒價值,皇上欣然地點了點頭。
溫體仁對周延儒這種沒有營養的話非常鄙視,如何才叫賑撫得法,如何才叫勸業有方,朝廷沒錢又如何賑撫勸業?但面上仍然不動聲色,他接著周延儒的話說:」周閣老的話,微臣也覺得很有道理,但自天啟七年至今已三年有餘,匪禍並無消減,反而愈加嚴重,還是要做些準備?」
皇上問:「如何準備?」
溫體仁接著說:「剿匪之事,微臣以為最要緊的是選一批有勇有謀敢於任事的督撫,將事權全委於地方督撫,授其權,定其責,然後定出章程。若無實績,則責罰之,若有實功,則恩賞之,使其不敢玩怠。而今時西北督撫道縣,各不相協,此處賊趕至彼境,便為平安;彼之賊趕至此境,便為無過。則盜匪四處流竄竟無一人盡力剿殺,只保府縣無失便是萬事大吉,遷延日久,賊勢日張,便成頑疾。若僥倖殺得一賊,必各員貪功冒賞;無奈被賊破城,便各方推諉罪責,實難有成效。」
溫體仁的意思還是要把責任落實到將帥的頭上,將任務和責任細化,可操作可執行,賞罰有據,到時侯出了事也不由你不承認,上下推諉。裡面埋的機關還是之前的意思,這批吏部官員不行,薦人無方,要換。
皇上對溫體仁的想法很是贊同,至少比周延儒的話要實在些,於是和藹地問:「溫閣老,能否說得再詳細些?」
溫體仁說:「西北匪亂重在剿,而不在撫,是故應將各項責任落實至督撫道縣各官的身上,陝西三邊總督楊鶴全面負責處置西北軍民務,負全責,在榆林、延安、慶陽、定邊四地設置重兵,其間各設堡隘,延綏、寧夏、甘肅、西安各鎮撫臣及總兵除清剿境內匪亂外,應聽從總督調派,與他處巡撫總兵相互合作,圍剿盜賊,各府各縣應保本境不受盜賊侵擾,若有警,一面盡力組織城內軍民守城,一面及時傳報附近之巡撫兵備,使之及時援剿,則不過三五月,匪患必靖。待陝北匪患消彌,再移王師於陝中,則饑民作亂之事可定也。」
皇上又轉頭問錢象坤:「錢閣老,你以為溫閣老的建議怎麼樣?」
錢象坤內心無語極了,溫體仁是次輔,排位比我高,我憑什麼說別人的建議不好,我又為什麼要說別人建議不好。但是皇上偏是這樣問了,能怎麼辦?偏偏這個年輕的皇上還不喜歡隨聲附和的人,從小處說認為你沒有主見,從大處說懷疑你結黨朋比,而溫體仁又是他的座師,這是舉朝皆知的,他和溫體仁雖沒有私下的交易,但別人未必這麼想。真是左右為難,思索了片刻,錢象坤只能硬著頭皮回答:」微臣覺得溫閣老的建議是極好的,只是處置匪亂,還是以剿撫相濟為宜。」
那朱由檢聰明的小腦袋一轉,細一聽,便聽出了味道,溫體仁主剿,沒說一個撫字,錢象坤說剿撫相濟,那又如何個相濟法,皇上說:」前日已定下吳甡攜帑入陝行賑撫事,只是這賑撫事又如何落到實處?何處買糧?如何轉輸?受災諸府縣如何分派?如何保證糧粟入饑民之口而不入官蠹之囊?」
何如寵倒是個直腸子,沒有這麼多彎彎繞,接著皇上的話說:」陛下,此等細末之務自由經事賑撫御史安排,何勞陛下費心?只是微臣擔心西北饑民近百萬,十萬帑銀如杯水車薪,恐無濟於事呀。」
皇上聽得這話,馬上就不高興了,作色問道:」即是賑撫難見實效,諸位前日朝會時如何不勸諫?」
你們也知道戶部與內庫的困窘,既然知道十萬兩銀子無實效,為何不阻止,可知我為這十萬兩銀子花了多少心力?你們這些人身為宰輔大臣怎麼這麼不靠譜!
五位輔臣面面相覷,一時不知如何回答。當初可是你皇上自已就在大殿上許諾下的,事前也沒和閣臣商量呀。再說賑恤饑民的事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是一件體現君主愛民如子的好事,若哪個不長眼的臣子在朝會上諫阻,不是把自已放在火上烤,故意成為眾矢之地嗎?本來建言勸諫是科道言官的事,內閣輔臣位高權重,犯得著為這事與低階的言官爭論,自已給自已找不自在嗎?
尷尬靜默的時間並不長,周延儒連忙出來圓話:」陛下,十萬帑銀賑撫饑民恐一時不見實效,但賑銀入陝,如春日甘霖,本對朝廷失望的西北饑民必然會重煥生念,也必然會感知皇上的一片仁善愛民之心,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則天子仁名布於四野,待天災稍緩,饑民念及陛下的恩情,必然會回鄉勤事稼穡,不忍再從盜匪,擾亂天下。」
皇上雖然對損失十萬兩銀子非常心痛,但周延儒說的話又讓他稍稍好受了些,銀子已經許諾出去了,自然不好要回來,不然眾臣必然會嘲笑輕視他。說不定十萬兩賑銀能取得一些效果呢?便是確實十萬兩不能見實效,或許能買得一個仁名,也算不白花。內心裡這般自我安慰後,他與輔臣又客套了幾句,怏怏然回宮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