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您想讓他們跳出程朱理學的框架?
朱高熾和姚廣孝都在細細咂摸著徐良的話。
徐良端起茶杯,望著茶水微微盪起的漣漪,緩緩道:「你們可曾想過,為何自南宋以來,南方的士子總能壓北方一頭?」
朱高熾從沉思中抬頭,目光裡帶著隱隱的不安。
姚廣孝顯然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很快答道:「戰爭。」
徐良將茶飲盡,茶杯擱回桌面發出一聲輕響。
他點點頭道:「「南方地勢平緩,水網密布,適宜耕種,自然條件優越;加之戰火較少,社會穩定,百姓得以讀書求學。」
「久而久之,江南便成了天下的經濟與文化中心。」
「反觀北方……」姚廣孝沉聲接道,「自宋元以來戰亂不斷,百姓飽受摧殘,經濟基礎本就薄弱,教育資源更是匱乏。即便是勉強得以科考的讀書人,也未必能在南方士子面前占到上風。」
「不錯。」
徐良輕輕撫掌,目光在兩人間來回流轉:「南方士子的整體水平遠高於北方士子,在科舉考試中占盡優勢,結果便是一步步掌握了朝廷的中樞位置。」
「如今朝堂上那些把持實權的文官,絕大多數皆是江南籍貫。」
他補充道:「比如慫恿建文帝削藩的兵部尚書齊泰,便是江蘇溧水人;太常寺卿黃子澄是江西分宜人……」
朱高熾皺了皺眉,眉宇間掠過一絲陰鬱。
他摩挲著茶杯邊緣,想要藉此緩解內心的不安。
良久,他才緩緩開口道:「可若是遷都北平,南方的士林勢必心懷不滿,甚至可能以科舉為手段進行反制。」
「父王雖手握兵權,但朝堂之上,文官終究是難以撼動的力量。」
姚廣孝的佛珠停下轉動,眼神閃過一抹深思。
他的聲音比朱高熾堅定很多:「文官的力量確實深不可測,若不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北遷未必能如願。」
徐良似乎並不意外兩人的反應。
他沒有急著回答,而是重新倒了一杯茶,任茶水的熱氣在燈火間升騰。
而後才答道:「難,但未必不可行。燕王若真想要掌握大權,遷都北平基本是唯一的解法。」
「只有在北平重建新的政治中心,培養忠於他的官僚系統,才有可能扭轉皇明的困局。」
朱高熾的眉頭皺得更緊,他低頭沉思,手指無意識地掐著指尖,似是在給自己鼓勁,又像是在找尋某種突破口。
「可……」
他終究忍不住開口:「即便遷都北平,文官集團的力量依舊根深蒂固。沒有足夠的威望,父王的決策會不會反而激起朝野更多的對立?」
徐良輕笑一聲,語氣忽然轉得凌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當權者最重要的能力便是領導力。」
「領導力?」
朱高熾和姚廣孝同時抬頭看向徐良,顯然被這個詞吸引了注意力。
「不錯。」
徐良淡然解釋道:「所謂領導力,是一種個人影響力,能夠引導、激勵和組織他人共同實現目標。」
「領導力的核心特質是管理與組織資源的能力,將人力、物力和財力合理分配,以推動目標實現。同時,當領導者需要協調團隊成員間的矛盾時,他的智慧與魄力也至關重要。」
朱高熾若有所悟,卻又隱隱覺得這種說法太過理想化。
他抿了抿嘴唇,正想開口質疑,姚廣孝忽然插話道:「可對權力而言,光有領導力便足夠了嗎?」
「那些江南文臣,不單單是為了位置而戰,他們還看重文化優越感與傳承。若他們因遷都而心生怨恨,恐怕遠不止反制那麼簡單。」
徐良露出一絲略顯複雜的笑容:「你說得對,文臣要的不只是位置,還有話語權,甚至是後世的評價。」
「若要讓他們甘願配合,必要時還需一些非常之手段。」
朱高熾聽到「非常之手段」時,目光一閃。
他望著桌上的茶杯,茶水已然冷卻,杯底的茶葉沉澱成一片。
他問道:「非常之手段……您指的是什麼?」
「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
徐良目光深邃:「從現在開始,以北平為基地,逐漸培養一批忠於燕王的新興官僚集團,許以未來的重權,等將來靖難成功後,便可順理成章地加以鉗制南方士子,制衡朝堂。」
朱高熾與姚廣孝面面相覷,都在掂量著徐良這番話的可行性。
最後,還是姚廣孝先開了口:「培養新的官僚集團固然重要,可這需要時間。」
朱高熾點點頭,目光中多了幾分凝重,補充道:「大師所言極是,此時正值靖難之役,眼下父王雖握有近八萬的兵力,但真正可用的文官卻少之又少。」
「府學、縣學的訓導,大部分已被調任地方,協助治理事務,他們恐怕很難在治理麾下的同時,兼顧起教育新人的工作。」
「我想你們誤會了。」
徐良端起茶杯輕抿一口,緩緩道:「我所說的新興官僚集團,並不是只學習程朱理學的書呆子。」
朱高熾聞言,眼神一動,興趣顯然被勾起。
他語氣中帶著幾分探尋:「不是只學程朱理學的書呆子?那徐先生認為,應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姚廣孝將手中的佛珠輕輕擱下,目光深沉地注視著徐良,期待他即將說出的話。
徐良緩緩起身,踱步到窗前,望著院中晾曬的鴨子,語氣沉穩:「文官的根本職責,是輔佐政務,為君主分憂,推動國家的繁榮與穩固。」
他頓了頓,轉過身來,神情變得鋒銳:「然而,當文官集團自視甚高,漸漸形成一股割據的勢力,甚至凌駕於皇權之上時,他們就不再是朝廷的助手,而成了國家的掣肘。」
徐良掃視朱高熾和姚廣孝,目光如炬,語氣擲地有聲:「我所說的新興官僚集團,必須兼具科舉士子的才學和對國家忠誠的覺悟。」
「而最重要的是,他們要懂得實踐之道,而非沉溺於空談仁義禮智的虛偽學問。」
朱高熾聞言,指尖微微發緊,手中的茶杯晃動了一下,茶水溢出沾濕了手指。
他的眉間浮現出一抹難掩的震驚,心中隱隱感到徐良話語的大膽,卻又難以忽視其邏輯中的冷酷現實。
他看著徐良,語氣帶著猶疑和震撼:「徐先生的意思是……您想讓他們跳出程朱理學的框架?」
徐良端起茶杯,望著茶水微微盪起的漣漪,緩緩道:「你們可曾想過,為何自南宋以來,南方的士子總能壓北方一頭?」
朱高熾從沉思中抬頭,目光裡帶著隱隱的不安。
姚廣孝顯然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很快答道:「戰爭。」
徐良將茶飲盡,茶杯擱回桌面發出一聲輕響。
他點點頭道:「「南方地勢平緩,水網密布,適宜耕種,自然條件優越;加之戰火較少,社會穩定,百姓得以讀書求學。」
「久而久之,江南便成了天下的經濟與文化中心。」
「反觀北方……」姚廣孝沉聲接道,「自宋元以來戰亂不斷,百姓飽受摧殘,經濟基礎本就薄弱,教育資源更是匱乏。即便是勉強得以科考的讀書人,也未必能在南方士子面前占到上風。」
「不錯。」
徐良輕輕撫掌,目光在兩人間來回流轉:「南方士子的整體水平遠高於北方士子,在科舉考試中占盡優勢,結果便是一步步掌握了朝廷的中樞位置。」
「如今朝堂上那些把持實權的文官,絕大多數皆是江南籍貫。」
他補充道:「比如慫恿建文帝削藩的兵部尚書齊泰,便是江蘇溧水人;太常寺卿黃子澄是江西分宜人……」
朱高熾皺了皺眉,眉宇間掠過一絲陰鬱。
他摩挲著茶杯邊緣,想要藉此緩解內心的不安。
良久,他才緩緩開口道:「可若是遷都北平,南方的士林勢必心懷不滿,甚至可能以科舉為手段進行反制。」
「父王雖手握兵權,但朝堂之上,文官終究是難以撼動的力量。」
姚廣孝的佛珠停下轉動,眼神閃過一抹深思。
他的聲音比朱高熾堅定很多:「文官的力量確實深不可測,若不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北遷未必能如願。」
徐良似乎並不意外兩人的反應。
他沒有急著回答,而是重新倒了一杯茶,任茶水的熱氣在燈火間升騰。
而後才答道:「難,但未必不可行。燕王若真想要掌握大權,遷都北平基本是唯一的解法。」
「只有在北平重建新的政治中心,培養忠於他的官僚系統,才有可能扭轉皇明的困局。」
朱高熾的眉頭皺得更緊,他低頭沉思,手指無意識地掐著指尖,似是在給自己鼓勁,又像是在找尋某種突破口。
「可……」
他終究忍不住開口:「即便遷都北平,文官集團的力量依舊根深蒂固。沒有足夠的威望,父王的決策會不會反而激起朝野更多的對立?」
徐良輕笑一聲,語氣忽然轉得凌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當權者最重要的能力便是領導力。」
「領導力?」
朱高熾和姚廣孝同時抬頭看向徐良,顯然被這個詞吸引了注意力。
「不錯。」
徐良淡然解釋道:「所謂領導力,是一種個人影響力,能夠引導、激勵和組織他人共同實現目標。」
「領導力的核心特質是管理與組織資源的能力,將人力、物力和財力合理分配,以推動目標實現。同時,當領導者需要協調團隊成員間的矛盾時,他的智慧與魄力也至關重要。」
朱高熾若有所悟,卻又隱隱覺得這種說法太過理想化。
他抿了抿嘴唇,正想開口質疑,姚廣孝忽然插話道:「可對權力而言,光有領導力便足夠了嗎?」
「那些江南文臣,不單單是為了位置而戰,他們還看重文化優越感與傳承。若他們因遷都而心生怨恨,恐怕遠不止反制那麼簡單。」
徐良露出一絲略顯複雜的笑容:「你說得對,文臣要的不只是位置,還有話語權,甚至是後世的評價。」
「若要讓他們甘願配合,必要時還需一些非常之手段。」
朱高熾聽到「非常之手段」時,目光一閃。
他望著桌上的茶杯,茶水已然冷卻,杯底的茶葉沉澱成一片。
他問道:「非常之手段……您指的是什麼?」
「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
徐良目光深邃:「從現在開始,以北平為基地,逐漸培養一批忠於燕王的新興官僚集團,許以未來的重權,等將來靖難成功後,便可順理成章地加以鉗制南方士子,制衡朝堂。」
朱高熾與姚廣孝面面相覷,都在掂量著徐良這番話的可行性。
最後,還是姚廣孝先開了口:「培養新的官僚集團固然重要,可這需要時間。」
朱高熾點點頭,目光中多了幾分凝重,補充道:「大師所言極是,此時正值靖難之役,眼下父王雖握有近八萬的兵力,但真正可用的文官卻少之又少。」
「府學、縣學的訓導,大部分已被調任地方,協助治理事務,他們恐怕很難在治理麾下的同時,兼顧起教育新人的工作。」
「我想你們誤會了。」
徐良端起茶杯輕抿一口,緩緩道:「我所說的新興官僚集團,並不是只學習程朱理學的書呆子。」
朱高熾聞言,眼神一動,興趣顯然被勾起。
他語氣中帶著幾分探尋:「不是只學程朱理學的書呆子?那徐先生認為,應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姚廣孝將手中的佛珠輕輕擱下,目光深沉地注視著徐良,期待他即將說出的話。
徐良緩緩起身,踱步到窗前,望著院中晾曬的鴨子,語氣沉穩:「文官的根本職責,是輔佐政務,為君主分憂,推動國家的繁榮與穩固。」
他頓了頓,轉過身來,神情變得鋒銳:「然而,當文官集團自視甚高,漸漸形成一股割據的勢力,甚至凌駕於皇權之上時,他們就不再是朝廷的助手,而成了國家的掣肘。」
徐良掃視朱高熾和姚廣孝,目光如炬,語氣擲地有聲:「我所說的新興官僚集團,必須兼具科舉士子的才學和對國家忠誠的覺悟。」
「而最重要的是,他們要懂得實踐之道,而非沉溺於空談仁義禮智的虛偽學問。」
朱高熾聞言,指尖微微發緊,手中的茶杯晃動了一下,茶水溢出沾濕了手指。
他的眉間浮現出一抹難掩的震驚,心中隱隱感到徐良話語的大膽,卻又難以忽視其邏輯中的冷酷現實。
他看著徐良,語氣帶著猶疑和震撼:「徐先生的意思是……您想讓他們跳出程朱理學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