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舅父
眼見天色不早了,二人收拾乾柴,曬了一天,約莫一百來斤,準備返回京口。
樵夫最苦最累的並不是砍柴,而是如何將砍的柴運回去。
這年頭到處都是豺狼虎豹,路也不太好走,柴在荒野不值錢,但運回京口,這百來斤乾柴能換八升米,勉強能夠一家四口度日。
砍柴看上去是個不錯的營生,但每天都要趕幾十里路,到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嶺裡面砍柴,正常人其實吃不消。
甚至有時候還會遇上危險。
兵荒馬亂的年代,什麼都能碰上,就算遇不到豺狼虎豹,也有可能被抓去做了「長生人」。
天色一暗,狼嚎梟啼四起,一聲比一聲陰森。
劉道規回頭一看,遠遠吊著四五隻狼,綠著眼睛。
這些野狼最是狡詐,也通人性,專挑人累了困了的時候下手,而它們動手時,專沖喉嚨處下手,京口好幾個樵夫夜歸時,被老狼盯上,趁人不備,狼爪子拍人肩膀,樵夫以為是熟人,一回頭,露出喉嚨,被一口咬斷,第二天早上去尋人,只剩下一具枯骨。
「他們想吃我,我還想吃他們!躺下裝死,騙他們上來,剝幾張狼皮,給阿母做一件褥子!」劉裕眼中凶光乍現,全無半點懼色。
狼肉腥膻,但如論如何也是肉,狼皮也是好東西。
「行。」
出於對劉裕武力的信任,劉道規老老實實的躺下。
但這年頭,狼比人還精明。
似乎有所察覺,只在遠處游弋,並步上前,折騰了大半個時辰,就是不上來。
劉道規肚子咕嚕嚕的叫。
劉裕一骨碌坐起,「娘的,這些畜生真邪性,白耽誤功夫。」
劉道規有氣無力道:「虧你想出著蠢主意,它們嗅不到血腥氣,怎肯上來?走吧,再熬下去,咱們先餓暈了。」
「狼皮褥子沒了。」劉裕嘆了一聲,拖著柴就走。
這一路可不輕鬆,後面有狼跟著,必須時刻保持警惕。
只能走走停停,路又不好走,折騰了大半夜才趕回京口。
「寄奴、阿規——」
還沒到家,就聽到母親蕭文壽一聲聲悽慘惶急的呼喊聲。
兄弟二人顧不得全身的疲累,三步並作兩步,「阿母勿憂,兒回來了。」
接著便是一聲喜極而泣,村頭升起一盞火光,照出幾道身影,最前一人,微微佝僂著背。
「阿母,孩兒回來了。」
一看到母親,兄弟二人心中一熱。
「你二人怎如此不曉事?」蕭文壽撿起地上的枯枝,抹著眼淚,「唰」的一聲,就抽打下來。
一個女人拉扯兄弟三人長大,當然也不是什麼軟性子。
「我都二十好幾了,還打……」劉裕在外面是一條響噹噹的漢子,回到家,卻照樣家法伺候。
「你二十好幾,我便打不得麼?」
蕭文壽手上不停。
但無論如何責打,其實都傷不了劉裕和劉道規。
侄女劉興弟拖著鼻涕護在劉裕身前,張開小小的手臂,「祖親不許打我阿耶。」
孫女擋著,蕭文壽無論如何都打不下去。
旁邊的舅父蕭源之趕緊扶住蕭文壽,「阿姊息怒,寄奴和阿規也是一片好心,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劉道憐道:「兄長應早些回來,害阿母提心弔膽。」
劉道規沒好氣道:「你以為我們不想嗎?」
蕭文壽之所以動怒,是出於愛子心切,有人規勸,也就打不下去了。
一行人回到劉家,三間茅草屋,四面透風,緊挨著京口內城牆。
京口城原本不大,但南下的流民實在太多,整個晉陵郡都擠滿了青兗徐豫諸州的流民,只能圍著城牆修建屋舍,京口城足足擴大了幾倍。
這種趨勢還在擴大之中。
好在有長江天塹,不用擔心胡騎南下。
灶上熱氣騰騰,劉道規早就餓的兩眼發綠,揭開鍋蓋,卻是香氣四溢的白米粥。
劉家平素也就熬些野菜、糠麩度日,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白米,即便地裡面的稻穀熟了,也是拿去換成糠麩、粟米等粗糧度日。
劉裕舀起一碗,剛送到嘴邊,又雙手捧著,遞給蕭文壽,「阿母先吃,孩兒不餓。」
「阿母不餓,已經吃過了,你吃。」
劉裕和劉道規這才開始吃起來。
「慢些、慢些,別撐著。」蕭文壽一陣心疼。
「多虧舅父,不然咱家就斷糧了。」劉道憐舔著嘴唇,吞咽口水。
劉道規狼吞虎咽,連喝了兩碗,方才感覺重回人間,放下木勺,掃了一眼牆角的米袋,約莫十餘斤,還有一吊錢,「舅父何以來此?」
蕭家跟劉家一樣都是寒門,不過外祖蕭卓乃洮陽縣令,再往上一代,外曾祖蕭亮還是朝廷的侍御史,家族傳承沒有斷。
舅父靠著各種關係,撈了一個舉孝廉出身。
劉道規祖父劉靖雖是東安太守,卻是流民帥出身,率領彭城劉氏家族南下京口。
流民帥在朝廷心目中是個什麼地位,人盡皆知,朝廷有事時就利用,沒事時就打壓、防範。
所以到了父親劉翹這一代,就從秩兩千石的五品太守,變成了八品的濁官郡功曹,也就是不入流的小吏,劉家也淪落到「吏門」。
「我準備為阿憐定個親事,范陽盧氏女。」
蕭源之謙謙君子,與蕭文壽性格相反,性情溫和。
「盧氏?」劉道規一愣。
親事倒是一樁好親事。
盧氏的本族都留在北方,並沒有南渡,歷仕後趙、冉魏、前燕,依舊是北方望族,只有旁支南下,卻並不受建康朝廷的重視,逐漸被邊緣化。
如果父親劉翹還在,還是郡功曹,兩家勉強也能夠的上,只是眼下劉家自顧不暇,實在難以啟齒。
蕭文壽淚流滿面,「都怪你阿耶去的早,家中無人撐持,方才破落至此。」
劉道規跟著難受起來,「舅父此事可有把握?」
蕭源之揚眉道:「若是以前當然成不了,不過我即將赴任黃門侍郎,盧家無論如何也會給些薄面。」
黃門侍郎,品第五,秩六百石,武冠,絳朝服,乃天子近侍,漢魏時乃顯職,一代名臣荀彧、杜恕未發跡前,都曾擔任此職。
不過到了當朝,士族日盛,侍郎、散騎多如牛毛,多用來安置士族子弟,沒有前代那麼顯要了。
歸根結底,還是要看門第。
蘭陵蕭氏的底子明顯好過彭城劉氏,過江僑姓,王、謝、袁、蕭、謝,蕭氏排在第四,足見其底蘊。
這麼多年雖沒有出過什麼頂級人物,提振門楣,但在南蘭陵郡經營多年,根基深厚,在朝中多少也有些關係。
永嘉之亂,山河破碎,蕭氏過江居晉陵(今常州市)武進縣之東城裡,僑置蘭陵郡,與彭城劉氏居住的京口毗鄰。
而且蕭氏是以正兒八經的士族身份「衣冠南渡」,與王、謝、袁、謝等豪門有著幾分香火情,有人拉一把,也在情理之中。
出身不同,前程也會不同,蕭家作為正統士族,這些年過的比劉家強太多了。
「哎呀,那可是大大的喜事。」蕭文壽滿臉欣喜。
「恭賀舅父高升!」劉道規著實為蕭源之高興。
樵夫最苦最累的並不是砍柴,而是如何將砍的柴運回去。
這年頭到處都是豺狼虎豹,路也不太好走,柴在荒野不值錢,但運回京口,這百來斤乾柴能換八升米,勉強能夠一家四口度日。
砍柴看上去是個不錯的營生,但每天都要趕幾十里路,到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嶺裡面砍柴,正常人其實吃不消。
甚至有時候還會遇上危險。
兵荒馬亂的年代,什麼都能碰上,就算遇不到豺狼虎豹,也有可能被抓去做了「長生人」。
天色一暗,狼嚎梟啼四起,一聲比一聲陰森。
劉道規回頭一看,遠遠吊著四五隻狼,綠著眼睛。
這些野狼最是狡詐,也通人性,專挑人累了困了的時候下手,而它們動手時,專沖喉嚨處下手,京口好幾個樵夫夜歸時,被老狼盯上,趁人不備,狼爪子拍人肩膀,樵夫以為是熟人,一回頭,露出喉嚨,被一口咬斷,第二天早上去尋人,只剩下一具枯骨。
「他們想吃我,我還想吃他們!躺下裝死,騙他們上來,剝幾張狼皮,給阿母做一件褥子!」劉裕眼中凶光乍現,全無半點懼色。
狼肉腥膻,但如論如何也是肉,狼皮也是好東西。
「行。」
出於對劉裕武力的信任,劉道規老老實實的躺下。
但這年頭,狼比人還精明。
似乎有所察覺,只在遠處游弋,並步上前,折騰了大半個時辰,就是不上來。
劉道規肚子咕嚕嚕的叫。
劉裕一骨碌坐起,「娘的,這些畜生真邪性,白耽誤功夫。」
劉道規有氣無力道:「虧你想出著蠢主意,它們嗅不到血腥氣,怎肯上來?走吧,再熬下去,咱們先餓暈了。」
「狼皮褥子沒了。」劉裕嘆了一聲,拖著柴就走。
這一路可不輕鬆,後面有狼跟著,必須時刻保持警惕。
只能走走停停,路又不好走,折騰了大半夜才趕回京口。
「寄奴、阿規——」
還沒到家,就聽到母親蕭文壽一聲聲悽慘惶急的呼喊聲。
兄弟二人顧不得全身的疲累,三步並作兩步,「阿母勿憂,兒回來了。」
接著便是一聲喜極而泣,村頭升起一盞火光,照出幾道身影,最前一人,微微佝僂著背。
「阿母,孩兒回來了。」
一看到母親,兄弟二人心中一熱。
「你二人怎如此不曉事?」蕭文壽撿起地上的枯枝,抹著眼淚,「唰」的一聲,就抽打下來。
一個女人拉扯兄弟三人長大,當然也不是什麼軟性子。
「我都二十好幾了,還打……」劉裕在外面是一條響噹噹的漢子,回到家,卻照樣家法伺候。
「你二十好幾,我便打不得麼?」
蕭文壽手上不停。
但無論如何責打,其實都傷不了劉裕和劉道規。
侄女劉興弟拖著鼻涕護在劉裕身前,張開小小的手臂,「祖親不許打我阿耶。」
孫女擋著,蕭文壽無論如何都打不下去。
旁邊的舅父蕭源之趕緊扶住蕭文壽,「阿姊息怒,寄奴和阿規也是一片好心,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劉道憐道:「兄長應早些回來,害阿母提心弔膽。」
劉道規沒好氣道:「你以為我們不想嗎?」
蕭文壽之所以動怒,是出於愛子心切,有人規勸,也就打不下去了。
一行人回到劉家,三間茅草屋,四面透風,緊挨著京口內城牆。
京口城原本不大,但南下的流民實在太多,整個晉陵郡都擠滿了青兗徐豫諸州的流民,只能圍著城牆修建屋舍,京口城足足擴大了幾倍。
這種趨勢還在擴大之中。
好在有長江天塹,不用擔心胡騎南下。
灶上熱氣騰騰,劉道規早就餓的兩眼發綠,揭開鍋蓋,卻是香氣四溢的白米粥。
劉家平素也就熬些野菜、糠麩度日,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白米,即便地裡面的稻穀熟了,也是拿去換成糠麩、粟米等粗糧度日。
劉裕舀起一碗,剛送到嘴邊,又雙手捧著,遞給蕭文壽,「阿母先吃,孩兒不餓。」
「阿母不餓,已經吃過了,你吃。」
劉裕和劉道規這才開始吃起來。
「慢些、慢些,別撐著。」蕭文壽一陣心疼。
「多虧舅父,不然咱家就斷糧了。」劉道憐舔著嘴唇,吞咽口水。
劉道規狼吞虎咽,連喝了兩碗,方才感覺重回人間,放下木勺,掃了一眼牆角的米袋,約莫十餘斤,還有一吊錢,「舅父何以來此?」
蕭家跟劉家一樣都是寒門,不過外祖蕭卓乃洮陽縣令,再往上一代,外曾祖蕭亮還是朝廷的侍御史,家族傳承沒有斷。
舅父靠著各種關係,撈了一個舉孝廉出身。
劉道規祖父劉靖雖是東安太守,卻是流民帥出身,率領彭城劉氏家族南下京口。
流民帥在朝廷心目中是個什麼地位,人盡皆知,朝廷有事時就利用,沒事時就打壓、防範。
所以到了父親劉翹這一代,就從秩兩千石的五品太守,變成了八品的濁官郡功曹,也就是不入流的小吏,劉家也淪落到「吏門」。
「我準備為阿憐定個親事,范陽盧氏女。」
蕭源之謙謙君子,與蕭文壽性格相反,性情溫和。
「盧氏?」劉道規一愣。
親事倒是一樁好親事。
盧氏的本族都留在北方,並沒有南渡,歷仕後趙、冉魏、前燕,依舊是北方望族,只有旁支南下,卻並不受建康朝廷的重視,逐漸被邊緣化。
如果父親劉翹還在,還是郡功曹,兩家勉強也能夠的上,只是眼下劉家自顧不暇,實在難以啟齒。
蕭文壽淚流滿面,「都怪你阿耶去的早,家中無人撐持,方才破落至此。」
劉道規跟著難受起來,「舅父此事可有把握?」
蕭源之揚眉道:「若是以前當然成不了,不過我即將赴任黃門侍郎,盧家無論如何也會給些薄面。」
黃門侍郎,品第五,秩六百石,武冠,絳朝服,乃天子近侍,漢魏時乃顯職,一代名臣荀彧、杜恕未發跡前,都曾擔任此職。
不過到了當朝,士族日盛,侍郎、散騎多如牛毛,多用來安置士族子弟,沒有前代那麼顯要了。
歸根結底,還是要看門第。
蘭陵蕭氏的底子明顯好過彭城劉氏,過江僑姓,王、謝、袁、蕭、謝,蕭氏排在第四,足見其底蘊。
這麼多年雖沒有出過什麼頂級人物,提振門楣,但在南蘭陵郡經營多年,根基深厚,在朝中多少也有些關係。
永嘉之亂,山河破碎,蕭氏過江居晉陵(今常州市)武進縣之東城裡,僑置蘭陵郡,與彭城劉氏居住的京口毗鄰。
而且蕭氏是以正兒八經的士族身份「衣冠南渡」,與王、謝、袁、謝等豪門有著幾分香火情,有人拉一把,也在情理之中。
出身不同,前程也會不同,蕭家作為正統士族,這些年過的比劉家強太多了。
「哎呀,那可是大大的喜事。」蕭文壽滿臉欣喜。
「恭賀舅父高升!」劉道規著實為蕭源之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