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蜀書·金海曙傳
金海曙,字土鱉,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少時頗讀諸子,下筆成章。後舉孝廉,襄陽太守關羽任其為新野縣丞。
建安二十二年,楊儀來投關羽,關羽派金海曙接應,並任楊儀為功曹。
三月,都督魯肅卒,關羽遣金海曙前去祭拜,聊表心意,以示哀痛。
當時劉備進軍漢中,守益州,劉備遣張飛、吳蘭、雷銅攻武都郡,曹洪據之。關羽派金海曙、楊儀送信與劉備,兩人遂留在劉備左右。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屯陽平關,夏侯淵、張郃、徐晃相拒之。劉備遣陳式、金海曙等切其馬明閣之道,被徐晃擊破。金海曙懼怕徐晃,途中摔馬三次,皆被陳式救起。時法正從劉備北行,諸葛亮表楊洪領蜀郡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與夏侯淵相拒持久,後淵急進,欲取劉備,金海曙夜不能寐,被黃忠等所鄙視。終,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張郃逃走。
五月,曹操撤軍,劉備占漢中,遣金海曙安民。金海曙攜糧米錢糧救濟百姓,劉備深得民心。
六月,劉備先遣宜都太守孟達攻房陵,孟達斬蒯祺。劉備又派養子劉封,同孟達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降,劉備任耽為北將軍,領上庸太守,仍守上庸。金海曙之子金周郎,殆除贓濫,害數無辜者喪命,諸葛亮怒欲斬之,金海曙為子求情,跪於諸葛亮門前三日,亮均不見,至第三日劉備乞求,亮才允之。金海曙喜而告辭,至家才知金周郎已羞憤而自縊而亡。金海曙深痛之,哭之流涕。
七月,劉備自領漢中王,表奏告漢獻帝,還左將軍及宜城亭侯印綬,設壇於沔陽。立子劉禪為王太子,拔牙門將軍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以鎮江川。又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大封群臣,金海曙也被提為博士。
時關羽北伐,圍曹仁於樊城,于禁救曹仁,被關羽擒之。
十月,曹操遣人說孫權,使孫權偷襲關羽之後。孫權任陸遜為都督,代呂蒙,陸遜用計偷取荊州。關羽急轉荊州,糜芳等皆降。
建安二十五年,呂蒙部下各斷其退路,關羽進退兩難,退入麥城。後關羽於走西川路中被擒,被斬首。其首被送於曹操。劉備聞之,悲痛之至。金海曙與關羽也頗有情義,眾軍無不流涕感傷。孟達恐劉備責不援關羽,遂投魏,並夏侯尚、徐晃襲劉封,劉封不敵,走成都。金海曙接其回城,諸葛亮慮此人剛猛,不可掌控,勸劉備除之。於是劉備賜死劉封。金海曙心有怨憤,卻不敢言。
後法正積勞成疾,病逝,時年四十五。劉備大哭接連數日,追諡為翼侯,其子法邈為關內侯。期間,金海曙稱病居於家中,未赴喪。
章武元年四月,劉備稱帝,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金海曙加封郡侯,其子可承。當時,金海曙之妻陳氏,名太平,只生一女,另一妻素氏,名素問,生兩子,一名金周郎,已被斬首,另一子金立綱,年十六。
六月,劉備欲伐孫權,諸葛亮、趙雲等勸之,劉備不從。金海曙便力勸劉備攻孫權,向其分析利害,「昔日孫權、周瑜幾次欲加害主公,皆不得手。又多次討荊州,他孫權占江東一十八郡之多,卻不容得主公占一荊州。今關將軍死於他手,主公應藉機攻打,所謂『出師有名』。況雖北方新定,但張遼、張郃、曹仁等大將具在,不可攻之。」劉備遂採納。
幾日後,張飛被其左右害,左右將首送於孫權。
七月,劉備怒而攻孫權,孫權屢次求和,劉備皆不應。馬良、金海曙跟隨其左右。孫權令陸遜為都督,持符節,帶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恆等五萬人據之。
章武二年正月,劉備與陸遜對峙,陸遜堅守不出。金海曙見劉備連營七百餘里竟毫不進言。馬良勸之,劉備不從,於是馬良急回成都見諸葛亮。諸葛亮怒,忙改畫地圖,使馬良送回。馬良回時,已趕不及,陸遜火攻劉備,火燒連營七百餘里,火光掩天,蜀軍死傷無數。劉備敗退,走白帝城。途中馬良遇害,年三十六。
十一月,孫權再遣人言和,劉備允之,使臣為宗瑋。
章武三年三月,劉備病篤,託孤於諸葛亮、李嚴。
四月,劉備殂,諡昭烈。諸葛亮奉喪還成都,以李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
五月,劉禪繼位。改年,大赦。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金海曙任為侍中,其子金立綱娶一妻,廖氏,名廖明治。
建興三年,南方孟獲叛亂,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大勝而返。金海曙之子金立綱隨諸葛亮出征,遇瘴氣,病逝。金海曙聞之,嘔血昏倒。
建興五年三月,諸葛亮上書《出師表》後率軍北伐。金海曙諫言,勸劉禪不戰,劉禪不從,支持諸葛亮北伐。
四月,諸葛亮敗而退軍,錶王平討逆將軍,封亭侯。魏降將姜維,諸葛亮表其倉曹掾。因戰敗,諸葛亮自降三級,以右將軍行丞相事。金海曙藉機進言,勸劉禪削弱諸葛亮職權,妨其另有異心。劉禪怒,不從。
十二月,諸葛亮再次北伐。金海曙上表,「諸葛丞相前次討伐失利,今急而再討,恐重蹈覆轍。陛下不如遣李都護換丞相,召回諸葛亮。」劉禪不從。
建興四年正月,諸葛亮再次北伐時,趙雲病逝。劉禪親為之送葬,金海曙伴其左右。
建興八年,諸葛亮表楊儀為長史,加綏軍將軍。金海曙更是不滿,寫眾多詩文諷刺之。廖化聞之不悅,言辭警告,並表劉禪,左遷博士。
建興十一年,南部劉胄叛亂,時諸葛亮正伐魏,遣馬忠平定。丞相蔣琬主持,金海曙獻媚之,蔣琬將其呵退。
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朝野為之悲痛,劉禪親扶棺發喪,眾臣無不流涕。
十二月,金海曙先前所寫詩文發,金海曙仍不知悔改,我行我素。劉禪不悅,但未動作。
後劉禪為諸葛亮建祠,金海曙勸劉禪,「陛下何為一臣子優思?諸葛亮權勢滔天,若如此,其子豈不更甚?」姜維怒而斥責,「爾不思進取,反詆毀諸葛丞相!諸葛丞相一生為漢室鞠躬盡瘁、嘔心瀝血,乃是一代忠良,爾今一再道聽途說,毀丞相名節。先人已逝,不言尊重反以詞句文章亂他人心,公如此,與言董卓、曹操為忠臣有何異哉?」語罷,姜維將繳來之文章擲於金海曙面,拔劍,斷其十指。金海曙痛而大呼,姜維又割其舌。劉禪不阻,令將其斬首,並夷九族。
評曰:金海曙雖頗有學識,下筆成章,文采綽約,但心中時常懷有怨恨,嫉賢妒能,心胸狹窄,是小人也。
以上乃戲言耳。
陳式:豬隊友!
袁紹:我死之後,人人皆成為了我。
姜維:我沒這麼狠,我又不是曹操。
曰:姜維將軍,我屬實氣憤,容不得有人詆毀諸葛丞相。今借公之手除之,感激不盡。
劉禪:真嚇人,不過說相父壞話,他活該。
曰:陛下當年可是和趙雲將軍一同在長坂坡七進七出,這算什麼?
附原文: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權稱尊號,臨壇,顧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肅遺腹子淑既壯,濡須督張承謂終當到至。永安中,為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建衡中,假節,遷夏口督。所在嚴整,有方干。鳳皇三年卒。子睦襲爵,領兵馬。
《資治通鑑》:劉備屯陽平關,夏侯淵、張郃、徐晃等與之相拒。備遣其將陳式等絕馬鳴閣道,徐晃擊破之。張郃屯廣石,備攻之不能克,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以問從事犍為楊洪,洪曰:「漢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發兵何疑!」時法正從備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初,犍為太守李嚴辟洪為功曹,嚴未去犍為而洪已為蜀郡;洪舉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策,洪尚在蜀郡,而祗已為廣漢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資治通鑑》:春,正月,曹仁屠宛,斬侯音,復屯樊。
初,夏侯淵戰雖數勝,魏王操常戒之曰:「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及淵與劉備相拒逾年,備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營於定軍山。淵引兵爭之。法正曰:「可擊矣。」備使討虜將軍黃忠乘高鼓譟攻之,淵軍大敗,斬淵及益州刺史趙顒。張郃引兵還陽平。是時新失元帥,軍中擾擾,不知所為。督軍杜襲與淵司馬太原郭淮收斂散卒,號令諸軍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權宜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以眾寡不敵,欲依水為陳以拒之。郭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之,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以狀聞於魏王操,操善之,遣使假郃節,復以淮為司馬。
建安二十二年,楊儀來投關羽,關羽派金海曙接應,並任楊儀為功曹。
三月,都督魯肅卒,關羽遣金海曙前去祭拜,聊表心意,以示哀痛。
當時劉備進軍漢中,守益州,劉備遣張飛、吳蘭、雷銅攻武都郡,曹洪據之。關羽派金海曙、楊儀送信與劉備,兩人遂留在劉備左右。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屯陽平關,夏侯淵、張郃、徐晃相拒之。劉備遣陳式、金海曙等切其馬明閣之道,被徐晃擊破。金海曙懼怕徐晃,途中摔馬三次,皆被陳式救起。時法正從劉備北行,諸葛亮表楊洪領蜀郡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與夏侯淵相拒持久,後淵急進,欲取劉備,金海曙夜不能寐,被黃忠等所鄙視。終,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張郃逃走。
五月,曹操撤軍,劉備占漢中,遣金海曙安民。金海曙攜糧米錢糧救濟百姓,劉備深得民心。
六月,劉備先遣宜都太守孟達攻房陵,孟達斬蒯祺。劉備又派養子劉封,同孟達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降,劉備任耽為北將軍,領上庸太守,仍守上庸。金海曙之子金周郎,殆除贓濫,害數無辜者喪命,諸葛亮怒欲斬之,金海曙為子求情,跪於諸葛亮門前三日,亮均不見,至第三日劉備乞求,亮才允之。金海曙喜而告辭,至家才知金周郎已羞憤而自縊而亡。金海曙深痛之,哭之流涕。
七月,劉備自領漢中王,表奏告漢獻帝,還左將軍及宜城亭侯印綬,設壇於沔陽。立子劉禪為王太子,拔牙門將軍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以鎮江川。又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大封群臣,金海曙也被提為博士。
時關羽北伐,圍曹仁於樊城,于禁救曹仁,被關羽擒之。
十月,曹操遣人說孫權,使孫權偷襲關羽之後。孫權任陸遜為都督,代呂蒙,陸遜用計偷取荊州。關羽急轉荊州,糜芳等皆降。
建安二十五年,呂蒙部下各斷其退路,關羽進退兩難,退入麥城。後關羽於走西川路中被擒,被斬首。其首被送於曹操。劉備聞之,悲痛之至。金海曙與關羽也頗有情義,眾軍無不流涕感傷。孟達恐劉備責不援關羽,遂投魏,並夏侯尚、徐晃襲劉封,劉封不敵,走成都。金海曙接其回城,諸葛亮慮此人剛猛,不可掌控,勸劉備除之。於是劉備賜死劉封。金海曙心有怨憤,卻不敢言。
後法正積勞成疾,病逝,時年四十五。劉備大哭接連數日,追諡為翼侯,其子法邈為關內侯。期間,金海曙稱病居於家中,未赴喪。
章武元年四月,劉備稱帝,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金海曙加封郡侯,其子可承。當時,金海曙之妻陳氏,名太平,只生一女,另一妻素氏,名素問,生兩子,一名金周郎,已被斬首,另一子金立綱,年十六。
六月,劉備欲伐孫權,諸葛亮、趙雲等勸之,劉備不從。金海曙便力勸劉備攻孫權,向其分析利害,「昔日孫權、周瑜幾次欲加害主公,皆不得手。又多次討荊州,他孫權占江東一十八郡之多,卻不容得主公占一荊州。今關將軍死於他手,主公應藉機攻打,所謂『出師有名』。況雖北方新定,但張遼、張郃、曹仁等大將具在,不可攻之。」劉備遂採納。
幾日後,張飛被其左右害,左右將首送於孫權。
七月,劉備怒而攻孫權,孫權屢次求和,劉備皆不應。馬良、金海曙跟隨其左右。孫權令陸遜為都督,持符節,帶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恆等五萬人據之。
章武二年正月,劉備與陸遜對峙,陸遜堅守不出。金海曙見劉備連營七百餘里竟毫不進言。馬良勸之,劉備不從,於是馬良急回成都見諸葛亮。諸葛亮怒,忙改畫地圖,使馬良送回。馬良回時,已趕不及,陸遜火攻劉備,火燒連營七百餘里,火光掩天,蜀軍死傷無數。劉備敗退,走白帝城。途中馬良遇害,年三十六。
十一月,孫權再遣人言和,劉備允之,使臣為宗瑋。
章武三年三月,劉備病篤,託孤於諸葛亮、李嚴。
四月,劉備殂,諡昭烈。諸葛亮奉喪還成都,以李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
五月,劉禪繼位。改年,大赦。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金海曙任為侍中,其子金立綱娶一妻,廖氏,名廖明治。
建興三年,南方孟獲叛亂,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大勝而返。金海曙之子金立綱隨諸葛亮出征,遇瘴氣,病逝。金海曙聞之,嘔血昏倒。
建興五年三月,諸葛亮上書《出師表》後率軍北伐。金海曙諫言,勸劉禪不戰,劉禪不從,支持諸葛亮北伐。
四月,諸葛亮敗而退軍,錶王平討逆將軍,封亭侯。魏降將姜維,諸葛亮表其倉曹掾。因戰敗,諸葛亮自降三級,以右將軍行丞相事。金海曙藉機進言,勸劉禪削弱諸葛亮職權,妨其另有異心。劉禪怒,不從。
十二月,諸葛亮再次北伐。金海曙上表,「諸葛丞相前次討伐失利,今急而再討,恐重蹈覆轍。陛下不如遣李都護換丞相,召回諸葛亮。」劉禪不從。
建興四年正月,諸葛亮再次北伐時,趙雲病逝。劉禪親為之送葬,金海曙伴其左右。
建興八年,諸葛亮表楊儀為長史,加綏軍將軍。金海曙更是不滿,寫眾多詩文諷刺之。廖化聞之不悅,言辭警告,並表劉禪,左遷博士。
建興十一年,南部劉胄叛亂,時諸葛亮正伐魏,遣馬忠平定。丞相蔣琬主持,金海曙獻媚之,蔣琬將其呵退。
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朝野為之悲痛,劉禪親扶棺發喪,眾臣無不流涕。
十二月,金海曙先前所寫詩文發,金海曙仍不知悔改,我行我素。劉禪不悅,但未動作。
後劉禪為諸葛亮建祠,金海曙勸劉禪,「陛下何為一臣子優思?諸葛亮權勢滔天,若如此,其子豈不更甚?」姜維怒而斥責,「爾不思進取,反詆毀諸葛丞相!諸葛丞相一生為漢室鞠躬盡瘁、嘔心瀝血,乃是一代忠良,爾今一再道聽途說,毀丞相名節。先人已逝,不言尊重反以詞句文章亂他人心,公如此,與言董卓、曹操為忠臣有何異哉?」語罷,姜維將繳來之文章擲於金海曙面,拔劍,斷其十指。金海曙痛而大呼,姜維又割其舌。劉禪不阻,令將其斬首,並夷九族。
評曰:金海曙雖頗有學識,下筆成章,文采綽約,但心中時常懷有怨恨,嫉賢妒能,心胸狹窄,是小人也。
以上乃戲言耳。
陳式:豬隊友!
袁紹:我死之後,人人皆成為了我。
姜維:我沒這麼狠,我又不是曹操。
曰:姜維將軍,我屬實氣憤,容不得有人詆毀諸葛丞相。今借公之手除之,感激不盡。
劉禪:真嚇人,不過說相父壞話,他活該。
曰:陛下當年可是和趙雲將軍一同在長坂坡七進七出,這算什麼?
附原文: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權稱尊號,臨壇,顧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肅遺腹子淑既壯,濡須督張承謂終當到至。永安中,為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建衡中,假節,遷夏口督。所在嚴整,有方干。鳳皇三年卒。子睦襲爵,領兵馬。
《資治通鑑》:劉備屯陽平關,夏侯淵、張郃、徐晃等與之相拒。備遣其將陳式等絕馬鳴閣道,徐晃擊破之。張郃屯廣石,備攻之不能克,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以問從事犍為楊洪,洪曰:「漢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發兵何疑!」時法正從備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初,犍為太守李嚴辟洪為功曹,嚴未去犍為而洪已為蜀郡;洪舉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策,洪尚在蜀郡,而祗已為廣漢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資治通鑑》:春,正月,曹仁屠宛,斬侯音,復屯樊。
初,夏侯淵戰雖數勝,魏王操常戒之曰:「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及淵與劉備相拒逾年,備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營於定軍山。淵引兵爭之。法正曰:「可擊矣。」備使討虜將軍黃忠乘高鼓譟攻之,淵軍大敗,斬淵及益州刺史趙顒。張郃引兵還陽平。是時新失元帥,軍中擾擾,不知所為。督軍杜襲與淵司馬太原郭淮收斂散卒,號令諸軍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權宜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明日,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以眾寡不敵,欲依水為陳以拒之。郭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之,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渡。淮遂堅守,示無還心。以狀聞於魏王操,操善之,遣使假郃節,復以淮為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