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明爭暗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原來王中流班師只是一個幌子,其真實目的是為掩人耳目,將盛帝潛於軍中。京師的政變看似嚴密,實則一舉一動都在盛帝眼皮底下。謀反首犯黎瑋凌遲處死,其餘諸人或腰斬,或鴆殺,牽涉此案者千餘人,境況慘烈。倒是中山王曹當陽的處置出人意料,他被無罪釋放,遣返封地。沒有人知道盛帝對這位大自己三十歲的兄長作何打算。

  此後,盛帝算是真正掌握了君權,所有人都認可了盛帝的能力,士族與宗族形成了一種微妙的關係,兩相合作,共商國是。同時,盛帝以國家安全名義延攬四方有能力的人組成了如今的間諜機構——黑水台。而黑水台最高指揮官黑水台鷹衛蔣春秋則無人知曉其底細。他從不公開露面,總是一襲黑色罩袍包裹全身,沒有人見過他的真容,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他的存在仿佛只屬於黑夜,與光明絲毫的接觸都會觸及他生命的底線並迅速吞噬瓦解他在人世間的任何信息和意義。但這絲毫不影響黑水台在大魏帝國這架龐大機器面前的影響力,群臣也是談之色變。雖然目前黑水台還沒有任何一次發難的記錄,但周無忌明明白白知道,這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終有一天這場權力的龍捲風會爆發,而毫無疑問,自己和盛帝正是這龍捲風的風眼。

  相比之下,王中流則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歷史似乎一遍遍的印證那句飛鳥盡,良弓藏的古語,在燕山王與周文通與中山王曹當陽事件之後,王中流被拔擢為振南將軍,卻被剝奪軍權,在京師任職。王中流是一名純粹的軍人,除了軍隊其他一無所知,將其留任朝中就相當於斷絕了他的一切可能,正可謂恩寵有加而毫無實際。為此王中流頗有些顧影自憐,他活躍的身影也慢慢變得沒落。直至此次朔州軍情緊急,盛帝才又一次啟用王中流。可是王中流心中如何想法,卻沒有人知道。

  周無忌覺得,這是一位可以爭取的將軍。

  他在心裡默默盤算如何給這位自己名義上的部下和盛帝曾經相交相知的將軍遞上一份橄欖枝。

  表面上看去盛帝似乎已經奪得先機,可王中流的回應卻似乎並不怎麼熱烈,周無忌覺得此事尚有主動權。

  出征將領議定,又確定了一應軍械糧草供給,朝議結束。

  此時大魏帝國的京都已經紛紛揚揚下了有一陣子雪了,大地被一片晶瑩剔透的潔白籠罩。遠遠望去,皇宮建築群紅色的宮牆分外顯眼,映襯在世界的潔白中,又顯得孤單寂寞。王中流步出大殿,走入潔白的世界中,回首看皇城時,心中竟然生出一絲落寞與遺憾。

  「王將軍,何故行色匆匆?」

  王中流不回頭就知道是兵部尚書周無忌。

  「王將軍欲於西北用兵,必能如當年燕王事件,一戰而乾坤定。」

  「但願如此,則中流幸甚,社稷幸甚。」王中流拱手。

  「朔州地處偏遠,民風彪悍,連帶著軍隊習氣也是好勇鬥狠,加之連年征戰,功勳連連,兵嬌將傲,怕是不好節制。」

  「願聞上官教誨。」

  周無忌握住王中流的手,在大雪中前行。身後不遠處緊跟著周無忌三十六人抬的官轎。

  「朔州軍中有我一些門生故吏,近日我將這份名單交於你,你可暗中言及今日之事,他們必將為王將軍趨。另外,我素知將軍平日清正,家資不多,此次出征,我特為將軍準備了黃金一千兩,白銀十萬兩,絹、綢各兩萬匹,助將軍快速籠絡軍心。」

  王中流與周無忌對視,眼神充滿疑惑。

  「將軍勿疑。老夫這也是為國家計。匈奴來勢洶洶,而將軍又初到朔方,如不對大軍施以厚利,恐大軍無法為將軍所用,誠如此,則大魏危矣!」

  王中流停下腳步。

  「謝上官厚愛。然中流認為,將兵不以財貨之力,應恩威並重。雖厚賞之下必有勇夫,然朔州軍各個英勇,人人盡命,必將為國所用。若說獎賞,漠北金銀牛羊不可勝數,我想足可慰三軍將士。至於尚書勞軍之意,不若等三軍凱旋之日再言不遲。這份名單也恕中流不敢收受,恐中流知此名冊,則心猿意馬,無法對三軍將士一視同仁。此取禍之道。」

  王中流在說道「取禍之道」時,眼睛執著地盯著周無忌,語調緩慢。

  周無忌毫無動搖,靜靜與其對視。

  「既然如此,則預祝王將軍旗開得勝,班師凱旋。」周無忌轉身,自顧自上了自己那座豪華官轎。

  在遠處皇城的樓閣天台之上,盛帝一襲玄色狐裘迎風而立。世界一片寂靜,皇城外百姓家中炊煙升起,讓人覺得在這大雪的深冬里有了一絲溫暖的氣息。除此之外,天空中連一隻烏鴉也沒有,只有風吹動盛帝的袍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