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拜將出征
三日後,黃道吉日,將台拜將出征。
天空依舊陰沉沉的,大有隨時隨地就來一場暴風雪的任性架勢。盛帝與王中流執手登上拜將台,身後是巍峨高聳的宮殿,身前是一望無際的廣袤山河。文武百官站立階下,禁衛軍赤袍金甲分列兩旁。頭盔上紅纓迎風而動,大魏龍旗獵獵作響,金線繡成的帥旗旗腳不斷撫過王中流的肩頭,提醒他重拾往日持槍立馬、躍馬橫刀的輝煌。
聖旨宣讀完畢,群臣拜倒山呼萬歲。盛帝賜平身。
盛帝用他金鼓般的聲音發表講話:
「各位將士,列位臣工。我大魏泱泱,大德昭顯。天命恆佑,六畜興旺。威加海內,四方拜服。北境之賊不自量力,妄圖以蚍蜉之力悍我天朝上國,此誠自取滅亡之道!我不以兵戈加之,其反以我軟弱可欺。今日發兵,勢必蕩平漠北,擒單于以為奴,還寰宇以清平!」
「擒單于以為奴,還寰宇以清平!」
「擒單于以為奴,還寰宇以太平!」
「擒單于以為奴,還寰宇以太平!」
三軍振戟齊呼,聲震宇內。
盛帝與王中流攜手步下祭壇。
「中流,此次朔州之行不可謂不艱難。賊兵突至,而朔州軍情形還不明朗,我想朝中之人也就只有卿可把控局勢了。我再調派二十名黑水台死士與你同行,你可以視他們為臂膀,時時將朔州情形報與朕知。力挽狂瀾,舍將軍其誰?」
「謝陛下信任。軍情緊急,中流這就出發。」
王中流站立作揖,轉身上馬,飛馬而去。身後一千親衛玄甲赤袍,二十名黑水台死士全身籠罩在黑衣中策馬緊隨。
天又開始下起雪來。鵝毛大雪裹挾著狂風,打在人的臉上如一枚枚微小的暗器。一行人默然無語,馬匹身上蒸騰著汗氣,又迅速的凝結為堅冰。大地上毫無人跡,馳道兩旁的樹木刺破寒冷的空氣,將天空劃拉的七零八落。
大魏京都地處中原,與朔州治所朔方相聚兩千餘里。大魏立國後,承襲前朝政策,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官方將馳道修的全國四通八達。王中流一行人所走的這條道路,是溝通朔州與京畿最便捷的道路。這條馳道修建之初最大的意義就是為朔州的軍事行動提供支持。當漠北有變,中原之兵立即在京畿誓師,之後快速開往朔州。
這樣的安排自然對外族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然而一旦朔州丟失,而朔州與京都一路之上平原千里,就再無險可據。
此時盛帝將朔州託付與王中流,無疑是以國相托。
王中流心情由不得不沉重。而天氣又是這樣惡劣,簡直是雪上加霜。往日熱鬧非凡、商賈往來的京朔馳道目今蕭條荒蕪。剛出京畿地區,還隨處可見道路上村鎮隱現,現在已經很少能看見人煙了。
騎行中,一人快速揮鞭,飛馬與王中流並行。
「將軍,自離京畿,已飛馳兩百餘里,人馬已不堪疲累,是否下令紮營修整?」
「此地距朔方尚有兩千餘里,以此行速,待我軍至,何其晚矣。傳令,眾將馬歇人不歇,前方三十里陽北驛稍作休整,換馬前行。」
「馬歇人不歇,前方三十里陽北驛稍作休整,換馬前行!」
將令隨著呼嘯的北風飛速向後傳去。
烏雲遮住了日頭,大雪封堵了時間,沒有人知道現在是什麼時辰,眾人只知道策馬趕路。這世界空遠的連時間也失去了目的,連空間也失去了意義。
陽北驛站是向西北離開京畿後的第一座驛站,它龐大的客流吞吐量已經不能將其算作驛站了,簡直如一座城堡。陽北驛最初也是一座普通的小驛站,但這是西域往來客商進入京畿前的最後一處歇腳地,所以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在這裡住宿,整理自己的貨品與儀容,以努力使自己的形象配得上天朝上國,京畿重地的繁榮與威嚴。不少人看中這裡的商機,紛紛在這裡落腳做起了小生意。久而久之,陽北驛住建擴大了起來,群眾自發建造防禦工事,組建治安隊伍,使這裡成為富貴繁華而又相對擁有公平正義的地方。陽北驛丞也就變成了實打實的肥缺,民間傳言「一朝陽北驛,十萬雪花銀」。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有很多,有人說是陽北驛的生意極好,只要能在這裡謀一份生意,掙得十萬雪花銀也不是問題;也有人說陽北驛丞這個位置是明碼標價,只要有十萬兩雪花銀,任誰都可以在這個位置上作威作福;還有人說陽北驛丞這個位置,僅一天收受的賄賂就多達十萬兩紋銀。種種說法令人咋舌,但誰也說不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
也許事情的真相,只有當事人才真正知曉吧。
天空依舊陰沉沉的,大有隨時隨地就來一場暴風雪的任性架勢。盛帝與王中流執手登上拜將台,身後是巍峨高聳的宮殿,身前是一望無際的廣袤山河。文武百官站立階下,禁衛軍赤袍金甲分列兩旁。頭盔上紅纓迎風而動,大魏龍旗獵獵作響,金線繡成的帥旗旗腳不斷撫過王中流的肩頭,提醒他重拾往日持槍立馬、躍馬橫刀的輝煌。
聖旨宣讀完畢,群臣拜倒山呼萬歲。盛帝賜平身。
盛帝用他金鼓般的聲音發表講話:
「各位將士,列位臣工。我大魏泱泱,大德昭顯。天命恆佑,六畜興旺。威加海內,四方拜服。北境之賊不自量力,妄圖以蚍蜉之力悍我天朝上國,此誠自取滅亡之道!我不以兵戈加之,其反以我軟弱可欺。今日發兵,勢必蕩平漠北,擒單于以為奴,還寰宇以清平!」
「擒單于以為奴,還寰宇以清平!」
「擒單于以為奴,還寰宇以太平!」
「擒單于以為奴,還寰宇以太平!」
三軍振戟齊呼,聲震宇內。
盛帝與王中流攜手步下祭壇。
「中流,此次朔州之行不可謂不艱難。賊兵突至,而朔州軍情形還不明朗,我想朝中之人也就只有卿可把控局勢了。我再調派二十名黑水台死士與你同行,你可以視他們為臂膀,時時將朔州情形報與朕知。力挽狂瀾,舍將軍其誰?」
「謝陛下信任。軍情緊急,中流這就出發。」
王中流站立作揖,轉身上馬,飛馬而去。身後一千親衛玄甲赤袍,二十名黑水台死士全身籠罩在黑衣中策馬緊隨。
天又開始下起雪來。鵝毛大雪裹挾著狂風,打在人的臉上如一枚枚微小的暗器。一行人默然無語,馬匹身上蒸騰著汗氣,又迅速的凝結為堅冰。大地上毫無人跡,馳道兩旁的樹木刺破寒冷的空氣,將天空劃拉的七零八落。
大魏京都地處中原,與朔州治所朔方相聚兩千餘里。大魏立國後,承襲前朝政策,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官方將馳道修的全國四通八達。王中流一行人所走的這條道路,是溝通朔州與京畿最便捷的道路。這條馳道修建之初最大的意義就是為朔州的軍事行動提供支持。當漠北有變,中原之兵立即在京畿誓師,之後快速開往朔州。
這樣的安排自然對外族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然而一旦朔州丟失,而朔州與京都一路之上平原千里,就再無險可據。
此時盛帝將朔州託付與王中流,無疑是以國相托。
王中流心情由不得不沉重。而天氣又是這樣惡劣,簡直是雪上加霜。往日熱鬧非凡、商賈往來的京朔馳道目今蕭條荒蕪。剛出京畿地區,還隨處可見道路上村鎮隱現,現在已經很少能看見人煙了。
騎行中,一人快速揮鞭,飛馬與王中流並行。
「將軍,自離京畿,已飛馳兩百餘里,人馬已不堪疲累,是否下令紮營修整?」
「此地距朔方尚有兩千餘里,以此行速,待我軍至,何其晚矣。傳令,眾將馬歇人不歇,前方三十里陽北驛稍作休整,換馬前行。」
「馬歇人不歇,前方三十里陽北驛稍作休整,換馬前行!」
將令隨著呼嘯的北風飛速向後傳去。
烏雲遮住了日頭,大雪封堵了時間,沒有人知道現在是什麼時辰,眾人只知道策馬趕路。這世界空遠的連時間也失去了目的,連空間也失去了意義。
陽北驛站是向西北離開京畿後的第一座驛站,它龐大的客流吞吐量已經不能將其算作驛站了,簡直如一座城堡。陽北驛最初也是一座普通的小驛站,但這是西域往來客商進入京畿前的最後一處歇腳地,所以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在這裡住宿,整理自己的貨品與儀容,以努力使自己的形象配得上天朝上國,京畿重地的繁榮與威嚴。不少人看中這裡的商機,紛紛在這裡落腳做起了小生意。久而久之,陽北驛住建擴大了起來,群眾自發建造防禦工事,組建治安隊伍,使這裡成為富貴繁華而又相對擁有公平正義的地方。陽北驛丞也就變成了實打實的肥缺,民間傳言「一朝陽北驛,十萬雪花銀」。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有很多,有人說是陽北驛的生意極好,只要能在這裡謀一份生意,掙得十萬雪花銀也不是問題;也有人說陽北驛丞這個位置是明碼標價,只要有十萬兩雪花銀,任誰都可以在這個位置上作威作福;還有人說陽北驛丞這個位置,僅一天收受的賄賂就多達十萬兩紋銀。種種說法令人咋舌,但誰也說不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
也許事情的真相,只有當事人才真正知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