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東塔風冷初試翼 中
第四次發動機再啟動,一切正常,李巍鬆了剎車,在中等油門下,螺旋槳轉動,划過空氣,產生拉力,飛機開始滑動。
飛機滑動倒是很平穩,但是木結構雙翼飛機前面視野很差。
這架飛機是單發螺旋槳雙翼轟炸機,是後三點的固定起落架,機身本來就是前高后低,坐在駕駛艙向前只能看見天空。
古董級飛機,結構非常神奇,機身前方,也就是機頭部分有長長的一連串結構。機頭部分是發動機和螺旋槳,然後是水缸形狀的一個機槍手艙,接下來的機身安裝了機翼,機翼下才是飛行員座艙,飛行員後面又是一個后座機槍手艙。三個艙都是敞開式的。而且機頭部的機槍手,因為前面有螺旋槳,固定在座艙框子上的機槍根本就沒有辦法向前射擊,只能向側面射擊,非常怪異。有了這麼長的一串結構,因此飛行員坐在駕駛艙中,正前方根本看不見跑道,只能從側面看到跑道的邊。
但就這破玩意,也是東北軍的驕傲,乃是號稱「遼造」。本來,這架飛機是法國產波泰XV型轟炸機,包括圖紙和零件都是來自法國。但卻是在在法國工程師的指揮下東北軍建造(組裝)的!因此號稱遼造。
雖然這架木質飛機,最多只能攜帶四枚一百公斤炸彈,航程六百公里,最高速度兩百多公里,卻是全中國獨一份的「大型轟炸機」。張學浪視若珍寶。
本來這款轟炸機應當翻譯為波泰機,也不知道這年頭是怎麼翻譯的,這款轟炸機被命名為「保貞」轟炸機,也叫遼H1。「保貞」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一個小美女被色狼頂上,拼死反抗,保住貞操。那畫面,呵呵。
保貞機東北軍一共造了十架,現在東北軍只剩下三架,一架在東塔機場,兩架在北平南苑機場。其餘七架倒不是全戰損了,而是戰損和損耗兩三架,四架被張學浪送給了結義大哥常凱申了。
一噸多近兩噸的木結構飛機在滑行,出於現代人那種天然的對木材性能的不放心,李巍很揪心,生怕飛機突然散架。隨著飛機不斷加速,李巍感覺心裡砰砰直跳,看不見跑道,更加劇了他的恐慌。他生怕把飛機開歪了,跑出跑道。
速度,並不快,最多五十公里。
開汽車,李巍飈過兩百。但是,如果前面根本看不見路,就是開十公里的速度也是恐怖。
開飛機的經驗,李巍嚴重不足,但是開汽車,李巍雖不敢說是高手,至少也是熟手,他很快就找到了走直線的方法。前面天空有一團烏雲,他以風擋玻璃上的一個點為準瞄著那烏雲,輕輕的蹬尾舵,調整航向。
手腳動作很協調,這應當不是李巍所具有的能力,應該算是肌肉記憶。
等李巍剛剛能從跑直線中分出一點神,他發現,飛機已經跑過一半跑道,於是很謹慎的立刻減速。他減了減油門,輕輕的點了點剎車,飛機又滑出百十米,徹底停穩。
深深的吐了一口氣,李巍再次加油門,開動飛機,以極低的速度滑向跑道盡頭,然後慢慢停下。
此時李巍滿手心都是汗,內衣都有些沾身的感覺。但那種興奮感,真是令李巍心花怒放。這是開飛機啊,不是開車,而且開的還是轟炸機。作為一個航空迷,有這樣的經歷,興奮,絕對興奮。
李巍決定試試,看能不能操縱飛機轉彎。
保貞轟炸機的轉彎,尤其是在原地轉彎,幾乎不能依靠尾舵,更不能依靠尾輪,而是依靠兩個前輪的剎車。
剎車非常原始,不是用腳,而是在右手邊操縱兩個剎車手柄。同時剎車或者同時放鬆很容易,一個輪剎車一個輪放鬆,而且還要靠一隻手臂完成,沒有任何助力,全靠手臂力量,很是不容易。
不過,也算不得高難度,這難不住李巍的,他折騰了最少十分鐘,累的滿頭大汗,飛機總算調了個頭。
十點,李巍已經在跑道上來回折騰十多趟,捷克斯柯達的賓丁經理已經著急的不得了。他等著李巍簽字,好把存放在瀋陽倉庫中的發動機運來,然後收錢走人。但是,李巍就這麼來回折騰,玩的倒是開心,就是不上天。
他哪裡知道,李巍現在的心思更大了一點。
九點的時候,李巍所能想到的有所作為僅僅是給車間放把火,至少把他管理下的兩架飛機燒掉不留給鬼子。現在他的想法卻是把這架飛機飛走,不留給鬼子。剛剛學會滑行,就開始幻想起飛!
不管賓丁急不急。李巍十點鐘下了飛機,喝口水,休息片刻。完成了他的處女飛行前的心理建設,這才再次上了飛機。
等李巍再次進入座艙,恐懼心理再次占了上風,他發現了一個大問題:他搞不清他默念的飛行要領到底是不是李偉的,或者說是不是全是李偉的,熟悉飛機兩個小時後,他已經把自己的感悟和一些他所知道的飛行知識和李偉的知識混雜了。
這會不會有什麼妨礙呢?
思維鑽進了牛角尖,一時間拔不出來,腦子又開始了讀盤!再次如針扎般的疼痛,讓李巍渾身顫抖幾乎昏厥。
「班長,頭疼了嗎?」馬鵬的聲音響起,這才把李巍從混亂中拉出來。
幸虧馬鵬這個馬屁精啊,專心拍馬,觀察很細緻,一聲呼喚挽救了李巍。
穩定一下情緒,李巍笑了笑,腦子中的信息更完善了,對馬鵬道:「沒事兒,稍微有點不舒服。」
得了笑臉,馬鵬笑的更加猥瑣。
沒有再糾結,李巍再次發動飛機,穩定滑跑。
緩緩加油門(專業名詞應當是節流閥),風門,直到加到油門的百分之九十,飛機滑行速度越來越快,平整三合土的跑道使得轟炸機的震動越來越厲害。
速度表指針指向五十英里,可以起飛了。
五十五英里,李巍非常熟練的一推一拉。後三點飛機起飛需要先推桿,使得機尾離地,然後再拉杆,使飛機抬頭,其中技巧並不容易掌握,這一技能肯定不是李巍的本事,而是原主的。
飛機反應不是很靈敏,顛了幾顛,蹦蹦跳跳,很快顛簸感消失。
李巍知道,飛機已經離地,精神更加緊張。他穩穩的把住操縱杆,看著儀錶盤上的上升角度表,一直保持三度角的樣子--但是!這年頭的上升角度表,根本不准。有些飛機乾脆就沒有這個儀表!所以,這個時代開飛機,的確非常玩命!
我真的飛起來了。李巍壓抑著心中的激動,等高度顯示六十米(兩百英尺),這才輕輕的把上升角度改為兩度。這就是波泰飛機的爬升能力。五百二十匹馬力的發動機,全重約2100公斤,功率重量之比只有區區的0.247馬力/公斤。薄弱的動力,讓這架轟炸機根本做不到像現代飛機那樣大度角爬升,更不可能像噴氣戰鬥機那樣垂直上升。
李魏很大膽,也很謹慎!等飛機爬到六百米高空,這才開始下一步動作,輕輕推桿飛機放平。不料,已經夠謹慎,但飛機竟然低頭向下了,於是急忙再拉杆。幸虧飛機速度慢,經過幾次晃蕩,終於不再搖晃,穩穩噹噹的開始平飛。
就這麼一兩分鐘,地面上估計看飛機並不危險,但李巍的冷汗都已經浸透了內衣。又飛了幾分鐘,稍稍緩解一下自己緊張的精神。飛機的速度逐漸攀升,幾分鐘後就已經達到了一百英里的時速,達到了額定巡航速度。
謹慎的調節了風門和油門,讓發動機處於百分之六十五的功率下工作。這是檢驗發動機性能的重要步驟,可以看出來發動機實際出力是不是能達到廠家標稱的功率。五百二十匹馬力的液冷活塞發動機,對於一架轟炸機來說,明顯的有些勉強。若是按照這個時代飛機的常規設計,一般的來說百分之四十五到百分之五十五的功率下,就是飛機的巡航速度。但,這架保貞機在沒有前后座機槍手和掛載炸彈的情況下,就需要百分之六十五的功率才能達到巡航速度。不過,若是按照發動機驗收標準,已經合格了。話說此前已經報廢的發動機,功率只有四百八十五匹馬力,還不如捷克造的這台發動機呢。
只這麼直著飛,那是不行的,畢竟飛機總得降落不是?李巍必須開始飛行動作的下一步:
盤旋。也就是轉彎。
這架飛機,轉彎根本就沒有什麼儀表,在這個時代更先進的飛機已經有了陀螺儀,用來顯示飛機機身的傾斜,但是保貞機沒有,甚至是最基本的六塊儀表都不全,想轉彎完全靠經驗。
儘管李巍原本和現在都知道,飛機轉彎盤旋和汽車不同,汽車只需打方向盤就可以,而飛機必須是副翼和方向舵配合,只蹬方向舵,飛機會產生側滑。作為一本技術流的書,本作者需要解釋一下,這個「側滑」。騎摩托或者電單車甚至自行車,在轉彎的時候,車身會傾斜。乃是以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抵消乘客和車身轉彎時產生的離心力。飛機盤旋轉彎同樣也會產生離心力,要想抵消這個側向的離心力,就需要機翼在這個方向上產生反作用力。機翼產生的升力,相對於機身是垂直向上的,因此只有傾斜機身(也就是傾斜機翼)才能產生一個對抗側向離心力的分力,學過初中物理的都知道。若是沒有這個傾斜,那麼飛機就會向外(盤旋的軌跡之外)滑動,這就是「側滑」了,嚴重的會造成墜機。(注;本書技術流,這類文字會比較多,若有錯,請讀者君及時指正)
但是理論歸理論,實踐操作就需要自己「摸索」了。
運氣不錯,也幸虧雙翼機很穩,李巍第一次轉彎操作非常成功。他雙手握緊操縱杆,向左穩穩的推了一點,雙腳配合左蹬右收,飛機在空中的反應還算靈敏,機身稍稍傾斜,飛機就如一隻大雁穩穩的開始盤旋。
李巍根本沒有敢分一點點神,他只是全神貫注的操縱著飛機,飛機之外,甚至除了天空,他什麼都沒有看,不敢!
飛機在空中盤旋了足足十分鐘,李巍絕對的全神貫注,以至於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機場的哪個方向。十幾分鐘時間的飛行雖然不長,李巍適應的還是很不錯,尤其是心理上的適應。他已經不怎麼懼怕飛行了,全身肌肉不再緊繃,他有個感覺,只要動作不大,飛雙翼的木質飛機好像沒有多大危險。
稍稍放鬆的李巍,視線開始下移,目光落在了大地上。
真美啊。
工科男詞彙貧乏,李巍的感慨也僅僅於此。他還有正事兒呢,必須找到機場的方向,得降落。
視野中,莽蒼的原野,灰暗的天空,若隱若現的太陽,可機場連影子都看不到了。這下子李巍有點傻眼了,但是很快的就找到了參照物,這才鬆了一口氣。
他對瀋陽還是非常熟悉的,他確定以及肯定他看到的那座有一連串古建築標誌的山是瀋陽著名景點北陵,附近有(將來有)九一八事變的主要戰場北大營。
有了參照就好辦,他辨別一下方向,小心翼翼的調整航向,開始歸航。僅僅兩三分鐘,機場就清晰在目。
或許是在新手保護期,李巍運氣很不錯,歸來的方向正對機場跑道,不用飛五邊了!所謂飛五邊,說起來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明白,但簡單的來說:其實就是繞著機場飛行,讓機頭正對跑道的一個調整過程。特別說明,飛五邊的知識來自李巍,這個時代航空業竟然沒有飛五邊的規程。
降落之前,李巍把降落要領在心中再次過了一遍。他很清楚,飛行事故大多都發生在起飛降落階段,而降落階段發生事故的比例遠遠高於起飛。
深吸一口氣,再次提起全幅精神。
「要降落了!」
距離跑道盡頭足足兩公里遠,李巍已經緩緩的減油門,把飛機降落到了五六十米高度,速度保持在五十五英里。
估摸著差不多,再緩緩的推桿降低高度。
李巍瞄的非常準,飛機飛行方向與跑道對的很正!
如同一片巨大的樹葉,飛機在李巍的操縱下穩穩向前。
李巍看著高度表,從一百英尺,飛機下降到五十英尺。
簡直如教科書一般的成功啊。
他甚至有點小得意。但他哪裡知道,此時飛機的高度其實非常低,連十米(約30英尺)都不到。距離跑道盡頭還有幾百米呢!看的機場眾人緊握拳頭,呼吸都不敢大氣,緊張萬分。
現代人,總是過於依靠儀表儀器,李魏哪裡知道,這年代的高度計只是個參考,不大準的。就在這個時代,日本曾經有某個飛行員就因為儀表誤差,飛機降落時「坐」在了地上。
在眾人的目光中,飛機倒是沒有出什麼意外,當飛機已經進入跑道,李巍稍稍推桿,再次降低高度。
李巍本以為還會飛百八十米才會觸地,突然,飛機的前輪已經率先著地,隨即再次蹦起來。
驚得李巍臉色煞白,甚至有點呆滯。他習慣性的(這個習慣到底是誰的?)向前稍稍一推桿,飛機總算徹底三個輪子著地,劇烈的顛簸使得李巍思維回歸,迅速的再減油門,飛機逐漸減速,踏踏實實的落在了跑道上。
後面的滑行停車動作,李巍做的倒是極為瀟灑,他幾乎沒有動用剎車,戰機最後穩穩的滑行到了車間門口,緩緩的停下。
這水準,完全就是李巍開車的水平嘛。就這小兒科的動作,引來一陣掌聲,馬鵬率先鼓掌,學員們也競相喝彩。
「哥哥我會飛了!」李巍信心滿滿,他已經決定了,計劃中不再僅僅是燒掉飛機了,還要把這架飛機飛走,絕不留給鬼子。
下得飛機,李巍給馬鵬下達命令:飛機不用推回車間了,就推到這邊停機坪,給我加滿油,記住加滿。
「再仔細的檢查一下飛機。」對機械班工人廖博華道。話說廖博華二十四歲和李巍同齡,但卻是李巍的徒弟,機械水平在車間中僅次於李巍。除此之外,李巍還有一個木工徒弟,年齡較小叫王春風。至於木工領班的是一個三十歲的木匠田霈,技術相當高超。
飛機滑動倒是很平穩,但是木結構雙翼飛機前面視野很差。
這架飛機是單發螺旋槳雙翼轟炸機,是後三點的固定起落架,機身本來就是前高后低,坐在駕駛艙向前只能看見天空。
古董級飛機,結構非常神奇,機身前方,也就是機頭部分有長長的一連串結構。機頭部分是發動機和螺旋槳,然後是水缸形狀的一個機槍手艙,接下來的機身安裝了機翼,機翼下才是飛行員座艙,飛行員後面又是一個后座機槍手艙。三個艙都是敞開式的。而且機頭部的機槍手,因為前面有螺旋槳,固定在座艙框子上的機槍根本就沒有辦法向前射擊,只能向側面射擊,非常怪異。有了這麼長的一串結構,因此飛行員坐在駕駛艙中,正前方根本看不見跑道,只能從側面看到跑道的邊。
但就這破玩意,也是東北軍的驕傲,乃是號稱「遼造」。本來,這架飛機是法國產波泰XV型轟炸機,包括圖紙和零件都是來自法國。但卻是在在法國工程師的指揮下東北軍建造(組裝)的!因此號稱遼造。
雖然這架木質飛機,最多只能攜帶四枚一百公斤炸彈,航程六百公里,最高速度兩百多公里,卻是全中國獨一份的「大型轟炸機」。張學浪視若珍寶。
本來這款轟炸機應當翻譯為波泰機,也不知道這年頭是怎麼翻譯的,這款轟炸機被命名為「保貞」轟炸機,也叫遼H1。「保貞」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一個小美女被色狼頂上,拼死反抗,保住貞操。那畫面,呵呵。
保貞機東北軍一共造了十架,現在東北軍只剩下三架,一架在東塔機場,兩架在北平南苑機場。其餘七架倒不是全戰損了,而是戰損和損耗兩三架,四架被張學浪送給了結義大哥常凱申了。
一噸多近兩噸的木結構飛機在滑行,出於現代人那種天然的對木材性能的不放心,李巍很揪心,生怕飛機突然散架。隨著飛機不斷加速,李巍感覺心裡砰砰直跳,看不見跑道,更加劇了他的恐慌。他生怕把飛機開歪了,跑出跑道。
速度,並不快,最多五十公里。
開汽車,李巍飈過兩百。但是,如果前面根本看不見路,就是開十公里的速度也是恐怖。
開飛機的經驗,李巍嚴重不足,但是開汽車,李巍雖不敢說是高手,至少也是熟手,他很快就找到了走直線的方法。前面天空有一團烏雲,他以風擋玻璃上的一個點為準瞄著那烏雲,輕輕的蹬尾舵,調整航向。
手腳動作很協調,這應當不是李巍所具有的能力,應該算是肌肉記憶。
等李巍剛剛能從跑直線中分出一點神,他發現,飛機已經跑過一半跑道,於是很謹慎的立刻減速。他減了減油門,輕輕的點了點剎車,飛機又滑出百十米,徹底停穩。
深深的吐了一口氣,李巍再次加油門,開動飛機,以極低的速度滑向跑道盡頭,然後慢慢停下。
此時李巍滿手心都是汗,內衣都有些沾身的感覺。但那種興奮感,真是令李巍心花怒放。這是開飛機啊,不是開車,而且開的還是轟炸機。作為一個航空迷,有這樣的經歷,興奮,絕對興奮。
李巍決定試試,看能不能操縱飛機轉彎。
保貞轟炸機的轉彎,尤其是在原地轉彎,幾乎不能依靠尾舵,更不能依靠尾輪,而是依靠兩個前輪的剎車。
剎車非常原始,不是用腳,而是在右手邊操縱兩個剎車手柄。同時剎車或者同時放鬆很容易,一個輪剎車一個輪放鬆,而且還要靠一隻手臂完成,沒有任何助力,全靠手臂力量,很是不容易。
不過,也算不得高難度,這難不住李巍的,他折騰了最少十分鐘,累的滿頭大汗,飛機總算調了個頭。
十點,李巍已經在跑道上來回折騰十多趟,捷克斯柯達的賓丁經理已經著急的不得了。他等著李巍簽字,好把存放在瀋陽倉庫中的發動機運來,然後收錢走人。但是,李巍就這麼來回折騰,玩的倒是開心,就是不上天。
他哪裡知道,李巍現在的心思更大了一點。
九點的時候,李巍所能想到的有所作為僅僅是給車間放把火,至少把他管理下的兩架飛機燒掉不留給鬼子。現在他的想法卻是把這架飛機飛走,不留給鬼子。剛剛學會滑行,就開始幻想起飛!
不管賓丁急不急。李巍十點鐘下了飛機,喝口水,休息片刻。完成了他的處女飛行前的心理建設,這才再次上了飛機。
等李巍再次進入座艙,恐懼心理再次占了上風,他發現了一個大問題:他搞不清他默念的飛行要領到底是不是李偉的,或者說是不是全是李偉的,熟悉飛機兩個小時後,他已經把自己的感悟和一些他所知道的飛行知識和李偉的知識混雜了。
這會不會有什麼妨礙呢?
思維鑽進了牛角尖,一時間拔不出來,腦子又開始了讀盤!再次如針扎般的疼痛,讓李巍渾身顫抖幾乎昏厥。
「班長,頭疼了嗎?」馬鵬的聲音響起,這才把李巍從混亂中拉出來。
幸虧馬鵬這個馬屁精啊,專心拍馬,觀察很細緻,一聲呼喚挽救了李巍。
穩定一下情緒,李巍笑了笑,腦子中的信息更完善了,對馬鵬道:「沒事兒,稍微有點不舒服。」
得了笑臉,馬鵬笑的更加猥瑣。
沒有再糾結,李巍再次發動飛機,穩定滑跑。
緩緩加油門(專業名詞應當是節流閥),風門,直到加到油門的百分之九十,飛機滑行速度越來越快,平整三合土的跑道使得轟炸機的震動越來越厲害。
速度表指針指向五十英里,可以起飛了。
五十五英里,李巍非常熟練的一推一拉。後三點飛機起飛需要先推桿,使得機尾離地,然後再拉杆,使飛機抬頭,其中技巧並不容易掌握,這一技能肯定不是李巍的本事,而是原主的。
飛機反應不是很靈敏,顛了幾顛,蹦蹦跳跳,很快顛簸感消失。
李巍知道,飛機已經離地,精神更加緊張。他穩穩的把住操縱杆,看著儀錶盤上的上升角度表,一直保持三度角的樣子--但是!這年頭的上升角度表,根本不准。有些飛機乾脆就沒有這個儀表!所以,這個時代開飛機,的確非常玩命!
我真的飛起來了。李巍壓抑著心中的激動,等高度顯示六十米(兩百英尺),這才輕輕的把上升角度改為兩度。這就是波泰飛機的爬升能力。五百二十匹馬力的發動機,全重約2100公斤,功率重量之比只有區區的0.247馬力/公斤。薄弱的動力,讓這架轟炸機根本做不到像現代飛機那樣大度角爬升,更不可能像噴氣戰鬥機那樣垂直上升。
李魏很大膽,也很謹慎!等飛機爬到六百米高空,這才開始下一步動作,輕輕推桿飛機放平。不料,已經夠謹慎,但飛機竟然低頭向下了,於是急忙再拉杆。幸虧飛機速度慢,經過幾次晃蕩,終於不再搖晃,穩穩噹噹的開始平飛。
就這麼一兩分鐘,地面上估計看飛機並不危險,但李巍的冷汗都已經浸透了內衣。又飛了幾分鐘,稍稍緩解一下自己緊張的精神。飛機的速度逐漸攀升,幾分鐘後就已經達到了一百英里的時速,達到了額定巡航速度。
謹慎的調節了風門和油門,讓發動機處於百分之六十五的功率下工作。這是檢驗發動機性能的重要步驟,可以看出來發動機實際出力是不是能達到廠家標稱的功率。五百二十匹馬力的液冷活塞發動機,對於一架轟炸機來說,明顯的有些勉強。若是按照這個時代飛機的常規設計,一般的來說百分之四十五到百分之五十五的功率下,就是飛機的巡航速度。但,這架保貞機在沒有前后座機槍手和掛載炸彈的情況下,就需要百分之六十五的功率才能達到巡航速度。不過,若是按照發動機驗收標準,已經合格了。話說此前已經報廢的發動機,功率只有四百八十五匹馬力,還不如捷克造的這台發動機呢。
只這麼直著飛,那是不行的,畢竟飛機總得降落不是?李巍必須開始飛行動作的下一步:
盤旋。也就是轉彎。
這架飛機,轉彎根本就沒有什麼儀表,在這個時代更先進的飛機已經有了陀螺儀,用來顯示飛機機身的傾斜,但是保貞機沒有,甚至是最基本的六塊儀表都不全,想轉彎完全靠經驗。
儘管李巍原本和現在都知道,飛機轉彎盤旋和汽車不同,汽車只需打方向盤就可以,而飛機必須是副翼和方向舵配合,只蹬方向舵,飛機會產生側滑。作為一本技術流的書,本作者需要解釋一下,這個「側滑」。騎摩托或者電單車甚至自行車,在轉彎的時候,車身會傾斜。乃是以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抵消乘客和車身轉彎時產生的離心力。飛機盤旋轉彎同樣也會產生離心力,要想抵消這個側向的離心力,就需要機翼在這個方向上產生反作用力。機翼產生的升力,相對於機身是垂直向上的,因此只有傾斜機身(也就是傾斜機翼)才能產生一個對抗側向離心力的分力,學過初中物理的都知道。若是沒有這個傾斜,那麼飛機就會向外(盤旋的軌跡之外)滑動,這就是「側滑」了,嚴重的會造成墜機。(注;本書技術流,這類文字會比較多,若有錯,請讀者君及時指正)
但是理論歸理論,實踐操作就需要自己「摸索」了。
運氣不錯,也幸虧雙翼機很穩,李巍第一次轉彎操作非常成功。他雙手握緊操縱杆,向左穩穩的推了一點,雙腳配合左蹬右收,飛機在空中的反應還算靈敏,機身稍稍傾斜,飛機就如一隻大雁穩穩的開始盤旋。
李巍根本沒有敢分一點點神,他只是全神貫注的操縱著飛機,飛機之外,甚至除了天空,他什麼都沒有看,不敢!
飛機在空中盤旋了足足十分鐘,李巍絕對的全神貫注,以至於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機場的哪個方向。十幾分鐘時間的飛行雖然不長,李巍適應的還是很不錯,尤其是心理上的適應。他已經不怎麼懼怕飛行了,全身肌肉不再緊繃,他有個感覺,只要動作不大,飛雙翼的木質飛機好像沒有多大危險。
稍稍放鬆的李巍,視線開始下移,目光落在了大地上。
真美啊。
工科男詞彙貧乏,李巍的感慨也僅僅於此。他還有正事兒呢,必須找到機場的方向,得降落。
視野中,莽蒼的原野,灰暗的天空,若隱若現的太陽,可機場連影子都看不到了。這下子李巍有點傻眼了,但是很快的就找到了參照物,這才鬆了一口氣。
他對瀋陽還是非常熟悉的,他確定以及肯定他看到的那座有一連串古建築標誌的山是瀋陽著名景點北陵,附近有(將來有)九一八事變的主要戰場北大營。
有了參照就好辦,他辨別一下方向,小心翼翼的調整航向,開始歸航。僅僅兩三分鐘,機場就清晰在目。
或許是在新手保護期,李巍運氣很不錯,歸來的方向正對機場跑道,不用飛五邊了!所謂飛五邊,說起來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明白,但簡單的來說:其實就是繞著機場飛行,讓機頭正對跑道的一個調整過程。特別說明,飛五邊的知識來自李巍,這個時代航空業竟然沒有飛五邊的規程。
降落之前,李巍把降落要領在心中再次過了一遍。他很清楚,飛行事故大多都發生在起飛降落階段,而降落階段發生事故的比例遠遠高於起飛。
深吸一口氣,再次提起全幅精神。
「要降落了!」
距離跑道盡頭足足兩公里遠,李巍已經緩緩的減油門,把飛機降落到了五六十米高度,速度保持在五十五英里。
估摸著差不多,再緩緩的推桿降低高度。
李巍瞄的非常準,飛機飛行方向與跑道對的很正!
如同一片巨大的樹葉,飛機在李巍的操縱下穩穩向前。
李巍看著高度表,從一百英尺,飛機下降到五十英尺。
簡直如教科書一般的成功啊。
他甚至有點小得意。但他哪裡知道,此時飛機的高度其實非常低,連十米(約30英尺)都不到。距離跑道盡頭還有幾百米呢!看的機場眾人緊握拳頭,呼吸都不敢大氣,緊張萬分。
現代人,總是過於依靠儀表儀器,李魏哪裡知道,這年代的高度計只是個參考,不大準的。就在這個時代,日本曾經有某個飛行員就因為儀表誤差,飛機降落時「坐」在了地上。
在眾人的目光中,飛機倒是沒有出什麼意外,當飛機已經進入跑道,李巍稍稍推桿,再次降低高度。
李巍本以為還會飛百八十米才會觸地,突然,飛機的前輪已經率先著地,隨即再次蹦起來。
驚得李巍臉色煞白,甚至有點呆滯。他習慣性的(這個習慣到底是誰的?)向前稍稍一推桿,飛機總算徹底三個輪子著地,劇烈的顛簸使得李巍思維回歸,迅速的再減油門,飛機逐漸減速,踏踏實實的落在了跑道上。
後面的滑行停車動作,李巍做的倒是極為瀟灑,他幾乎沒有動用剎車,戰機最後穩穩的滑行到了車間門口,緩緩的停下。
這水準,完全就是李巍開車的水平嘛。就這小兒科的動作,引來一陣掌聲,馬鵬率先鼓掌,學員們也競相喝彩。
「哥哥我會飛了!」李巍信心滿滿,他已經決定了,計劃中不再僅僅是燒掉飛機了,還要把這架飛機飛走,絕不留給鬼子。
下得飛機,李巍給馬鵬下達命令:飛機不用推回車間了,就推到這邊停機坪,給我加滿油,記住加滿。
「再仔細的檢查一下飛機。」對機械班工人廖博華道。話說廖博華二十四歲和李巍同齡,但卻是李巍的徒弟,機械水平在車間中僅次於李巍。除此之外,李巍還有一個木工徒弟,年齡較小叫王春風。至於木工領班的是一個三十歲的木匠田霈,技術相當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