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地處黃土高原東部的介休縣,流傳著一個很古老的故事。

  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有一個很著名的國君,叫晉文公,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復國之初封賞眾臣時,忘記了他的好朋友介子推這位有功之人,當他想到介子推並要給賞時,介子推不肯接受了。晉文公一定要封賞,介子推便帶著母親,跑到介休縣綿山的一片密林之中躲了起來。晉文公派了許多人去森林中尋找,由於林木叢生,繁茂無比,找不到介子推。於是,晉文公下令放火焚燒森林,想藉此迫使介子推下山。不料介子推執意不肯領賞,在大火中「抱木而死」。大火後,晉文公找到了介子推被燒焦的下肢,聲淚俱下地呼喊著:「足下,足下。」據說,後人稱呼很好的朋友為「足下」就源於此。

  這個故事表明,當時的介休縣是有大片森林的。黃土高原上曾是鬱鬱蔥蔥。

  黃土高原地處黃河中游,主要包括甘肅省東部、寧夏南部、關中平原、陝西北部、山西全部和河南西北部一帶,是中華文明起源的腹地,也是決定黃河興衰的關鍵地域。

  2000多年前,黃河上、中游的植被良好,山地森林繁茂,森林覆蓋面積在50%以上,其餘多屬草原地帶。黃河下游地勢平坦,湖泊眾多,間有丘陵,除少數鹽鹼地外.植被茂密。清澈的黃河水在黃土高原上歡快地歌唱著,流入滔滔的海洋。據考古發掘證明,那時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遠遠超過現在。在河南安陽出土的古代遺物中,有熱帶動物野象和犀牛,還有生活在溫暖濕潤的森林、草原、沼澤地帶的野生水牛、獐。貉和獼猴。

  然而,經過2000多年的濫墾亂耕,黃河流域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原植被毀壞,土壤流失,生物資源和環境嚴重惡化: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河水變濁,大量泥沙淤積下游,河床抬高變成「懸河」,洪災頻繁,已成為我國當今最大的憂患之一。

  回溯黃土高原和黃河的變遷,對我們認識和掌握農業與社會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據歷史地理學家研究,4000多年以來,黃土高原的資源和環境變遷,經歷了兩個黃金時代、兩個破壞時期,黃河也相應地出現了兩個安流時期、兩個頻繁泛濫的時期。

  黃土高原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在距今2200多年前的周朝及其以前的時期。那時,人口不足2000萬,生產力低下,自然資源破壞很少,參天蔽日的森林與綠色的草原,覆蓋著廣大的黃土高原,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有利於農業生產。西周時代的黃土高原有森林3200萬公頃,覆蓋率達53%。黃河下游的河南、山東一帶,都是繁茂的草木。黃河匯集兩岸綠色植被下的清清流水,蜿蜒入海,很少泛濫成災。這是黃河的第一個安流時期。

  接下來的400多年,是黃土高原資源和環境的第一個破壞時期。從秦朝起,中國由長期的分離走向統一,人口成倍增長,到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國內已有5959萬人。

  人們要求得溫飽,只有開荒種地。在秦代,徙民幾萬戶到黃河河套一帶定居,開墾土地,充實邊防。在西漢,幾代皇帝連續鼓勵農民擴大耕地,墾殖規模不斷擴大。在西漢末年,全國墾田面積已達826.7萬公頃。黃土高原首當其衝,漢武帝把黃土高原的許多遊牧地區闢為農區,「伐木而種穀」,遷入70萬人。

  黃土高原大片大片的森林被砍伐,連片的草原墾作農田,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裸露鬆軟的泥土,首先被雨水沖走,繼之泥沙隨水而下,黃河的大小支流變濁,導致大河變黃,因此人們稱為黃河。西漢時期的黃河,有了「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說法。黃河下游則泥沙沉積,河床抬高,甚至超過兩岸平地。地下水隨之上升,地下鹽分隨水而上,土壤鹽鹼化。洪水期間,黃河發生決口、改道,形成黃河的第一個頻繁泛濫時期。

  黃土高原的第二個黃金時代,是東漢末年到隋朝的400年間。在這一時期里,由於戰亂頻繁,人口急劇減少,到西晉統一中國時的公元280年,只有1616萬人了,差不多只有西漢人口的1/4。許多耕地荒蕪,無人耕種,毀壞林草、開墾土地的活動已經停止。這時,西北遊牧少數民族遷入黃土高原,畜牧業發展,草原擴大,農業地區縮小。黃土高原的資源和環境得到恢復,水土流失顯著減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黃河進入第二個相對安流的時期。

  隋唐以後,國家基本統一,人口不斷增長,全國人口總數基本穩定在5000~6000萬以上,到清朝時超過了4億。歷代王朝的治國方略,都是大規模墾闢農田,因而全國範圍的墾荒開田規模隨之迅速擴大,黃土高原一帶的森林逐漸消失,黃土高原的草原也大部分改牧為農,植被遭到徹底破壞。這1300多年的漫長歲月,是黃土高原資源、環境的第二個破壞時期。

  黃土疏鬆多孔,粘結力弱。地面植被失去以後,不能涵養水分,大雨一來,立即形成地表徑流,沖刷土壤。年深月久,平坦的高原被沖洗出許多溝壑,把整個土地切割得支離破碎。到過黃土高原的人都會發現,廣大的高原上,如今到處是光禿禿的長條形的「梁」和圓包狀的「峁」,散亂分布在無窮溝壑之中。有人測算過,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地面平均每年降低1厘米以上, 1平方公里每年損失土壤最高達3萬噸。

  由於植被遭到徹底破壞,黃河泛濫越來越頻繁。宋朝300多年中,黃河決口40多次;明朝近300年中,黃河決口60多次;清朝200多年中,黃河決口130多次。黃河的每一次決口、改道,都使無數人喪生,使大片良田淪為沙丘鹼荒。其中損失最慘重的有: 1117年,因黃河決口而死亡100餘萬人; 1642年,黃河洪水衝進開封城,全城37萬人只有3萬人生還。僅近代的一次黃河改道,就給黃泛區造成了10萬公頃沙荒地、18萬公頃鹼荒地。

  解放後,雖經治理,黃河憂患仍然存在。現在,黃河每年從三門峽下泄泥沙,平均多達16億噸。1977年暴雨期間,下泄泥沙達到21.6億噸。黃河下游,每年淤積泥沙達4億噸,河床上升8~10厘米。河床普遍抬高,形成高出地面4~12米、長800多公里的「懸河」。為了防洪,人們只得不斷地加高兩岸河堤,結果「越加越險」,若遇大的洪水,決口後將會帶來更大的災難,對華北平原億萬人民構成嚴重威脅。

  黃河的變遷給我們的教訓是相當深刻的。黃河曾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黃土高原曾經富饒豐腴,可是,經過2000多年掠奪式的經營,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今天已淪為我國最貧瘠窮困的地區之一。一位外國學者曾把黃河捲走大量泥沙,比喻為中國的大動脈出血,是很有道理的。

  治理黃土高原,治理黃河,已經成為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明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同時我們也看到,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社會迅速發展的需要。那麼,出路在哪裡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