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浪潮
距今1.2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經開始孕育著原始農業。當時,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狩獵獲得的動物也越來越多,有時吃不完,就暫時養起來,逐漸地,發現有些動物是可以馴化的,於是慢慢學會了馴養動物。他們首先馴化了狗、綿羊和山羊,後來又馴化了豬、牛、馬和雞。另一方面,人們在長期的採集實踐中,經常看到植物種子落在地上,不久又會長出新的植株來,日積月累,漸漸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長特點,知道了它們的種植方法。這種馴養動物和種植植物的生產,就是原始農業的萌芽。
不過,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儘管有了這種極其簡單的畜牧業和種植業,人們的生存仍然主要依賴於狩獵和採集。
大約在距今1萬年左右,一大批新的工具問世了。人們挑選出一些石頭,打製成類似今天的刀、鑿、斧、鏟等形狀,磨得光滑、鋒利,然後在上面打孔,裝上木柄;製成石斧、石鋤和帶尖石的槍矛。這種磨製而成的石器,叫作新石器。使用這種石器的時代,叫作新石器時代。
進入新石器時代後,農耕和畜牧生產效率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原始人群開始由流動生活轉向定居,原始的種植業和畜牧業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生產事業,這樣就形成了原始農業。這時候,人們還發明了衣服、房屋、帶槳和帆的小船,不再只是簡單地從大自然中狩獵和採集了,不再只是靠大自然的恩賜而生存了。
起初,人們用火燒荒,用石鏟、骨耜、木鋤鬆土整地,用尖棒點種和栽種莊稼,用石刀、陶刀收割,實行「刀耕火種」。人類文明也就在這用火和工具改變環境的時候開始了。
原始農業出現後,亞洲、非洲、美洲相繼出現了農業村落。稍晚,歐洲也出現了農業。亞非人培植出了小麥、大麥、水稻和棉花;美洲的印第安人培植出了玉米、紅薯、馬鈴薯、西紅柿、菸葉和向日葵。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麥子、水稻和其他農作物的國家。
在瑞士湖畔發掘的古建築群里,人們發現了一幅古畫。這幅畫反映了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地人民生活和勞動的情景。畫中描繪了人們用圓木建造房屋;在獵狗的幫助下,看管和飼養山羊、綿羊和牛;以木棒掘地,石刃為刀,種植和收穫小麥、大麥、小米和豌豆。由此可見,那時的歐洲已有了技術較為熟練的農民。
在此之前幾百年到1000年,我國西安的半坡村和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村,已經有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活動,並留下了氏族村落的遺址。他們的工具十分光滑、鋒利,種類甚多。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已經盛行。半坡村種有粟、蔬菜和麻等作物,飼養了豬、狗、牛、羊和雞,而且有了繪有圖案的陶器。在他們的居住區周圍,修起了寬、深各五六米的壕溝,防禦猛獸的侵襲;居住區裡有四五十座圓形或方形的房子,門都朝南開,避免寒冷的西北風吹進來。每座房子有10多平方米。居住區中央有一座很大的房子,是公共活動的場所。壕溝的外面,東邊是窯場,北邊是墓地。構成了一個錯落有致的古代村落。河姆渡村已大量種植水稻,飼養了豬、狗和水牛,也有木結構的房屋。
以上事實說明,我國很早就有了發達的原始農業。
人們最早豢養的動物,大多是哺乳動物,如狗、羊、豬、牛、鹿、羚羊等。只是由於後幾種不那麼順從,終未馴化。人們把馴化了的動物飼養起來,讓它們繁殖,還根據需要進行人工選擇。由於它們遺傳的可塑性,便獲得了今天種類繁多的家畜品種。
據古生物學家考證,世界上馴化動物的搖籃在近東,四種家畜的原種(野牛、野豬、野山羊、野綿羊)都在這裡生存。遠東也是馴化中心,東南亞馴化了野水牛、野豬,印度馴化了野峰牛。雞源於印度,火雞源於北美洲的南部。
由於有了原始農業,人們擺脫了單純依靠自然界賜予的被動境地。過去,依靠狩獵和採集,需要上千畝甚至上萬畝土地養活一個人,而經營農業,每人只要三五畝土地就夠了,從而使更多的人能夠群居在穩定的村莊裡。人們的生活有了保障,人口便迅速增長起來。距今1萬年前到6000多年前,地球上的人口由600多萬迅速增加到了1億多。
原始農業的誕生,使人類進入了智力加速進化的第二個階段。人類在農業生產的實踐中,增長了智慧,創建了文明。今天,人們爭相傳頌的「三次浪潮」中的第一次浪潮,就是指農業的發明。農業,是人類社會史上的第一次技術和文化革命,人類社會從此朝著發展物質和文化的方向迅速前進。
尼羅河畔的奇蹟
地球上各個地方的自然條件不盡相同,在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黃河和長江等大河流域,有許許多多適於耕種的肥沃土地。在那裡,種植業逐漸成為人們主要的生產部門;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又為從事畜牧業提供了良好的場所。種植業與畜牧業的分化,使人類社會出現了第一次大分工。後來,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製造陶器、冶金、榨油、釀酒等手工業也發展起來,逐漸成為專門的手工業行業,又使人類社會出現了第二次大分工。這時候,社會上有了豐富的剩餘產品,開始了較大規模的產品交換。
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生產技術的提高,只需少數人就能耕種一片土地,於是原始社會的氏族分化成許多家庭。隨著生產的個體化、私有財產出現和貧富分化,又必然產生了階級,形成了奴隸主和奴隸。人類歷史很快走向了奴隸制社會,並出現了奴隸制的國家。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就這樣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而終結了。
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奴隸制雖然破壞了原始社會的財產公有制和人們之間的平等關係,但是,它打破了極端狹隘的氏族範圍,擴大了生產規模,提高了生產效率。奴隸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並為科學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下面,讓我們從古代埃及社會和文化的進步,看看原始農業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非洲的東北部,著名的尼羅河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每年六七月,尼羅河上游便猛降大雨,山洪暴發,湍急的洪水奔流而下,淹沒沿河廣大地區。到10月底,雨季過去,河水退落。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灌溉了兩岸的土地,還給地面鋪上了一層肥沃的淤泥,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早在一兩萬年以前,在尼羅河下游兩岸的高地上,便有了古代埃及人。他們以採集和打獵的方式尋找食物,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後來,那裡氣候日漸乾燥,古埃及人逐漸遷移到尼羅河的上游谷地定居。他們開溝築壩,將土壩扶滿岸一直延伸到河谷邊緣,每當汛期來臨,就將河水引入壩內,讓壤內的土地在1~2米深的洪水中浸泡40~50天,平均每年沉積0.13厘米厚的肥泥。洪水退後,人們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大麥、小麥和亞麻等農作物。年復一年,尼羅河不斷供給沿河兩岸農田以肥料和水源,使農業經久不衰。後來,他們又發明了青銅器,改進了工具,農業生產日漸興旺發達。與此同時,在尼羅河下游的三角洲沼澤地區,畜牧業也發展起來。
農業的出現和迅速發展,使得剩餘農產品大量增加,慢慢地,在農產品的交換區和奴隸主活動中心,逐步形成了城鎮。距今5400年左右,埃及便開始出現許多最初的奴隸制小國,各個奴隸制小國為了爭奪奴隸和其他財富,大動干戈,互相兼併,到距今5000年時,埃及已經建立起統一的奴隸主專政的國家。
由於掠奪戰爭頻繁,奴隸數量大大增加起來。數以十萬計的奴隸,被迫為少數奴隸主和國王服各種勞役。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群,便是突出的一例。金字塔是為埃及國王建造的巨大陵墓。在埃及首都開羅西南10多公里的地方,至今仍保存有大大小小的金字塔70多座。塔基呈正方形,往上逐漸狹窄。從四面看,都象漢字的「金」字,因此,我國稱它為金字塔。最大的一座是國王胡夫的陵墓,高146.5米,底邊長約230多米,全塔用了230萬塊經過磨製的巨大石塊,平均每塊重約2.5噸。外觀雄偉,裡面有結構複雜的墓室。設計嚴密,計算精確,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這是奴隸們分批輪流修建完成的。相傳每批有10萬奴隸服役,每3個月一批,前後一共修了30年。
不僅如此,古埃及農業的發展,還促進了農產品的交換和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人們需要文化,古代埃及便產生了象形文字,這種象形文字以後成為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礎。古埃及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天文知識,他們以尼羅河水漲落和天象的關係,把每年河水開始泛濫的日期定為一年的開始,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 30天,年終再加上5天節日,全年共365天。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他們又按尼羅河水漲落和莊稼生長的情況,把全年分為泛濫、播種、收穫三個季節,按季節種植莊稼。
由於尼羅河水年年泛濫,而洪水退後,兩岸農田的界標蕩然無存,於是古埃及人民每年都得重新勘定田畝的界限,計算田地的面積。在年復一年的測量計算中,古埃及人民積累了大量的幾何經驗公式,形成了一門專門的技術——測地術,它對世界數學的發展,尤其是對古希臘數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通過這些簡短的敘述不難看出,農業的產生,促進了文字、數學、曆法的產生和城鎮的出現,推動了人類文明社會的歷史進程。
兩河流域的悲劇
馬戲團的滑稽演員,常常玩一種飛去來器。飛去來器是幾片長短相同的竹片,相互交叉,中間固定,竹片兩端均向→邊微微彎曲。當演員拿它向觀眾頭頂扔去時,觀眾往往會為之一驚,恐怕它砸著自己,但是,飛去來器並沒有徑直飛向觀眾,而是繞場旋轉飛行一圈後,又回到了演員身邊。
人們向大自然施加的種種影響,也如同飛去來器一樣,最終都會「回報」人類。只是人們作用自然的好壞不同,大自然的回報也不相同罷了。
原始農業誕生後,人類憑藉不斷改進的工具,濫墾亂伐,毀林燒荒,擴大耕地,加緊向自然索取。在一個時期和一定範圍里,人們確實獲得了豐收,變得富庶起來。但是,由於人們認識能力所限,許多為所欲為、違反自然規律的盲目行動,到了大自然不能忍受的地步時,必然會招致大自然的報復。古巴比倫文明覆滅的悲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亞洲的西部,有兩條著名的河流,一條叫底格里斯河,一條叫幼發拉底河。兩河同向並行,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波斯灣。每年春夏之間,兩河上游降水和高山積雪融化,引起河水泛濫,給沿河中下游的土地帶來大量肥沃的泥土。兩河之間形成一片廣闊的沖積平原,沃野千里,是從事農耕的極好地方。
據考古發掘證明,兩河流域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有了發達的原始農業。居住在這裡的蘇美爾人,種植大麥、小麥、蔬菜等作物,還飼養綿羊、豬、牛、驢等牲畜。後來,到距今4000多年前,巴比倫王國建立後,又用集體的力量挖溝開渠,引水灌田,修築堤壩,抵擋洪水。他們建造的巨大寬廣的灌溉網、主幹渠用燒磚鋪砌而成,接縫處用類似現代瀝青的物質密封。灌溉體系使3885萬畝土地種上了莊稼,為1500~2000萬人提供了充足的糧食和食品。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水利工程,農業因之迅速繁榮,使兩河流域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業發祥地之一。
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後,這裡出現了奴隸制城市國家。每個國家以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土地和人口。為了爭奪奴隸、土地、河流和灌溉網,各個城市國家長期爭戰不止。
在眾多的奴隸制城市國家中,以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游的巴比倫城經濟最為發達。這裡土地肥沃,排灌方便,處在貿易和交通的要道上。公元前1894年,來自敘利亞草原的一個遊牧部落占據了巴比倫城,建立了巴比倫城市國家,歷史上稱為「古巴比倫王國」。大約過了100年,漢謨拉比國王經過多年的征戰,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了一個以巴比倫為首都的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制定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備成文的、奴隸主專政的法典。
在古巴比倫文明繁榮昌盛時期,兩河流域的人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他們創造的象形文字,後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成為西亞古文字的基礎。他們很早就認識了五大行星,並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把一年分成了12個月。在數學上,他們創立了較為發達的商業數學,能夠求出平方根、立方根,甚至解出了一些特殊的3次方程。他們在10進位之外,還發明了一種60進位制的記數方法,現在的人們在計算圓周時,把1度分成60分,1分分成60秒,仍在沿用這種古老的計數方法。
可是,就在古巴比倫文明興盛發達的時候,哺育了巴比倫文明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卻在悄悄地醞釀著一出人類歷史上的大悲劇。
兩河的上游,是小亞細亞南緣和伊朗高原,那裡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草地,涵養著兩河的水源,保護著兩河上游的土壤不被雨水沖失,使得各種生物協調地繁衍和發展。這是古巴比倫文明發展的前提。遺憾的是,當時的人們並未認識到這一點。
隨著古巴比倫人闖入兩河上游的森林和草地,那裡的生態環境逐漸遭到了破壞。起初,人們的工具和技術落後,對森林和草原的破壞比較小,而且速度緩慢。後來,由於工具不斷改進,技術不斷提高,人口漸漸稠密,人們砍伐森林、燒荒墾植的速度加快了,規模也擴大了,經過長達幾千年曠日持久的破壞,兩河上游的高原森林和草地從地球上消失了,綠色的植被變成了荒蕪的裸地。雨水一來,兩河上游水土大量流失,河流變濁,兩河中下遊河道加速淤塞。每到漲水季節,洪水泛濫,沖毀、淹沒千頃良田,莊稼、牲畜和人們的生命財產,頃刻之間落入滔滔洪水之中。
兩河夾帶大量泥沙,順流而下,淤積在河流入海處。5000多年來,兩河注入波斯灣入海處的泥沙,以每年 40~60米的速度,把陸地向海洋推進了二三百公里。兩河的河床也越來越淺,排灌渠網被淤泥堵塞,兩岸地下水位抬高,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水上升到表層土壤,千里沃土出現鹽漬化,莊稼難以生長。森林的屏障失去了,從沙漠吹來的風沙大舉進逼,沙漠迅速向兩河中下游擴展,人們興建的城堡和水利工程,化為一片廢墟,兩河平原很快退化成了無法耕種的不毛之地。農業生產就這樣一步步瀕臨了絕境。
巴比倫興盛的農業從此失去了基礎,古巴比倫文明最終遭到了徹底覆滅。這是大自然對人類違反自然規律、濫墾亂伐的一次懲罰。如同恩格斯在論述人們干預自然進程利弊得失的轉化後,形象地指出的那樣:「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地球上類似古巴比倫的悲劇,還有不少。不幸的是,人們一直沒有重視大自然的「警告」。
不過,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儘管有了這種極其簡單的畜牧業和種植業,人們的生存仍然主要依賴於狩獵和採集。
大約在距今1萬年左右,一大批新的工具問世了。人們挑選出一些石頭,打製成類似今天的刀、鑿、斧、鏟等形狀,磨得光滑、鋒利,然後在上面打孔,裝上木柄;製成石斧、石鋤和帶尖石的槍矛。這種磨製而成的石器,叫作新石器。使用這種石器的時代,叫作新石器時代。
進入新石器時代後,農耕和畜牧生產效率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原始人群開始由流動生活轉向定居,原始的種植業和畜牧業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生產事業,這樣就形成了原始農業。這時候,人們還發明了衣服、房屋、帶槳和帆的小船,不再只是簡單地從大自然中狩獵和採集了,不再只是靠大自然的恩賜而生存了。
起初,人們用火燒荒,用石鏟、骨耜、木鋤鬆土整地,用尖棒點種和栽種莊稼,用石刀、陶刀收割,實行「刀耕火種」。人類文明也就在這用火和工具改變環境的時候開始了。
原始農業出現後,亞洲、非洲、美洲相繼出現了農業村落。稍晚,歐洲也出現了農業。亞非人培植出了小麥、大麥、水稻和棉花;美洲的印第安人培植出了玉米、紅薯、馬鈴薯、西紅柿、菸葉和向日葵。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種植麥子、水稻和其他農作物的國家。
在瑞士湖畔發掘的古建築群里,人們發現了一幅古畫。這幅畫反映了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地人民生活和勞動的情景。畫中描繪了人們用圓木建造房屋;在獵狗的幫助下,看管和飼養山羊、綿羊和牛;以木棒掘地,石刃為刀,種植和收穫小麥、大麥、小米和豌豆。由此可見,那時的歐洲已有了技術較為熟練的農民。
在此之前幾百年到1000年,我國西安的半坡村和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村,已經有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活動,並留下了氏族村落的遺址。他們的工具十分光滑、鋒利,種類甚多。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已經盛行。半坡村種有粟、蔬菜和麻等作物,飼養了豬、狗、牛、羊和雞,而且有了繪有圖案的陶器。在他們的居住區周圍,修起了寬、深各五六米的壕溝,防禦猛獸的侵襲;居住區裡有四五十座圓形或方形的房子,門都朝南開,避免寒冷的西北風吹進來。每座房子有10多平方米。居住區中央有一座很大的房子,是公共活動的場所。壕溝的外面,東邊是窯場,北邊是墓地。構成了一個錯落有致的古代村落。河姆渡村已大量種植水稻,飼養了豬、狗和水牛,也有木結構的房屋。
以上事實說明,我國很早就有了發達的原始農業。
人們最早豢養的動物,大多是哺乳動物,如狗、羊、豬、牛、鹿、羚羊等。只是由於後幾種不那麼順從,終未馴化。人們把馴化了的動物飼養起來,讓它們繁殖,還根據需要進行人工選擇。由於它們遺傳的可塑性,便獲得了今天種類繁多的家畜品種。
據古生物學家考證,世界上馴化動物的搖籃在近東,四種家畜的原種(野牛、野豬、野山羊、野綿羊)都在這裡生存。遠東也是馴化中心,東南亞馴化了野水牛、野豬,印度馴化了野峰牛。雞源於印度,火雞源於北美洲的南部。
由於有了原始農業,人們擺脫了單純依靠自然界賜予的被動境地。過去,依靠狩獵和採集,需要上千畝甚至上萬畝土地養活一個人,而經營農業,每人只要三五畝土地就夠了,從而使更多的人能夠群居在穩定的村莊裡。人們的生活有了保障,人口便迅速增長起來。距今1萬年前到6000多年前,地球上的人口由600多萬迅速增加到了1億多。
原始農業的誕生,使人類進入了智力加速進化的第二個階段。人類在農業生產的實踐中,增長了智慧,創建了文明。今天,人們爭相傳頌的「三次浪潮」中的第一次浪潮,就是指農業的發明。農業,是人類社會史上的第一次技術和文化革命,人類社會從此朝著發展物質和文化的方向迅速前進。
尼羅河畔的奇蹟
地球上各個地方的自然條件不盡相同,在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黃河和長江等大河流域,有許許多多適於耕種的肥沃土地。在那裡,種植業逐漸成為人們主要的生產部門;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又為從事畜牧業提供了良好的場所。種植業與畜牧業的分化,使人類社會出現了第一次大分工。後來,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製造陶器、冶金、榨油、釀酒等手工業也發展起來,逐漸成為專門的手工業行業,又使人類社會出現了第二次大分工。這時候,社會上有了豐富的剩餘產品,開始了較大規模的產品交換。
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生產技術的提高,只需少數人就能耕種一片土地,於是原始社會的氏族分化成許多家庭。隨著生產的個體化、私有財產出現和貧富分化,又必然產生了階級,形成了奴隸主和奴隸。人類歷史很快走向了奴隸制社會,並出現了奴隸制的國家。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就這樣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而終結了。
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奴隸制雖然破壞了原始社會的財產公有制和人們之間的平等關係,但是,它打破了極端狹隘的氏族範圍,擴大了生產規模,提高了生產效率。奴隸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並為科學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下面,讓我們從古代埃及社會和文化的進步,看看原始農業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非洲的東北部,著名的尼羅河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每年六七月,尼羅河上游便猛降大雨,山洪暴發,湍急的洪水奔流而下,淹沒沿河廣大地區。到10月底,雨季過去,河水退落。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灌溉了兩岸的土地,還給地面鋪上了一層肥沃的淤泥,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早在一兩萬年以前,在尼羅河下游兩岸的高地上,便有了古代埃及人。他們以採集和打獵的方式尋找食物,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後來,那裡氣候日漸乾燥,古埃及人逐漸遷移到尼羅河的上游谷地定居。他們開溝築壩,將土壩扶滿岸一直延伸到河谷邊緣,每當汛期來臨,就將河水引入壩內,讓壤內的土地在1~2米深的洪水中浸泡40~50天,平均每年沉積0.13厘米厚的肥泥。洪水退後,人們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大麥、小麥和亞麻等農作物。年復一年,尼羅河不斷供給沿河兩岸農田以肥料和水源,使農業經久不衰。後來,他們又發明了青銅器,改進了工具,農業生產日漸興旺發達。與此同時,在尼羅河下游的三角洲沼澤地區,畜牧業也發展起來。
農業的出現和迅速發展,使得剩餘農產品大量增加,慢慢地,在農產品的交換區和奴隸主活動中心,逐步形成了城鎮。距今5400年左右,埃及便開始出現許多最初的奴隸制小國,各個奴隸制小國為了爭奪奴隸和其他財富,大動干戈,互相兼併,到距今5000年時,埃及已經建立起統一的奴隸主專政的國家。
由於掠奪戰爭頻繁,奴隸數量大大增加起來。數以十萬計的奴隸,被迫為少數奴隸主和國王服各種勞役。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群,便是突出的一例。金字塔是為埃及國王建造的巨大陵墓。在埃及首都開羅西南10多公里的地方,至今仍保存有大大小小的金字塔70多座。塔基呈正方形,往上逐漸狹窄。從四面看,都象漢字的「金」字,因此,我國稱它為金字塔。最大的一座是國王胡夫的陵墓,高146.5米,底邊長約230多米,全塔用了230萬塊經過磨製的巨大石塊,平均每塊重約2.5噸。外觀雄偉,裡面有結構複雜的墓室。設計嚴密,計算精確,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這是奴隸們分批輪流修建完成的。相傳每批有10萬奴隸服役,每3個月一批,前後一共修了30年。
不僅如此,古埃及農業的發展,還促進了農產品的交換和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人們需要文化,古代埃及便產生了象形文字,這種象形文字以後成為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礎。古埃及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天文知識,他們以尼羅河水漲落和天象的關係,把每年河水開始泛濫的日期定為一年的開始,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 30天,年終再加上5天節日,全年共365天。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他們又按尼羅河水漲落和莊稼生長的情況,把全年分為泛濫、播種、收穫三個季節,按季節種植莊稼。
由於尼羅河水年年泛濫,而洪水退後,兩岸農田的界標蕩然無存,於是古埃及人民每年都得重新勘定田畝的界限,計算田地的面積。在年復一年的測量計算中,古埃及人民積累了大量的幾何經驗公式,形成了一門專門的技術——測地術,它對世界數學的發展,尤其是對古希臘數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通過這些簡短的敘述不難看出,農業的產生,促進了文字、數學、曆法的產生和城鎮的出現,推動了人類文明社會的歷史進程。
兩河流域的悲劇
馬戲團的滑稽演員,常常玩一種飛去來器。飛去來器是幾片長短相同的竹片,相互交叉,中間固定,竹片兩端均向→邊微微彎曲。當演員拿它向觀眾頭頂扔去時,觀眾往往會為之一驚,恐怕它砸著自己,但是,飛去來器並沒有徑直飛向觀眾,而是繞場旋轉飛行一圈後,又回到了演員身邊。
人們向大自然施加的種種影響,也如同飛去來器一樣,最終都會「回報」人類。只是人們作用自然的好壞不同,大自然的回報也不相同罷了。
原始農業誕生後,人類憑藉不斷改進的工具,濫墾亂伐,毀林燒荒,擴大耕地,加緊向自然索取。在一個時期和一定範圍里,人們確實獲得了豐收,變得富庶起來。但是,由於人們認識能力所限,許多為所欲為、違反自然規律的盲目行動,到了大自然不能忍受的地步時,必然會招致大自然的報復。古巴比倫文明覆滅的悲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亞洲的西部,有兩條著名的河流,一條叫底格里斯河,一條叫幼發拉底河。兩河同向並行,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波斯灣。每年春夏之間,兩河上游降水和高山積雪融化,引起河水泛濫,給沿河中下游的土地帶來大量肥沃的泥土。兩河之間形成一片廣闊的沖積平原,沃野千里,是從事農耕的極好地方。
據考古發掘證明,兩河流域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有了發達的原始農業。居住在這裡的蘇美爾人,種植大麥、小麥、蔬菜等作物,還飼養綿羊、豬、牛、驢等牲畜。後來,到距今4000多年前,巴比倫王國建立後,又用集體的力量挖溝開渠,引水灌田,修築堤壩,抵擋洪水。他們建造的巨大寬廣的灌溉網、主幹渠用燒磚鋪砌而成,接縫處用類似現代瀝青的物質密封。灌溉體系使3885萬畝土地種上了莊稼,為1500~2000萬人提供了充足的糧食和食品。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水利工程,農業因之迅速繁榮,使兩河流域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業發祥地之一。
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後,這裡出現了奴隸制城市國家。每個國家以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土地和人口。為了爭奪奴隸、土地、河流和灌溉網,各個城市國家長期爭戰不止。
在眾多的奴隸制城市國家中,以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游的巴比倫城經濟最為發達。這裡土地肥沃,排灌方便,處在貿易和交通的要道上。公元前1894年,來自敘利亞草原的一個遊牧部落占據了巴比倫城,建立了巴比倫城市國家,歷史上稱為「古巴比倫王國」。大約過了100年,漢謨拉比國王經過多年的征戰,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了一個以巴比倫為首都的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制定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完備成文的、奴隸主專政的法典。
在古巴比倫文明繁榮昌盛時期,兩河流域的人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他們創造的象形文字,後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成為西亞古文字的基礎。他們很早就認識了五大行星,並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把一年分成了12個月。在數學上,他們創立了較為發達的商業數學,能夠求出平方根、立方根,甚至解出了一些特殊的3次方程。他們在10進位之外,還發明了一種60進位制的記數方法,現在的人們在計算圓周時,把1度分成60分,1分分成60秒,仍在沿用這種古老的計數方法。
可是,就在古巴比倫文明興盛發達的時候,哺育了巴比倫文明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卻在悄悄地醞釀著一出人類歷史上的大悲劇。
兩河的上游,是小亞細亞南緣和伊朗高原,那裡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草地,涵養著兩河的水源,保護著兩河上游的土壤不被雨水沖失,使得各種生物協調地繁衍和發展。這是古巴比倫文明發展的前提。遺憾的是,當時的人們並未認識到這一點。
隨著古巴比倫人闖入兩河上游的森林和草地,那裡的生態環境逐漸遭到了破壞。起初,人們的工具和技術落後,對森林和草原的破壞比較小,而且速度緩慢。後來,由於工具不斷改進,技術不斷提高,人口漸漸稠密,人們砍伐森林、燒荒墾植的速度加快了,規模也擴大了,經過長達幾千年曠日持久的破壞,兩河上游的高原森林和草地從地球上消失了,綠色的植被變成了荒蕪的裸地。雨水一來,兩河上游水土大量流失,河流變濁,兩河中下遊河道加速淤塞。每到漲水季節,洪水泛濫,沖毀、淹沒千頃良田,莊稼、牲畜和人們的生命財產,頃刻之間落入滔滔洪水之中。
兩河夾帶大量泥沙,順流而下,淤積在河流入海處。5000多年來,兩河注入波斯灣入海處的泥沙,以每年 40~60米的速度,把陸地向海洋推進了二三百公里。兩河的河床也越來越淺,排灌渠網被淤泥堵塞,兩岸地下水位抬高,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水上升到表層土壤,千里沃土出現鹽漬化,莊稼難以生長。森林的屏障失去了,從沙漠吹來的風沙大舉進逼,沙漠迅速向兩河中下游擴展,人們興建的城堡和水利工程,化為一片廢墟,兩河平原很快退化成了無法耕種的不毛之地。農業生產就這樣一步步瀕臨了絕境。
巴比倫興盛的農業從此失去了基礎,古巴比倫文明最終遭到了徹底覆滅。這是大自然對人類違反自然規律、濫墾亂伐的一次懲罰。如同恩格斯在論述人們干預自然進程利弊得失的轉化後,形象地指出的那樣:「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地球上類似古巴比倫的悲劇,還有不少。不幸的是,人們一直沒有重視大自然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