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傳統農業大進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大約2500年前封建社會出現之初開始,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傳統農業時期。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人們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發明了許多新式鐵製農具,掌握了牛耕、施用糞便、草木灰和綠肥等耕作技術,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人口加速增長,人口和農業遍布世界五大洲。

  在傳統農業時期,農業科學有了一定的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農學家和農學專著。但是,由於人們對農業生產的認識停留在經驗階段,還沒有上升為系統嚴謹的理論,因而與現代農業相比,傳統農業的發展步伐顯得比較緩慢。

  世界上各個文明古國的原始農業,開始興盛的時期差不多都在六七千年前,而各個民族進入傳統農業的時間,如同他們進入封建社會的時間一樣,大不相同。有些國家已經進入了傳統農業的鼎盛時期,而另外一些國家則才剛剛擺脫原始農業的枷鎖,開始向傳統農業進軍。

  公元476年,奴隸起義的暴風驟雨,敲響了西羅馬帝國的喪鐘,揭開了西歐封建時代的序幕。

  然而,西歐社會並沒有就此進入傳統農業時期,因為在西歐封建社會初期,封建莊園是它的經濟支柱,各個莊園像一座座孤立的堡壘,相互之間很少來往。商業活動少,農業發展就不快,直到公元11世紀前後,西歐各國才開始廣泛地使用鐵犁深耕土地;同時,砍伐森林,開墾荒地,採用輪流耕種和休閒的耕作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穀物和園藝作物的產量。大約在這一時期,西歐各國先後進入了傳統農業時期。

  相比之下,亞洲的日本、朝鮮等國就幸運多了。大約在公元7世紀時,這些國家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但不久就在中國繁榮的傳統農業影響下,迅速進入了傳統農業階段。

  公元7世紀初期,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上的遊牧民族,征服了埃及、波斯、小亞細亞、北印度和北非洲的許多地方,建立起一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認真地向被征服地的人民學習,迅速掌握了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一躍跨入了傳統農業。

  非洲的北面,曾經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古埃及的文明就發源於這裡。公元前1000年左右,當地黑人就已知道煉鐵,農業也很發達。後來,非洲大陸屢遭侵略,被套上了奴役的枷鎖,進入傳統農業的時期十分遲緩,而且參差不齊。

  美洲大陸進入傳統農業的時間更晚一些。15世紀末,著名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時,誤認為這裡是印度,把這裡的土著居民稱為印第安人(意即印度的居民)。在此之前的幾千年中,印第安人一直生活在這片古老的大陸上,或捕魚打獵,或刀耕火種,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但直到16世紀,他們才在同其他各洲發生聯繫中,學會使用鐵器,陸續進入封建社會。

  美洲的印第安人分為瑪雅人、阿斯特克人和印加人。距今3000多年前,瑪雅人已有很高的文化。在農業方面,他們培植出了玉米、西紅柿、南瓜、豆子、甘薯、菸草等重要農作物,知道飼養狗、火雞和蜜蜂,會用泥土燒制陶器,用金屬製造裝飾品,用棉花和龍舌蘭纖維織成布匹。他們還擅長建築、雕刻和繪畫,並創造了詞彙豐富的象形文字。在數學方面,他們在手腳並用的原始記數方法的基礎上,發明了獨特的20進位制記數法,並編制了相應的曆法。在這種曆法中,每年 18個月,每月20.天,年終再加上5天,共計365天。他們計算太陽年的準確度誤差不到1分鐘,甚至還能算出日食的時間。瑪雅文化一直處在美洲古文化的最前列。

  阿斯特克人在15世紀上半期,進入了社會繁榮、文化發展階段。他們建造的金字塔,可以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塔頂還有宏偉的神廟。他們建立的特諾奇蒂特蘭城(即現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有6萬幢房屋,30多萬人口。有平坦寬闊的堤壩,有巨大的公共建築和城市供水設備。市內廣場上人群熙熙攘攘,大量的農業和手工業產品在這裡進行交易,繁華異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在農業方面,他們從事灌溉農業,把許多沼澤地帶開墾為溝渠交錯的田園,生產玉米、蠶豆、甘薯、棉花和西紅柿。

  印加人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一帶,他們開闢了層層梯田,開鑿了很多水渠,引水灌田,農業也很發達。他們培植的馬鈴薯,至今仍是重要的農作物。他們修建了通往全國各地的寬闊大道,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在峽谷和河流上架設橋樑;還使用了浮橋和渡船。他們會用多種藥用植物治病,甚至會用麻醉劑。

  在遼闊的美洲大陸上,印第安人以其辛勤的勞動和智慧,建立了自己的農業和文化。後來,由於西歐殖民者的侵入,人民受到大規模的屠殺和奴役,農業和文化都遭受嚴重摧殘,直到距今400多年前,印第安人才逐漸脫離原始農業,進入了傳統農業階段。

  從「教民稼穡」說起

  我國是世界上進入傳統農業最早的國家。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正當我國奴隸制社會臨近瓦解時,堅硬、鋒利的鐵製農具就已開始出現,替代了原來木石結構的耒、耜和銅製農具。這時,開始了用牛耕地,還有了中耕除草和施肥的技術,農業逐漸由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走向傳統農業階段。這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轉變。

  據史書記載,在遠古時代,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部落首領帝嚳(kù)的第一個妻子,是有邰(tái)氏部落的女子,名叫姜娠。有一次,她去祈求神靈保佑生一個兒子,路上看見一雙很大的腳印,便好奇地用自己的腳去比試。突然,她心中一震,回家就懷孕了。不久,姜嫖生下了這個沒有父親的孩子。她以為踐踏別人的腳印生子,定是不祥之兆,嚇得不敢撫養,把嬰兒拋棄在小巷裡,想讓過往的牛羊踩死算了。可是,經過小巷的牛羊不但不踩,有的還給嬰兒餵以乳汁。後來,姜嫖又把嬰兒丟棄在結冰的水渠里,更加令人驚異的是,大群的鳥兒飛來,爭先用翅膀遮護他、溫暖他。孩子大聲啼哭起來,驚動了眾人。姜嫖想到兒子幾次被拋棄都沒有死去,定是有神靈保護,逢才敢將兒子收養起來。由於這個小孩幾次棄而不死,故取名為棄。

  棄在陝西肥沃的黃土高原上長大了。這裡是中國原始農業的發源地。棄自幼聰穎好學,熱愛農業,在孩提時代就模仿大人學著採集植物種子,學著種麻、種大豆等農作物,長大後,更是廣泛地學習當時農業生產的經驗和方法。他學會選用不同的土地去種植不同的作物,即「相地之宜」地種植五穀;他弄懂了選種的技術,並注意天賜好種,這就是現代人們從自然變異植株中,選擇良種的認識和方法。他還根據作物外表不同,成熟早晚不同,和其他性狀的差異,把農作物分成很多類型,進行栽培。棄種植的莊稼都長得特別好。他種大豆,大豆長得非常繁茂;他種穀子,穀子穗大粒飽。於是,周圍的人們都來向他請教。棄把自己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方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在他的指導下,人們都獲得了好收成。

  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帝聽說棄的事跡後,十分重視,立即推舉他擔任部落聯盟里的農師,教民稼穡,即指導人們進行農業生產。後來,舜帝接替堯擔任了部落聯盟首領,又聘請棄擔任農官,主管部落聯盟內部的農事活動。棄在舜帝的帶領下,不辭辛勞,努力組織發展農業生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舜帝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把棄的出生地邰(今陝西省武功縣)作為封地賞賜給他,並尊稱他為「百穀之神」,號后稷。

  中華民族自古以農立國。后稷以後,人們更加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的世代相傳。教民稼穡的先祖后稷,也受到了後人的代代景仰。他死後安葬在山環水繞、風景秀美、百穀自生、物產豐富的四川成都。他的家鄉,即現在的武功縣,有他母親姜娠的陵墓。高大的墓碑上鐫刻著「姜嫖聖母墓」5個大字。城東門外原有一個高約丈余的石砌方台,稱「教稼台」,相傳是后稷向人們傳授農業生產技術的講壇。城內還有后稷祠等遺址。到了1934年,在后稷教民稼穡的故地,建立了西北第一所農林專科學校,即現在西北農學院的前身。解放後,這裡又增添了五六所農業研究所和院校,建成了我國第一個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即武功農業科研中心。研究中心豎起了高大的后稷塑像,供人瞻伸。

  武功,已經成為中外農業科學交流的地方。真可謂后稷故鄉多「后稷」矣!

  千里都江堰

  百里鄭國渠大規模地興修水利,改善生產條件,是農業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進入傳統農業階段後,我國古代人民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建設了許多馳名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興修於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和鄭國渠,是其中最著名的兩項水利工程,它們像兩座巍峨的豐碑,記載了我國古代人民改天換地的豐功偉績。

  下面先說說建在四川灌縣城外岷江上的都江堰。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在遙遠的古代,它經常洪水泛濫,給兩岸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面對無情的滔滔洪水,人們誠惶誠恐地祈求江神保佑,然而,「江神」並不憐憫骨瘦如柴的災民,洪水依舊泛濫不止。後來不知是哪一年,也不知是誰出了個愚蠢的主意,認為洪水泛濫是江神發怒,只有每年給江神娶個美麗的妻子,使江神息怒,才能免除這個災難。從那以後,每年春天,灌縣的官吏、豪紳,都要從窮苦人家中挑一個美麗的姑娘,由巫師裝神弄鬼地打扮一番,然後扔入岷江去與江神「成親」。年復一年,不知坑害了多少無辜的民間女子,而岷江的水患卻從未減輕。

  公元前250年左右,秦國蜀守李冰,看到縱貫蜀郡的岷江水患非常嚴重,澇則一片澤國,旱又赤地千里。千里荒野,民不聊生。他吸取前任官員治蜀不治水的教訓,根據當地人民要求根治水患的強烈願望,帶領兒子二郎和當地一些有治水經驗的人,察看岷江沿岸的地形和水情。岷江從四川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奔騰直下,攜帶了大量泥沙,流到灌縣平坦開闊的地帶,流速減緩,泥沙便在江底淤積起來,河床抬高。而灌縣城外的玉壘山矗立在岷江東岸,每到漲水季節,江水被玉壘山擋住,全部湧向岷江西岸。這樣,西岸大片良田遭受水淹,而東岸的田地卻又遭受乾旱。李冰實地勘察後,決定開鑿玉壘山,把一部分水引到東岸農田,既可分洪減災,又能引水灌溉。


  為了使江水分流量加大,李冰提出在岷江江心建造分水堰,並修建平水槽和飛沙堰來調節分流的水量。這個利用一定水頭、設堰節制分流的工程,在今天看來,也有相當高的科學水平。

  在施工過程中,李冰父子和勞動人民顯示了無比的智慧。例如在開鑿玉壘山時,由於石質堅硬,那時雖然有了鐵器,但破石仍很艱難。有個石匠提出在岩石上開一些深槽,在深槽和天然石縫裡填滿柴草,再點火燃燒,使岩石爆裂、鬆脆。李冰立即採納推廣。巨石嶙峋的玉壘山終於被鑿開20多米。由於當時技術條件所限,在江心築分水堰時遇到的困難更大。因為江心水深且急,連大石塊也被水沖走。李冰父子在考察中,看到村婦在淺淺水中洗衣,常常用衣服放在竹籃里堵水,或用幾塊石頭壓住一片竹蓆擋水,形成一個個小「水壩」,用來聚深溪水。李冰從中受到啟迪,他想:如果用竹子編織竹籠,裝滿鵝卵石,形成一個整體,不就可以在江心築堰了嗎?他們用長六七米、寬近一米的竹籠,裝滿了卵石再沉入江心,終於在江水中築起了狹長的分水堰。

  分水堰建成後,岷江水被一分為二。分水堰西邊,是岷江的本流,稱為外江;分水堰東邊,稱為內江。內江江水流經玉壘山鑿開的山口,灌溉廣闊的平原,然後流入長江的另一條支流——沱江。

  由於岷江泥沙年年淤積在這裡,為保分洪灌溉效益,李冰提出了「深淘灘,低作堰」的調節水流原則。深淘灘,意思是說每年冬春水少季節,要分別挖走外江和內江的泥沙,保證兩江暢流;低作堰,是指給內江截流的飛沙堰不要太高,以便洪水到來時,讓內江的水流到外江,使東岸農田免受水患。李冰這一治水原則表現的智慧,至今仍令人讚嘆不已。這6個大字,現在仍赫然鐫刻在內江東岸的石壁上。

  都江堰這一巨大工程完成後,岷江水患得到了根除,人們不再為選美女拋入江中而擔驚受怕了,300多萬畝良田得到灌溉,廣闊的成都平原成了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從此以後,蜀地的農業迅速發展起來,為秦國後來統一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我國古代人民興修的另一項重大的灌溉水利工程,叫做鄭國渠。它比都江堰稍晚一點,但與都江堰一樣,也是在秦國興建起來的水利工程。

  鄭國渠的誕生,還有一個曲折有趣的故事呢!

  戰國末期,秦國經過變法圖強,一天天強大起來,它不斷奪取鄰國的土地,進攻的矛頭眼看著就要指向東邊的韓國了。韓桓惠王自知國小兵弱,無法抗秦,於是精心謀劃了一條「疲秦之計」,也就是引誘秦國把大量的人力投入水利工程中,使之精疲力竭,無力對外擴張。這樣,只需一人,便可退掉數十萬秦軍。經過長期物色,韓桓惠王挑選有膽有識的水工鄭國擔當此任。

  鄭國身材高大魁偉,有一種過人的氣概和力量,深邃的兩眼放射出智慧和敏銳的光芒。他接受了韓王的秘密使命,晝夜兼程來到秦國,聲稱要面見秦王,進獻富國強兵的良策,使秦建立萬世不朽的偉業。秦國一向重視人才,新登位的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很快就在咸陽宮接見了他。

  秦王和文武官員們,都很敬慕鄭國的非凡儀表和豪放舉止,可是,秦國境內的涇、渭二水,貫通關中平原,並沒有水患可治,他們不覺為鄭國這位非凡的治水人才沒有用武之地而嘆息。鄭國早就料到了這一點,他神態自若地對秦王說:「水害」和「水利」本為一體。有水害固然要治,無水害則應當興修水利。秦國關中沃野千里,但是雨水太少;而關中東部渭、洛二水入河,形成三水交匯,致使地下水位升高,一經蒸曬,地面出現鹽鹼,百里茫茫,寸草不生。如果修一條長渠,引涇水灌溉,一則解除了關中乾旱,二則可以洗鹼、壓鹼,三則涇水含有大量泥沙,灌入農田,又是很好的肥料。如此大利,何樂而不為呢?

  秦王聽了鄭國的精闢論說,茅塞頓開,十分高興。這些年,關中地區旱災不斷,豐歉不均,軍隊糧草不足,因此,秦國在奪取河東和中原數城後,已無力繼續發兵東征。尤其是不久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使秦大獲其利的業績猶在眼前。鄭國提出引涇水除旱、解鹼、肥田是事關國家大業之舉,正是秦國求之不得的建國良策。於是,秦王和眾大臣採納了鄭國的建議,當即決定修建一條引涇灌渠,並委託鄭國負責設計,總理全部工程。鄭國又向秦王說明,這項工程浩大艱巨,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一切耗費秦王都在所不惜,下令各地選派精壯勞力,聚集大量物力、財力,投入引涇工程。

  此時,鄭國的心情十分複雜。他本來是執行韓國「疲秦」的使命,但到秦國後,看到秦民淳樸勤勞,社會安定,一派生機蓬勃的景象。而且,秦王是一個成大事的人,對他這樣一個普通水工,因為獻策有利秦國便深信不疑,委以重任。鄭國對此深為感動,終於暗中拿定主意:不管能否「疲秦」,都要真心實意地搞好這項工程。


  歷史上一項空前重大的水利工程,就這樣開始了。

  鄭國通過實地勘察,設計了綿延150多公里的渠線。渠首接通涇河,由西向東延伸,渠尾連到北洛河。他大膽地引水上源,巧妙地利用天然地形,合理地選擇引水口,嫻熟地運用「橫絕」和「假道」等工程技術,使渠道跨過五條河流,並且利用這些河流的「客水」,中途增加灌渠水源。這些,都顯示了鄭國高超的智慧和才能。

  經過10年奮戰,鄭國率領數十萬民工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眼看著就要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了,不料,秦王突然急令全線停工,並派人把鄭國抓了起來。原來,韓國的「疲秦之計」敗露了。韓桓惠王眼見水利工程即將竣工,秦國非但沒有受害,反而將受大益,自覺事與願違,故意將秘密泄露了出去,好讓秦王殺掉鄭國,使工程夭折。秦王發覺自己陷入韓國的圈套後,果然惱羞成怒,要殺掉鄭國;並下令將參加引涇工程的民工全部編入軍隊,馬上征討韓國,報仇雪恨。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鄭國以事業為重,從容不迫地對秦王說,他確實是執行「疲秦」的使命冒險來秦的,但是,引涇渠道也確實是一項對秦國農業和統一大業有用的工程。雖然韓國因此而得到了幾年喘息的時間,秦國卻因此而建立了萬世不朽的功業。殺死我鄭國並沒有什麼,只可惜這個宏偉的工程要功虧一簣了。鄭國光明磊落的胸懷,使怒氣沖沖的秦王情緒緩和下來。他認為鄭國說得有理,於是收回了前令,要鄭國繼續主持引涇工程,並下令全國上下全力以赴,加快工程速度。

  大約在公元前235年左右,全長150多公里的引涇渠和配套工程全部竣工,可灌溉土地400多萬畝。試水時,八百里秦川一片歡騰。從此以後,關中土地不再遭受旱災侵擾;灌水洗鹼、壓鹼,使鹽鹼地恢復了地力;涇水中的泥沙灌入農田,又提高了土壤肥力。農田畝產量達到了100多公斤。秦國的農業因此有了很大的發展,國內經濟力量益發雄厚起來。就在引涇工程通水後不幾年,秦國就以更大的規模,發動了吞併六國的戰爭,終於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耐人尋味的是,秦國最先吞併的諸侯國,恰恰就是韓國。韓桓惠王機關算盡,到頭來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人們為了紀念鄭國,將這條綿延150多公里的引涇渠稱做鄭國渠,以後,又在鄭國渠的基礎上,不斷擴大灌溉工程,使八百里秦川成為著名的「膏腴之地」。鄭國渠中碧水清波長流1000多年,到唐代時才淤廢,然而,繼鄭國渠而開創的引涇、引渭、引洛等灌溉工程,卻從來沒有廢止,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得以完善。

  騰飛的東方巨龍

  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傳統農業時期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傳統農業最發達和歷時最長的國家。在長達25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我國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風格獨特的農業應用技術科學,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農學家。

  下面,我們從秦王朝滅亡起,談談我國傳統農業所經歷的漫長道路。

  公元前206年,我國第二個封建王朝漢朝建立了。開國皇帝劉邦目睹國內長期戰亂之後;社會貧困,糧食缺乏,決定採取減輕農民田租和徭役的寬舒政策,讓農民有土地和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實行修養生息。以後,漢朝的歷代皇帝都很重視農業生產。例如:漢文帝把田租降為「三十稅一」,獎勵努力種田的農民;漢景帝認為,農業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穀物和絲麻,因而大力提倡農桑;漢武帝調集民工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在鄭國渠的上游,鑿6道輔渠,灌溉高地上的農田;在鄭國渠的南面,開鑿100公里長的白渠,擴大灌溉面積,並在淮河流域一帶修渠引水灌田。他還親臨決口泛濫的黃河,命令將軍以下的官員和隨從背木堵口,同幾萬民工一道治理黃河,並先後遷徙100多萬人到黃河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

  經過連續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我國在封建社會形成之初建立起來的傳統農業,進入了第一次發展高潮時期。從渤海之濱到河西走廊,從萬里長城到滔滔長江,廣大農區一片興旺繁榮景象。據史書記載,由於農業連年豐收,國家糧倉里新穀子壓著陳穀子,有時甚至多得放不下,只好存放在露天;府庫里藏錢堆積,穿錢的繩子都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數。人民安居樂業,人口迅速增殖,到西漢末年(公元2年),全國已有1220萬戶,5959萬人,出現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人口增長高峰。耕地達800多萬頃。

  那時候,我國廣大農民已經使用鐵犁,並採用牛、馬耕種,有的還用上了播種的耬車,一天可播種15畝。即使在遼東半島、甘肅、四川、雲南和廣東等邊遠地帶,也都出現了鐵製農具。傳統農業科學技術開始產生,並在生產中發揮作用。漢成帝時氾勝撰寫的《氾勝之書》,講述了務農桑、植樹造林和果樹修剪、埋條等農事技術,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農學著作。


  公元533年前後,我國著名農學家賈思勰,認真閱讀160多種前人有關農業的著作,並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實踐,把我國古代人民積累的豐富經驗加以總結,上升為比較系統的農業理論,撰寫了一部內容更加豐富、翔實的農業科學名著《齊民要術》。全書共10卷,92篇,正文7萬字。內容包括農藝、園藝、林木、畜牧和農產品加工以及手工業等。

  在這部農書中,賈思勰指出農業生產「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這一精闢見解,成為指導我國傳統農業生產的重要理論根據。他提出種植農作物要因地制宜,實行輪作,恢復地力,提倡選種、套作和密植,並講述了養殖等多方面的技術。

  賈思勰還糾正了前人一些不正確的觀點。如《氾勝之書》提出種植黍子「欲疏於禾」,而他從實踐中了解到,黍子稀植棵叢雖大,但籽實不飽滿,多空粒,且米黃不白,不如密植一些的好。《齊民要術》的問世,對唐代的農業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唐代初期,我國的封建經濟文化進入全盛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我國的傳統農業此時也進入了第二個高潮時期,呈現出穩定發展的繁榮景象。除了社會安寧外,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興修水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唐代農民把舊事裡的資源改成曲轅,使工作的申請可以靈活調節,操作自如,犁田效率顯著提高,他們還發明了一種新的提水灌溉工具——筒車,利用流水轉動,使車上的竹筒把水汲到高處,傾入溝渠,其功效比三國時期發明家馬鈞發明的翻車大得多。這種曲轅犁和筒車一直沿用到了現代。

  大詩人杜甫在《憶昔》一詩里對唐代農業的空前繁榮作了生動的描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意思是說,回憶開元年間全盛時期,連小縣份也有上萬戶人家,上好白淨的大米和小米,堆滿了官府和私人的糧倉。由於唐王朝重視農業,鼓勵農民擴大耕地,使許多戰亂時期被荒蕪的土地重新開墾了出來,僅唐初開墾田地就達620多萬頃。全國人口一直穩定在5000萬以上。

  進入北宋後,我國農民已經普遍使用除草的彎鋤、碎土的鐵耙和鐵鏵犁了,而且很注意精耕細作。農作物種植區域也不斷擴大,淮北地區的粟、麥、黍、豆傳到了南方,而南方的水稻、茶葉則向北方大規模推廣。在江南,人們還大搞圍湖造田,開山墾殖,僅當塗、蕪湖兩縣,圍墾湖田就占全部農田的80~90%之多。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據記載,僅僅在當時的京城東京(開封),就有20多萬戶居民,上百萬人口了。在南宋時期,南方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水田增加,水田種植面積擴大,大米已成為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棉花則從廣東、福建推廣到了長江和淮河流域。

  1279年,元王朝建立後,繼續大規模地屯田開荒,治理黃河和興修水利。元世祖曾把農業生產的好壞作為評定地方官吏政績優劣的一個依據。他下詔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他還讓司農司搜羅古今農書,採集民間實踐經驗,編成《農桑輯要》,頒發全國,用以指導農業生產。

  1313年,我國著名農學家王禎在他撰寫的《農書》中,對我國古代人民積累的豐富的農業科技知識,作了一個極為精彩的總結,並提出了不少新觀點、新方法,標誌著我國農業科學理論已經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農書》原有37卷,現存36卷,共計13.6萬字,插圖300多幅。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農桑通訣」,敘述農業生產發生和發展的歷史,並詳細介紹了墾耕、播種、施肥、灌溉、收穫、植樹、栽桑養蠶、飼養家畜等的具體方法;第二部分是「百穀譜」,講述各種穀物、蔬菜、瓜果、竹木、麻、棉、茶等作物的起源、特性和栽培方法;第三部分是「農器圖譜」,介紹許多農業生產工具、農業器械的構造、來源、演變和用法,並附有100多種器械的圖譜和說明。

  與元代以前的農學著作相比,《農書》的內容更加豐富了,它不僅對農、林、牧、副、漁,以及土、肥、水、管等生產技術都作了詳細的論述,而且兼論全國南北各地,超越了過去農書的範圍。書中用4/5的篇幅,附圖介紹農業器械的性能和構造,這在我國農學史書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在農學理論上,《農書》也明顯地超過了以前的農學著作。例如,王禎在「授時篇」中,詳細地說明了農事與季節、地域間的關係,創繪了「授時指掌活法之圖」,形象地講明了農時與農事的關係,對於指導農作物的種植、栽培和把握農時是極有幫助的;在「地利篇」中,他對全國各地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進行了比較科學的敘述和分析,並根據調查掌握的全國風土(自然環境)和農產情況繪製了「全國農業情況圖」,對因地制宜種植各種作物很有參考價值。

  王禎還大膽地破除一些陳舊的觀念,指出通過人的努力,南方的作物是可以引種和推廣到北方的。他對犁耙整土的作用,勤鏟抗旱的意義,桑果的身接、根接、皮接、枝接、壓接、搭接等嫁接技術,都作了詳盡的介紹,不乏真知灼見。《農書》中指出施肥有「沃壤滋生之效」,使「地力常新壯而收穫不減」,要「惜肥如惜金」,還列舉了人畜禽蠶糞肥、綠肥、肥泥和動物羽毛、骨頭的肥田作用,介紹了漚肥(用草葉等漚爛)、堆肥(草灰、垃圾等堆積發酵)的制肥方法,所有這些,對於今天的農業生產仍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14世紀中葉,我國農業在唐、宋、元朝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進入了迅速發展的鼎盛時期。1368年明王朝建立之初,就鼓勵農民大量屯田墾荒,規定誰墾誰有,三年免稅,不服徭役。

  到1393年,全國人口迅速上升到6055萬,墾荒開田達850.6萬公頃。全國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到明朝中後期,手工工場出現,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海外交流逐漸擴大,我國的農業科學技術水平也進入到一個更高的階段。1628年,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在他撰寫的巨著《農政全書》中,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製造等項目,廣泛介紹了歷史上以及當時的有關農業的政策、制度和科學技術知識,內容極為豐富,是一部名副其實的農業百科全書。

  清王朝建立後,免除了漢唐以來的人頭稅,鼓勵人口增長,獎勵墾荒,把墾荒多少作為對地方官吏獎懲的標準之一。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裡,全國人口就呈現出爆炸性增長的局面,使明清時代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二個人口增長高峰期。1766年突破2億大關,達到20900萬人; 1849年達到41299萬人。隨著人口飛速增長,開山圍湖擴大耕地,農業生產規模得到空前的發展。這一時期,我國的農業科學理論和精耕細作技術,發展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下面僅以《天工開物》為例,作一個簡短的介紹。

  《天工開物》是我國科學家宋應星的不朽名著。全書分為3卷18個項目,幾乎包括了當時所有的農業、手工業生產部門,對它們的品種原料、生產操作、產量產品的科學技術問題都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從書中不難看出,宋應星的科學研究,有的已接近了近代的科學方法,即儘可能用數據統計和計算分析來說明問題,而且觀察細緻入微。例如,他發現「江南麥花夜發,江北麥花晝發」,「深耕二字不可施之菽類」(菽即豆)。這些精確的觀察和科學的結論,是前人未曾發現和未曾提出過的。

  這部著作後來被譯成日、法、英等國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在國外產生重要的影響,得到了高度評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