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農業的前奏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人類的發展經歷了兩個智力加速進化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樹棲靈長類動物進化為原始人,大約經過了1000萬年;第二個階段是距今1萬年前原始農業的發明,導致了人類文化的迅速發展。

  靈長類動物從森林來到草原後,它們的前後肢得以逐漸分工;食性也由以植食性為主,逐漸變為更多地食用肉類,加速了大腦的進化。千百萬年進化的積累,便產生了智力明顯發達的、直立的原始人。

  近百年來,在亞洲、歐洲、非洲的一些地方,都發現了原始人類的化石。年代最久遠的要算東非肯亞原始人的頭骨和石器,有200多萬年了。由此推斷,在二三百萬年以前,人類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

  有了原始人,便形成了原始社會。世界各族人民的祖先,都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條件下經歷過原始社會。

  從地球上出現原始人類到距今1萬年左右的漫長歲月,是原始社會階段。它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個階段,也是時間最長的一個階段。在原始社會裡,人們以採集、狩獵為生,後人稱這一時期的農業為史前農業。

  在史前農業階段里,人們認識自然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極其有限,因而生活十分艱難,他們極為艱苦地同自然作鬥爭,採集野生植物和捕殺野獸充飢,求得生存和繁衍。

  起初,人們幾十個人結成一個小群體,過著群居的原始生活,因為單獨一個人無法應付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兇猛野獸的襲擊,難以獲得生存。他們沿著河邊、湖岸、林際採集和打獵,經常遷徙流動。

  後來,即大約100萬年前,人們慢慢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人們用石頭相互敲擊,打製成粗糙的石器。這種石器叫做舊石器,使用這種石器的時代,叫做舊石器時代。人們用石器把樹枝削成木棒,用石器和木棒採集植物的根、莖、種子和果實,獵取動物,作為食物。這些石器和木棒,又是他們防禦野獸進攻的武器。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遼闊的國土上留下了許多原始人類的化石和遺物。如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有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發現最早的人類;陝西的藍田人,距今也有80萬年。其中,化石遺物最多的,是舉世聞名的北京人。他們是40~50萬年以前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裡的原始人類。北京人的模樣與現代人不完全一樣,他們前額低平,眉骨突出,顴骨很高,鼻子寬扁,嘴巴前伸,腦量比現代人小。他們的雙手和上肢發達,這是用手勞動的結果。他們已經能夠製造和使用粗陋的工具,並用石器和木棒採集植物和獵取動物,作為食物。他們還懂得從野火中撿回火種,保存起來,用火燒熟食物,使食物既可口,又容易消化;用火照明取暖,嚇跑猛獸。火,使北京人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到了距今1.8萬年左右,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里,又生活著一種原始人類,稱之為山頂洞人。他們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製造的工具已有很大的改進,活動範圍也擴大了。

  在原始人群里,人們過著共同勞動、共同享受、人人平等的集體生活。這些原始的人群,遵循一種叫「宜斯策略」的生物規律向前進化。

  什麼叫做「宜斯策略」呢?一些生物學家發現,動物的任何行為都是有策略的。例如海豹群,常常是一隻雄海豹擁有大量的「妻妾」,而許許多多的雄海豹卻隻身遊蕩,沒有配偶。這種極不「合理」的局面勢必引起單身海豹的不滿,促使它們去殺死擁有大量「妻妾」的雄海豹,然後取而代之。但是,這樣做肯定要冒巨大的風險,因為後者必定會奮力還擊,保衛自己的生命和「財產」。這樣一來,要麼兩者都同歸於盡,或者兩敗俱傷,誰也不能享用勝利的果實。實際上,挑戰者並沒有那麼傻,它們往往採取這樣一種策略:暫時不去惹是生非,一門心思進食睡覺,養精蓄銳,坐以待變。等到自己變得更加強大,而後者變得日益衰弱時,才一舉發動總攻,置對方於死地。

  社會生物學家們由此提出了「進化上的穩定策略」,它的英語簡稱為ESS。把這個簡稱按音譯成中文,就是「宜斯」,其中文的含意倒一目了然——宜於如此。社會生物學家給它的定義是:「凡是種群的大部分成員採用的某種策略,而這種策略的好處是其他的策略所比不上的,這種策略就是進化上的穩定策略,或稱宜斯策略。」

  根據這個概念,對於個體來說,最佳策略就是看群體中的大多數成員在幹什麼,你也照樣去幹什麼。因為,生物在其進化征途上的任何冒險行為,都是要以其喪失自身的生存和後代的生存為代價的。

  在環境發生一次大變動之後,群體內可能會出現騷動,呈現短暫的不穩定。但當某種「宜斯策略」一旦確立,局面就會穩定下來;偏離宜斯策略的個體行為就要受到懲罰。

  宜斯策略的發現,使人們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一個由許多獨立、「自私」的個體所構成的群體,是如何變成一個有組織的整體的。人們認為,原始社會裡,人們之間之所以能夠團結共處、平等相待,成為有組織的集體加速進化,其生物學上的理由就來源於此。

  原始人的工具十分簡陋,往往很難獲得必要的食物;那時豺狼虎豹等猛獸肆意活動,嚴重地威脅著原始人的生命安全;加上氣候惡劣變幻,原始人的死亡率很高。他們的壽命比現代人短得多。人類學家估算,原始社會時期,不少人只活到十幾歲就死去了。距今1~4萬年前,我們祖先的平均壽命大約只有20歲左右;現在,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65~75歲了。

  據考證,100萬年前,地球上只有大約100萬個原始人,過了90萬年才有300多萬人。到10000年前,地球五大洲上都有了人類,而全球總人數也不過五六百萬。

  然而,儘管人類的生存條件十分艱苦,人們在長期的採集、狩獵的勞動實踐中,在與自然的鬥爭中,卻在持續地、緩慢地進步著。人們的勞動經驗不斷豐富,鬥爭能力不斷提高,尤其是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智力不斷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隨著人們對勞動產品利用的增加而不斷增長了。南部非洲的古代岩畫中,就有描繪原始部落衝突的場面,萌發了人類的原始文化。在狩獵過程中,協作關係的逐步完善化,又提供了智力進化的新動力。距今300萬年以前,成年南方古猿的腦容量,只有400~500立方厘米,跟現在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差不多。200萬年以前,南方古猿的後代(直立人)的腦容量,已有1000立方厘米左右。再過100萬年,也就是原始人開始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時期,人的腦容量達到了1400~1700立方厘米,接近了現代人的腦容量。智力進化,使工具的製造和利用更加精深。這種因果循環的不斷發展,使史前農業的生產力逐步提高,人類的智力加速進化,為人類整個物質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人類在艱難的採集和狩獵中,歷盡千辛萬苦,為原始農業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