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想幹什麼!?他是我弟子!
劉表老邁,現在恐怕只有守成之心了。
「元直,待新野安定下來後,我需要向你請教的還有很多。」
周不疑昂首笑道:「不疑定知無不言。」
他們又走了一段路,察覺身後有騎兵追來,於是停下隊伍等候。
不多時,看見一名年輕後生縱馬而來,到十數步遠時勒馬站定,呼喚挽留。
其身後有十幾名騎兵衛士,也都紛紛跟隨下馬。
劉備認識眼前年輕後生,長得清秀、儒雅,頗有儀容,這是劉表的長子劉琦,之前在宴席上曾經得到引見,二人喝了一觥酒而已。
「劉皇叔且慢走。」
「劉琦公子。」劉備偷偷的看了周不疑一眼,心中奇異,上前來招呼道。
「今日小侄得知劉皇叔要離去新野,便從外趕回來,想要相送!」劉琦很自然的拉起了劉備的手,並且牽他往前走去,和周不疑倒只是點頭見禮。
這一來,劉備心裡就明朗了。
此事,恐怕又被元直說中了,這長公子是來孤身相送,加深情誼的。
「皇叔乃是當世英雄,琦本該時常請教,以您為師,奈何幾次想來拜見,都不得成行,」畢竟劉備停留於襄陽的這段時日,幾乎都在拜訪別人。
特別是拜訪劉先。
好幾日只要一問所在,基本上都在劉先家中。
劉備笑道:「荊襄名士遍地、隱士大儒如林,區區在下,不可為公子師也。」
周不疑對這種話太熟悉不過了。
劉巴也是這麼拒絕舅父的。
劉琦也聽得明白,所以表情略顯悲傷,哀嘆道:「劉皇叔謙虛了,我荊州文武偏安於荊襄之地,多年未經大戰,早已是貪圖安樂,忘卻大漢之難,只有皇叔始終堅守本心,如此恆心毅力如何不令人敬佩?」
「公子謬讚了,不過敗軍之將,何以言勇。」
「皇叔,劉琦而今所得,皆是因劉氏皇親之蒙蔭,豈敢忘卻,亦是羞與蔡瑁、蒯良等人為伍,我父親有心與曹氏交戰,始終為他們所惑……」
說到此處,劉琦亦是悲從中來,唉聲嘆氣。
聽到這,劉備輕笑道:「劉琦公子,備乃是一屆客卿,豈敢妄論荊州之政事?如今能得新野安居治理,已是你父親之恩德。」
「不過,公子也請放心,備自起事始,便系身於大漢存亡,與漢為敵者皆是我敵,有扶漢之志者,皆是我友也。」
劉琦雙眼明亮,站定之後拱手深鞠一躬,心下大定:「得劉皇叔此言,劉琦感動不已!小侄心懷扶漢之志多年,願與皇叔為友!」
「多謝劉琦公子相送。」
劉備也不多言,拜別劉琦,約定日後定要常互通往來,以此深交。
等劉琦走後,劉備和周不疑到了稍加平坦的主路上,於是劉備坐於馬車邊緣駕馬,讓不疑在旁固坐,路上思索許久,問道:「元直此前認識劉琦公子嗎?」
「沒見過。」
劉備嘴角一揚:「那你是怎麼知道,他有被蔡氏暗害之事?」
方才劉琦的表現,就差把「求救」二字寫在臉上了,足見其處境之難。
若非是周不疑特意提及,劉備需要了解很久,又或者劉琦真的來他這裡求救,才能知曉。
周不疑道:「我七歲的時候,還聽說過劉琦公子的名聲,但是到八歲時就很少了,襄陽城裡都傳小公子琮頗有早慧,宛若璞玉。」
「到九歲,幾乎無人再談及劉琦公子,也無名士大儒與之來往。」
「玄德伯伯你且想,連我都能有神童之名傳開,說明荊州這儒林還是較為寬容的,劉琦公子的家世背景十倍於不疑,為何寂寂無名呢?」
聞言,劉備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此為反常也,州牧之長子卻無名,若非是真的品行不端、才能平庸無甚可談,那就是刻意為之。
周不疑接著道:「故此,我料定是內有蔡夫人進言不喜,外有蔡、蒯等家族刻意經營,對於劉琮,小事則可大書,而對於劉琦公子,大事亦可視若無睹,便猶如無數大人站於其旁,一人一捧土,慢慢的便將他埋沒於黃沙了。」
為活埋之人,哪裡有不掙扎的道理,他當然是要奮力起身,從坑裡爬出來的。
「故,劉琦公子的處境,便是玄德伯伯取荊州的關鍵所在,他就是在荊州等著這樣一位英豪相助,救其性命、護其聲名,將他拉出土坑之內,如此大恩豈會不報?」
「原來如此……」
劉備喟然長嘆,心中又一個疑團被解開,未來的道路也清澈明確了許多。
從立場、處境上,無論怎麼看這劉琦公子,都是荊州之內最合適結盟之人了,唯一的擔憂就是劉備不善內鬥,也不想參與荊州政黨之爭,而且他對於荊州來說只是外人,在荊州內毫無根基。
在這方面,他幫不了劉琦半點。
想到這裡,又嘆了口氣。
這時周不疑在他的肩頭拍了一下:「玄德伯伯,不爭朝夕,當求長遠。」
劉備不曾回頭,卻嘴角一揚寬慰的笑了:「說得對。」
……
自襄陽離開,沿淯水而行,越近新野便越多荒地。
大道年久失修,小道則是蜿蜒難行,行軍的道路需要再行修整。
到新野,才有了些許戰地的感覺。
新野、穰縣、宛城各占一方相拒,而宛城駐軍乃是宛城侯張繡舊部,不過重兵已被曹操調去了北方參與冀州大戰,估計數年之內不會回來。
軍營之中,張飛未曾著甲,穿著一件單衣與軍士扛木造營,關羽則是與簡雍帶兵去鄉里傳劉表之令。
休息時,鬍鬚戟張、身材雄武的張飛坐在田坎上,微微喘息,和身旁的孫乾道:「俺以為是有何事需要耽擱,沒想到是為了個孩子。」
「這孩子可不得了。」
孫乾連忙說道:「我觀主公,可喜歡得很,乃至真有親密相待的心思。」
「這一路來,我都沒見主公如此高興過,與這孩子在一起,他倒是找回了幾分縱情大業的豪氣。」
孫公祐的這句話,讓張飛陷入了沉默。
他雖是武夫,卻極重情義,自家兄長聽聞袁紹大敗、又自汝南敗逃後,很久沒有再笑過,是因為兄弟、百姓仍在跟隨,方才硬撐著來到荊州。
否則,早就垮了。
現在竟還能找回那等豪氣,那自然是這孩子的功勞。
「罷,」張飛拍著大腿起身,聲如洪鐘:「只要大兄重拾鬥志,這孩子便值得俺敬重。」
「不過,等他到了新野,俺要好好考校一番!而且要親自教導他!」
「你,你要幹嘛?」孫乾眉頭一挑,咂了咂嘴巴,有點顫聲的問道。
「嘿,書法、習武、帶兵打仗、衝鋒陷陣,俺什麼不能教,既然是以弟子名義求學來新野,當然也是俺的弟子,這堂堂男子漢,當然要文武全才!」
「翼德將軍,不可能,你想都不要想,他是在下的弟子。」孫乾強硬的抬了抬手,趁張飛沒看到,又很敏捷的放下了。
「元直,待新野安定下來後,我需要向你請教的還有很多。」
周不疑昂首笑道:「不疑定知無不言。」
他們又走了一段路,察覺身後有騎兵追來,於是停下隊伍等候。
不多時,看見一名年輕後生縱馬而來,到十數步遠時勒馬站定,呼喚挽留。
其身後有十幾名騎兵衛士,也都紛紛跟隨下馬。
劉備認識眼前年輕後生,長得清秀、儒雅,頗有儀容,這是劉表的長子劉琦,之前在宴席上曾經得到引見,二人喝了一觥酒而已。
「劉皇叔且慢走。」
「劉琦公子。」劉備偷偷的看了周不疑一眼,心中奇異,上前來招呼道。
「今日小侄得知劉皇叔要離去新野,便從外趕回來,想要相送!」劉琦很自然的拉起了劉備的手,並且牽他往前走去,和周不疑倒只是點頭見禮。
這一來,劉備心裡就明朗了。
此事,恐怕又被元直說中了,這長公子是來孤身相送,加深情誼的。
「皇叔乃是當世英雄,琦本該時常請教,以您為師,奈何幾次想來拜見,都不得成行,」畢竟劉備停留於襄陽的這段時日,幾乎都在拜訪別人。
特別是拜訪劉先。
好幾日只要一問所在,基本上都在劉先家中。
劉備笑道:「荊襄名士遍地、隱士大儒如林,區區在下,不可為公子師也。」
周不疑對這種話太熟悉不過了。
劉巴也是這麼拒絕舅父的。
劉琦也聽得明白,所以表情略顯悲傷,哀嘆道:「劉皇叔謙虛了,我荊州文武偏安於荊襄之地,多年未經大戰,早已是貪圖安樂,忘卻大漢之難,只有皇叔始終堅守本心,如此恆心毅力如何不令人敬佩?」
「公子謬讚了,不過敗軍之將,何以言勇。」
「皇叔,劉琦而今所得,皆是因劉氏皇親之蒙蔭,豈敢忘卻,亦是羞與蔡瑁、蒯良等人為伍,我父親有心與曹氏交戰,始終為他們所惑……」
說到此處,劉琦亦是悲從中來,唉聲嘆氣。
聽到這,劉備輕笑道:「劉琦公子,備乃是一屆客卿,豈敢妄論荊州之政事?如今能得新野安居治理,已是你父親之恩德。」
「不過,公子也請放心,備自起事始,便系身於大漢存亡,與漢為敵者皆是我敵,有扶漢之志者,皆是我友也。」
劉琦雙眼明亮,站定之後拱手深鞠一躬,心下大定:「得劉皇叔此言,劉琦感動不已!小侄心懷扶漢之志多年,願與皇叔為友!」
「多謝劉琦公子相送。」
劉備也不多言,拜別劉琦,約定日後定要常互通往來,以此深交。
等劉琦走後,劉備和周不疑到了稍加平坦的主路上,於是劉備坐於馬車邊緣駕馬,讓不疑在旁固坐,路上思索許久,問道:「元直此前認識劉琦公子嗎?」
「沒見過。」
劉備嘴角一揚:「那你是怎麼知道,他有被蔡氏暗害之事?」
方才劉琦的表現,就差把「求救」二字寫在臉上了,足見其處境之難。
若非是周不疑特意提及,劉備需要了解很久,又或者劉琦真的來他這裡求救,才能知曉。
周不疑道:「我七歲的時候,還聽說過劉琦公子的名聲,但是到八歲時就很少了,襄陽城裡都傳小公子琮頗有早慧,宛若璞玉。」
「到九歲,幾乎無人再談及劉琦公子,也無名士大儒與之來往。」
「玄德伯伯你且想,連我都能有神童之名傳開,說明荊州這儒林還是較為寬容的,劉琦公子的家世背景十倍於不疑,為何寂寂無名呢?」
聞言,劉備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此為反常也,州牧之長子卻無名,若非是真的品行不端、才能平庸無甚可談,那就是刻意為之。
周不疑接著道:「故此,我料定是內有蔡夫人進言不喜,外有蔡、蒯等家族刻意經營,對於劉琮,小事則可大書,而對於劉琦公子,大事亦可視若無睹,便猶如無數大人站於其旁,一人一捧土,慢慢的便將他埋沒於黃沙了。」
為活埋之人,哪裡有不掙扎的道理,他當然是要奮力起身,從坑裡爬出來的。
「故,劉琦公子的處境,便是玄德伯伯取荊州的關鍵所在,他就是在荊州等著這樣一位英豪相助,救其性命、護其聲名,將他拉出土坑之內,如此大恩豈會不報?」
「原來如此……」
劉備喟然長嘆,心中又一個疑團被解開,未來的道路也清澈明確了許多。
從立場、處境上,無論怎麼看這劉琦公子,都是荊州之內最合適結盟之人了,唯一的擔憂就是劉備不善內鬥,也不想參與荊州政黨之爭,而且他對於荊州來說只是外人,在荊州內毫無根基。
在這方面,他幫不了劉琦半點。
想到這裡,又嘆了口氣。
這時周不疑在他的肩頭拍了一下:「玄德伯伯,不爭朝夕,當求長遠。」
劉備不曾回頭,卻嘴角一揚寬慰的笑了:「說得對。」
……
自襄陽離開,沿淯水而行,越近新野便越多荒地。
大道年久失修,小道則是蜿蜒難行,行軍的道路需要再行修整。
到新野,才有了些許戰地的感覺。
新野、穰縣、宛城各占一方相拒,而宛城駐軍乃是宛城侯張繡舊部,不過重兵已被曹操調去了北方參與冀州大戰,估計數年之內不會回來。
軍營之中,張飛未曾著甲,穿著一件單衣與軍士扛木造營,關羽則是與簡雍帶兵去鄉里傳劉表之令。
休息時,鬍鬚戟張、身材雄武的張飛坐在田坎上,微微喘息,和身旁的孫乾道:「俺以為是有何事需要耽擱,沒想到是為了個孩子。」
「這孩子可不得了。」
孫乾連忙說道:「我觀主公,可喜歡得很,乃至真有親密相待的心思。」
「這一路來,我都沒見主公如此高興過,與這孩子在一起,他倒是找回了幾分縱情大業的豪氣。」
孫公祐的這句話,讓張飛陷入了沉默。
他雖是武夫,卻極重情義,自家兄長聽聞袁紹大敗、又自汝南敗逃後,很久沒有再笑過,是因為兄弟、百姓仍在跟隨,方才硬撐著來到荊州。
否則,早就垮了。
現在竟還能找回那等豪氣,那自然是這孩子的功勞。
「罷,」張飛拍著大腿起身,聲如洪鐘:「只要大兄重拾鬥志,這孩子便值得俺敬重。」
「不過,等他到了新野,俺要好好考校一番!而且要親自教導他!」
「你,你要幹嘛?」孫乾眉頭一挑,咂了咂嘴巴,有點顫聲的問道。
「嘿,書法、習武、帶兵打仗、衝鋒陷陣,俺什麼不能教,既然是以弟子名義求學來新野,當然也是俺的弟子,這堂堂男子漢,當然要文武全才!」
「翼德將軍,不可能,你想都不要想,他是在下的弟子。」孫乾強硬的抬了抬手,趁張飛沒看到,又很敏捷的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