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養子終須要遠遊
「這五年,玄德伯伯應當盡展風采,勤通商、廣積糧、高起牆。於新野為荊州建立屏障,以政績占取人心,遍尋山野隱士,不求賢才豪士雲集,但求向漢之心播於境內。」
「待日後,一有天子密詔、二有扶漢大志、三有劉琦公子之名,振臂一呼,便可得無數志士影從。」
劉備深以為然,長嘆而點頭。
若能做到,荊州便可成為鐵盟了。
關鍵在於,承襲大位之爭也。
此刻,順著周不疑的思路,劉備又深入思索,蔡瑁、蒯良、蒯越乃至是韓嵩、劉先等人,都有臣服許都朝堂之心,欲歸順曹操之政,不敢與之爭鋒。
而他們若是日後掌權,定然不會血戰。
那,我與劉琦公子結為鐵盟,便是抗曹。
正該如元直所言,這五年應當尋師訪友,遍訴志向!
日後,便可得仁人志士相隨。
整個荊州,至少那大半數在野之人,亦在等待天時,窺清時機。
而我有元直之略,局勢早已洞明。理應勇猛精進,銳意進取,方可再興大業。
「元直,你隨我去新野,如此大略,今日這一言一語說不清也,我還有好多疑慮想要你解答!」劉備此刻,真正將周不疑當做了值得依賴的謀臣對待。
除卻這大略,他還想看看周不疑是否有內政之才、軍事之才。
如此之人,五年之後大有可為,若是好生栽培,元直說不定,能成為一名績直追古賢、智勇冠三軍的名將。
「快,到新野後,我為你引見雲長、翼德,子龍、憲和!我們再痛飲暢談!」
周不疑面色一苦:「玄德伯伯,我才九歲……」
「哦……」劉備才反應過來,「那你喝蜜水。」
「不喝那個。」
……
「唉,這麼多年不疑都在家中,這忽然說走就走了……」
府邸內,李氏正在給周不疑收拾細軟,又從家裡尋了兩名書童,一名大了三歲的婢女,陪同不疑前去新野求學。
這孩子自小就乖巧,六七歲的時候就知道幫著舅母做事,兩人的情誼很是深厚。
所以一提起外出求學,李氏就有點不舍,但又明白不得不去。
劉先負手在旁,嚴肅的教訓著:「養兒終歸要遠遊,不疑和尋常男子不同,他五歲就到了咱們家中,七歲時就已熟讀家學,到得如今已通讀經典,有著文論,早已可獨當一面了。」
「現在這師門雖不是名門大儒,但我料定,日後主公肯定會重用劉皇叔,那時元直便也可得舉任,日後入仕途為官一方。」
「這是你我這麼多年來的願望,亦是對其母親的承諾,現在豈能因不舍而將之強留在家中?」
「對呀,」周不疑眨巴眨眼,走到李氏面前拉著她的手道:「舅母,不疑給您說個故事。」
「你說。」
「從前有個孩子,他叫做方仲永,家中世代耕田、農戶出身,等他到五歲時,忽然寫下一首以團結鄉里、孝敬父母為題的四句詩文,從此,人們發現只要命題,他就能作詩,且和同鄉的成年學子並無差距,有許多可取之處。那時候的他,才五歲。」
李氏愣了愣神,「如此神奇,豈不是比你還厲害?」
劉先也湊了過來,追問道:「後來呢?」
我博覽群書、博聞強記,也不曾記得有這麼個故事,這怕不是你小子現編的……
周不疑瞥了他一眼,接著道:「後來,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外出求學。」
「十二三歲時,人們又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還是那樣,已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七載,再去問詢時,已經泯然眾人矣。」
舅母好看的眼睛一眨:「意思是,再好的天賦也要有個好父親。」
周不疑:「……」
什麼好父親……再好的天賦也要勤學!誒不對?舅母這理解某些程度上又挺對的,仲永若是寫點什麼「我的三公父親」之類的文章,自有名士爭相為師,豈會泯然眾人。
劉先捻須而思,眉頭緊皺,半晌眼睛一瞪:「你小子不會是在罵我吧?」
「我沒有啊!舅舅你不要對號入座!」周不疑大驚!
「對什麼?」劉先茫然盯著他,他不知道對號是何,但是稍加思索就能明白其中意思,感覺這個詞也是在譏諷。
於是氣得嗷嗷大叫,和周不疑相逐於中庭。
……
晚上,客館之內。
「公祐,明日早上我去接到元直,你且提前回去告知二弟、三弟,令他們無比對元直恭敬有加,當做謀主對待,切記不能因為元直年歲尚淺,就態度傲慢、自覺不凡。」
「你可將荊州事跡告知於他們,並且對他們說,元直已為我劃定未來數年之方略,定能成就大業。」
孫乾拱手而下,聽到劉備這樣的回答,他已經明白周不疑所說的大略,並沒有讓劉備失望。
心裡倍感欣慰。
只是那兩位將軍心胸未必有主公這般能容天地、赤誠待人,他們聽從大兄之言,卻難掩其心氣。
想讓他們對元直服氣,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我儘量說得玄乎些,料想二位將軍也不會忤逆主公之意。」
劉備嘿然一笑,搖頭道:「豈是一言可令他們傾心的?不過我料元直性情靈動跳脫,可愛早慧,二弟、三弟也定會喜愛的。待我回去將大略分與他們,他們自然就明白了。」
第二日,孫乾早早起行,去前方路上告知趙子龍來迎,劉備得陳到等宿衛相擁,接了周不疑後,一同上路。
出了城後,道路顛簸,馬車內裝載書簡、行禮,而周不疑則是被劉備抱在身前共乘於馬背,山路坡度過大時,便下馬步行,一行十幾人,很快遠離了城池所在。
而在路上,仍可見荊州道路通行商馬、一派祥和,路上百姓交遊結伴,笑談秋日收成,只是山路崎嶇,糧食沉重,背得半路便在路旁歇息拉話。
有些小路,馬車、牛車不能通行,難走得很。
沿途劉備還親自去幫老翁扛了一小段路。
「荊州與北鄉的確是不同,荊州安逸多年,百姓已不似身處戰亂了。」
劉備感受到了寧靜之意,怪不得那些年多有隱士往荊州避難。
見得此景,劉備更是設想至荊州將士。
「百姓尚且如此,荊州文武亦是數年不曾大戰……」
只怕很多兵士、官吏都已髀里生肉,豈是北方鐵騎之敵。
「待日後,一有天子密詔、二有扶漢大志、三有劉琦公子之名,振臂一呼,便可得無數志士影從。」
劉備深以為然,長嘆而點頭。
若能做到,荊州便可成為鐵盟了。
關鍵在於,承襲大位之爭也。
此刻,順著周不疑的思路,劉備又深入思索,蔡瑁、蒯良、蒯越乃至是韓嵩、劉先等人,都有臣服許都朝堂之心,欲歸順曹操之政,不敢與之爭鋒。
而他們若是日後掌權,定然不會血戰。
那,我與劉琦公子結為鐵盟,便是抗曹。
正該如元直所言,這五年應當尋師訪友,遍訴志向!
日後,便可得仁人志士相隨。
整個荊州,至少那大半數在野之人,亦在等待天時,窺清時機。
而我有元直之略,局勢早已洞明。理應勇猛精進,銳意進取,方可再興大業。
「元直,你隨我去新野,如此大略,今日這一言一語說不清也,我還有好多疑慮想要你解答!」劉備此刻,真正將周不疑當做了值得依賴的謀臣對待。
除卻這大略,他還想看看周不疑是否有內政之才、軍事之才。
如此之人,五年之後大有可為,若是好生栽培,元直說不定,能成為一名績直追古賢、智勇冠三軍的名將。
「快,到新野後,我為你引見雲長、翼德,子龍、憲和!我們再痛飲暢談!」
周不疑面色一苦:「玄德伯伯,我才九歲……」
「哦……」劉備才反應過來,「那你喝蜜水。」
「不喝那個。」
……
「唉,這麼多年不疑都在家中,這忽然說走就走了……」
府邸內,李氏正在給周不疑收拾細軟,又從家裡尋了兩名書童,一名大了三歲的婢女,陪同不疑前去新野求學。
這孩子自小就乖巧,六七歲的時候就知道幫著舅母做事,兩人的情誼很是深厚。
所以一提起外出求學,李氏就有點不舍,但又明白不得不去。
劉先負手在旁,嚴肅的教訓著:「養兒終歸要遠遊,不疑和尋常男子不同,他五歲就到了咱們家中,七歲時就已熟讀家學,到得如今已通讀經典,有著文論,早已可獨當一面了。」
「現在這師門雖不是名門大儒,但我料定,日後主公肯定會重用劉皇叔,那時元直便也可得舉任,日後入仕途為官一方。」
「這是你我這麼多年來的願望,亦是對其母親的承諾,現在豈能因不舍而將之強留在家中?」
「對呀,」周不疑眨巴眨眼,走到李氏面前拉著她的手道:「舅母,不疑給您說個故事。」
「你說。」
「從前有個孩子,他叫做方仲永,家中世代耕田、農戶出身,等他到五歲時,忽然寫下一首以團結鄉里、孝敬父母為題的四句詩文,從此,人們發現只要命題,他就能作詩,且和同鄉的成年學子並無差距,有許多可取之處。那時候的他,才五歲。」
李氏愣了愣神,「如此神奇,豈不是比你還厲害?」
劉先也湊了過來,追問道:「後來呢?」
我博覽群書、博聞強記,也不曾記得有這麼個故事,這怕不是你小子現編的……
周不疑瞥了他一眼,接著道:「後來,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外出求學。」
「十二三歲時,人們又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還是那樣,已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七載,再去問詢時,已經泯然眾人矣。」
舅母好看的眼睛一眨:「意思是,再好的天賦也要有個好父親。」
周不疑:「……」
什麼好父親……再好的天賦也要勤學!誒不對?舅母這理解某些程度上又挺對的,仲永若是寫點什麼「我的三公父親」之類的文章,自有名士爭相為師,豈會泯然眾人。
劉先捻須而思,眉頭緊皺,半晌眼睛一瞪:「你小子不會是在罵我吧?」
「我沒有啊!舅舅你不要對號入座!」周不疑大驚!
「對什麼?」劉先茫然盯著他,他不知道對號是何,但是稍加思索就能明白其中意思,感覺這個詞也是在譏諷。
於是氣得嗷嗷大叫,和周不疑相逐於中庭。
……
晚上,客館之內。
「公祐,明日早上我去接到元直,你且提前回去告知二弟、三弟,令他們無比對元直恭敬有加,當做謀主對待,切記不能因為元直年歲尚淺,就態度傲慢、自覺不凡。」
「你可將荊州事跡告知於他們,並且對他們說,元直已為我劃定未來數年之方略,定能成就大業。」
孫乾拱手而下,聽到劉備這樣的回答,他已經明白周不疑所說的大略,並沒有讓劉備失望。
心裡倍感欣慰。
只是那兩位將軍心胸未必有主公這般能容天地、赤誠待人,他們聽從大兄之言,卻難掩其心氣。
想讓他們對元直服氣,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我儘量說得玄乎些,料想二位將軍也不會忤逆主公之意。」
劉備嘿然一笑,搖頭道:「豈是一言可令他們傾心的?不過我料元直性情靈動跳脫,可愛早慧,二弟、三弟也定會喜愛的。待我回去將大略分與他們,他們自然就明白了。」
第二日,孫乾早早起行,去前方路上告知趙子龍來迎,劉備得陳到等宿衛相擁,接了周不疑後,一同上路。
出了城後,道路顛簸,馬車內裝載書簡、行禮,而周不疑則是被劉備抱在身前共乘於馬背,山路坡度過大時,便下馬步行,一行十幾人,很快遠離了城池所在。
而在路上,仍可見荊州道路通行商馬、一派祥和,路上百姓交遊結伴,笑談秋日收成,只是山路崎嶇,糧食沉重,背得半路便在路旁歇息拉話。
有些小路,馬車、牛車不能通行,難走得很。
沿途劉備還親自去幫老翁扛了一小段路。
「荊州與北鄉的確是不同,荊州安逸多年,百姓已不似身處戰亂了。」
劉備感受到了寧靜之意,怪不得那些年多有隱士往荊州避難。
見得此景,劉備更是設想至荊州將士。
「百姓尚且如此,荊州文武亦是數年不曾大戰……」
只怕很多兵士、官吏都已髀里生肉,豈是北方鐵騎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