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而今邁步從頭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元直先生如此才智,連蒯氏兄弟都誇你不負神童之名。認我孫乾做師,我豈不是沾了大光?」孫乾樂呵呵從遠處走來,聽聞那日堂前結果,他才明白周不疑從上馬車時,就已經在布局了。

  許是聽聞劉表拷殺韓德高同行數十人的事太過駭人,非得布此一局才可算全身而退。

  畢竟疑心這種事,一旦起疑,你無論如何解釋都會顯得蒼白,但是若「陳情」讓其自己想通,便能勝過百句辯駁自證。

  周不疑堂上只需告知上馬車緣由、拜師之禮,便可將一切解釋清楚,還讓主公免去懷疑。

  自己則是大顯孝道。

  不可謂不高明也。

  聰明的謀臣算謀人心也不過這般,孫乾自問只能偶然算到,卻不能如此順遂。

  因為周不疑身上有一條特質,是孫乾怎麼也學不來的——孩童。

  終究只是孩童而已,劉表等人會本能的對他寬容。

  但,周不疑啟蒙、受家學才幾年,便可能見如此長遠,豈能不敬佩?

  這等心思、膽略,堪稱妖孽。

  「公祐伯伯言重了,不疑只是小聰明而已,為求保全所有人之安寧,要跟您學的還有很多。」周不疑乖巧懂事的雙手相疊,執禮而拜。

  嗯,心性還那麼討人喜歡,說話還好聽……生子正當如元直。

  孫乾很受用的心裡暗夸,不能再多捧了,留幾句在心裡吧。

  他怕周不疑驕傲。

  「可不止是保全了安寧,」劉備瀟灑的坐著,鬢角霜白,隨其視角微抬,輕舒道:「你還撫平了景升兄不安的心。」

  若是任他這般多疑下去,曹軍未來,他自己便先被重壓擊垮了。

  劉備那一日訴說北方戰局時沒有絲毫保留,將曹操用兵之神全數告知,自嘆不如。

  官渡一戰,以數萬精兵擊潰袁紹號稱八十萬大軍,一舉燒毀烏巢。其中轉折,可謂比肩古往今來所有膾炙人口的大戰,可流芳百世耳。

  他們學兵法時常以先例為論,而曹公官渡一戰定也會為後世所學。

  足見他的兵法之高深。

  「元直,」劉備正色下來,目光也變得悠遠,「現在,可否將當日還未說完的大略,道與我聽?」

  「當然!」周不疑起身拱手。

  聽到這話,孫乾立即瞭然,欲告辭退去,只留二人在此。

  但凡方略,可先請主公聽之。

  而後如有相商再逐步告知。

  主公一旦聽取了方略,那麼從今往後,周不疑的地位就不可撼動了。

  當然,此刻也是他們反覆期盼一刻,主公新曆大敗,能否東山再起,便看周不疑的方略如何了。

  孫乾先前並無信心,但現在還未從周不疑從容登堂的事跡中恢復,他很難不期待。

  廊前只剩二人,相對而坐。

  周不疑拱手,從懷中拿出了一張粗略的地圖,只畫了州郡示意,並未有詳細要道,攤開在二人之間,方才搖頭晃腦的說:「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數年後,操必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玄德伯伯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氏,內修政理……」

  此刻,周不疑反正前面忘了,後面忘了,把《隆中對》要求背誦部分大致說出,畫出了一張連通益、荊二州的藍圖,若是可取之,南國諸地並不比北方差。

  自保有餘、亦可進取。

  這一刻,他終於感受到了前世要求背誦的段落,除卻得分之外的意義。

  劉備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很快肩頭顫動,內心激動不已。

  大業竟在於此。

  劉氏江山荊、益二地,景升皇兄年邁疲憊,不能進取,而川府之地幽深難行,若能進取之,再聯合江東孫氏,曹操斷然難以抵擋腹背受敵。


  這天下局勢,還遠遠未定!

  可是,想要奪取此二州,憑藉自己如今區區數千人,又何其難也。

  「元直之方略,真是令我茅塞頓開!」劉備掃去心中陰霾,他早就明白大業不可能輕易得成,必然是有無數艱難險阻。

  周不疑此刻笑著將手按在了粗製的地圖上,笑道:「玄德伯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不疑之前已斷言,曹氏收取北地,至少還有五年之久,而且若是未收烏桓、不至白狼,便南下取荊州,對於曹氏來說何嘗不是一種隱患。」

  「說得好!」

  五年,這五年將會尤其重要!

  劉備心思篤定,細細琢磨周不疑最後這句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真好,這句話說得簡直當大醉一夜,再拾雄心。

  「玄德伯伯,不疑想問你一個問題。」

  「你說。」

  「若是日後劉伯伯將荊州讓與玄德伯伯統領,你是否會接任統轄荊州九郡?」

  「我?」劉備低頭想了想,「不會。」

  他坦蕩一笑,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了。

  若是不取荊州,大業難成;若是接任荊州,則愧對了景升兄如今的收留之情,心中亦該愧疚難當。

  這不是兩難之境嗎。

  「好,」周不疑明朗一笑,也未覺得有何難處,接著道:「那我們先從荊州說起,眼下襄陽世家逐步占據文武官吏之職,劉伯伯有心制衡,但是已無力斡旋。」

  「故此,將兵馬任於較為忠心的黃祖將軍,囤於江夏、南郡一帶。」

  「其長子劉琦,自小仁厚,相貌與劉伯伯極為相似,可是自近年來,卻不得聲名相傳,而是少公子劉琮多有傳聞,我聽舅父說,原來是少公子與蔡氏有姻親之約,故而如此。」

  「蔡氏兄弟睦琮而輕琦,劉琦公子勢單力薄,其生母亡故,未來難以自處也。」

  「為父者念及如此,如何不為自己骨肉謀求生路,到那時,他今日對我們的恩情,便會成為他所求之途。」

  劉備登時恍然,自己日後定然會成為劉表託孤之一,為抱拳劉琦性命,畢竟那也是他的親骨血。

  周不疑道:「故此,今日之便利,日後之師由。」

  「若是蔡氏、蒯氏繼續威逼,便可助劉琦公子登荊州之位,與主公結為鐵盟,此為取荊州之略也。」

  劉備眼眸稍加顫動,如此路途便坦蕩多了。

  不疑之略,高明也。

  「如此遠見,若是傳於荊州,誰人不稱神童乎?」劉備由衷的感慨,心情越發的難掩激動。

  在這客館廊下,方寸之間,周不疑竟為他畫出了一整個南疆大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