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鍾毓病危
進入隆冬以來。
巴山楚水間,大雪飄飛。
這種鬼天氣別說是水匪,就連官船商船都見不到幾艘,幾十萬弩箭在野外打獵倒用了不少。
只不過這種天,飛禽走獸大多冬蟄,聽不到二月驚雷斷然不會醒來。
這個緯度的水域也沒有封凍之憂,十艘雙桅二十四漿樓船在船槳和船帆的雙重作用下,行駛速度極快,幾乎每天都能走三百里,只是黑夜裡伸手不見五指,無法日夜兼程。
但短短兩天後,鍾大寶就找來了幾面銅鏡讓軍士拋光打磨,再找來一個金屬鼎爐,在船頭燃起一盆火光。
若是遇到不明漂浮物,就用打磨過的銅鏡折射火光探照,避免沉船遺骸或者因山洪雷擊沖入江中的巨型漂浮物劃傷了船身。
如此一來,在河道較寬,暗礁較少的水域,降下前帆就可以黑夜行船。
一個晚上劃百餘里總是可以的。
結果不到半個月。
三千精銳便走完了將近四千里的水路上當然這主要還得益於鄧艾在人員調配上的合理。
每過兩到三天,鄧艾會讓騎兵上岸採買物資。在行軍的問題上,根本不需要鍾大寶操心。
儘管後期有好些狹窄的溪澗十分兇險,十艘樓船需要排成一字長蛇才能勉強通過,好在最後都有驚無險。
到了子午谷水域樓船沒辦法行駛,只能棄舟步行。當鍾大寶站在子午谷道前的時候,心中感慨萬千。
臨走前。
他曾留下了三個錦囊妙計給鄧忠和鍾邕。
其一,三千精銳走後的第三日,將鍾大寶事先找畫師畫的兩幅肖像臨摹出無數份,貼滿州城外何處村落,派人在肖像前敲鑼打鼓大肆宣揚。
其二,走後第十五日,由鍾邕親自去給衛瓘送上鍾大寶在蜀都寫的最後一封信,信件同樣用了一幅地圖,只不過這幅地圖上詳細標註了他們瞞天過海悄悄撤向長安的行軍路線。
至於其三……
其三需要等到衛瓘在蜀都快要控制不住局面時才能由鄧忠打開,裡頭只寫了八個字:
「力諫監軍,請教姜維。」
但現如今,因為鄧艾的行軍速度太快,不到十五天就站在子午道前。
這多少讓鍾大寶感到一絲遺憾。
「士季大人在想什麼?」
看到鍾大寶駐足不前,鄧艾也勒停戰馬,開口問道。
鍾大寶不想跟鄧艾說透自己的布局,遂轉移話題道:「聽聞這子午谷有三百餘里,士載大人多久能走完?」
「若是急行軍,一日夜即可出谷。」
鄧艾十分平靜地說道,像是在陳述一件如吃飯喝水一樣的小事。
「一日夜?」
鍾大寶看了看鄧艾,又看了看眼前崎嶇的谷道,有些難以置信。
老早就知道鄧艾這老小子滋溜得快,卻沒想到竟然能快成這樣。
也難怪他為什麼一言不合要砍田續。
要是把他這種行軍速度當做標準,100個將軍里只怕要砍90個。
而剩下的十個是……
趙奢,項羽,韓信,衛青,霍去病,拓拔燾,李靖,高仙芝,藍玉,劉錦棠……
但鄧艾卻說:「剽姚輕騎六日行兩千里,在艾…艾看來,太慢了!」
「叱嗷!你特麼就不懂什麼叫低調!」鍾大寶聞言心中早已開罵,但礙於體面,還是問道:「那依士載大人的章法,如何能稱之為快?」
「輕裝步卒日行兩百,夜裡舉火行一百,該是極限。若是騎兵,可行四百里。只因戰馬每行一刻需休整兩刻,六個時辰便可行軍三百餘。」
說到這裡,鄧艾惆悵地說道:
「若大魏予我七萬鐵騎,便是封狼居胥,飲馬瀚海,又有何不可?」
鍾大寶冷冷一笑,一臉不屑地說道:
「若有一師步卒於塞外大雪山中,不僅單衣夜行,還不舉火光,七個時辰馳至一百四十五里外,士載大人可願相信?」
鄧艾聞言驚詫,「真有此等軍隊,為何不見載於史冊?」
在鄧艾看來,倒不是時間跟距離多麼令人震驚,而是鍾大寶在這個時間這個距離上預設的附加條件:
塞外意味著陌生,缺乏後勤保障,隨時可能遭遇敵襲。
雪山則意味著行軍環境極其惡劣,但單衣是怎麼回事?
至於夜行,其實很多時候是為了勝利的不得已而為之。
若再不舉火光,如此擅長夜戰的軍隊,連鄧艾都為之動容。
只是鍾大寶不想和這個狂人耍貧嘴,驅馳戰馬率先走上了棧道。
三百里的子午谷道在本尊修過一輪後,三千人的部隊幾乎每隔幾十里就有一處可供駐紮休整的地方。
軍隊紮營一般要符合進攻防守的地勢需要,要能做到進退自如。
此外還要多出一片集中造飯的空地,當然取水也不能太遠,最好還能有一塊可供大小解的山澗,否則光是糞便滋生的疾病就可能要了無數士兵的命。
以上林林種種,按鄧艾的說法,現在的子午道確實是能走了,但在過去幾十年裡,偷渡個五千人是很成問題的。
鍾大寶不想繼續糾結這個問題,策馬走在了棧道的最前端。
如今這條棧道寬得可以同行4-5人,知道腳下踩著一兩千人的屍體和千餘輕重工傷,另外還有個許少……將軍……鍾大寶心有戚戚焉。
在鄧艾的規劃下。
三千人的軍隊僅僅走了一天多,似乎就是吃了兩頓飯,眼前的視界已然開闊,仿佛一馬平川。
又過一日。
先鋒騎兵來到長安西門,鍾良看到鍾大寶的軍隊抵達,領著從長安太守那裡借來的三百騎兵前來迎接。
鍾大寶一頭霧水地問了究竟。
這才知道鍾良護送的竹簡在陳倉地界,被司馬昭給扣下了。
後來鍾良聽聞三少爺鍾毓病危,便單騎趕到長安等候鍾大寶一行。
在鍾大寶的記憶里,三哥鍾毓一直是個嚴苛的人,為人不僅小心謹慎,更是在父親鍾繇死後,對家族存續的重視近乎瘋狂。
當年據說二哥鍾子仲早殤。
老匹夫的兒子裡只剩下在朝為官的長子鍾幼伯跟尚未成年的鐘稚叔,也就是鍾毓。
後來鍾繇用神鬼手段挑撥了郭汜李催的部將叛變,為漢獻帝東奔投靠曹操創造了條件。
郭汜李催反應過來立即率部追趕,眼看就要追上,危難之際是大哥幼伯留下斷後,他雖被郭、李殘忍殺害,卻阻了郭、李片刻,這才等來援軍。
儘管值得,但代價依然很大。
孟德公在如願迎奉漢帝後也對鍾繇投桃報李,不僅給當時年僅十四歲的鐘毓敕封散騎侍郎,還派出長子曹昂和同族兄弟夏侯惇率新編的虎豹騎一路西行,最終找到了鍾幼伯的遺孀。
以及他的幼子,鍾徽。
可以說,曹家對鍾家是有大恩的,讓鍾繇那為國捐軀的長子不至於絕嗣。
只不過對於鍾大寶來說,他和他的三哥似乎還有一件事沒有說開。
聽聞鍾毓病危,鍾大寶一句話沒說,換一匹馬便朝東邊飛馳而去。
此刻他不明白,也不理解。
為何三哥要給自己挖一個這麼大的坑。
鍾大寶想破腦袋都想不通。
親哥告發親弟弟謀反?
這要放在許多年以後……
別管有證據沒證據,有動機沒動機……
光這一條,親弟弟的政治前途不但徹底斷送,還可能被掛在牆上直到死!
即便死了也不能留下名字!
以一個無人問津的名字死去!
更沒有人知道死去是誰!
哪怕是已經死去的自己……
想到這裡,鍾大寶發出了憤怒的咆哮:「老傢伙,在沒告訴我原因之前,可別急著死!」
巴山楚水間,大雪飄飛。
這種鬼天氣別說是水匪,就連官船商船都見不到幾艘,幾十萬弩箭在野外打獵倒用了不少。
只不過這種天,飛禽走獸大多冬蟄,聽不到二月驚雷斷然不會醒來。
這個緯度的水域也沒有封凍之憂,十艘雙桅二十四漿樓船在船槳和船帆的雙重作用下,行駛速度極快,幾乎每天都能走三百里,只是黑夜裡伸手不見五指,無法日夜兼程。
但短短兩天後,鍾大寶就找來了幾面銅鏡讓軍士拋光打磨,再找來一個金屬鼎爐,在船頭燃起一盆火光。
若是遇到不明漂浮物,就用打磨過的銅鏡折射火光探照,避免沉船遺骸或者因山洪雷擊沖入江中的巨型漂浮物劃傷了船身。
如此一來,在河道較寬,暗礁較少的水域,降下前帆就可以黑夜行船。
一個晚上劃百餘里總是可以的。
結果不到半個月。
三千精銳便走完了將近四千里的水路上當然這主要還得益於鄧艾在人員調配上的合理。
每過兩到三天,鄧艾會讓騎兵上岸採買物資。在行軍的問題上,根本不需要鍾大寶操心。
儘管後期有好些狹窄的溪澗十分兇險,十艘樓船需要排成一字長蛇才能勉強通過,好在最後都有驚無險。
到了子午谷水域樓船沒辦法行駛,只能棄舟步行。當鍾大寶站在子午谷道前的時候,心中感慨萬千。
臨走前。
他曾留下了三個錦囊妙計給鄧忠和鍾邕。
其一,三千精銳走後的第三日,將鍾大寶事先找畫師畫的兩幅肖像臨摹出無數份,貼滿州城外何處村落,派人在肖像前敲鑼打鼓大肆宣揚。
其二,走後第十五日,由鍾邕親自去給衛瓘送上鍾大寶在蜀都寫的最後一封信,信件同樣用了一幅地圖,只不過這幅地圖上詳細標註了他們瞞天過海悄悄撤向長安的行軍路線。
至於其三……
其三需要等到衛瓘在蜀都快要控制不住局面時才能由鄧忠打開,裡頭只寫了八個字:
「力諫監軍,請教姜維。」
但現如今,因為鄧艾的行軍速度太快,不到十五天就站在子午道前。
這多少讓鍾大寶感到一絲遺憾。
「士季大人在想什麼?」
看到鍾大寶駐足不前,鄧艾也勒停戰馬,開口問道。
鍾大寶不想跟鄧艾說透自己的布局,遂轉移話題道:「聽聞這子午谷有三百餘里,士載大人多久能走完?」
「若是急行軍,一日夜即可出谷。」
鄧艾十分平靜地說道,像是在陳述一件如吃飯喝水一樣的小事。
「一日夜?」
鍾大寶看了看鄧艾,又看了看眼前崎嶇的谷道,有些難以置信。
老早就知道鄧艾這老小子滋溜得快,卻沒想到竟然能快成這樣。
也難怪他為什麼一言不合要砍田續。
要是把他這種行軍速度當做標準,100個將軍里只怕要砍90個。
而剩下的十個是……
趙奢,項羽,韓信,衛青,霍去病,拓拔燾,李靖,高仙芝,藍玉,劉錦棠……
但鄧艾卻說:「剽姚輕騎六日行兩千里,在艾…艾看來,太慢了!」
「叱嗷!你特麼就不懂什麼叫低調!」鍾大寶聞言心中早已開罵,但礙於體面,還是問道:「那依士載大人的章法,如何能稱之為快?」
「輕裝步卒日行兩百,夜裡舉火行一百,該是極限。若是騎兵,可行四百里。只因戰馬每行一刻需休整兩刻,六個時辰便可行軍三百餘。」
說到這裡,鄧艾惆悵地說道:
「若大魏予我七萬鐵騎,便是封狼居胥,飲馬瀚海,又有何不可?」
鍾大寶冷冷一笑,一臉不屑地說道:
「若有一師步卒於塞外大雪山中,不僅單衣夜行,還不舉火光,七個時辰馳至一百四十五里外,士載大人可願相信?」
鄧艾聞言驚詫,「真有此等軍隊,為何不見載於史冊?」
在鄧艾看來,倒不是時間跟距離多麼令人震驚,而是鍾大寶在這個時間這個距離上預設的附加條件:
塞外意味著陌生,缺乏後勤保障,隨時可能遭遇敵襲。
雪山則意味著行軍環境極其惡劣,但單衣是怎麼回事?
至於夜行,其實很多時候是為了勝利的不得已而為之。
若再不舉火光,如此擅長夜戰的軍隊,連鄧艾都為之動容。
只是鍾大寶不想和這個狂人耍貧嘴,驅馳戰馬率先走上了棧道。
三百里的子午谷道在本尊修過一輪後,三千人的部隊幾乎每隔幾十里就有一處可供駐紮休整的地方。
軍隊紮營一般要符合進攻防守的地勢需要,要能做到進退自如。
此外還要多出一片集中造飯的空地,當然取水也不能太遠,最好還能有一塊可供大小解的山澗,否則光是糞便滋生的疾病就可能要了無數士兵的命。
以上林林種種,按鄧艾的說法,現在的子午道確實是能走了,但在過去幾十年裡,偷渡個五千人是很成問題的。
鍾大寶不想繼續糾結這個問題,策馬走在了棧道的最前端。
如今這條棧道寬得可以同行4-5人,知道腳下踩著一兩千人的屍體和千餘輕重工傷,另外還有個許少……將軍……鍾大寶心有戚戚焉。
在鄧艾的規劃下。
三千人的軍隊僅僅走了一天多,似乎就是吃了兩頓飯,眼前的視界已然開闊,仿佛一馬平川。
又過一日。
先鋒騎兵來到長安西門,鍾良看到鍾大寶的軍隊抵達,領著從長安太守那裡借來的三百騎兵前來迎接。
鍾大寶一頭霧水地問了究竟。
這才知道鍾良護送的竹簡在陳倉地界,被司馬昭給扣下了。
後來鍾良聽聞三少爺鍾毓病危,便單騎趕到長安等候鍾大寶一行。
在鍾大寶的記憶里,三哥鍾毓一直是個嚴苛的人,為人不僅小心謹慎,更是在父親鍾繇死後,對家族存續的重視近乎瘋狂。
當年據說二哥鍾子仲早殤。
老匹夫的兒子裡只剩下在朝為官的長子鍾幼伯跟尚未成年的鐘稚叔,也就是鍾毓。
後來鍾繇用神鬼手段挑撥了郭汜李催的部將叛變,為漢獻帝東奔投靠曹操創造了條件。
郭汜李催反應過來立即率部追趕,眼看就要追上,危難之際是大哥幼伯留下斷後,他雖被郭、李殘忍殺害,卻阻了郭、李片刻,這才等來援軍。
儘管值得,但代價依然很大。
孟德公在如願迎奉漢帝後也對鍾繇投桃報李,不僅給當時年僅十四歲的鐘毓敕封散騎侍郎,還派出長子曹昂和同族兄弟夏侯惇率新編的虎豹騎一路西行,最終找到了鍾幼伯的遺孀。
以及他的幼子,鍾徽。
可以說,曹家對鍾家是有大恩的,讓鍾繇那為國捐軀的長子不至於絕嗣。
只不過對於鍾大寶來說,他和他的三哥似乎還有一件事沒有說開。
聽聞鍾毓病危,鍾大寶一句話沒說,換一匹馬便朝東邊飛馳而去。
此刻他不明白,也不理解。
為何三哥要給自己挖一個這麼大的坑。
鍾大寶想破腦袋都想不通。
親哥告發親弟弟謀反?
這要放在許多年以後……
別管有證據沒證據,有動機沒動機……
光這一條,親弟弟的政治前途不但徹底斷送,還可能被掛在牆上直到死!
即便死了也不能留下名字!
以一個無人問津的名字死去!
更沒有人知道死去是誰!
哪怕是已經死去的自己……
想到這裡,鍾大寶發出了憤怒的咆哮:「老傢伙,在沒告訴我原因之前,可別急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