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斗帝出征
未來幾天裡……
鄧艾的三千精銳陸續開拔。
這支部隊是鄧艾精心挑選的。
其中包括兩部輜兵,兩部偵騎,兩部衛軍步卒,其餘四部皆是弩手。
而且他們全都是軍官。
偵騎在誓師大會以後,便立即啟程趕往郪縣徵調少量船隻留用。
鄧艾要求郪縣一地必須徵調超過五十艘走軻,用於運送糧食草料。
完成以後,偵騎短暫休整便不等後軍接手,立即開拔前往德陽的大港,重金徵調十艘可容納五百人的樓船。
等到後軍步卒和小船運輸的物資順流而下同時抵達德陽縣,便讓全軍換乘樓船一路向北,直抵西城。
這樣的行軍安排十分效率。
唯一可慮的是。
幾百偵騎數量始終太少,最初幾天有被當地尚未受降的蜀國武裝襲殺的可能。
至於水上行軍方面,原本鍾大寶建議徵調三到四艘千人樓船即可。
但這條建議又被鄧艾否決了。
鄧艾認為。
巴蜀之地究竟有沒有能力造出高質量的千人樓船,這個問題首先就要畫上大大的問號。
其次是船隊數量太少。
這容易遭到水匪的襲擊。
屆時即便要打水戰,大量弓弩手擠在少量樓船上也施展不開,更別提有效投射空間的覆蓋。
為了確保水上行軍安全無虞。
鄧艾讓鄧忠把蜀都範圍內所有弩箭都調給他,但卻遭到副將師纂的激烈反對。
因為鍾大寶和鄧艾的密謀,一直是瞞著師纂在進行的,這主要還是為了以防萬一。
畢竟滅蜀的功勞實在太大了。
就好比幾個人合資買了一張獎票中了五百個億,這時怎麼分贓好像都不對……
通常來說……
不發生幾樁命案肯定分不清楚。
因為根據某兄高論,一旦命案發生,這些獎金就成了髒款,髒款過了賊手再被繳獲是不是算充公?
所以按照江湖規矩……
鄧忠留下來的首要任務還是為了穩住師纂,至少在鄧艾的部隊沒走出太遠前,大家還不能撕破臉。最終鄧艾調集到的弩箭不足五十萬,只有預期數量的一半。
根據兩漢留下的軍資配給制度。
弓箭手帶弓兩把,配長箭百支。
連弩手帶弩一把,配短箭兩百。
兩漢弩機通常是三連發到五連發。
漢將李陵部五千人里的兩千餘弩手,便是以50萬弩箭斃傷兩萬匈奴人。
後來諸葛武侯改進了連弩。
讓其可以一次裝填50支箭,每次10矢俱發,火力十分強勁。
鍾大寶在陪著鄧艾在給部隊換裝時,也在蜀都的軍械所找到了諸葛亮留下的木牛流馬跟元戎弩的設計方案,打算一併帶回長安。
只是圖紙太多太雜。
除了文字形勢的設計總略和一片布帛繪成的成品圖樣外,還有各種鍛造模具的總略跟各種冶煉技法說明……
雖然東漢時宦官蔡倫研發出了蔡侯紙,但最初用的造紙材料是桑樹皮。
這種樹皮非常珍貴。
時人還沒有用紙張記載文字的習慣,只是用來包裹珍寶,更別說是工藝技法的保存。
看著鍾大寶整理出來能夠裝滿幾輛馬車的竹簡,鄧艾只是冷冷一哼表示不屑,認為一個覆亡之國的落後科技,根本不值得列為戰利品。
但看到鍾大寶如此堅持,鄧艾還是鬆口。
隨後讓鄧忠調一隊士兵負責運輸這些「沒用的破玩意」,唯一要求不能和護送劉禪的隊伍同行。
鍾大寶無奈,只得將護送這批竹簡的任務單獨交給鍾良,讓鍾良走陳倉故道將其運回長安。
忙完了這些以後,鍾大寶還得去做劉禪的思想工作,其實經過先前那一出刺殺,劉禪已經被他洗腦得差不多了。
但眼下還差最後的臨門一腳——
「斗帝已經幾十年沒出過遠門」。
而且此行繞一大圈前往長安,到達洛陽,怕是有四五千里的路途。
山路顛簸怎麼辦?
旅途辛勞怎麼辦?
不慣風餐露宿怎麼辦?
吃不慣野味怎麼辦?
沒女人餵不會吃又怎麼辦?
等等這些……
都是問題!
然而對於鍾大寶來說……
又都不是問題!
因為作為一個社交達人,鍾大寶在對付劉禪的問題上還是很有辦法的。
他很清楚,想要討好一個人,最先要做的就是「投其所好」。
如果對方喜歡帶兵打仗,就跟他聊戰法,聊後勤。
如果對方喜歡摘句文章,就跟他聊經史,聊子集。
如果對方喜歡附庸風雅,就跟他聊詩詞,聊歌賦。
而像劉禪這種養尊處優還沒啥特長的人,他會的東西無非是:
鬥蛐、遛鳥、棋藝、茶藝、音律、歌舞、花卉、奇石、燈飾、紙鳶、珍寶鑑賞……
這樣的人放在一千多年後的現代,妥妥一個世外高人,或許偶爾能上個鑒寶節目噹噹名嘴掙點出場費啥的。
不過儘管列出了這麼多所謂的「喜好」,鍾大寶一時間也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
因為他列出的那些東西,他大抵一樣都不會,至少是說不上精通。
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
只能拿出最後一項絕技——「忽悠!」
也不知道為什麼,自打睜開眼睛看到這個世界那一刻起,鍾大寶就覺得自己的記憶力比原來好太多,許多事情都過目不忘,甚至很久以前為了一點小疑問上網查過的百科他都能想起來。
最開始他挺疑惑……
覺得是某種系統在體內覺醒了。
於是某天晚上。
他跑到小樹林對著天空喊了幾聲。
結果沒有得到系統老爺的回應。
第二天晚上又喊幾聲。
還是沒有系統老爺回應。
幾天後他放棄了。
漸漸的,他開始接受並心安理得地享受他這種特殊能力。
這天。
蜀都皇宮中一如既往地傳出了陣陣十分魔性的笑聲。
因為鍾大寶跟劉禪講了《聊齋》里兩隻狐狸精給焦書生出對聯的故事。
當鍾大寶說到那幅對聯時,劉禪立即哈哈大笑。
直到上氣不接下氣時,劉禪道:「鍾愛卿啊!你是從哪裡聽來這些奇聞軼事的?」
鍾大寶恭敬道:「啟奏陛下,這個問題您問過了,外臣也答過了。」
劉禪點頭說道:「對,對,朕記得你曾說,這是你那柏杜姑姑教的,對嗎?」
「正是。」
鍾大寶添油加醋道:「外臣的這位柏杜姑姑,乃係外臣啟蒙恩師,天上地下無所不知的。」
劉禪見鍾大寶說得玄乎,立即問道:「那她現在何處?朕想見見她。」
鍾大寶聞之竊喜,知道機會轉瞬即逝,趁熱打鐵道:「陛下想見,外臣豈有拒絕之理,如今便可一見,煩請陛下移步,隨外臣出城一趟。」
「這個……鍾愛卿啊!此去不會太遠吧?朕力虛體弱,不耐顛簸……」
劉禪起身說著,心下卻還有些疑慮。
鍾大寶趕緊扶起劉禪的手臂邊走邊說道:「不遠不遠,再者外臣為陛下準備的馬車裡有四對伏兔,您知道的,祖龍陛下出巡的馬車也才止有兩對而已,日行千里都不會顛簸,不會讓您龍御殯天的……」
因為走得急,劉禪險些摔倒,起身時疑惑道:「欸?鍾愛卿,明明是朕要見,你怎麼比朕還急呢?」
鍾大寶見這老小子居然跟自己擺起了譜,遂將臉一板,「陛下,外臣這是為您的安危著想,您看這宮殿森森,可不知道哪個角落還藏著刺客,如今能去一處世外桃源小住幾日,如何不急?「
劉禪一聽哪還得了?
被攙扶的手臂頓時使上了力。
待將鍾大寶推開幾步,便朝著鍾大寶指明的方向小跑而去。
簡直比兔子還快……
鄧艾的三千精銳陸續開拔。
這支部隊是鄧艾精心挑選的。
其中包括兩部輜兵,兩部偵騎,兩部衛軍步卒,其餘四部皆是弩手。
而且他們全都是軍官。
偵騎在誓師大會以後,便立即啟程趕往郪縣徵調少量船隻留用。
鄧艾要求郪縣一地必須徵調超過五十艘走軻,用於運送糧食草料。
完成以後,偵騎短暫休整便不等後軍接手,立即開拔前往德陽的大港,重金徵調十艘可容納五百人的樓船。
等到後軍步卒和小船運輸的物資順流而下同時抵達德陽縣,便讓全軍換乘樓船一路向北,直抵西城。
這樣的行軍安排十分效率。
唯一可慮的是。
幾百偵騎數量始終太少,最初幾天有被當地尚未受降的蜀國武裝襲殺的可能。
至於水上行軍方面,原本鍾大寶建議徵調三到四艘千人樓船即可。
但這條建議又被鄧艾否決了。
鄧艾認為。
巴蜀之地究竟有沒有能力造出高質量的千人樓船,這個問題首先就要畫上大大的問號。
其次是船隊數量太少。
這容易遭到水匪的襲擊。
屆時即便要打水戰,大量弓弩手擠在少量樓船上也施展不開,更別提有效投射空間的覆蓋。
為了確保水上行軍安全無虞。
鄧艾讓鄧忠把蜀都範圍內所有弩箭都調給他,但卻遭到副將師纂的激烈反對。
因為鍾大寶和鄧艾的密謀,一直是瞞著師纂在進行的,這主要還是為了以防萬一。
畢竟滅蜀的功勞實在太大了。
就好比幾個人合資買了一張獎票中了五百個億,這時怎麼分贓好像都不對……
通常來說……
不發生幾樁命案肯定分不清楚。
因為根據某兄高論,一旦命案發生,這些獎金就成了髒款,髒款過了賊手再被繳獲是不是算充公?
所以按照江湖規矩……
鄧忠留下來的首要任務還是為了穩住師纂,至少在鄧艾的部隊沒走出太遠前,大家還不能撕破臉。最終鄧艾調集到的弩箭不足五十萬,只有預期數量的一半。
根據兩漢留下的軍資配給制度。
弓箭手帶弓兩把,配長箭百支。
連弩手帶弩一把,配短箭兩百。
兩漢弩機通常是三連發到五連發。
漢將李陵部五千人里的兩千餘弩手,便是以50萬弩箭斃傷兩萬匈奴人。
後來諸葛武侯改進了連弩。
讓其可以一次裝填50支箭,每次10矢俱發,火力十分強勁。
鍾大寶在陪著鄧艾在給部隊換裝時,也在蜀都的軍械所找到了諸葛亮留下的木牛流馬跟元戎弩的設計方案,打算一併帶回長安。
只是圖紙太多太雜。
除了文字形勢的設計總略和一片布帛繪成的成品圖樣外,還有各種鍛造模具的總略跟各種冶煉技法說明……
雖然東漢時宦官蔡倫研發出了蔡侯紙,但最初用的造紙材料是桑樹皮。
這種樹皮非常珍貴。
時人還沒有用紙張記載文字的習慣,只是用來包裹珍寶,更別說是工藝技法的保存。
看著鍾大寶整理出來能夠裝滿幾輛馬車的竹簡,鄧艾只是冷冷一哼表示不屑,認為一個覆亡之國的落後科技,根本不值得列為戰利品。
但看到鍾大寶如此堅持,鄧艾還是鬆口。
隨後讓鄧忠調一隊士兵負責運輸這些「沒用的破玩意」,唯一要求不能和護送劉禪的隊伍同行。
鍾大寶無奈,只得將護送這批竹簡的任務單獨交給鍾良,讓鍾良走陳倉故道將其運回長安。
忙完了這些以後,鍾大寶還得去做劉禪的思想工作,其實經過先前那一出刺殺,劉禪已經被他洗腦得差不多了。
但眼下還差最後的臨門一腳——
「斗帝已經幾十年沒出過遠門」。
而且此行繞一大圈前往長安,到達洛陽,怕是有四五千里的路途。
山路顛簸怎麼辦?
旅途辛勞怎麼辦?
不慣風餐露宿怎麼辦?
吃不慣野味怎麼辦?
沒女人餵不會吃又怎麼辦?
等等這些……
都是問題!
然而對於鍾大寶來說……
又都不是問題!
因為作為一個社交達人,鍾大寶在對付劉禪的問題上還是很有辦法的。
他很清楚,想要討好一個人,最先要做的就是「投其所好」。
如果對方喜歡帶兵打仗,就跟他聊戰法,聊後勤。
如果對方喜歡摘句文章,就跟他聊經史,聊子集。
如果對方喜歡附庸風雅,就跟他聊詩詞,聊歌賦。
而像劉禪這種養尊處優還沒啥特長的人,他會的東西無非是:
鬥蛐、遛鳥、棋藝、茶藝、音律、歌舞、花卉、奇石、燈飾、紙鳶、珍寶鑑賞……
這樣的人放在一千多年後的現代,妥妥一個世外高人,或許偶爾能上個鑒寶節目噹噹名嘴掙點出場費啥的。
不過儘管列出了這麼多所謂的「喜好」,鍾大寶一時間也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
因為他列出的那些東西,他大抵一樣都不會,至少是說不上精通。
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
只能拿出最後一項絕技——「忽悠!」
也不知道為什麼,自打睜開眼睛看到這個世界那一刻起,鍾大寶就覺得自己的記憶力比原來好太多,許多事情都過目不忘,甚至很久以前為了一點小疑問上網查過的百科他都能想起來。
最開始他挺疑惑……
覺得是某種系統在體內覺醒了。
於是某天晚上。
他跑到小樹林對著天空喊了幾聲。
結果沒有得到系統老爺的回應。
第二天晚上又喊幾聲。
還是沒有系統老爺回應。
幾天後他放棄了。
漸漸的,他開始接受並心安理得地享受他這種特殊能力。
這天。
蜀都皇宮中一如既往地傳出了陣陣十分魔性的笑聲。
因為鍾大寶跟劉禪講了《聊齋》里兩隻狐狸精給焦書生出對聯的故事。
當鍾大寶說到那幅對聯時,劉禪立即哈哈大笑。
直到上氣不接下氣時,劉禪道:「鍾愛卿啊!你是從哪裡聽來這些奇聞軼事的?」
鍾大寶恭敬道:「啟奏陛下,這個問題您問過了,外臣也答過了。」
劉禪點頭說道:「對,對,朕記得你曾說,這是你那柏杜姑姑教的,對嗎?」
「正是。」
鍾大寶添油加醋道:「外臣的這位柏杜姑姑,乃係外臣啟蒙恩師,天上地下無所不知的。」
劉禪見鍾大寶說得玄乎,立即問道:「那她現在何處?朕想見見她。」
鍾大寶聞之竊喜,知道機會轉瞬即逝,趁熱打鐵道:「陛下想見,外臣豈有拒絕之理,如今便可一見,煩請陛下移步,隨外臣出城一趟。」
「這個……鍾愛卿啊!此去不會太遠吧?朕力虛體弱,不耐顛簸……」
劉禪起身說著,心下卻還有些疑慮。
鍾大寶趕緊扶起劉禪的手臂邊走邊說道:「不遠不遠,再者外臣為陛下準備的馬車裡有四對伏兔,您知道的,祖龍陛下出巡的馬車也才止有兩對而已,日行千里都不會顛簸,不會讓您龍御殯天的……」
因為走得急,劉禪險些摔倒,起身時疑惑道:「欸?鍾愛卿,明明是朕要見,你怎麼比朕還急呢?」
鍾大寶見這老小子居然跟自己擺起了譜,遂將臉一板,「陛下,外臣這是為您的安危著想,您看這宮殿森森,可不知道哪個角落還藏著刺客,如今能去一處世外桃源小住幾日,如何不急?「
劉禪一聽哪還得了?
被攙扶的手臂頓時使上了力。
待將鍾大寶推開幾步,便朝著鍾大寶指明的方向小跑而去。
簡直比兔子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