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2章 制度為何下不去
「那我們換一個問法吧……」李維剛說道:「你們四葉草,當時是如何下定決心要引進ISO體系的?」
「四葉草的案例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我們是新起的爐灶,不存在打破瓶瓶罐罐的苦惱。」周至想了想說道:「不如我舉藍天陽光的例子來說吧,他們也是曾經的軍工企業,後來轉型成了太陽能,風能的清潔能源企業,在出口創匯的過程中遇到了西方技術質量要求,這才下定決心,走上了現代化的產品質量管理之路。」
「其實我們也不用過多地拘泥在是不是ISO,是不是現代化,要做好品質管理的邏輯很簡單,就是保證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完全做到符合技術要求,只要做到了這一點,最後得到的產品就不會出現大問題,對吧?」
「是的,不過道理說起來簡單,但是實施起來可就難了。」李維剛現在就很為難。
「我們先把成本問題放到一邊,暫時只談如何實現。」周至說道:「要將生產每一個環節做到符合技術要求,對於只負責一個環節的生產者而言,到底是不是難到了極致?」
「其實並不是,一個工序上出現廢品的可能,那是極低的,至少是低到可以讓管理者忍受的,不然這個人也不可能放他上崗是吧?」
「只做一次兩次沒什麼問題,可是要是做一千次,一萬次,那就必然出現失誤。」
「於是最原始的質量控制體系就誕生了。」周至道:「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大規模生產就開始實行三人負責制度,一些武器,城牆磚上,會有生產者,監督者,驗收者三個人的名字,以保證武器或者城磚在入庫之前,滿足品質要求,一旦出現問題,可以追責到每一個層級。」
「所以說從古到今,只要是進行品質把控,就必然會增加生產成本,比如秦國的武器生產系統,除了製造生產的人,還要增加監控團隊和驗收團隊,還要留下名字。」
「所以這件事情從古到今都只有一個解決的辦法,配置資源,理順流程,加強監督,壓實責任。」
「這是大的解題思路,其實古往今來都是如此,不管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辦法,亦或建國後我們從蘇聯引進的生產管理辦法,還是現在開始為大家熟知的ISO質量管理認證體系,其實都是從這四個方面來解決質量控制問題的。」
「他們存在的差異,其實只是因為隨著現代化生產越來越複雜,環節越來越多,流程越來越複雜,結構越來越立體,時間越來越精確,導致管理必須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科學,越來越重要。」
「而所謂的現代與傳統,新與舊,在管理的底層邏輯上與上古先秦並不存在太大的區別,惟一不同的就是管理的精細程度和管理工具的現代化。」
「而所謂的傳統企業改制困難,其實就是舊有的觀念和體制,在我們意圖實現精細、專業、科學、重要的管理工作的時候,遭遇到的阻力。」
「我們假設一下,一項工程一共涉及到三萬條工序,如果我們將每道工序會對整體產生影響的不合格率壓降到十萬分之一,看上去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對吧?」
「但是其實完全不能接受的。」周至說道:「因為按照這個標準,所有工序匯總迭加以後,最終工程質量出現問題的概率,將高達百分之三十。」
「這就是現代生產活動給質量管理帶來的新的挑戰,而我相信火箭從製造灌裝到發射,所需要的工序可能遠不止這個數。」
每道工序的不合格率壓降到十萬分之一,最終成品的不合格率依然高達百分之三十,這個數據讓所有人都能夠直觀地體會到了大型工程質量管理的艱難。
尤其是對於火箭發射這樣的工程來說,一次失敗就意味著可怕的後果。
「狠抓質量關。」李維剛苦笑道:「這話把嘴皮子都磨破了,制度也制定得越來越多,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制度越多越複雜,大家應付了事的可能性就越大,人浮於事,制度浮於人,增加的時間成本沒有辦法轉化成實效,這是最讓我們痛苦的問題。」
「李總你已經看到了問題的關鍵了。」周至說道:「藍天陽光集團在改制之前,面臨的也是相同的問題,制度制定了一大堆,但是真到落實的時候,卻落不到人上,甚至連最必要的監督都是一紙空文。」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是一種病,是病那就得治,立刻治,而不是積小病成大患。」周至說道:「而在舊體制下,很多本來屬於不正常的現象,卻變成了『約定俗成』,變成了『老規矩』,這無論如何都是不合適的。」
「制度壓實不下去,不外乎三個原因。」
「首先就是制度本身的問題,是否超過了制度執行者本身的能力?比如一個人每天需要八個小時才能完成自己當日的工作,現在還要讓他增加兩個小時編寫技術文檔,那麼這份技術文檔,毫無疑問將會流於形式。」
「其次就是監督的問題,要是這份技術文檔寫出來了,但是沒有任何的復檢機制,核對機制,評價機制,考核機制,寫得好的和寫得差的一個樣,寫得認真的和敷衍了事的一個樣,那麼這份技術文檔,毫無疑問還是會流於形式。」
「第三就是每一層制度參與者的態度問題,要是從上到下,所有人對這項制度都是牴觸的,反對的,那麼工作同樣推行不下去。」
「所以我認為要是知道了一項制度推行不下去,或者說流於形式,那麼我們就需要立即將之翻檢出來研究,找出它的問題到底發生在了哪個環節上,然後及時進行優化和整改,而不是拿一項新的制度去粗暴地覆蓋它。」
「要是覺得基地的制度已經多且嚴密了,只是存在人浮於事的問題,那就應該成立一個委員會,專門重申這些制度,聽取大家的合理化建議,採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將它落實到位。」
「我們在幫助藍天陽光集團引入ISO管理體系的過程中,曾經發現過一件很能夠說明問題的事件。」周至講道:「根據藍天陽光集團的《信息化機房管理制度》,機房所用的電源,必須是雙路輸入保障,機房必須匹配機房電氣化圖紙,必須定期巡檢,必須定期進行模擬應急演練。」
「然而當我們拿著這個制度在藍天陽光集團進行真正的模擬應急演練的時候,只斷掉一路電源,整個機房就全部斷電了。」
「幸好只是一次電源切換演練,之前機房的各種設備都事先關閉,數據都做好了備份,要不然遇到真斷電,搞不好就是一場技術事故。」(本章完)
「四葉草的案例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我們是新起的爐灶,不存在打破瓶瓶罐罐的苦惱。」周至想了想說道:「不如我舉藍天陽光的例子來說吧,他們也是曾經的軍工企業,後來轉型成了太陽能,風能的清潔能源企業,在出口創匯的過程中遇到了西方技術質量要求,這才下定決心,走上了現代化的產品質量管理之路。」
「其實我們也不用過多地拘泥在是不是ISO,是不是現代化,要做好品質管理的邏輯很簡單,就是保證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完全做到符合技術要求,只要做到了這一點,最後得到的產品就不會出現大問題,對吧?」
「是的,不過道理說起來簡單,但是實施起來可就難了。」李維剛現在就很為難。
「我們先把成本問題放到一邊,暫時只談如何實現。」周至說道:「要將生產每一個環節做到符合技術要求,對於只負責一個環節的生產者而言,到底是不是難到了極致?」
「其實並不是,一個工序上出現廢品的可能,那是極低的,至少是低到可以讓管理者忍受的,不然這個人也不可能放他上崗是吧?」
「只做一次兩次沒什麼問題,可是要是做一千次,一萬次,那就必然出現失誤。」
「於是最原始的質量控制體系就誕生了。」周至道:「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大規模生產就開始實行三人負責制度,一些武器,城牆磚上,會有生產者,監督者,驗收者三個人的名字,以保證武器或者城磚在入庫之前,滿足品質要求,一旦出現問題,可以追責到每一個層級。」
「所以說從古到今,只要是進行品質把控,就必然會增加生產成本,比如秦國的武器生產系統,除了製造生產的人,還要增加監控團隊和驗收團隊,還要留下名字。」
「所以這件事情從古到今都只有一個解決的辦法,配置資源,理順流程,加強監督,壓實責任。」
「這是大的解題思路,其實古往今來都是如此,不管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辦法,亦或建國後我們從蘇聯引進的生產管理辦法,還是現在開始為大家熟知的ISO質量管理認證體系,其實都是從這四個方面來解決質量控制問題的。」
「他們存在的差異,其實只是因為隨著現代化生產越來越複雜,環節越來越多,流程越來越複雜,結構越來越立體,時間越來越精確,導致管理必須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科學,越來越重要。」
「而所謂的現代與傳統,新與舊,在管理的底層邏輯上與上古先秦並不存在太大的區別,惟一不同的就是管理的精細程度和管理工具的現代化。」
「而所謂的傳統企業改制困難,其實就是舊有的觀念和體制,在我們意圖實現精細、專業、科學、重要的管理工作的時候,遭遇到的阻力。」
「我們假設一下,一項工程一共涉及到三萬條工序,如果我們將每道工序會對整體產生影響的不合格率壓降到十萬分之一,看上去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對吧?」
「但是其實完全不能接受的。」周至說道:「因為按照這個標準,所有工序匯總迭加以後,最終工程質量出現問題的概率,將高達百分之三十。」
「這就是現代生產活動給質量管理帶來的新的挑戰,而我相信火箭從製造灌裝到發射,所需要的工序可能遠不止這個數。」
每道工序的不合格率壓降到十萬分之一,最終成品的不合格率依然高達百分之三十,這個數據讓所有人都能夠直觀地體會到了大型工程質量管理的艱難。
尤其是對於火箭發射這樣的工程來說,一次失敗就意味著可怕的後果。
「狠抓質量關。」李維剛苦笑道:「這話把嘴皮子都磨破了,制度也制定得越來越多,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制度越多越複雜,大家應付了事的可能性就越大,人浮於事,制度浮於人,增加的時間成本沒有辦法轉化成實效,這是最讓我們痛苦的問題。」
「李總你已經看到了問題的關鍵了。」周至說道:「藍天陽光集團在改制之前,面臨的也是相同的問題,制度制定了一大堆,但是真到落實的時候,卻落不到人上,甚至連最必要的監督都是一紙空文。」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是一種病,是病那就得治,立刻治,而不是積小病成大患。」周至說道:「而在舊體制下,很多本來屬於不正常的現象,卻變成了『約定俗成』,變成了『老規矩』,這無論如何都是不合適的。」
「制度壓實不下去,不外乎三個原因。」
「首先就是制度本身的問題,是否超過了制度執行者本身的能力?比如一個人每天需要八個小時才能完成自己當日的工作,現在還要讓他增加兩個小時編寫技術文檔,那麼這份技術文檔,毫無疑問將會流於形式。」
「其次就是監督的問題,要是這份技術文檔寫出來了,但是沒有任何的復檢機制,核對機制,評價機制,考核機制,寫得好的和寫得差的一個樣,寫得認真的和敷衍了事的一個樣,那麼這份技術文檔,毫無疑問還是會流於形式。」
「第三就是每一層制度參與者的態度問題,要是從上到下,所有人對這項制度都是牴觸的,反對的,那麼工作同樣推行不下去。」
「所以我認為要是知道了一項制度推行不下去,或者說流於形式,那麼我們就需要立即將之翻檢出來研究,找出它的問題到底發生在了哪個環節上,然後及時進行優化和整改,而不是拿一項新的制度去粗暴地覆蓋它。」
「要是覺得基地的制度已經多且嚴密了,只是存在人浮於事的問題,那就應該成立一個委員會,專門重申這些制度,聽取大家的合理化建議,採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將它落實到位。」
「我們在幫助藍天陽光集團引入ISO管理體系的過程中,曾經發現過一件很能夠說明問題的事件。」周至講道:「根據藍天陽光集團的《信息化機房管理制度》,機房所用的電源,必須是雙路輸入保障,機房必須匹配機房電氣化圖紙,必須定期巡檢,必須定期進行模擬應急演練。」
「然而當我們拿著這個制度在藍天陽光集團進行真正的模擬應急演練的時候,只斷掉一路電源,整個機房就全部斷電了。」
「幸好只是一次電源切換演練,之前機房的各種設備都事先關閉,數據都做好了備份,要不然遇到真斷電,搞不好就是一場技術事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