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建文帝為何敗於朱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老皇帝傷心落淚,朱高爔免不得要好言安慰一番,隨侍御前,承擔些文秘的工作。

  「你爹雖有三衛王府護衛,但也僅夠自保,朝廷兵力布置,犬牙交錯,相互呼應。一旦藩王起兵,朝廷調集天下兵馬征討,你爹如何能夠抵擋?」,老皇帝忽而放下筆,滿是疑惑地問道。

  沒想到老皇帝突然提起這茬,朱高爔毫無準備,只能憑印象作答,「或許建文帝認為,朝廷以大制小、以強制弱,必勝無疑,因而有些掉以輕心」。

  「你爹都起兵了,他就算再自信,總得派兵打吧?」老皇帝顯然不滿意這樣含糊其辭地回答。

  「父王快速控制了北平及周邊地區,消息傳到京師後,確實朝野惶恐,不過,當時建文帝正忙於跟方孝孺商議復古改制之事,將削藩事宜全權交給了黃子澄、齊泰處理。」

  「都火燒屁股了,他還在復古?!」老皇帝一著急便暴露了自己的語言習慣。

  「建文帝仿照《周禮》,對官名、宮名、殿名進行多次更改,還都算恢復井田制」,朱高爔邊察言觀色,邊謹慎斟酌措辭,「父王七月初五起兵,七月十六攻陷懷來,直到七月二十四十九叔奔還京師,建文帝才召集群臣,商量對策。

  此時,父王的上書也已送抵京師,在長達近二十天的時間裡,不可能對起兵之事毫不知情,卻始終沒採取對策。

  或許,建文帝忙於對周朝官製法度的探討,而無暇分心;

  也或許,建文帝認為,北平不過是一隅之地,朝廷盡有天下之師,勝券在握,因而沒放在心上,而是把出兵任命將領等軍機要事,統統交給黃子澄、齊泰負責。

  建文帝喜歡詩文翰墨,沉溺於哪些文字所描述的美好想像中,不願面對現實,或許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有些口乾舌燥,朱高爔端起杯連喝了幾口牛奶,潤潤喉嚨。

  「咱看他是自信得過頭了,愚蠢!」老皇帝拍著桌子,怒氣衝天,「老四要是個隨意捏的軟柿子,如何抵禦外敵?連自己的親叔叔有多大本事,都不清楚,還在那兒痴人說夢地削藩,一廂情願!」

  老皇帝的火氣已然鼎沸,朱高爔無需再添柴加薪,輕靠著炕沿休息。

  「累了就坐下,咱又沒罰你」,老皇帝心疼地責怪道。

  朱高爔感激而討好地笑了笑,坐到老皇帝的對面,提起茶壺,將茶杯注滿水,推過去,「爺爺,喝點兒熱茶吧。」

  老皇帝迎著熱氣輕抿了一口,接著問道:「除了輕敵,建文帝還犯了哪些致命錯誤?」

  「建文帝派出的第一位北征主將是長興侯耿炳文」,朱高爔簡短地回答。

  耿炳文比朱元璋小六歲,因長期鎮守地處太湖口的長興而被封為長興侯。

  長興乃江浙門戶,是張士誠心心念念的必爭之地。

  十年間,張士誠曾多次派兵來奪,耿炳文不慌不忙,以少勝多,每次都成功擊退來犯之師,戰無不勝,立下汗馬功勞。

  後來,耿炳文又率領部眾跟著討伐張士誠,奪取湖州,攻克平江路,積功升職為大都督府指揮僉事,緊接著又在明軍北伐、西征過程中,屢立戰功。

  綜合以上履歷,可以看出,耿炳文守城頗有章法,能獨擋一面,而主動進攻方面,則並非其所長,大多是聽從大將軍徐達的調遣指揮。

  聽聞耿炳文統兵北征,朱棣率軍主動出擊,先在中秋之夜奪下雄縣縣城,繼而在月漾橋設伏,擊潰援軍,隨即迫降莫州,在一天之內,消滅耿炳文的近三萬先鋒兵力。

  耿炳文以用兵審慎著稱,朱棣隨後利用降卒,先聲後實,促使在滹沱河兩岸紮營的耿炳文合兵防禦。

  朱棣帶領燕兵精銳晝夜不停,縱馬疾馳,進抵真定,趁其南岸兵力北渡、防守出現漏洞,率兵突襲,猛衝猛打,勢如猛虎。

  耿炳文倉促應戰,陣形一度紊亂,燕兵趁機如狂風般衝擊,透陣而過。

  燕兵攻勢兇猛,耿炳文指揮部眾且戰且退,退入城中,緊閉城門,勒兵不戰,打算據城堅守,以發揮所長。

  朱棣圍城攻打,三日不克,一籌莫展。

  曠日攻城,毫無進展,堅持下去,徒耗士氣,實非上策,朱棣只得先帶兵返回北平休整。

  燕兵主動撤圍,說明耿炳文的防守策略基本上成功可行,若是讓耿炳文像顆定子一樣釘牢在真定,擋住朱棣的南下之路,以守為攻,單憑曠日持久的消耗,燕王都得敗下陣來,不失為朝廷取勝的良策。


  但建文帝及其團隊卻不這麼認為,黃子澄、齊泰認為北征速戰速決,耿炳文初戰失利,應承擔主要責任,於是決定臨陣換將。

  真定之戰勝負未定,建文帝急於取勝,換下身經百戰的耿炳文,聽從黃子澄、齊泰的建議,令曹國公李景隆取而代之。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不假,但他真地沒繼承他爹打仗的本事。

  而建文帝卻看不出李景隆只會紙上談兵,決不能倚重,他為李景隆舉行了隆重的出征儀式,並且充分放權,准他「一切便宜行事」。

  建文帝如此大張旗鼓地派李景隆出征,張揚而高調,實際效果卻極其有限,燕王不是嚇大的,京師的陣仗搞得再大,也得在戰場上見分曉,唯一的用處可能在於,為自己壯膽。

  朱棣聞訊,毫不客氣地將李景隆稱為「膏粱豎子」,從容向諸將分析其「寡謀驕橫,不知用兵」的五大敗征。

  「李景隆怎麼會是老四的對手?」老皇帝聽到這兒,心情複雜地說道。

  兒子有本事,他身為父親,理應驕傲。

  可是,聽聞子孫骨肉相殘,老皇帝的心情無比沉重,不由得長嘆一聲,還不如從一開始,便讓老四繼承皇位,免得橫生戰端。

  「爔兒,若是讓你繼位,你可有辦法安撫你爹,不讓他起兵?」老皇帝看著大孫子,認真地問道。

  「父王靖難,實屬無奈,並非為了爭奪皇位,若非建文帝百般逼迫,父王一忍再忍,退無可退,怎會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起兵?孫兒心疼父王,定然不會將父王逼入絕境,爺爺盡可放心」,朱高爔從父子親情的角度論述道。

  「若是你爹執迷不悟,非要爭奪皇位呢?」老皇帝一臉正色地逼問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