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交互式體驗(上)
如果按照目前的商業模式繼續走的話,我總逃不掉自己被剝削的感覺。
無論是線上的線下的,品牌還是體驗的。以服裝,外賣,房價,車輛的衣食住行為例。不過在這之前,大概需要先討論討論馬克思所說的剩餘價值。
大概是說,在工業革命之後,人們的生存方式從自給自足式到負責單子分工,貨幣的價值被無限量的擴大,交換本身也有了社會價值。
最掙錢的是資本本身,最能體現交換的大概是市場,所以資本家的唯市場論越來越有市場。但從這一過程來說的話,單一工種的存在價值很好,價格再低一些是再好不過的。特別是沒有技術含量的重複勞動,最容易被壓榨的也是這些人,因為資方處於買方市場,而沒有技術含量的重複勞動門檻低,數量大,被壓價也就再所難免。所以國外有勞動保護組織,很有必要性的組織,雖然本質上來講沒什麼用。
因為人力需要打贏的從來都不是資本,而是資本家而已。
資本本身並不存在壓榨能力,運營它的人才行。剩餘價值,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剩餘價值是指在剝削制度下,被統治階級剝削的,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報酬之間的差額,即「由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占有的勞動」。
這個理論不放在社會學中是有些艱澀,放在生活中,大概可以這麼表示。
一塊手錶220,材料50,人工費20,機器廠房等成本50,賣出去一塊,利潤100塊。當然實際上沒道理這麼低,特別是品牌商品。
按照馬克思的原有剩餘價值來講的話,是資方壓榨勞動者的,但放在現代企業這裡,合同簽個明明白白,一塊人工費就是20,不拖欠不打折,已經很良心了。
但這一百塊的利潤是資方掙走了的,羊毛還是從消費者身上扒下來的。
因為社會分工,社會階段,文明發展等各方面歷史因素。我能不能說讓資方或者稱為生產方、企業沒有這個利潤,畢竟這個利潤在這一社會階段是它應得的。
應得在哪裡?沒有這個企業,個人進行的話,一部分人搞不定,搞定的一部分也超過了220這個賣價。在社會資源的再分配中,除了本身搞出來低於這個賣價的人,其他人都收益了,且對資源的利用率更好,更便於管理,這就是屬於社會階段中的大多數受益。
但有一個矛盾在日益突顯,那就是全民素質的提升和企業素質的不提升。我們不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部分社會性知識的獲取並沒有被壟斷,我們不搞什麼快樂教育,老師大都是神聖而負責任的。但我們的全民素質不斷提升的時候,企業素質不僅沒跟著提升,有些還在下降,那就過分了。
先從服裝開始,前一陣在婚紗店看到新娘要穿的秀禾。那叫一個不好看,畢竟已經這麼多年了,不能再把閃片當做高級感了。市場也果不其然,瞅了半天看上眼一件,沒貨,據服務人員稱這叫做手繡,純手工製作,買的話一件大概三萬,網上搜一搜,已經賣到明年十一月份了。這就讓人不得不感慨了,我們的收入水平根本就沒跟上審美的發展。果然消費者眼睛都不是瞎的,還是看得出好壞的。但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我有一句mmp不知當講不當講。至於普通衣物,我覺得自己一直在交智商稅啊。不是奢侈品的話,在我這品牌拼的就是物美價廉,但如果我感覺不到物美價廉,那除了我太窮,大概就只能怪企業太貪心了。
再說吃,民以食為天,人以食為天。過去的人家,一般是一天兩頓,現在富裕了是三頓,因為懶或者別的原因,又只吃兩頓。兩頓吃什麼,吃哪家?大概是不在家的人會時常煩惱的問題。外賣質量且不提,只說說包子,以土豆包為例。就是除了豆沙包,牛肉粉絲包,韭菜雞蛋包,茄子豆角包等的夾著土豆的口味包,話說榨菜包也不錯。地鐵站口的品牌土豆包一個是1.5元,離它一里地的某小區內包子店是1元,流動的攤販是0.5元。個頭嘛,從小往大排列。味道上,小區內包子店不錯,其他一般。銷量上的話,大概是從大到小排。在這方圓一里地的包子買賣上,在某種程度上還是體現了當前市場的複雜性。這個倒不至於說是規範還是不規範,物價局在市場經濟中沒有那麼大的體量來作規範,或者物價局本身已經成為了昨日黃花?總之是沒起到什麼用就是了。人們對待三家店的差別目前來講也是比較明顯的,地鐵口、街邊的包子店早上總是排著隊,人幾乎都是早起上班的路人,小區內的主要是小區居民和附近小區居民,有專程來買的,比如我,因為窮。流動商販的白天基本上沒什麼生意,相反原本應該當做早餐吃的東西在晚上賣的比較火熱,大概是來溜達來覓食來購物的人順便買的。關於市場的複雜性沒什麼好說的,消息就是金錢。至於食品安全,小六湯包和路邊的小店一樣通過了食品衛生安全檢查的話,似乎並沒有因為是品牌而做的零事故,對於他們,我的寬鬆度是一樣的,你賣你的東西,我買我的東西,但我並不想因為你自稱是品牌而為這類消費買單。
再說住的話這個話題就太辛酸了,就不說買了,說說租,因為沒有租過品牌長租房好像沒什麼好講的,不過中介還是接觸過的,通過中介聯繫房東,然後跟房東談,中介費的收取是一月房費的一半,按這個套路來講的話,房東是比較放心的,租價越高,房東收益越大,同樣中介賺的也越多,從這一個套路就忍不住想要鄙視中介市場,想想也是,如果不薅你羊毛,中介哪來那麼多呢。
無論是線上的線下的,品牌還是體驗的。以服裝,外賣,房價,車輛的衣食住行為例。不過在這之前,大概需要先討論討論馬克思所說的剩餘價值。
大概是說,在工業革命之後,人們的生存方式從自給自足式到負責單子分工,貨幣的價值被無限量的擴大,交換本身也有了社會價值。
最掙錢的是資本本身,最能體現交換的大概是市場,所以資本家的唯市場論越來越有市場。但從這一過程來說的話,單一工種的存在價值很好,價格再低一些是再好不過的。特別是沒有技術含量的重複勞動,最容易被壓榨的也是這些人,因為資方處於買方市場,而沒有技術含量的重複勞動門檻低,數量大,被壓價也就再所難免。所以國外有勞動保護組織,很有必要性的組織,雖然本質上來講沒什麼用。
因為人力需要打贏的從來都不是資本,而是資本家而已。
資本本身並不存在壓榨能力,運營它的人才行。剩餘價值,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剩餘價值是指在剝削制度下,被統治階級剝削的,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報酬之間的差額,即「由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占有的勞動」。
這個理論不放在社會學中是有些艱澀,放在生活中,大概可以這麼表示。
一塊手錶220,材料50,人工費20,機器廠房等成本50,賣出去一塊,利潤100塊。當然實際上沒道理這麼低,特別是品牌商品。
按照馬克思的原有剩餘價值來講的話,是資方壓榨勞動者的,但放在現代企業這裡,合同簽個明明白白,一塊人工費就是20,不拖欠不打折,已經很良心了。
但這一百塊的利潤是資方掙走了的,羊毛還是從消費者身上扒下來的。
因為社會分工,社會階段,文明發展等各方面歷史因素。我能不能說讓資方或者稱為生產方、企業沒有這個利潤,畢竟這個利潤在這一社會階段是它應得的。
應得在哪裡?沒有這個企業,個人進行的話,一部分人搞不定,搞定的一部分也超過了220這個賣價。在社會資源的再分配中,除了本身搞出來低於這個賣價的人,其他人都收益了,且對資源的利用率更好,更便於管理,這就是屬於社會階段中的大多數受益。
但有一個矛盾在日益突顯,那就是全民素質的提升和企業素質的不提升。我們不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部分社會性知識的獲取並沒有被壟斷,我們不搞什麼快樂教育,老師大都是神聖而負責任的。但我們的全民素質不斷提升的時候,企業素質不僅沒跟著提升,有些還在下降,那就過分了。
先從服裝開始,前一陣在婚紗店看到新娘要穿的秀禾。那叫一個不好看,畢竟已經這麼多年了,不能再把閃片當做高級感了。市場也果不其然,瞅了半天看上眼一件,沒貨,據服務人員稱這叫做手繡,純手工製作,買的話一件大概三萬,網上搜一搜,已經賣到明年十一月份了。這就讓人不得不感慨了,我們的收入水平根本就沒跟上審美的發展。果然消費者眼睛都不是瞎的,還是看得出好壞的。但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我有一句mmp不知當講不當講。至於普通衣物,我覺得自己一直在交智商稅啊。不是奢侈品的話,在我這品牌拼的就是物美價廉,但如果我感覺不到物美價廉,那除了我太窮,大概就只能怪企業太貪心了。
再說吃,民以食為天,人以食為天。過去的人家,一般是一天兩頓,現在富裕了是三頓,因為懶或者別的原因,又只吃兩頓。兩頓吃什麼,吃哪家?大概是不在家的人會時常煩惱的問題。外賣質量且不提,只說說包子,以土豆包為例。就是除了豆沙包,牛肉粉絲包,韭菜雞蛋包,茄子豆角包等的夾著土豆的口味包,話說榨菜包也不錯。地鐵站口的品牌土豆包一個是1.5元,離它一里地的某小區內包子店是1元,流動的攤販是0.5元。個頭嘛,從小往大排列。味道上,小區內包子店不錯,其他一般。銷量上的話,大概是從大到小排。在這方圓一里地的包子買賣上,在某種程度上還是體現了當前市場的複雜性。這個倒不至於說是規範還是不規範,物價局在市場經濟中沒有那麼大的體量來作規範,或者物價局本身已經成為了昨日黃花?總之是沒起到什麼用就是了。人們對待三家店的差別目前來講也是比較明顯的,地鐵口、街邊的包子店早上總是排著隊,人幾乎都是早起上班的路人,小區內的主要是小區居民和附近小區居民,有專程來買的,比如我,因為窮。流動商販的白天基本上沒什麼生意,相反原本應該當做早餐吃的東西在晚上賣的比較火熱,大概是來溜達來覓食來購物的人順便買的。關於市場的複雜性沒什麼好說的,消息就是金錢。至於食品安全,小六湯包和路邊的小店一樣通過了食品衛生安全檢查的話,似乎並沒有因為是品牌而做的零事故,對於他們,我的寬鬆度是一樣的,你賣你的東西,我買我的東西,但我並不想因為你自稱是品牌而為這類消費買單。
再說住的話這個話題就太辛酸了,就不說買了,說說租,因為沒有租過品牌長租房好像沒什麼好講的,不過中介還是接觸過的,通過中介聯繫房東,然後跟房東談,中介費的收取是一月房費的一半,按這個套路來講的話,房東是比較放心的,租價越高,房東收益越大,同樣中介賺的也越多,從這一個套路就忍不住想要鄙視中介市場,想想也是,如果不薅你羊毛,中介哪來那麼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