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抵達遼東
只不過打死日軍元帥宇喜多秀家都不會想到,此戰日軍所有部隊的戰力與兵力分配。
都詳細記在了楊可棟隨身攜帶的作戰手冊上,作為穿越而來的人。
他在兩年前就開始著手準備韓戰了,這兩年的時間裡楊可棟一刻都不敢耽誤。
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研究對日作戰的方略,以及該如何在戰損最小的情況下吃掉日軍的主力!
從播州到朝鮮邊境將近三千多里,按照如今行軍的速度,起碼能長途跋涉百日才可能到達朝鮮。
大軍八月中旬開拔,等楊可棟大軍趕到中朝邊境之時,明軍副總兵祖承訓已經先敗了一陣。
折了祖承訓手下的游擊、千總戴朝弁,史儒,張國忠等人,而祖承訓則是帶著幾個人僥倖逃了出來,如同驚弓之鳥。
一日之內就退到清川江和大定江,進駐博川郡的控江亭,清點戰損,經此一戰,明軍損失戰馬千匹,三百人陣亡。
朝鮮戰局陷入僵局,而此刻埋頭趕路的楊可棟部可不管這些。
作為播州野地的土司兵,石星壓根就沒有把這支部隊放在心上。
好在有兵部的文書在手,數月以來並沒有受到刁難,一路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了邊境。
與此同時,萬曆二十年八月。
明神宗朱翊鈞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宋應昌經略朝鮮、薊遼、山東、保定等處防海御倭軍務。
等到九月中旬名將李如松平定寧夏之亂後,振奮至極的萬曆皇帝朱翊鈞甚至親自來到皇極門,親自主持寧夏大捷慶典和獻俘儀式。
並祭告郊廟和布告天下,李如松也因軍功進封左都督,世蔭錦衣同知。
其威望開始逐步追上他的父親李成梁,在大明朝中無人可以比擬。
十月十七日,又封李如松為提督,轄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充防海御倭總兵官。
如此一來,朝鮮戰局正式開啟了布置階段,而宋應昌與李如松,一位是經略,一位是提督,這一文一武,本是相得益彰。
宋應昌是兵部的官員,論品級位階自然比李如松這一介武夫高出一大截。
況且自大明開國以來,文官統兵,總管軍務,這是傳統,文官的地位本就比武官高,也就是說宋應昌是李如松的頂頭上司。
可李如松根本就不吃這一套,李如松是什麼人,大明浪戰開創人,出了名的驕橫自負,桀驁不馴。
如今又挾寧夏大勝之威,儼然一個崛起的將星,正是志得意滿之際,怎會把宋應昌這樣一介文官放在眼裡。
而這邊宋應昌剛到任,便著手對薊遼戰備進行了一番整頓,他的辦事原則很明確,即「固己然後救人,由近漸以及遠」。
因此他離開京城到達三河後,多次向有關將領、官吏寫信,傳達指令,令其作好戰爭準備。
尤其要求沿海處所對地理形勢、兵力配備、士兵待遇、所用錢糧、武器裝備、哨探設施、稽查獎懲等進行全面檢查和整頓。
對薊遼等地戰備的整頓約半個月之後,宋應昌便著手赴朝準備。
十一月中旬出關前往遼陽,在他嘔心瀝血的努力下,入朝作戰的準備事宜進行得頗為順利,等到十一月底,便已大致準備就緒。
就在宋應昌整備軍務之時,長途跋涉數月的楊可棟部終於抵達了遼陽,按照慣例,即便他是土司,如今也需要受宋應昌節制。
十一月的遼東已經十分寒冷,好在大軍開拔前楊可棟已備好了棉衣。
行至鎮北關之時已經命令部卒全部換上棉衣,同時沿途將火炮火器等全部藏於車中。
常言道財不露白,楊可棟並非是為了保存實力,相反他是只是不想去做炮灰。
李如松的性子如何他不清楚,道聽途說而來的話雖沒有可信度。
但不管是歷史當中的李如松,還是這數月中聽來的流言。
無一不在告訴楊可棟,這顆大明朝最亮眼的將星,並不是易於相處之人!
因此作為不受關注的土司兵,楊可棟決定低調行事,君子當有龍蛇之變,蟄伏一下等待時機才是上策。
天氣愈發的寒冷,儘管如今是白日,可刺骨的寒風仍舊讓楊可棟打了個寒顫。
甚至經過數月的奔波,胯下戰馬都瘦了一大圈,好在遠處已經依稀可以見到遼陽城的輪廓了。
就在楊可棟強忍著寒風往前頂的時候,身後忽然傳來一道疾馳的勒馬聲。
「吁……」
楊可棟抬頭看去,只見一匹黑色戰馬停在了他的身邊,上面的人正是騎兵左營主將陸光廷。
「副宣慰使大人,前面不遠處便是遼陽城,我們就這樣進城?當真一人不帶?」
「那是自然,宣慰司報上去的土兵只有5000人,剩下的到時候問起來便說是輔兵就是了,難道非要讓那群人忌憚咱們麼。」
原來是為楊可棟先前下的軍令來的,早在前日楊可棟便下令將12000士卒駐紮在清河前。
只帶了二十多騎只身前往遼陽城,算算日子再有幾天李如松也該到了。
楊可棟可不想如此快的暴露自己的底牌,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他不傻,炮灰的事可不想干,大不了被人嘲諷兩句罷了,只要不損兵折將,日後才能有起勢的機會。
聽完楊可棟的話,陸光廷並沒有多說什麼,經過這兩年的朝夕相處。
對自家這位副宣慰使大人,他早就打心眼裡敬佩,之所以問一句也不過是為了確認一下罷了。
既然楊可棟如此堅決,陸光廷當然是無條件的遵從。
「末將明白了,大概還有一個時辰,便可抵達遼陽城了。」
陸光廷的語氣頗為唏噓,餐風飲露數月,終於是到了地方。
楊可棟此時也跟著抬起頭眺望遠處巍峨高聳的城牆,口中喃喃說道:
「是啊,終於到了……」
遼陽城總轄遼東二十五衛,乃是明朝在東北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規模和人口都是冠絕遼東,甚至號稱遼東第一堅城。
都說聞名不如見面,今日打眼望去,果然是名不虛傳!
都詳細記在了楊可棟隨身攜帶的作戰手冊上,作為穿越而來的人。
他在兩年前就開始著手準備韓戰了,這兩年的時間裡楊可棟一刻都不敢耽誤。
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研究對日作戰的方略,以及該如何在戰損最小的情況下吃掉日軍的主力!
從播州到朝鮮邊境將近三千多里,按照如今行軍的速度,起碼能長途跋涉百日才可能到達朝鮮。
大軍八月中旬開拔,等楊可棟大軍趕到中朝邊境之時,明軍副總兵祖承訓已經先敗了一陣。
折了祖承訓手下的游擊、千總戴朝弁,史儒,張國忠等人,而祖承訓則是帶著幾個人僥倖逃了出來,如同驚弓之鳥。
一日之內就退到清川江和大定江,進駐博川郡的控江亭,清點戰損,經此一戰,明軍損失戰馬千匹,三百人陣亡。
朝鮮戰局陷入僵局,而此刻埋頭趕路的楊可棟部可不管這些。
作為播州野地的土司兵,石星壓根就沒有把這支部隊放在心上。
好在有兵部的文書在手,數月以來並沒有受到刁難,一路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了邊境。
與此同時,萬曆二十年八月。
明神宗朱翊鈞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宋應昌經略朝鮮、薊遼、山東、保定等處防海御倭軍務。
等到九月中旬名將李如松平定寧夏之亂後,振奮至極的萬曆皇帝朱翊鈞甚至親自來到皇極門,親自主持寧夏大捷慶典和獻俘儀式。
並祭告郊廟和布告天下,李如松也因軍功進封左都督,世蔭錦衣同知。
其威望開始逐步追上他的父親李成梁,在大明朝中無人可以比擬。
十月十七日,又封李如松為提督,轄薊、遼、保定、山東軍務,充防海御倭總兵官。
如此一來,朝鮮戰局正式開啟了布置階段,而宋應昌與李如松,一位是經略,一位是提督,這一文一武,本是相得益彰。
宋應昌是兵部的官員,論品級位階自然比李如松這一介武夫高出一大截。
況且自大明開國以來,文官統兵,總管軍務,這是傳統,文官的地位本就比武官高,也就是說宋應昌是李如松的頂頭上司。
可李如松根本就不吃這一套,李如松是什麼人,大明浪戰開創人,出了名的驕橫自負,桀驁不馴。
如今又挾寧夏大勝之威,儼然一個崛起的將星,正是志得意滿之際,怎會把宋應昌這樣一介文官放在眼裡。
而這邊宋應昌剛到任,便著手對薊遼戰備進行了一番整頓,他的辦事原則很明確,即「固己然後救人,由近漸以及遠」。
因此他離開京城到達三河後,多次向有關將領、官吏寫信,傳達指令,令其作好戰爭準備。
尤其要求沿海處所對地理形勢、兵力配備、士兵待遇、所用錢糧、武器裝備、哨探設施、稽查獎懲等進行全面檢查和整頓。
對薊遼等地戰備的整頓約半個月之後,宋應昌便著手赴朝準備。
十一月中旬出關前往遼陽,在他嘔心瀝血的努力下,入朝作戰的準備事宜進行得頗為順利,等到十一月底,便已大致準備就緒。
就在宋應昌整備軍務之時,長途跋涉數月的楊可棟部終於抵達了遼陽,按照慣例,即便他是土司,如今也需要受宋應昌節制。
十一月的遼東已經十分寒冷,好在大軍開拔前楊可棟已備好了棉衣。
行至鎮北關之時已經命令部卒全部換上棉衣,同時沿途將火炮火器等全部藏於車中。
常言道財不露白,楊可棟並非是為了保存實力,相反他是只是不想去做炮灰。
李如松的性子如何他不清楚,道聽途說而來的話雖沒有可信度。
但不管是歷史當中的李如松,還是這數月中聽來的流言。
無一不在告訴楊可棟,這顆大明朝最亮眼的將星,並不是易於相處之人!
因此作為不受關注的土司兵,楊可棟決定低調行事,君子當有龍蛇之變,蟄伏一下等待時機才是上策。
天氣愈發的寒冷,儘管如今是白日,可刺骨的寒風仍舊讓楊可棟打了個寒顫。
甚至經過數月的奔波,胯下戰馬都瘦了一大圈,好在遠處已經依稀可以見到遼陽城的輪廓了。
就在楊可棟強忍著寒風往前頂的時候,身後忽然傳來一道疾馳的勒馬聲。
「吁……」
楊可棟抬頭看去,只見一匹黑色戰馬停在了他的身邊,上面的人正是騎兵左營主將陸光廷。
「副宣慰使大人,前面不遠處便是遼陽城,我們就這樣進城?當真一人不帶?」
「那是自然,宣慰司報上去的土兵只有5000人,剩下的到時候問起來便說是輔兵就是了,難道非要讓那群人忌憚咱們麼。」
原來是為楊可棟先前下的軍令來的,早在前日楊可棟便下令將12000士卒駐紮在清河前。
只帶了二十多騎只身前往遼陽城,算算日子再有幾天李如松也該到了。
楊可棟可不想如此快的暴露自己的底牌,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他不傻,炮灰的事可不想干,大不了被人嘲諷兩句罷了,只要不損兵折將,日後才能有起勢的機會。
聽完楊可棟的話,陸光廷並沒有多說什麼,經過這兩年的朝夕相處。
對自家這位副宣慰使大人,他早就打心眼裡敬佩,之所以問一句也不過是為了確認一下罷了。
既然楊可棟如此堅決,陸光廷當然是無條件的遵從。
「末將明白了,大概還有一個時辰,便可抵達遼陽城了。」
陸光廷的語氣頗為唏噓,餐風飲露數月,終於是到了地方。
楊可棟此時也跟著抬起頭眺望遠處巍峨高聳的城牆,口中喃喃說道:
「是啊,終於到了……」
遼陽城總轄遼東二十五衛,乃是明朝在東北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規模和人口都是冠絕遼東,甚至號稱遼東第一堅城。
都說聞名不如見面,今日打眼望去,果然是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