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三勸
「在何處?」
張武好奇為何自家大兄對一階下囚如此看重,那人也不過比自己大兩三歲。
但他還是按下心中疑惑,回答道:「馬上到北門了。」
「去將那人……」陳烈說了半句,然後又轉道:「算了,我親自去!」
說罷,便抬腿往城下而去。
來到北門,一輛馬車也剛好至。
陳烈不知為何心中突然升起一股忐忑,他深呼一口氣,上前行禮道:「老夫人一路辛苦,某實在慚愧。」
「敢問這位將軍,我兒何在?」從馬車上下來一個年近四旬的婦人,兩鬢生滿了白髮,面容有些憔悴。
從聲音中能聽出多少帶著些焦急,但其還是保持著應有的禮數。
「老夫人放心,太史君性命無虞,被安排在一宅院住著。」陳烈言辭恭敬,然後繼續說道:「某這就帶老夫人前去。」
前往子城的路上,那婦人問駕車的軍士:「敢問足下,前面引路這位年輕將軍是何人?」
「老夫人,那可不是什麼將軍,而是我們虎帥!」那軍士聞此問,頓時一臉驕傲,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虎帥平素就這打扮,和我們穿得一樣,吃的也一樣,有時還和我們一起幹活……」
在那婦人若有所思間,車架在一處宅院前停住了。
……
院內一青年壯漢正練習著箭術,這段時日,他心情極為不順。
當日郡兵敗退,他主動斷後,奈何己方士卒實在不給力,自己最後也被圍被俘虜。
本來他是想引刀就戮,以免受賊俘之辱。但就在他拔之時,對面一個中年將領突然喊道:「壯士一身本事,甘願就此以葬地下?」
是的,他不甘,他猶豫了。
他被俘後被帶到一個年輕將領前,那人問了他姓名和是否願降,他自是不願。
豈可降賊!
就在他以為會被推出去斬首時,結果被安排到了一處宅院,同時還送來了許多衣食器物。
甚至,只要不出院門,在裡面隨意自由。
如此禮遇,平生僅見。
奈何是賊!而且自己母親還在縣中。
「唉……」他收起弓、箭,悠悠一嘆。
就在這時,院門開了,他以為又是那賊子來勸降自己,於是他看都不看,一揮手,大聲道:「爾不必再費苦心。」
說完,他腳步不停,正往裡走,卻聽見了一個他魂牽夢繞的聲音:「子義!」
他猛然回頭,看著那熟悉的身影,眼角突然濕潤,聲音不住的顫抖:「母親!」
太史慈快步迎了上去,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兒不孝,連累了母親。」
「子義沒事就好。」慈母擦了擦眼淚,長舒一口氣,並將其扶起。
「賊人勸我投降不成,竟然行如此卑鄙之事。」太史慈起身後,這才反應過來,大罵道:「天下皆以孝行,安有以人母相脅乎?」
他見自己母親來,自然而然的便覺得其母是被綁來的了。
「子義,賊人並未有脅迫之舉。」慈母將太史慈拉至堂中。
道:「子義,府君兵敗,郡中有人言你已降賊,流言四起,我雖不信,但也心憂。
後有人到家中傳信,說你身在不其,常有輕生之舉。
其人問我,可能來不其勸你?我心急如焚,便來了。」
「哎呀,母親,此乃賊人奸計,誆騙於母親。」太史慈一陣惋惜。
「子義,我卻不這般認為。」慈母理了理太史慈的髮髻,柔聲說道:「賊人費此周張,只說明一點。」
太史慈眼中疑惑,只聽他母親繼續說道:「彼看重於你。」
太史慈聞此,也不禁點頭。不然為何又是賜宅又是賜衣食,直接推出去一刀砍了便是。
恰在此時,門外有士卒高聲道:「虎帥與閻部將到!」
片刻,慈母就見先前在城門處迎接自己的年輕將軍和一名鬍鬚花白之人進來。
「老夫人、太史君,某不請自來,叨擾了。」陳烈上前作揖道。
太史慈與其母也回了一禮。
太史慈見另一人正是當日勸自己的那將,不由多看了一眼,拱了拱手,便側身不顧。
「太史君可再聽我一言?」陳烈見其保持沉默,但沒再如此前那樣充滿敵意。
於是指了指身側的閻勃,繼續說道:「太史君可知閻公入我乞活軍之前是何身份?」
「閻公也曾持矛以報國家,討西羌、戰鮮卑,官至六百石軍侯,然依舊免不了蠹蟲之人構害,妻子險些遭難。」
「不錯,我自為證。」閻勃出聲道。
太史慈之前還在好奇為何賊人還懂軍陣,戰力也強,現在看來,恐怕皆是此人之功罷!
他又聽陳烈說道:「太史君可知我麾下士卒都是些什麼人?」
「無他,皆是居無所、腹無食、身無衣之人,都是被朝廷拋棄無活路之人。」
「近些年這天下是何情況,想必君也略知一二。」
「君之縣,我雖未去過,但想來也是流民充道,哀嚎一片。」
「究其原因便是民眾無食無財,歸根起來就是無田。其實他們大多本來是有田之人,但為何後來變成了無田呢?」
「很多人會說是天災所至,但是天災充其量是減產或欠收。真正原因乃是上不體恤民情,依舊橫徵暴斂、肆意攤派;下便是豪強惡意兼併土地,視民眾如豬狗。」
「都說忠君報國,但《孟子》亦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此等視民如無物的昏君,如何忠?連活都活不下去了,還如何報國?」
「太史君一腔壯志,可有施展之處?」
陳烈最後一問,可謂直擊其心。但他繼續將心中所想一吐為快:
「當今之世,民不聊生,亦如秦之末世,而我興義兵,只有一願。」
「便是願天下所有小民:腹有食、身有衣、居有所、田有耕、生有養、老有依。」
「然我自知才疏學淺,不知太史君可願相助?」陳烈見其依舊未答,於是道:「君可不必馬上回我,可先到我治下看看,然後再做決定。」
「到時,若君依舊不願,我也不強求,你與老夫人自行離開便是!」
「你說你會放我離開?」太史慈終於是開口了。
「君乃賢士,我不忍也。」
陳烈言罷,朝慈母行了一禮,便與閻勃告辭了。
余後,院門外的崗哨果然撤走。
張武好奇為何自家大兄對一階下囚如此看重,那人也不過比自己大兩三歲。
但他還是按下心中疑惑,回答道:「馬上到北門了。」
「去將那人……」陳烈說了半句,然後又轉道:「算了,我親自去!」
說罷,便抬腿往城下而去。
來到北門,一輛馬車也剛好至。
陳烈不知為何心中突然升起一股忐忑,他深呼一口氣,上前行禮道:「老夫人一路辛苦,某實在慚愧。」
「敢問這位將軍,我兒何在?」從馬車上下來一個年近四旬的婦人,兩鬢生滿了白髮,面容有些憔悴。
從聲音中能聽出多少帶著些焦急,但其還是保持著應有的禮數。
「老夫人放心,太史君性命無虞,被安排在一宅院住著。」陳烈言辭恭敬,然後繼續說道:「某這就帶老夫人前去。」
前往子城的路上,那婦人問駕車的軍士:「敢問足下,前面引路這位年輕將軍是何人?」
「老夫人,那可不是什麼將軍,而是我們虎帥!」那軍士聞此問,頓時一臉驕傲,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虎帥平素就這打扮,和我們穿得一樣,吃的也一樣,有時還和我們一起幹活……」
在那婦人若有所思間,車架在一處宅院前停住了。
……
院內一青年壯漢正練習著箭術,這段時日,他心情極為不順。
當日郡兵敗退,他主動斷後,奈何己方士卒實在不給力,自己最後也被圍被俘虜。
本來他是想引刀就戮,以免受賊俘之辱。但就在他拔之時,對面一個中年將領突然喊道:「壯士一身本事,甘願就此以葬地下?」
是的,他不甘,他猶豫了。
他被俘後被帶到一個年輕將領前,那人問了他姓名和是否願降,他自是不願。
豈可降賊!
就在他以為會被推出去斬首時,結果被安排到了一處宅院,同時還送來了許多衣食器物。
甚至,只要不出院門,在裡面隨意自由。
如此禮遇,平生僅見。
奈何是賊!而且自己母親還在縣中。
「唉……」他收起弓、箭,悠悠一嘆。
就在這時,院門開了,他以為又是那賊子來勸降自己,於是他看都不看,一揮手,大聲道:「爾不必再費苦心。」
說完,他腳步不停,正往裡走,卻聽見了一個他魂牽夢繞的聲音:「子義!」
他猛然回頭,看著那熟悉的身影,眼角突然濕潤,聲音不住的顫抖:「母親!」
太史慈快步迎了上去,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兒不孝,連累了母親。」
「子義沒事就好。」慈母擦了擦眼淚,長舒一口氣,並將其扶起。
「賊人勸我投降不成,竟然行如此卑鄙之事。」太史慈起身後,這才反應過來,大罵道:「天下皆以孝行,安有以人母相脅乎?」
他見自己母親來,自然而然的便覺得其母是被綁來的了。
「子義,賊人並未有脅迫之舉。」慈母將太史慈拉至堂中。
道:「子義,府君兵敗,郡中有人言你已降賊,流言四起,我雖不信,但也心憂。
後有人到家中傳信,說你身在不其,常有輕生之舉。
其人問我,可能來不其勸你?我心急如焚,便來了。」
「哎呀,母親,此乃賊人奸計,誆騙於母親。」太史慈一陣惋惜。
「子義,我卻不這般認為。」慈母理了理太史慈的髮髻,柔聲說道:「賊人費此周張,只說明一點。」
太史慈眼中疑惑,只聽他母親繼續說道:「彼看重於你。」
太史慈聞此,也不禁點頭。不然為何又是賜宅又是賜衣食,直接推出去一刀砍了便是。
恰在此時,門外有士卒高聲道:「虎帥與閻部將到!」
片刻,慈母就見先前在城門處迎接自己的年輕將軍和一名鬍鬚花白之人進來。
「老夫人、太史君,某不請自來,叨擾了。」陳烈上前作揖道。
太史慈與其母也回了一禮。
太史慈見另一人正是當日勸自己的那將,不由多看了一眼,拱了拱手,便側身不顧。
「太史君可再聽我一言?」陳烈見其保持沉默,但沒再如此前那樣充滿敵意。
於是指了指身側的閻勃,繼續說道:「太史君可知閻公入我乞活軍之前是何身份?」
「閻公也曾持矛以報國家,討西羌、戰鮮卑,官至六百石軍侯,然依舊免不了蠹蟲之人構害,妻子險些遭難。」
「不錯,我自為證。」閻勃出聲道。
太史慈之前還在好奇為何賊人還懂軍陣,戰力也強,現在看來,恐怕皆是此人之功罷!
他又聽陳烈說道:「太史君可知我麾下士卒都是些什麼人?」
「無他,皆是居無所、腹無食、身無衣之人,都是被朝廷拋棄無活路之人。」
「近些年這天下是何情況,想必君也略知一二。」
「君之縣,我雖未去過,但想來也是流民充道,哀嚎一片。」
「究其原因便是民眾無食無財,歸根起來就是無田。其實他們大多本來是有田之人,但為何後來變成了無田呢?」
「很多人會說是天災所至,但是天災充其量是減產或欠收。真正原因乃是上不體恤民情,依舊橫徵暴斂、肆意攤派;下便是豪強惡意兼併土地,視民眾如豬狗。」
「都說忠君報國,但《孟子》亦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此等視民如無物的昏君,如何忠?連活都活不下去了,還如何報國?」
「太史君一腔壯志,可有施展之處?」
陳烈最後一問,可謂直擊其心。但他繼續將心中所想一吐為快:
「當今之世,民不聊生,亦如秦之末世,而我興義兵,只有一願。」
「便是願天下所有小民:腹有食、身有衣、居有所、田有耕、生有養、老有依。」
「然我自知才疏學淺,不知太史君可願相助?」陳烈見其依舊未答,於是道:「君可不必馬上回我,可先到我治下看看,然後再做決定。」
「到時,若君依舊不願,我也不強求,你與老夫人自行離開便是!」
「你說你會放我離開?」太史慈終於是開口了。
「君乃賢士,我不忍也。」
陳烈言罷,朝慈母行了一禮,便與閻勃告辭了。
余後,院門外的崗哨果然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