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瓶頸
「七夕」之後,陳家旺在鄧敬華指導下勤學苦練,專心備戰即將到來的大考。他內力雖然仍然不能運使自如,但「千峰疊翠」的招式是越來越純熟了,不過寄予厚望的火藥卻在這期間出了岔子。
這倒不是火藥技不如人,相反在霹靂堂所有的弟子門人中,陳家旺已經技高一籌,只是到了一個新的頂點之後受到了制約,很難再有提高。
這就如同修習內功一樣,練到一定程度後,由於先天體質、資質等諸多原因的限制,很多人再也難以提升分毫。
只不過陳家旺還指望通過火藥這一項來彌補武功的不足,故而對目前火藥的威力他仍然不滿意。如何能在大考中出人頭地?如何贏得秦敬泉的首肯?
但這段時間,任憑陳家旺如何刻苦努力,製成的火藥樣品狀態卻不穩定,威力忽高忽低,各項性能幾乎沒有提升。這倒不是出了什麼差錯,原因還在於鄧敬華的筆記上。
霹靂堂有「武功」和「火藥」兩派之爭,而師祖是嚴禁弟子私下研習火藥的,鄧敬華能憑一己之力取得如此成就已經是絕無僅有了。後來鄧敬華為情所困,又試製火藥失敗,灰心喪氣之下再也沒心思研習新火藥,故筆記里最後幾篇封筆之作,只不過是縱其想像,力求變化而已,已然似是而非。
屢次三番沒能取得突破,陳家旺不免有些心浮氣躁,加上年輕人膽大氣盛,於是配置火藥時劍走偏鋒,行險峻之法。結果程籌量在試驗時被火藥炸傷,傷勢雖然不重,但火藥炸傷的痕跡很是明顯。
為防止事情敗露,程籌量稱病回家鄉養傷。秦敬泉出於關心,派周心勤前來探視。為免穿幫,陳家旺只好請來喻昌,將程籌量頭腳裹了個嚴嚴實實。在喻昌幫忙遮掩下,這才瞞過了周心勤,總算沒有掀起軒然大波。
經歷上述一系列事件,陳家旺心神憔悴,沮喪不已。鄧敬華看在眼裡,積極開導鼓勵,並不惜放下身段,親自操刀試驗,當起了程籌量的角色。
鶯夢獲悉內情後,也是溫言慰藉。女性在這方面更顯得細膩貼心,讓陳家旺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甜蜜可人的溫馨戀情和理解包容的師生情是兩種巨大的力量,支撐陳家旺恢復信心、很快走出了低谷。然而,火藥問題的癥結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橫亘在陳家旺面前的難題依然存在,好似永遠也沒有答案。
鄧敬華縱然有心幫徒弟一把,可是這麼多年下來,他對火藥沒以前熟稔,一時不能很快上手,竟然有一種「江郎才盡」的感覺。
一連過去很多天,試驗沒有任何進展,絞盡腦汁謀劃出來的火藥配方,一個接一個被否定。
這天晚上,師徒兩人一如既往,枯坐在油燈之下苦思冥想。三更的梆子已經敲完了,看著陳家旺雙眉不展,鄧敬華寬慰道:「你也別太緊繃了,這也不是一時三刻的事,該放鬆就放鬆。火藥研製本來就極其困難,想當年我們師兄弟在精力最旺盛的年紀,多年通力合作才研製出『伏地沖天雷』。那時我們四人各有分工,為師負責查閱典籍,曾經一晚上通讀了三本兵書…。」
說到這,好似想起了什麼,拍掌道:「《紀效新書》!」
陳家旺道:「《紀效新書》是戚少保寫的兵書,徒兒也曾經看過。」
鄧敬華臉色舒展,道:「《紀效新書》是元敬師叔寫的不假,不過你在書房裡看到的都是簡本。元敬師叔在拒倭御虜的戰事中,將咱們霹靂堂的火藥用的出神入化,後來在軍中又集眾人之智進一步推陳出新,《紀效新書》中便有若干關於火藥火器的使用記載。」
「此書還有真本不傳於世,元敬師叔是本門弟子,故秦敬泉那裡存有真本。我們當年研製『伏地沖天雷』時便曾從中受益。」他想了想,搖搖頭道:「看來人真的老了,又想起來有一本秘籍或許能有助益。那年翟、王兩位師兄不是費盡千辛萬苦從苗疆邊地弄來本火藥秘籍嗎?也就是倭寇在揚州土地廟伏擊你們的那一次,那一次據說帶回來的秘籍效果獨到。」
鄧敬華的話燃起了新的希望,讓陳家旺心頭輕鬆了許多。
第二天鄧敬華便帶回了兩本書,一本是《紀效新書》,另外一本書用牛皮包裹著書頁四角,封面正中寫著《播苗神火秘要》幾個字。
鄧敬華拿起《播苗神火秘要》,道:「這本書就是那年翟、王兩位師兄帶回來的火藥秘籍。因該書成於邊地播州,此地多苗人,故稱播苗。」
他的語氣中並沒有流露出多少興奮之意,反而嘆了口氣,道:「我去找秦敬泉要這兩本書,他雖然感到此舉比較突兀,但也沒問原因,只是說費盡千辛萬苦弄回來的《播苗神火秘要》,仔細研究之後卻發現作用不大,有如雞肋。」
直到現在,陳家旺才完整的見到此書的真面目。那年翟敬承、王敬得和一眾弟子在揚州土地廟遇襲,事後大家談論起此事,也曾懷疑過倭寇的用意是打算劫奪火藥秘籍,但亦無定論。
陳家旺來到霹靂堂後,便再沒聽說過這本書的消息。本來以為是藏了起來秘而不宣,現在聽說書是雞肋,不免有些吃驚。
鄧敬華道:「為了這本《播苗神火秘要》,花費了極大代價,還引來了倭寇,真是得不償失。當初商議此事時,我認為邊陲之地教化未開,能有什麼不傳秘籍?但秦敬泉以為播州距離禮社江不遠,江邊沿岸的岩穴特產高品質的硝石和硫磺,以此推斷播州火藥或許真有獨到之處。此外,秦敬泉也曾透露過,《播苗神火秘要》本是播州宣慰使楊應龍的秘藏,經多方輾轉方從其府上何總管處取得此書。既然來之不易,所以當初對此書寄予了厚望,誰知不過爾爾。」(注1)
陳家旺翻開《播苗神火秘要》,看了幾頁後確實有些失望。此時的他在這方面已經頗具功底,一看便知高低深淺。這本書敘理粗糙,除了幾個火藥偏方外,沒什麼出奇之處。
陳家旺指著書中的火藥偏方,道:「這些偏方材料奇特,斑螯、斷腸草、蛇含石、爛骨草…都難以尋找採集。」
鄧敬華點頭道:「確實如此,當初為這本書花費了那麼多精力,可惜了。」
陳家旺還有些不甘心,生怕有所遺漏,又花了大半天時間研究《播苗神火秘要》,直到確信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之後,才將目光投向《紀效新書》。
鄧敬華帶來的這本《紀效新書》是足本,排兵布陣、行營守哨、兵器拳法等等記述周全,難怪朝廷列為禁書。
書中亦有關於火藥火器的記載,但在此後的實際試驗中,參照書中的記述製成的火藥威力達不到想像中的效果,沒有特別出奇之處。
反觀陳家旺和程籌量兩人之前做過的嘗試,效果也不比這個差。程籌量曾經自豪的講過,他曾師從叔叔程大位學過算籌,計算統計嚴謹周密,那是絕不會錯的。(注2)
問題出在哪裡?陳家旺苦苦思索不得要領。好在鄧敬華經驗豐富,斟酌之後指出了其中癥結所在。
《紀效新書》是本兵書,當初戚繼光寫成之後交予兵部,是用來指導實戰的,故紙面的配方和實際的配方存在一定差異。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硝的提取煮煉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損耗,為了減少製作過程中的損耗,只能額外多添加些硝。再則火藥在長時間儲藏過程中,會慢慢受潮或者被水淋濕後,都必須添加硝重新舂磨方可合用。所以在生產時略提高硝的含量,就能省去兵卒開封火藥桶後還得重新加工的繁瑣勞作,否則經過長久存儲的硝被耗去,必然威力不足。
由此延展開去,火藥各種成分的配比因地域不同、氣候差異等原因,配方會各有差異。這種差異由不同的人記錄在不同的書籍中,加上本來理解就各有偏差,再流傳至今,很多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甚至自相矛盾,讓後人難以適從。
鄧敬華講到此處,嘆了口氣,道:「除了硝石、硫磺和木炭這三種主料外,還要準確調和清油、麻茹、皂角、巴豆、狼毒、砒霜、松香、煙膏等數十上百各種輔料,稍有差錯後果堪憂。歷代研製出的各色火藥,每一樣背後都凝聚了無數人的心智,甚至鮮血和人命。正因為這樣,要想研製出新的火藥,可謂困難重重。」
鄧敬華經歷過這一切,錯過最好的年華還落下殘疾,實不想陳家旺再步後塵。
「弟子原本只是一個江邊漁童,能得師父教導已是萬幸,恰逢三年一次的大考,弟子當行不避難、事不避易,絕不會畏難退縮半途而廢。」陳家旺緊緊抿住嘴唇,本來柔和的臉上顯示出決然的神情,道:「弟子身體不好練不成高深武功,但父仇未報,總有一天要讓倭寇知道火藥的厲害。」
鄧敬華見他決心堅定,稱讚之餘不無愧疚的道:「為師老了,幫不上多大忙了。自從當年出事之後,只要再動腦筋,就頭昏神傷不能自制,也因為此,才把筆記封藏起來。哎,年華已逝,英雄不再…,以後啊,你要多靠自己了。」
他當年私下研製火藥,出了事也只好認命,但他始終負疚於心,認為是那次誤炸驚動了師嫂的胎氣,以致師嫂難產。過去了這麼多年,但心結一直難解,而且多出了心病,再遇到火藥方面的事需要動腦筋長考,便會頭暈眼花、不由自主的分神想起當年的種種情形。之前他指導陳家旺學習,粗淺的部分尚無大礙,要繼續深研下去便力有不逮了。
鄧敬華不願再提沉重的話題,話鋒一轉道:「大考在即,《紀效新書》可以多讀,祖師爺的《火龍神器陣法》可以略覽,至於其它書籍不讀也罷。」
陳家旺點頭稱謝。鄧敬華又想了想,道:「即便是祖師爺的《火龍神器陣法》、戚師叔的《紀效新書》,你研讀的時候都應有所取捨,所謂『十分學、七分拋、三分存』即可。無論古今之書籍,猶抱琵琶半遮面已經成為了傳統,看著書中明明白白所記錄的是一回事,而實際上用卻是另一回事。為師曾親聽沈師叔講過,本朝兵部尚書曾專門告誡將領,不要生搬硬套戚元敬的兵法,因為『其精妙之處不言,恐泄其巧也』。縱然是本幫保存下來的《火龍神器陣法》、《紀效新書》是足本,亦恐書不盡言,真功夫在書外。」
鄧敬華仰頭打了個哈哈,道:「這些書秦敬泉他們奉為圭皋,不敢脫離半個字,可為師卻不這麼認為,你休要被縛住了手腳。」
鄧敬華這些話如果被其他人聽到了,定然會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瘋言瘋語。不過陳家旺此時見識大有長進,聽了反而覺得大有其理。
當下陳家旺點頭道:「無念大師也曾講過:『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陀所講的,意在言外,不可望文生義。又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和師父講的是一個道理。」
鄧敬華對無念甚為推崇,頷首道:「少林大和尚深明佛法佛理,這也是少林一門昌榮的原因啊。」
他嘴上這麼講,又擔心陳家旺激功冒進不注意安全,當下承攬了火藥實地試驗的職責,讓他只是專注於研究。陳家旺心裡感激不已。
世上萬事萬物莫不是知易行難,陳家旺廢寢忘食,箇中的辛苦難與人說,但一時看不到任何進展。
--------
注1:戰國時期,播州屬於古夜郎國,明朝時設播州宣慰司使,由苗疆土司楊氏世代統治,除今天的遵義市全境外,還包括黔東、黔東南、貴陽、銅仁和重慶的一大片地區,極盛時更是廣袤貳千餘里,疆域跨雲、貴、川數省,是明代四大土司之一。史載「土地曠遠,跨接溪洞,西北塹山為關,東南附江為池,地介川、湖、貴之間,其域廣袤千里」。韓戰期間,播州土司楊應龍起兵反叛,引發了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
2、程大位是明朝著名的數學家,他的著作《算法統宗》傳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各地,流傳極為廣泛。在《算法統宗》第三卷中,記載了他發明的「丈量步車」(捲尺)。這個古代捲尺由木製的外套、十字架,竹製的篾尺,鐵製的轉心、鑽腳和環等部件組成,既便於提攜,又便於準確測量田地。之前如果想要測量土地,傳統的方法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差錯率太高,「丈量步車」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算法統宗》傳入日本後,相傳在豐臣秀吉開展的著名變革「太閤檢地」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以致於日本每年均要舉行紀念程大位的活動。
這倒不是火藥技不如人,相反在霹靂堂所有的弟子門人中,陳家旺已經技高一籌,只是到了一個新的頂點之後受到了制約,很難再有提高。
這就如同修習內功一樣,練到一定程度後,由於先天體質、資質等諸多原因的限制,很多人再也難以提升分毫。
只不過陳家旺還指望通過火藥這一項來彌補武功的不足,故而對目前火藥的威力他仍然不滿意。如何能在大考中出人頭地?如何贏得秦敬泉的首肯?
但這段時間,任憑陳家旺如何刻苦努力,製成的火藥樣品狀態卻不穩定,威力忽高忽低,各項性能幾乎沒有提升。這倒不是出了什麼差錯,原因還在於鄧敬華的筆記上。
霹靂堂有「武功」和「火藥」兩派之爭,而師祖是嚴禁弟子私下研習火藥的,鄧敬華能憑一己之力取得如此成就已經是絕無僅有了。後來鄧敬華為情所困,又試製火藥失敗,灰心喪氣之下再也沒心思研習新火藥,故筆記里最後幾篇封筆之作,只不過是縱其想像,力求變化而已,已然似是而非。
屢次三番沒能取得突破,陳家旺不免有些心浮氣躁,加上年輕人膽大氣盛,於是配置火藥時劍走偏鋒,行險峻之法。結果程籌量在試驗時被火藥炸傷,傷勢雖然不重,但火藥炸傷的痕跡很是明顯。
為防止事情敗露,程籌量稱病回家鄉養傷。秦敬泉出於關心,派周心勤前來探視。為免穿幫,陳家旺只好請來喻昌,將程籌量頭腳裹了個嚴嚴實實。在喻昌幫忙遮掩下,這才瞞過了周心勤,總算沒有掀起軒然大波。
經歷上述一系列事件,陳家旺心神憔悴,沮喪不已。鄧敬華看在眼裡,積極開導鼓勵,並不惜放下身段,親自操刀試驗,當起了程籌量的角色。
鶯夢獲悉內情後,也是溫言慰藉。女性在這方面更顯得細膩貼心,讓陳家旺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甜蜜可人的溫馨戀情和理解包容的師生情是兩種巨大的力量,支撐陳家旺恢復信心、很快走出了低谷。然而,火藥問題的癥結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橫亘在陳家旺面前的難題依然存在,好似永遠也沒有答案。
鄧敬華縱然有心幫徒弟一把,可是這麼多年下來,他對火藥沒以前熟稔,一時不能很快上手,竟然有一種「江郎才盡」的感覺。
一連過去很多天,試驗沒有任何進展,絞盡腦汁謀劃出來的火藥配方,一個接一個被否定。
這天晚上,師徒兩人一如既往,枯坐在油燈之下苦思冥想。三更的梆子已經敲完了,看著陳家旺雙眉不展,鄧敬華寬慰道:「你也別太緊繃了,這也不是一時三刻的事,該放鬆就放鬆。火藥研製本來就極其困難,想當年我們師兄弟在精力最旺盛的年紀,多年通力合作才研製出『伏地沖天雷』。那時我們四人各有分工,為師負責查閱典籍,曾經一晚上通讀了三本兵書…。」
說到這,好似想起了什麼,拍掌道:「《紀效新書》!」
陳家旺道:「《紀效新書》是戚少保寫的兵書,徒兒也曾經看過。」
鄧敬華臉色舒展,道:「《紀效新書》是元敬師叔寫的不假,不過你在書房裡看到的都是簡本。元敬師叔在拒倭御虜的戰事中,將咱們霹靂堂的火藥用的出神入化,後來在軍中又集眾人之智進一步推陳出新,《紀效新書》中便有若干關於火藥火器的使用記載。」
「此書還有真本不傳於世,元敬師叔是本門弟子,故秦敬泉那裡存有真本。我們當年研製『伏地沖天雷』時便曾從中受益。」他想了想,搖搖頭道:「看來人真的老了,又想起來有一本秘籍或許能有助益。那年翟、王兩位師兄不是費盡千辛萬苦從苗疆邊地弄來本火藥秘籍嗎?也就是倭寇在揚州土地廟伏擊你們的那一次,那一次據說帶回來的秘籍效果獨到。」
鄧敬華的話燃起了新的希望,讓陳家旺心頭輕鬆了許多。
第二天鄧敬華便帶回了兩本書,一本是《紀效新書》,另外一本書用牛皮包裹著書頁四角,封面正中寫著《播苗神火秘要》幾個字。
鄧敬華拿起《播苗神火秘要》,道:「這本書就是那年翟、王兩位師兄帶回來的火藥秘籍。因該書成於邊地播州,此地多苗人,故稱播苗。」
他的語氣中並沒有流露出多少興奮之意,反而嘆了口氣,道:「我去找秦敬泉要這兩本書,他雖然感到此舉比較突兀,但也沒問原因,只是說費盡千辛萬苦弄回來的《播苗神火秘要》,仔細研究之後卻發現作用不大,有如雞肋。」
直到現在,陳家旺才完整的見到此書的真面目。那年翟敬承、王敬得和一眾弟子在揚州土地廟遇襲,事後大家談論起此事,也曾懷疑過倭寇的用意是打算劫奪火藥秘籍,但亦無定論。
陳家旺來到霹靂堂後,便再沒聽說過這本書的消息。本來以為是藏了起來秘而不宣,現在聽說書是雞肋,不免有些吃驚。
鄧敬華道:「為了這本《播苗神火秘要》,花費了極大代價,還引來了倭寇,真是得不償失。當初商議此事時,我認為邊陲之地教化未開,能有什麼不傳秘籍?但秦敬泉以為播州距離禮社江不遠,江邊沿岸的岩穴特產高品質的硝石和硫磺,以此推斷播州火藥或許真有獨到之處。此外,秦敬泉也曾透露過,《播苗神火秘要》本是播州宣慰使楊應龍的秘藏,經多方輾轉方從其府上何總管處取得此書。既然來之不易,所以當初對此書寄予了厚望,誰知不過爾爾。」(注1)
陳家旺翻開《播苗神火秘要》,看了幾頁後確實有些失望。此時的他在這方面已經頗具功底,一看便知高低深淺。這本書敘理粗糙,除了幾個火藥偏方外,沒什麼出奇之處。
陳家旺指著書中的火藥偏方,道:「這些偏方材料奇特,斑螯、斷腸草、蛇含石、爛骨草…都難以尋找採集。」
鄧敬華點頭道:「確實如此,當初為這本書花費了那麼多精力,可惜了。」
陳家旺還有些不甘心,生怕有所遺漏,又花了大半天時間研究《播苗神火秘要》,直到確信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之後,才將目光投向《紀效新書》。
鄧敬華帶來的這本《紀效新書》是足本,排兵布陣、行營守哨、兵器拳法等等記述周全,難怪朝廷列為禁書。
書中亦有關於火藥火器的記載,但在此後的實際試驗中,參照書中的記述製成的火藥威力達不到想像中的效果,沒有特別出奇之處。
反觀陳家旺和程籌量兩人之前做過的嘗試,效果也不比這個差。程籌量曾經自豪的講過,他曾師從叔叔程大位學過算籌,計算統計嚴謹周密,那是絕不會錯的。(注2)
問題出在哪裡?陳家旺苦苦思索不得要領。好在鄧敬華經驗豐富,斟酌之後指出了其中癥結所在。
《紀效新書》是本兵書,當初戚繼光寫成之後交予兵部,是用來指導實戰的,故紙面的配方和實際的配方存在一定差異。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硝的提取煮煉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損耗,為了減少製作過程中的損耗,只能額外多添加些硝。再則火藥在長時間儲藏過程中,會慢慢受潮或者被水淋濕後,都必須添加硝重新舂磨方可合用。所以在生產時略提高硝的含量,就能省去兵卒開封火藥桶後還得重新加工的繁瑣勞作,否則經過長久存儲的硝被耗去,必然威力不足。
由此延展開去,火藥各種成分的配比因地域不同、氣候差異等原因,配方會各有差異。這種差異由不同的人記錄在不同的書籍中,加上本來理解就各有偏差,再流傳至今,很多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甚至自相矛盾,讓後人難以適從。
鄧敬華講到此處,嘆了口氣,道:「除了硝石、硫磺和木炭這三種主料外,還要準確調和清油、麻茹、皂角、巴豆、狼毒、砒霜、松香、煙膏等數十上百各種輔料,稍有差錯後果堪憂。歷代研製出的各色火藥,每一樣背後都凝聚了無數人的心智,甚至鮮血和人命。正因為這樣,要想研製出新的火藥,可謂困難重重。」
鄧敬華經歷過這一切,錯過最好的年華還落下殘疾,實不想陳家旺再步後塵。
「弟子原本只是一個江邊漁童,能得師父教導已是萬幸,恰逢三年一次的大考,弟子當行不避難、事不避易,絕不會畏難退縮半途而廢。」陳家旺緊緊抿住嘴唇,本來柔和的臉上顯示出決然的神情,道:「弟子身體不好練不成高深武功,但父仇未報,總有一天要讓倭寇知道火藥的厲害。」
鄧敬華見他決心堅定,稱讚之餘不無愧疚的道:「為師老了,幫不上多大忙了。自從當年出事之後,只要再動腦筋,就頭昏神傷不能自制,也因為此,才把筆記封藏起來。哎,年華已逝,英雄不再…,以後啊,你要多靠自己了。」
他當年私下研製火藥,出了事也只好認命,但他始終負疚於心,認為是那次誤炸驚動了師嫂的胎氣,以致師嫂難產。過去了這麼多年,但心結一直難解,而且多出了心病,再遇到火藥方面的事需要動腦筋長考,便會頭暈眼花、不由自主的分神想起當年的種種情形。之前他指導陳家旺學習,粗淺的部分尚無大礙,要繼續深研下去便力有不逮了。
鄧敬華不願再提沉重的話題,話鋒一轉道:「大考在即,《紀效新書》可以多讀,祖師爺的《火龍神器陣法》可以略覽,至於其它書籍不讀也罷。」
陳家旺點頭稱謝。鄧敬華又想了想,道:「即便是祖師爺的《火龍神器陣法》、戚師叔的《紀效新書》,你研讀的時候都應有所取捨,所謂『十分學、七分拋、三分存』即可。無論古今之書籍,猶抱琵琶半遮面已經成為了傳統,看著書中明明白白所記錄的是一回事,而實際上用卻是另一回事。為師曾親聽沈師叔講過,本朝兵部尚書曾專門告誡將領,不要生搬硬套戚元敬的兵法,因為『其精妙之處不言,恐泄其巧也』。縱然是本幫保存下來的《火龍神器陣法》、《紀效新書》是足本,亦恐書不盡言,真功夫在書外。」
鄧敬華仰頭打了個哈哈,道:「這些書秦敬泉他們奉為圭皋,不敢脫離半個字,可為師卻不這麼認為,你休要被縛住了手腳。」
鄧敬華這些話如果被其他人聽到了,定然會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瘋言瘋語。不過陳家旺此時見識大有長進,聽了反而覺得大有其理。
當下陳家旺點頭道:「無念大師也曾講過:『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陀所講的,意在言外,不可望文生義。又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和師父講的是一個道理。」
鄧敬華對無念甚為推崇,頷首道:「少林大和尚深明佛法佛理,這也是少林一門昌榮的原因啊。」
他嘴上這麼講,又擔心陳家旺激功冒進不注意安全,當下承攬了火藥實地試驗的職責,讓他只是專注於研究。陳家旺心裡感激不已。
世上萬事萬物莫不是知易行難,陳家旺廢寢忘食,箇中的辛苦難與人說,但一時看不到任何進展。
--------
注1:戰國時期,播州屬於古夜郎國,明朝時設播州宣慰司使,由苗疆土司楊氏世代統治,除今天的遵義市全境外,還包括黔東、黔東南、貴陽、銅仁和重慶的一大片地區,極盛時更是廣袤貳千餘里,疆域跨雲、貴、川數省,是明代四大土司之一。史載「土地曠遠,跨接溪洞,西北塹山為關,東南附江為池,地介川、湖、貴之間,其域廣袤千里」。韓戰期間,播州土司楊應龍起兵反叛,引發了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
2、程大位是明朝著名的數學家,他的著作《算法統宗》傳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各地,流傳極為廣泛。在《算法統宗》第三卷中,記載了他發明的「丈量步車」(捲尺)。這個古代捲尺由木製的外套、十字架,竹製的篾尺,鐵製的轉心、鑽腳和環等部件組成,既便於提攜,又便於準確測量田地。之前如果想要測量土地,傳統的方法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差錯率太高,「丈量步車」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算法統宗》傳入日本後,相傳在豐臣秀吉開展的著名變革「太閤檢地」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以致於日本每年均要舉行紀念程大位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