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社會上各行業在起伏發展,沒有太多的經驗可循,充滿糾結,充滿迷惑,滿是頓挫感。相比社會上的疏離感,校園帶給我們的是深深的眷戀感;在這裡,我們不用見多識廣,也不需閱歷滿滿,更不用去迎合任何人,只做我們最真實的自己。彼此毫不吝嗇地分享著各種玩樂項目,更不會品味孤獨。

  八所港務局子弟學校1959年建校,對於我們來說,這裡就如同家一般的存在。歲月變遷,卻未曾改變這所學校的樣貌,這所學校至今都保留著建校以來的痕跡,特別是八十年代教室斑駁的外牆。這所學校附近的孩子有著相同的記憶,共同在生活和升學,有著類似的性格特點,一年又一年的周而復始。八十年代校園對於七0後來說,是那麼的簡單且美好。這是一方純淨的天地,它能接納我們所有的缺點,它能包容我們所有的錯誤,並且,對於我們未曾有催匆之感。

  八所港務局子弟學校是有圍牆全包圍起來的,學校大門在東邊,大門兩側圍牆下種植的是兩行夾竹桃,南面是裝卸區,西面和北面牆後面就是水稻田,小溪在牆根下流塘。大門前面有一條六米左右寬的水泥路貫穿南北,馬路沒有任何行車標記或交通警示牌。這條水泥路向南直通裝卸區,向北通往城鎮主幹道解放路。那時的道路並沒有完全鋪設水泥路面,向北只鋪設了一百五十米,和一座平板石橋相連,過了石橋就是沙土路。遇見颱風天氣或者大雨,道路就變得泥濘不堪,低洼的地方,還得挽著褲腳涉水,對於我們機械區和港區的學生,上學放學都非常麻煩的事。

  我們學校大門正對著的就是縣城八所中學的西邊圍牆。兩所學校僅相隔不到10米的距離,這樣奇特的布局,放眼整個中國也是相當獨特的存在。對面的八所中學的圍牆比我們學校的要高一些,圍牆外是一排高大的鳳凰樹。那所學校的圍牆損壞比較厲害,牆頭高低不平,閒來無事的我們,爬上鳳凰樹的枝丫,就能攀爬進那所學校。逃離父母的管控,七0後就是這樣敢想敢為,在風華年少的年紀,我們想要自己讀懂這個世界。

  我們學校的圍牆比較低矮,站在略微高處,往西可見火車通行的天橋,涵洞橋是有鐵門封鎖起來的,爬過那座天橋就是通往海軍山的蜿蜒沙土小道。大門內進是一個石米裝飾的三層花壇,兩邊也是石米裝飾的長廊宣傳欄,小學和中學的教室形制基本相同,石米外牆,由東向西各一字排開。小學教學樓在南邊,中學教學樓在北邊,中間是操場,布局還比較對稱。

  學校中學部公廁前面有很多幾十年樹齡的荷蘭榕、木麻黃樹和黃花梨樹。教學樓周邊種的最多的就是夾竹桃和九里香,簡潔明了,視線基本無遮擋,站在操場中央,一眼就能望盡學校的每個角落,也十分契合這所學校與眾不同的特質。教學樓的花圃前都有一口水泥砌成的水池,蓄滿水深八十公分左右,主要用於衛生掃除用水;水池旁邊有單、雙槓器械,器械使用頻繁,槓上生鐵磨得鋥亮。小學教學樓旁邊是一座規模很大的石頭材質的滑梯,一層半樓高度,三面滑道,一面樓梯,放學或課間,這裡是年少七0後最鬧騰的地方。小學西南角是老師宿舍,單層和雙層房子都有,那裡還有幾叢竹子。中學音樂室和圖書館樓在西北角,兩幢樓緊挨著;它們的後面是一片小樹林,十來棵花梨木、鳳凰樹,樹徑在三、四十公分,如果不是大掃除日,基本都是滿地落瑛。每到花期,鳳凰樹冠紅彤彤一片,紅花瓣隨風洋洋灑灑飄落。這種樹有個不友好的地方,每到秋季不但很多小黃葉落下,而且葉片下會垂下吐絲的毛毛蟲,女生們儘量會繞道進圖書館的廊道內,避開這片小林子。

  總體來說,這所子弟學校的教學樓和其他附屬設施,在那個剛過溫飽的時代里,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了。只是操場過於原生態,黃沙土操場,連煤渣跑道都沒有,嬉鬧、追逐中,揚起沙塵久久未消散。

  八十年代的校園裡沒有虛偽的面具,它能包容下你的所有缺點,也那讀懂你孜孜不倦的苦讀。燈影月光下,綠蔭林道旁,我們靜思靜讀,或追憶往昔,或憧憬未來。在似水的年華里,我們不會苛求凡事盡善盡美,在這裡我們被保護得很好,縱然有獨木橋在前方等我們,我們能互相勉勵、攜手共進;我們願意相信歲月靜好,相信翻篇儘是美景,可到頭來,卻發現很多事是事與願違的。

  那時我們可以高談闊論,可以豪氣雲天,可以旁若無人,也可以漫無邊際的幻想。沒有人去嘲諷和譏笑貧窮和慘澹的學習成績,在這樣氛圍成長起來的七0後,比起其他年代的人會更有包容心,更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艱苦樸素是一種美德,穿著打著補丁的衣服去上學也不會招來異樣的眼光。這一年,我們開始出現了校服,校服樣式就是那種一言難盡的款式,我們不討論它的材質和實用性,主色調就是前後背相同的墨綠色,顏色深沉也不夠美觀。這是我的第一套校服,剛好趕上這一年的冬天異常寒冷,也不再在意是否美觀了,這一穿以後的每一年裡,就是人們熟悉的一年一套校服的節奏,校服款式和價格一直以來飽受質疑和奚落,卻不妨礙它頑強地堅持下來。

  從上一輩人承接下來朗朗上口的兒歌,曾在校園裡的每一個角落裡迴蕩,餘音未消,入腦入心。《送別》唱響的悠揚,我們七0後孩子感受著古詩宋詞裡,那深深的離愁別恨,是別樣的心緒。《三套車》的舒緩和蒼涼,不同文明傳遞的優秀文化,像一則美麗的傳說,牽動著七0後最細微的情感。總有一些人一些事,會讓我們笑意無邊,總有一些精彩的過往,需要有人無聲的拾起。

  我們七0後最熟悉的方桌課椅、長條板凳、水泥黑板,多年以後再回首校園往事,才發現,那個想離家的人,那個想回家的人,那個離了家又想回家的人,原來竟是我們自己。

  當然,這一年也有讓全國人民高興不起來的大事發生,大興安嶺森林火災牽動著億萬國民的心。這是我校園入學以來,第一次經歷的學校全力發動為大災捐款。

  那種自上而下發自內心的真誠,感染著每一個孩子。那時的人們滿懷責任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很多同學除了把父母交給的捐款、零花錢交給老師收集外,甚至還有賣啤酒瓶子、賣鴨毛得來的錢全部捐出。為什麼七0後會感懷校園,那裡他們接受過風清氣正的洗禮,受到的正統教育,遠比八0後多得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