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布戰略釋字展宏圖
「想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非壯實騎兵不可;而天下馬匹之盛,不過幽、並、雍、涼四州。早在先帝揮軍夷陵前,亮就曾日日夜夜操慮此事。
可如今朝中群臣,唱衰之聲不絕於耳。亮知眼下絕無再興征軍之可能,故將此事按下;今日得見季常之文書,便知我漢室復興有望!」
諸葛亮上前兩步,緊緊扶住馬良的肩。
「丞相還請與良一同移步書房,待良以圖示之。」
二人來到書房,馬良展開一張地圖,細細地給孔明比划起來:
「丞相且看。如今曹賊據著這四州,兵馬之盛絕非昔日可比。若想收復失地,非雄壯兵馬不可行。而益州氣候,不出駿馬。若成大事,則必選時機截斷雍涼關隴,以奪良馬。」
諸葛亮聽得欣慰,順口拋出一個問題:
「以何處截斷,最為妥當?」
「當以巴西出,囤兵漢中;後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此三郡地形險要,是曹賊聯繫涼州之咽喉。如今益州新敗而東吳勢盛,曹丕與孫權必然互相猜忌,於揚州上下互相設防。
此番鄧伯苗使吳,便可以此為契機說孫權與我漢交好。如此一來,曹丕便更不敢輕視豫州、徐州兩地防禦,必然傾斜更多兵力於這兩地。
長此以往,西涼各郡本就遠離洛陽,不受重視;曹丕向這兩地傾斜軍力,關隴各豪族出兵馬而無所獲,必然心存不滿。丞相只需存忍幾載,以急兵圍之,自然不攻自破。」
「季常之計,當真與我不謀而合!」
「所謂遠謀,是為行一步,見三步。拿下此三地之後,丞相當先停兵駐守,專注城防;上可截涼州與洛陽聯繫,下可定歸順之將疑心。不出半年,涼州無援而對外聯繫中斷,商賈之業難以為繼,百姓生活遭以貶損,自武威至酒泉,便可不戰而勝。」
諸葛亮十分感慨,頻頻點頭。
劉備在夷陵一敗,將原本的官僚集團毀去大半。
而他帶走的又多是些年輕將領,導致蜀中留下的優質官員所剩無幾;而留下的這些又多半上了年紀,思想也受大敗影響失去了衝勁,只想著先謀求一方自保。
今日又聽馬良說起這些用兵之事,他心中自然是頗感觸動。
「那以季常之規劃,我幾時向漢中方向用兵,最為合適?」
「現在。」
「恐怕不行。」
諸葛亮收起笑容:
「且不說眼下並無如此兵力,就說朝中壓力,恐怕我一人也難以做主。」
馬良當然知道現在不是用兵的最好時候。
他伸出手,然後在地圖成都的斜上方劃出一道弧線:
「丞相可從現在起,暗中極小規模地向北調兵,最好一次規模不過千人。所派士兵,就沿途中與百姓一同農耕生產。」
說完這話,馬良突然憂愁地愣了一下。
「怎麼?」
諸葛亮察覺到他的異常,便關心地詢問。
「不好,不好。丞相權且當我沒說過這話。」
「季常這是何意?我聽將下來,似乎並無不妥。」
「我曾聽聞小民流言,說是『賊來如梳,兵來如篦』。我原本對此不以為意,直到我前些日子親向南中行旅一番,才知此言非虛。」
馬良嘆了口氣。
「成都乃是天子所在之地,軍中將士尚且不敢猖狂;可出了成都城呢?我初至闡縣,又至定莋。沿途百姓聽聞匪寇尚且只存戒心;但若是得知是軍隊行旅,便嚇得四處逃竄。」
「呵呵。」
諸葛亮聽懂了他話中的意思:
「季常這是在諷喻我要注重軍紀。這點你可放心:蜀中將士軍紀嚴明,行軍途中與百姓互不打擾。雖不至於軍民一家,但也能算得上相安無事。」
「僅僅這樣尚且不夠。丞相,敢問這用兵之中,最為關鍵的是什麼?」
「士氣、戰術、後勤。」
「沒錯。士氣尚且為營中操練以得,戰術由將帥統御以得。可這後勤,又該如何保證?行軍三月,便要備糧六月以供軍需;遠征一年便要運糧三年以防變化。能保證如此大開支的,不在將,不在帥,而在民。」
「季常所言極是。想來季常回蜀之後,先是努力籌備遏制糧價之事,又是打量蜀錦之心思,都是為此做鋪墊?」
「正是。有錢糧做保,則兵可募、軍可行。」
「季常之意,我已知曉。軍營之事我自今日離去後便安排下去,汝勿慮也。」
「那我便繼續說下去:丞相以兵融入民中,既可向百姓顯示我軍軍紀之嚴明,從而消弭因夷陵之敗、南中反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又可幫助地區糧食生產,恢復民生的同時以供軍需。
除此之外。有一點尤為重要:丞相需以一名頭,將這些將士從軍中隱去。傳至外界,只說是為了復甦創傷,削減當年軍隊解甲歸田。
隨後,丞相可留有一定部隊,向南中用兵以平定後方。南中地區百姓備受欺壓,早已苦不堪言;在梟首南中各郡賊人後,丞相便可從中重新招攬將士,以擴軍需。
這些隊伍由於本身生活不佳,配以優待方可穩定軍心;同時定當以極嚴的軍紀校正,如此一來,必定是長勝之師。」
「此計甚好。如此一來,民生可定,軍容可正。」
諸葛亮已然知曉馬良眼下的部署。
「依季常之見,應當用多久完成這些?」
「兩年之內,平穩益州全境;三年之內,使百姓富足,民生安定;五年之內,囤兵漢中攻取雍州三郡;七年之內,撫平涼州全境,以訓新軍,為還於舊都做準備。」
「如此規劃,實令亮心生慚愧;季常從武陵平安歸來,實乃我大漢之幸!」
諸葛亮忍不住感嘆。
二人暢談一番,天邊的夜空也已暗淡下去。
管家從外面走來敲了敲門框。
「丞相,老爺,飯食已為二位備好,到了吃飯的時候了。」
馬良向諸葛亮投來一個詢問的眼光。
「好啊,好啊。今日與季常對談,當真是痛快無比。就依季常之見。明日一早,我便前往宮中急奏陛下,將詳細的情況和他說了。計行之後,季常當為首功。」
馬良連忙擺擺手。
「謀事在人,成事亦在人。良不過以宏觀之,細細施行起來,還需諸位將領與丞相共同努力才是。」
可如今朝中群臣,唱衰之聲不絕於耳。亮知眼下絕無再興征軍之可能,故將此事按下;今日得見季常之文書,便知我漢室復興有望!」
諸葛亮上前兩步,緊緊扶住馬良的肩。
「丞相還請與良一同移步書房,待良以圖示之。」
二人來到書房,馬良展開一張地圖,細細地給孔明比划起來:
「丞相且看。如今曹賊據著這四州,兵馬之盛絕非昔日可比。若想收復失地,非雄壯兵馬不可行。而益州氣候,不出駿馬。若成大事,則必選時機截斷雍涼關隴,以奪良馬。」
諸葛亮聽得欣慰,順口拋出一個問題:
「以何處截斷,最為妥當?」
「當以巴西出,囤兵漢中;後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此三郡地形險要,是曹賊聯繫涼州之咽喉。如今益州新敗而東吳勢盛,曹丕與孫權必然互相猜忌,於揚州上下互相設防。
此番鄧伯苗使吳,便可以此為契機說孫權與我漢交好。如此一來,曹丕便更不敢輕視豫州、徐州兩地防禦,必然傾斜更多兵力於這兩地。
長此以往,西涼各郡本就遠離洛陽,不受重視;曹丕向這兩地傾斜軍力,關隴各豪族出兵馬而無所獲,必然心存不滿。丞相只需存忍幾載,以急兵圍之,自然不攻自破。」
「季常之計,當真與我不謀而合!」
「所謂遠謀,是為行一步,見三步。拿下此三地之後,丞相當先停兵駐守,專注城防;上可截涼州與洛陽聯繫,下可定歸順之將疑心。不出半年,涼州無援而對外聯繫中斷,商賈之業難以為繼,百姓生活遭以貶損,自武威至酒泉,便可不戰而勝。」
諸葛亮十分感慨,頻頻點頭。
劉備在夷陵一敗,將原本的官僚集團毀去大半。
而他帶走的又多是些年輕將領,導致蜀中留下的優質官員所剩無幾;而留下的這些又多半上了年紀,思想也受大敗影響失去了衝勁,只想著先謀求一方自保。
今日又聽馬良說起這些用兵之事,他心中自然是頗感觸動。
「那以季常之規劃,我幾時向漢中方向用兵,最為合適?」
「現在。」
「恐怕不行。」
諸葛亮收起笑容:
「且不說眼下並無如此兵力,就說朝中壓力,恐怕我一人也難以做主。」
馬良當然知道現在不是用兵的最好時候。
他伸出手,然後在地圖成都的斜上方劃出一道弧線:
「丞相可從現在起,暗中極小規模地向北調兵,最好一次規模不過千人。所派士兵,就沿途中與百姓一同農耕生產。」
說完這話,馬良突然憂愁地愣了一下。
「怎麼?」
諸葛亮察覺到他的異常,便關心地詢問。
「不好,不好。丞相權且當我沒說過這話。」
「季常這是何意?我聽將下來,似乎並無不妥。」
「我曾聽聞小民流言,說是『賊來如梳,兵來如篦』。我原本對此不以為意,直到我前些日子親向南中行旅一番,才知此言非虛。」
馬良嘆了口氣。
「成都乃是天子所在之地,軍中將士尚且不敢猖狂;可出了成都城呢?我初至闡縣,又至定莋。沿途百姓聽聞匪寇尚且只存戒心;但若是得知是軍隊行旅,便嚇得四處逃竄。」
「呵呵。」
諸葛亮聽懂了他話中的意思:
「季常這是在諷喻我要注重軍紀。這點你可放心:蜀中將士軍紀嚴明,行軍途中與百姓互不打擾。雖不至於軍民一家,但也能算得上相安無事。」
「僅僅這樣尚且不夠。丞相,敢問這用兵之中,最為關鍵的是什麼?」
「士氣、戰術、後勤。」
「沒錯。士氣尚且為營中操練以得,戰術由將帥統御以得。可這後勤,又該如何保證?行軍三月,便要備糧六月以供軍需;遠征一年便要運糧三年以防變化。能保證如此大開支的,不在將,不在帥,而在民。」
「季常所言極是。想來季常回蜀之後,先是努力籌備遏制糧價之事,又是打量蜀錦之心思,都是為此做鋪墊?」
「正是。有錢糧做保,則兵可募、軍可行。」
「季常之意,我已知曉。軍營之事我自今日離去後便安排下去,汝勿慮也。」
「那我便繼續說下去:丞相以兵融入民中,既可向百姓顯示我軍軍紀之嚴明,從而消弭因夷陵之敗、南中反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又可幫助地區糧食生產,恢復民生的同時以供軍需。
除此之外。有一點尤為重要:丞相需以一名頭,將這些將士從軍中隱去。傳至外界,只說是為了復甦創傷,削減當年軍隊解甲歸田。
隨後,丞相可留有一定部隊,向南中用兵以平定後方。南中地區百姓備受欺壓,早已苦不堪言;在梟首南中各郡賊人後,丞相便可從中重新招攬將士,以擴軍需。
這些隊伍由於本身生活不佳,配以優待方可穩定軍心;同時定當以極嚴的軍紀校正,如此一來,必定是長勝之師。」
「此計甚好。如此一來,民生可定,軍容可正。」
諸葛亮已然知曉馬良眼下的部署。
「依季常之見,應當用多久完成這些?」
「兩年之內,平穩益州全境;三年之內,使百姓富足,民生安定;五年之內,囤兵漢中攻取雍州三郡;七年之內,撫平涼州全境,以訓新軍,為還於舊都做準備。」
「如此規劃,實令亮心生慚愧;季常從武陵平安歸來,實乃我大漢之幸!」
諸葛亮忍不住感嘆。
二人暢談一番,天邊的夜空也已暗淡下去。
管家從外面走來敲了敲門框。
「丞相,老爺,飯食已為二位備好,到了吃飯的時候了。」
馬良向諸葛亮投來一個詢問的眼光。
「好啊,好啊。今日與季常對談,當真是痛快無比。就依季常之見。明日一早,我便前往宮中急奏陛下,將詳細的情況和他說了。計行之後,季常當為首功。」
馬良連忙擺擺手。
「謀事在人,成事亦在人。良不過以宏觀之,細細施行起來,還需諸位將領與丞相共同努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