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姬信王宮言天機(三)
「尚父早知姬信得鬼神相助?」姬旦低聲詢問身邊的姜子牙。
「是。」姜子牙沒有隱瞞。40年前,姜子牙在殷都的時候,見過三花娘娘子秀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若說姬信沒有鬼神相助,姜子牙反倒不信。
姬旦點點頭,卻沒有繼續問下去。對於姬信所轉述的鬼神所言,姬旦頂多信了一小半。但姬旦並不準備駁斥這些話,因為姬信所言,全都對伐商有巨大好處。更是完全符合了姬旦的理念。
以姬信以前所展現的才幹,無論如何都編不出這樣的話。一定要比較的話,兩個月前的姬信不過是山坡上隨處可見的荊棘,但兩個月後的現在,姬信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的模樣。
除了鬼神相助這個理由,姬旦完全想不出其他合理的解釋。
姬發已經決定接受姬信的解釋,便開口問道:「若有人還想問姬信,便速問。若無人要問,便商議應對商國進襲之事。」
周國諸侯們見到那些巫師們在裝神弄鬼的時候,都是將自己描述成鬼神的代言人。姬信卻將自己定義為鬼神的傳話人,所說的都是鬼神的看法,而不是姬信自己的看法。不管事情最終結果是否與姬信所說的一樣,那都是鬼神的事情,姬信既不主導任何事,也不為任何事承擔責任。
在周國,對於鬼神的解釋權在姬發與姬旦手中,諸侯們即便態度強硬地表示「俺不信」,也無法從姬發與姬旦手中奪取到對鬼神的解釋權。只要姬發與姬旦相信姬信,這件事就算是定下來了。
姬豐為了打擊姬發,做了充分準備。此時眼見姬信竟然用鬼神這個由頭化解了這波攻勢,姬豐還是不肯放棄。索性直接問道:「牧野之敗,該怪誰?」
見姬豐氣勢已經完全弱了,姬信按照王浩然的意思再進一步,「事在人為!牧野之戰,三花娘娘騎兵厲害,吾等不知。以後再戰,當有應對之法。」
姬豐眼見姬信竟然將姬發的戰敗責任都定性為「不知」,而且姬發不知的原因並非姬發無能,而是姬發不知道三花娘娘得鬼神相助。
按照姬信這個說法,姬發的確有錯,卻不是大錯。姬豐無法接受這樣的解釋,氣急敗壞地大聲呵斥道:「為何鬼神不事先告知?」
聽到這話,諸侯們都覺得姬豐是真的說錯了話,大多都變了臉色。
果然,姬信板起臉,大聲說出了之前說的話,「叔叔。該是吾等敬鬼神,還是鬼神敬吾等?」
雖然周國的神權被王室操縱,但周王室始終堅持敬鬼神。姬豐方才氣急敗壞之下所說的話,明顯是要鬼神為凡人服務。不管諸侯們私下如何埋怨鬼神,都不能接受這樣的看法。
果然,姬旦立刻起身呵斥起姬豐來。太宰負責祭祀,在這些領域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很快就把姬豐訓得狗血淋頭。
姬發原本是做好做出一定讓步的準備,甚至接受了在一定時間內不再主動提起伐商的讓步。然而在姬信的努力下,姬發已經不用再主動做出這方面的讓步。周王姬發看著局面全面改變,只覺得心懷大暢。
姬旦借題發揮,怒斥了姬豐「不敬」之後,讓姬豐離開庭院,到外面反省去了。
把這個不安定因素趕出去之後,姬旦也覺得心情大好,便請姬發開始商討接下來應對大商進攻的事情。
然而諸侯們接下來的反應還是大大超出了姬發的想像,當即有諸侯提出,「大王,三花娘娘今年56歲。既然天意在周,大周只許謹慎禦敵,待三花娘娘去世,大周必勝。」
因為此戰失敗而不願意再打仗的諸侯們稍微一愣,隨即大聲應和起來。
姬發沒想到諸侯們反應如此迅捷,只能以如廁為理由,暫時中斷朝會。
等姬發如廁出來,就見姬信站在外面。姬發笑道:「信,可又有鬼神教汝?」
姬信乾笑道,「大王,方才信的確求教鬼神。鬼神所言,也是信所想。故想告知大王。」
姬發覺得自己的這個弟弟自從開竅後,越發乖巧了。滿意地命道:「講。」
「方才諸侯所說,是為機會主義。」姬信答道。
機會主義是新詞,姬髮根本理解不了。不過姬信立刻為姬發解釋起來。機會主義的典型特點,是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而忘記根本大計,並不顧及原則或中間的過程,只求有利的結果。
「這不就是反覆麼。」姬發完全認同姬信的解釋。
「大王。臣弟做事,不顧原則,不問過程,的確是反覆小人。」提及自己過往中的不堪,姬信很是羞愧。
姬發的確認為姬信就是個反覆小人,所以不肯用姬信。此時聽姬信所言,又見姬信發自內心的羞愧。姬發終於下了決心,「信。吾半年後需騎兵,汝以為需多少?」
「臣或許能三個月訓練200騎兵。」姬信答道。
姬發見姬信所答的確很合理,便繼續說道:「信,吾與汝豐地50里。汝為公子,當為公室盡心竭力!」
說完,姬發也不等姬信回答,徑直向著會場而去。
會議再次開始,諸侯們又本著機會主義的態度開始拖延。姬發此次可沒有再客氣,他騰地站起身,拔出腰間佩劍。此時周國的青銅冶煉,只能鑄造一尺多長的劍刃(25厘米)。但周王佩戴的青銅劍自然會小心打磨。姬發揮劍斬落,將面前桌案斬下一角。
周國諸侯們被驚得說不出話。姬發大聲喝道:「事在人為。先王在世之時,周國尚弱。先王不得不前往朝歌朝貢,被囚禁羑里七年!今天命在周,吾等當奮勇爭先!若再有人言拖延之事,當如此案!」
眼見姬發如此憤怒,諸侯回想起商軍的勇猛,不得不接受下備戰的命令。第二天,諸侯們還沒離開鎬京,就聽到姬信在王宮接受了冊封的消息。冊封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即便諸侯不在鎬京,也會專門通知他們。
即便是姬信此次受封不過50里,乃是最低一級的子爵的封地。諸侯都從周王姬發如此急切的行動中感受到了姬信的重要性。
姬信得到封地的第二天就準備舉家離開鎬京,前往距離鎬京50里遠的封地。
「是。」姜子牙沒有隱瞞。40年前,姜子牙在殷都的時候,見過三花娘娘子秀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若說姬信沒有鬼神相助,姜子牙反倒不信。
姬旦點點頭,卻沒有繼續問下去。對於姬信所轉述的鬼神所言,姬旦頂多信了一小半。但姬旦並不準備駁斥這些話,因為姬信所言,全都對伐商有巨大好處。更是完全符合了姬旦的理念。
以姬信以前所展現的才幹,無論如何都編不出這樣的話。一定要比較的話,兩個月前的姬信不過是山坡上隨處可見的荊棘,但兩個月後的現在,姬信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的模樣。
除了鬼神相助這個理由,姬旦完全想不出其他合理的解釋。
姬發已經決定接受姬信的解釋,便開口問道:「若有人還想問姬信,便速問。若無人要問,便商議應對商國進襲之事。」
周國諸侯們見到那些巫師們在裝神弄鬼的時候,都是將自己描述成鬼神的代言人。姬信卻將自己定義為鬼神的傳話人,所說的都是鬼神的看法,而不是姬信自己的看法。不管事情最終結果是否與姬信所說的一樣,那都是鬼神的事情,姬信既不主導任何事,也不為任何事承擔責任。
在周國,對於鬼神的解釋權在姬發與姬旦手中,諸侯們即便態度強硬地表示「俺不信」,也無法從姬發與姬旦手中奪取到對鬼神的解釋權。只要姬發與姬旦相信姬信,這件事就算是定下來了。
姬豐為了打擊姬發,做了充分準備。此時眼見姬信竟然用鬼神這個由頭化解了這波攻勢,姬豐還是不肯放棄。索性直接問道:「牧野之敗,該怪誰?」
見姬豐氣勢已經完全弱了,姬信按照王浩然的意思再進一步,「事在人為!牧野之戰,三花娘娘騎兵厲害,吾等不知。以後再戰,當有應對之法。」
姬豐眼見姬信竟然將姬發的戰敗責任都定性為「不知」,而且姬發不知的原因並非姬發無能,而是姬發不知道三花娘娘得鬼神相助。
按照姬信這個說法,姬發的確有錯,卻不是大錯。姬豐無法接受這樣的解釋,氣急敗壞地大聲呵斥道:「為何鬼神不事先告知?」
聽到這話,諸侯們都覺得姬豐是真的說錯了話,大多都變了臉色。
果然,姬信板起臉,大聲說出了之前說的話,「叔叔。該是吾等敬鬼神,還是鬼神敬吾等?」
雖然周國的神權被王室操縱,但周王室始終堅持敬鬼神。姬豐方才氣急敗壞之下所說的話,明顯是要鬼神為凡人服務。不管諸侯們私下如何埋怨鬼神,都不能接受這樣的看法。
果然,姬旦立刻起身呵斥起姬豐來。太宰負責祭祀,在這些領域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很快就把姬豐訓得狗血淋頭。
姬發原本是做好做出一定讓步的準備,甚至接受了在一定時間內不再主動提起伐商的讓步。然而在姬信的努力下,姬發已經不用再主動做出這方面的讓步。周王姬發看著局面全面改變,只覺得心懷大暢。
姬旦借題發揮,怒斥了姬豐「不敬」之後,讓姬豐離開庭院,到外面反省去了。
把這個不安定因素趕出去之後,姬旦也覺得心情大好,便請姬發開始商討接下來應對大商進攻的事情。
然而諸侯們接下來的反應還是大大超出了姬發的想像,當即有諸侯提出,「大王,三花娘娘今年56歲。既然天意在周,大周只許謹慎禦敵,待三花娘娘去世,大周必勝。」
因為此戰失敗而不願意再打仗的諸侯們稍微一愣,隨即大聲應和起來。
姬發沒想到諸侯們反應如此迅捷,只能以如廁為理由,暫時中斷朝會。
等姬發如廁出來,就見姬信站在外面。姬發笑道:「信,可又有鬼神教汝?」
姬信乾笑道,「大王,方才信的確求教鬼神。鬼神所言,也是信所想。故想告知大王。」
姬發覺得自己的這個弟弟自從開竅後,越發乖巧了。滿意地命道:「講。」
「方才諸侯所說,是為機會主義。」姬信答道。
機會主義是新詞,姬髮根本理解不了。不過姬信立刻為姬發解釋起來。機會主義的典型特點,是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而忘記根本大計,並不顧及原則或中間的過程,只求有利的結果。
「這不就是反覆麼。」姬發完全認同姬信的解釋。
「大王。臣弟做事,不顧原則,不問過程,的確是反覆小人。」提及自己過往中的不堪,姬信很是羞愧。
姬發的確認為姬信就是個反覆小人,所以不肯用姬信。此時聽姬信所言,又見姬信發自內心的羞愧。姬發終於下了決心,「信。吾半年後需騎兵,汝以為需多少?」
「臣或許能三個月訓練200騎兵。」姬信答道。
姬發見姬信所答的確很合理,便繼續說道:「信,吾與汝豐地50里。汝為公子,當為公室盡心竭力!」
說完,姬發也不等姬信回答,徑直向著會場而去。
會議再次開始,諸侯們又本著機會主義的態度開始拖延。姬發此次可沒有再客氣,他騰地站起身,拔出腰間佩劍。此時周國的青銅冶煉,只能鑄造一尺多長的劍刃(25厘米)。但周王佩戴的青銅劍自然會小心打磨。姬發揮劍斬落,將面前桌案斬下一角。
周國諸侯們被驚得說不出話。姬發大聲喝道:「事在人為。先王在世之時,周國尚弱。先王不得不前往朝歌朝貢,被囚禁羑里七年!今天命在周,吾等當奮勇爭先!若再有人言拖延之事,當如此案!」
眼見姬發如此憤怒,諸侯回想起商軍的勇猛,不得不接受下備戰的命令。第二天,諸侯們還沒離開鎬京,就聽到姬信在王宮接受了冊封的消息。冊封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即便諸侯不在鎬京,也會專門通知他們。
即便是姬信此次受封不過50里,乃是最低一級的子爵的封地。諸侯都從周王姬發如此急切的行動中感受到了姬信的重要性。
姬信得到封地的第二天就準備舉家離開鎬京,前往距離鎬京50里遠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