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邦無道 教為政
孔子從齊國返回魯國,政治形勢又發生了進一步變化:原本卿大夫執掌國政的局面,還在繼續下移,到了「陪臣執國命」,即卿大夫的家臣執掌國政的地步。
孔子看到「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時,對「天下無道」的形勢已經深感不安,待出現家臣執掌國政的局面時,更是由不安到驚詫,進而感慨萬千。
他深入分析諸侯列國形勢,發現自從大夫的家臣操縱政令之後,罕有傳至三代而不失勢的,斷言陪臣執國政的局面長久不了。
在如此混亂的政局中,孔子自然不願意與權臣同流合污,所以不願出仕。時人問孔子:「依先生的才學,做個大夫沒有什麼問題呀,您為什麼不出仕呢?」
孔子回答說:「《尚書》曾經說過,『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以高尚的品德去影響施政者,這也算是從政啊。』難道只有做了卿大夫才算是參與政治嗎?」
而且,孔子不僅僅是自己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那樣格局就太小了。在「邦無道」的情況下,孔子要通過辦學行教,教育弟子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風氣,以這種形式來影響政治,匡救社稷。
對於老師的這一精神理解最到位的學生,是以孝著稱的曾參。他對仲由說:「如果每個人都能謹守孝道,推而廣之,達到『仁』的境界,天下就大治了,每個人也就算是參與了政治。夫子所言極是。」
孔子堅持「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信念,不接受陽虎的出仕邀請,而是一心鑽研學問,深入研究《詩》《書》《禮》《樂》。同時教授弟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日後參與國家治理打好基礎,培養合格的公務員隊伍。
在孔子辦的私學裡,有很多從遠方來求學的弟子,除來自齊、魯兩國外,還有從楚、晉、秦、陳、吳等各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幾乎遍及所有諸侯國,稱得上是當時一流的國際學校。
孔子招收學生不問出身、不問基礎,有許多有志青年師從孔子。像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都是在這一時期成為孔子的弟子。
南郭惠子曾經疑惑地問子貢:「夫子的學生身份怎麼這麼雜呢?」
子貢回答說:「君子端正品行,以待四方之士,做到來者不拒,正如良醫之門多病人一樣。」
孔子認為人人可以通過教育得到改造提高。他的學生不乏素質較差的,但通過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導,變成了著名的賢才。他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腳踏實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而優則仕」是孔子培養人才的方向。通過實際、實用的教育,訓練造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優秀人才,引導他們能參與政治,從而改變天下無道的混亂局面。他不只是教書,更注重教人,教學生做到品德高尚而又精通「六藝」這些實際實用的技能,做到「君子坦蕩蕩」,公正不循私情。
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方法,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實用有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主張學、思結合。他認為只思考、不學習不會有什麼好處,談自己的切身體會:「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但是只學習而不進行思考,就難以理解消化,也會陷入茫然失措、無所適從。他提倡「好學」,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要向人學,向書本學;要學而不厭,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孔子常常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採用哲理性的比喻來教導學生。顏回曾感嘆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如用「逝者如斯夫」喻時間一去不復返,勉勵弟子珍惜時間;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忍苦耐勞、不屈不撓。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弟子們的歡迎,收到了極佳的效果。
善於啟發是孔子教育學生的又一大特點,通過啟發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和主動性。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說要培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主動思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孔子首倡互動式、沉浸式教學,提倡師生之間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他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志趣,並談自己的志趣,然後將各自的志趣進行點評。孔子還歡迎學生對他提意見,他的得意門生子路就常常向他提出批評性的意見。
孔子還創造了通過人物評價和時政評論,向學生闡發政治觀點和哲學思想的方法。孔子點評過很多人物,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連自己的弟子,他都隨時加以評價。對管仲、子產,孔子以「仁」許之;伯夷、叔齊在繼承君位上互相推讓,孔子稱其「求仁而得仁」。
孔子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使自己的政治觀點顯聞於諸侯。
孔子看到「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時,對「天下無道」的形勢已經深感不安,待出現家臣執掌國政的局面時,更是由不安到驚詫,進而感慨萬千。
他深入分析諸侯列國形勢,發現自從大夫的家臣操縱政令之後,罕有傳至三代而不失勢的,斷言陪臣執國政的局面長久不了。
在如此混亂的政局中,孔子自然不願意與權臣同流合污,所以不願出仕。時人問孔子:「依先生的才學,做個大夫沒有什麼問題呀,您為什麼不出仕呢?」
孔子回答說:「《尚書》曾經說過,『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以高尚的品德去影響施政者,這也算是從政啊。』難道只有做了卿大夫才算是參與政治嗎?」
而且,孔子不僅僅是自己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那樣格局就太小了。在「邦無道」的情況下,孔子要通過辦學行教,教育弟子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風氣,以這種形式來影響政治,匡救社稷。
對於老師的這一精神理解最到位的學生,是以孝著稱的曾參。他對仲由說:「如果每個人都能謹守孝道,推而廣之,達到『仁』的境界,天下就大治了,每個人也就算是參與了政治。夫子所言極是。」
孔子堅持「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信念,不接受陽虎的出仕邀請,而是一心鑽研學問,深入研究《詩》《書》《禮》《樂》。同時教授弟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日後參與國家治理打好基礎,培養合格的公務員隊伍。
在孔子辦的私學裡,有很多從遠方來求學的弟子,除來自齊、魯兩國外,還有從楚、晉、秦、陳、吳等各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幾乎遍及所有諸侯國,稱得上是當時一流的國際學校。
孔子招收學生不問出身、不問基礎,有許多有志青年師從孔子。像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都是在這一時期成為孔子的弟子。
南郭惠子曾經疑惑地問子貢:「夫子的學生身份怎麼這麼雜呢?」
子貢回答說:「君子端正品行,以待四方之士,做到來者不拒,正如良醫之門多病人一樣。」
孔子認為人人可以通過教育得到改造提高。他的學生不乏素質較差的,但通過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導,變成了著名的賢才。他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腳踏實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而優則仕」是孔子培養人才的方向。通過實際、實用的教育,訓練造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優秀人才,引導他們能參與政治,從而改變天下無道的混亂局面。他不只是教書,更注重教人,教學生做到品德高尚而又精通「六藝」這些實際實用的技能,做到「君子坦蕩蕩」,公正不循私情。
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方法,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實用有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主張學、思結合。他認為只思考、不學習不會有什麼好處,談自己的切身體會:「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但是只學習而不進行思考,就難以理解消化,也會陷入茫然失措、無所適從。他提倡「好學」,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要向人學,向書本學;要學而不厭,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孔子常常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採用哲理性的比喻來教導學生。顏回曾感嘆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如用「逝者如斯夫」喻時間一去不復返,勉勵弟子珍惜時間;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忍苦耐勞、不屈不撓。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弟子們的歡迎,收到了極佳的效果。
善於啟發是孔子教育學生的又一大特點,通過啟發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和主動性。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說要培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主動思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孔子首倡互動式、沉浸式教學,提倡師生之間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他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志趣,並談自己的志趣,然後將各自的志趣進行點評。孔子還歡迎學生對他提意見,他的得意門生子路就常常向他提出批評性的意見。
孔子還創造了通過人物評價和時政評論,向學生闡發政治觀點和哲學思想的方法。孔子點評過很多人物,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連自己的弟子,他都隨時加以評價。對管仲、子產,孔子以「仁」許之;伯夷、叔齊在繼承君位上互相推讓,孔子稱其「求仁而得仁」。
孔子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使自己的政治觀點顯聞於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