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公山不狃請出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公山不狃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複姓公山,名不狃,字子泄。公山不狃勇武過人,豪爽俠義,又善於應變,當過魯國第二大城市費邑的邑宰。在魯國人民兩百多年反對三桓專治的歷史上,公山不狃占據過重要角色。在孔子最失意的時候,他主動伸出橄欖枝,不料被孔子的大弟子仲由無情打落,失去和孔子交集的機會。

  公山不狃和陽虎都是魯國當政者季桓子的得力家臣,曾經與陽虎一起操辦過季平子的喪事,由於做事幹練,善於融通,深得季桓子的信任。季桓子接管季氏家政後,派公山不狃擔任季氏的私邑——費邑的邑宰。這一年是魯定公五年,即公元前505年。

  公山不狃到費邑後,排除阻力改革弊政,發展農商經濟,富裕百姓,受到費邑民眾的擁護。又大力訓練兵丁,增強防禦力量。費邑的實力進一步增強。不能不說,公山不狃是一位合格的邑宰,一位有理想的政治人物,一心想把費邑建成魯國的臨淄。

  世上的事情就是這樣,你越是把地盤當寶貝去經營,越擔心別人插手。但費邑是季氏的私邑,季桓子拿走這裡的財物就象左手倒右手,這引起公山不狃的不滿和抵制。

  季桓子這裡更是不滿,自己的私邑竟難於插手了。於是派心腹家臣仲梁懷借巡察費邑之名,處處挑毛病刁難公山不狃,他們之間的矛盾就這樣產生了。

  魯定公八年,前502年,公山不狃聯合陽虎一同反對季氏,打算廢掉季孫、叔孫、孟孫三家的嫡生嗣子,另外擁立平日為陽虎所喜歡的庶子來繼承。

  不過公山不狃與陽虎有所不同,他不象陽虎有那麼大的野心,要在魯國變天,取魯定公而代之。他的主要目的是趕走仲梁懷,反對三桓的專治,對季氏還存有那麼點知遇之恩感激之情。所以對於陽虎的叛亂,他並沒有跟著走到底,而是在驅逐仲梁懷後即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了。

  當陽虎叛亂兵敗,逃亡齊國後,公山不狃仍牢牢地占據費邑,繼續當他的邑宰。公山不狃籠絡費邑百姓,加強費邑的防禦。同時緩和與季桓子的關係,尊重魯定公的地位,費邑不但沒受影響,還穩定發展,成為魯國的一塊樂土。

  公山不狃想依靠費邑有所作為,這就需要匯集四方之仕,這時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孔子。孔子當時已是享譽齊魯的賢達人才,如果能為自己所用,那還愁不能獨霸一方嗎?於是公山不狃派人來請孔子。

  孔子從齊國返回魯國後,已經有十多年了,這期間他通過鑽研學問,形成一套興邦治國的大略,但魯國當政者卻不用他。上次陽虎請孔子出山,但孔子對陽虎沒一點好印象,對他竊權叛國的行徑更是不看好,不定哪天就翻了車,因此忍住了沒有應招。這次公山不狃的邀請,使他心有所動。公山不狃也算是個文化人,不象陽虎一樣粗魯。再說費地這幾年發展不錯,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孔子說:「周文王、武王當年大抵是以豐、鎬那么小的地方發展起王業的,現在費邑與豐、鎬相比,該也差不多吧!」想要應召前往。

  「循道彌久,溫溫無所試」!此時的孔子已經諳熟仁義之道很久了,但沒一人重用自己,日子過得平平淡淡,寡然無味。他多麼希望有合適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公山不狃的傳召,讓孔子陷入一番思索:帝王之業都是由小到大發展起來的,周文王起於豐,周武王起於鎬,都是小地方,但卻成就了大事業,費邑與之相比,已經強多了。

  率直敢言的子路這時候不高興了,強烈反對老師應召。他說:「我聽說公山不狃是一位叛臣呀,難道您就真的無處可去了嗎,何必一定要去公山不狃那裡呢?」

  孔子很重視子路,聽了子路的話雖然有些生氣,但還是耐心地回答:「公山不狃召我,難道只是一句空話嗎?如果有人信任我,我可以在東方復興周禮,重建一個西周」。

  他是在說服子路,同時也是在說服自己。

  孔子這時已經五十歲了,但是他的政治抱負一直無法施展。公山不狃給了這樣一個機會,他應該去抓住。公山不狃「叛「的是季氏,而非魯國,正義一半在他那裡。

  不過後來,孔子並未應召前往。也許是子路的話讓他犯了嘀咕,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過了不久,魯國當局就前來延請孔子參政了。

  再說公山不狃。孔子沒有前去輔佐,他終於沒能幹成大事。四年後,在孔子一手謀劃發起的「墮三都」行動中,公山不狃從本位主義出發,占據費邑出擊魯都,被孔子擊敗,不得不流亡齊國,後又輾轉逃到了吳國。

  不過,公山不狃在流落他國的困境中,經受住了道義的考驗,沒有失節賣國,被後人稱讚。

  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吳國準備攻打魯國。吳王詢問流落到吳國的叔孫輒,叔孫輒回答說:「魯國有名而無實,攻打他們,一定能如願以償。」叔孫輒還聯繫公山不狃共同參與吳國攻打魯國的行動。

  叔孫輒是公山不狃的政治夥伴,當初兩人一起帶領費人攻打曲阜,失敗後又一起流亡。公山不狃對叔孫輒說:「這是不仁不義的。君子離開自己的國家,不到敵國去助敵。在魯國沒有盡到臣下的本份而又去攻打它,為吳國奔走聽命,這就可以死去。有這樣的委任應該避開。一個人離開國家,不應該因為有所怨恨而禍害鄉土。」

  「不以所惡廢鄉「,體現了公山不狃對魯國的感情,展現了政治流亡者的愛國情操。作為一名政治人物,可以有不同的政治主張,可以逃亡國外,但不可以因為個人的怨恨而禍害自己的祖國。公山不狃的言行,給如今的政治流亡者樹立了一個榜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