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齊景公問政孔子
孔子在齊國一年,依託高昭子的社會關係,積極參加齊國上層貴族圈子的活動,影響逐步擴大。《韶》樂這個媒介,又進一步使孔子在齊國上下樹立了良好形象。
在高昭子的積極引薦下,這天,齊景公終於專門召見孔子。
齊景公對孔子的印象還是很不錯的,幾年前他訪問魯國的時候,孔子對於秦穆公稱霸原因的評價,對他啟發很大。這幾年他有意無意地仿照著秦穆公的路數去做,在諸侯爭霸中小有成效。這一次,他想就國家治理詳細地聽聽孔子的意見。
賓主落座,一番禮節性的寒暄後,齊景公問孔子:「自古明君重視政治清明,好的政治有什麼標準呢?
孔子略加思索,回答道:「國家政治清明,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就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樣子,仁政愛民;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樣子,忠心耿耿;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慈愛嚴教;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恭順孝道。
孔子不愧是語言大師,將簡單的「君臣父子」四字重複堆疊,產生振聾發聵的效果。這一回答直擊當時的社會矛盾問題:很多諸侯國只所以內亂不止,實力迅速削弱,進而被其它國家攻滅,根本原因就是做國君的不象國君,窮奢極侈,不理政務;做臣子的不象臣子,擅權專政,巧取豪奪;做父親的不象父親,奪兒妻子,不事教導;做兒子的不象兒子,不孝不敬,自私自利。如果把這些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則規定清楚,昭示百姓,嚴格推行,那國家就會由亂到治,社會就會穩定發展。這就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綱常倫紀。
景公聽了孔子的回答,輕捻髭鬚,沉思片刻,微微點頭,說道:「對,你說的對極了!假如真的是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就是有再多的美食,我怎麼能吃得到呢?就是有再好的美舍,我怎麼能穩居其中呢?」
孔子看似簡單的回答,很有針對性,正中齊景公關注的焦點,包含著很多潛台詞。
齊景公時期西周的禮制已經崩壞,諸侯各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現象普遍。在齊國,景公之前已經暴發了幾次內亂。就在當時,表面平靜的齊國朝堂也暗藏潛流,景公不能不感到憂慮,迫切需要尋找應對之策。
孔子的回答強調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只有社會上每個人都按照一定的軌道前行,社會才會和諧安寧。人人都各安其命、各守其位,國家才能太平,國君之位才能做得安穩。這話算是說到了齊景公的心坎上。同時,孔子強調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君主要承擔君主的義務,才能享受萬民膜拜;父親要承擔父親的義務,才能享受兒女繞膝。
到齊國一年來,孔子看似無心,其實每時每刻都在深入地觀察研究著齊國的政治,表面繁榮強盛的齊國,隱藏著諸多矛盾與問題。景公的四大輔臣勢力日增,尾大不掉;國家從上到下奢靡成風,鋪張浪費。這些都危及著齊國的安全,威脅著齊景公的統治。
孔子提出通過明確君臣父子權利義務來整飭秩序,恢復尊卑有序的制度,因此得到齊景公的認同。
齊景公第一次召孔子問政,對孔子的回答很是滿意,豪放地告訴孔子:以後在齊國遇到什麼困難,儘管來找我呀!
隨著和齊景公接觸的機會增多,孔子繼續做著魯昭公歸國復位的努力。這年秋天,齊景公召集莒國的莒子、邾國的邾子、杞國的杞伯在鄢陵舉行會盟,商議討伐魯國亂臣支持魯君復位的事宜,然而幾個小國態度都不積極。齊景公對支持魯昭公的態度漸漸冷淡下來。
過了一段時間,齊景公又召見孔子。見面的次數多了,景公與孔子不再客氣,上來就問:「要使齊國變得更加強大,我應該怎麼做呢?」
聽了景公詢問的問題,孔子這次更加胸有成竹。和他預料的一樣,景公最關心的還是國家治理問題。上一次和齊君談的是治理國家的態度問題,這一次就和齊君談一下治理國家的路徑問題吧。
孔子知道景公喜歡直截了當,不喜拐彎抹角,就用最簡單的話回答:「政在節財!」
孔子想藉此話告誡齊景公要勤儉治國,不要鋪張浪費。這一點,正戳中了齊景公的痛處。因為齊景公正是一個喜歡享受、鋪張浪費的人。
齊國土地肥沃,靠近大海,擁有「魚鹽之利」,各國食鹽都需從齊國進口。齊國人有經商的傳統,是個做生意的好地方,因此商業發達。齊國成為當時最富裕的國家,齊景公因此極度鋪張浪費。據說,他曾經為七百個妃子一人建了一套房。他喜歡養馬,名下有四千多匹良馬。
上樑不正下樑歪,齊景公的示範作用可謂立杆見影。當時,整個齊國很「土豪」,全國上下都瀰漫著大手大腳的風氣。
孔子提出「政在節財」,是為齊國開了個歷史性的良方。不過這一點,齊景公是不可能做到的。
齊景公對孔子越來越熟悉,感到孔子是一位可以信賴的政治助手,他贊同孔子的政治立場,更讚賞孔子在各方面的才能。他決定重用孔子,讓他擔任齊國國卿,地位相當於魯國的季氏和孟氏之間,並給孔子封邑。孔子在魯國只不過是一個從大夫,齊景公將他擢為國卿,算是很高的禮遇了。
然而,孔子最為擔心的是,齊國的諸位大夫們,會輕易接受他這位外來的競爭者嗎?特別是宰相晏嬰,聽說前不久還表達過對自己的不滿,如果自己做了齊國國卿,勢必會影響到這些人的地位。
來到異國擔任高官的並不是沒有先例,象前面說的百里奚本來是虞國人,被秦穆公重用,開創了秦國基業。但齊景公有這個魄力嗎?
在高昭子的積極引薦下,這天,齊景公終於專門召見孔子。
齊景公對孔子的印象還是很不錯的,幾年前他訪問魯國的時候,孔子對於秦穆公稱霸原因的評價,對他啟發很大。這幾年他有意無意地仿照著秦穆公的路數去做,在諸侯爭霸中小有成效。這一次,他想就國家治理詳細地聽聽孔子的意見。
賓主落座,一番禮節性的寒暄後,齊景公問孔子:「自古明君重視政治清明,好的政治有什麼標準呢?
孔子略加思索,回答道:「國家政治清明,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就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樣子,仁政愛民;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樣子,忠心耿耿;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慈愛嚴教;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恭順孝道。
孔子不愧是語言大師,將簡單的「君臣父子」四字重複堆疊,產生振聾發聵的效果。這一回答直擊當時的社會矛盾問題:很多諸侯國只所以內亂不止,實力迅速削弱,進而被其它國家攻滅,根本原因就是做國君的不象國君,窮奢極侈,不理政務;做臣子的不象臣子,擅權專政,巧取豪奪;做父親的不象父親,奪兒妻子,不事教導;做兒子的不象兒子,不孝不敬,自私自利。如果把這些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則規定清楚,昭示百姓,嚴格推行,那國家就會由亂到治,社會就會穩定發展。這就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綱常倫紀。
景公聽了孔子的回答,輕捻髭鬚,沉思片刻,微微點頭,說道:「對,你說的對極了!假如真的是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就是有再多的美食,我怎麼能吃得到呢?就是有再好的美舍,我怎麼能穩居其中呢?」
孔子看似簡單的回答,很有針對性,正中齊景公關注的焦點,包含著很多潛台詞。
齊景公時期西周的禮制已經崩壞,諸侯各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現象普遍。在齊國,景公之前已經暴發了幾次內亂。就在當時,表面平靜的齊國朝堂也暗藏潛流,景公不能不感到憂慮,迫切需要尋找應對之策。
孔子的回答強調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只有社會上每個人都按照一定的軌道前行,社會才會和諧安寧。人人都各安其命、各守其位,國家才能太平,國君之位才能做得安穩。這話算是說到了齊景公的心坎上。同時,孔子強調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君主要承擔君主的義務,才能享受萬民膜拜;父親要承擔父親的義務,才能享受兒女繞膝。
到齊國一年來,孔子看似無心,其實每時每刻都在深入地觀察研究著齊國的政治,表面繁榮強盛的齊國,隱藏著諸多矛盾與問題。景公的四大輔臣勢力日增,尾大不掉;國家從上到下奢靡成風,鋪張浪費。這些都危及著齊國的安全,威脅著齊景公的統治。
孔子提出通過明確君臣父子權利義務來整飭秩序,恢復尊卑有序的制度,因此得到齊景公的認同。
齊景公第一次召孔子問政,對孔子的回答很是滿意,豪放地告訴孔子:以後在齊國遇到什麼困難,儘管來找我呀!
隨著和齊景公接觸的機會增多,孔子繼續做著魯昭公歸國復位的努力。這年秋天,齊景公召集莒國的莒子、邾國的邾子、杞國的杞伯在鄢陵舉行會盟,商議討伐魯國亂臣支持魯君復位的事宜,然而幾個小國態度都不積極。齊景公對支持魯昭公的態度漸漸冷淡下來。
過了一段時間,齊景公又召見孔子。見面的次數多了,景公與孔子不再客氣,上來就問:「要使齊國變得更加強大,我應該怎麼做呢?」
聽了景公詢問的問題,孔子這次更加胸有成竹。和他預料的一樣,景公最關心的還是國家治理問題。上一次和齊君談的是治理國家的態度問題,這一次就和齊君談一下治理國家的路徑問題吧。
孔子知道景公喜歡直截了當,不喜拐彎抹角,就用最簡單的話回答:「政在節財!」
孔子想藉此話告誡齊景公要勤儉治國,不要鋪張浪費。這一點,正戳中了齊景公的痛處。因為齊景公正是一個喜歡享受、鋪張浪費的人。
齊國土地肥沃,靠近大海,擁有「魚鹽之利」,各國食鹽都需從齊國進口。齊國人有經商的傳統,是個做生意的好地方,因此商業發達。齊國成為當時最富裕的國家,齊景公因此極度鋪張浪費。據說,他曾經為七百個妃子一人建了一套房。他喜歡養馬,名下有四千多匹良馬。
上樑不正下樑歪,齊景公的示範作用可謂立杆見影。當時,整個齊國很「土豪」,全國上下都瀰漫著大手大腳的風氣。
孔子提出「政在節財」,是為齊國開了個歷史性的良方。不過這一點,齊景公是不可能做到的。
齊景公對孔子越來越熟悉,感到孔子是一位可以信賴的政治助手,他贊同孔子的政治立場,更讚賞孔子在各方面的才能。他決定重用孔子,讓他擔任齊國國卿,地位相當於魯國的季氏和孟氏之間,並給孔子封邑。孔子在魯國只不過是一個從大夫,齊景公將他擢為國卿,算是很高的禮遇了。
然而,孔子最為擔心的是,齊國的諸位大夫們,會輕易接受他這位外來的競爭者嗎?特別是宰相晏嬰,聽說前不久還表達過對自己的不滿,如果自己做了齊國國卿,勢必會影響到這些人的地位。
來到異國擔任高官的並不是沒有先例,象前面說的百里奚本來是虞國人,被秦穆公重用,開創了秦國基業。但齊景公有這個魄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