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
文化自古是國際間交往的橋樑,孔子客居齊國期間,通過禮樂共賞推開了與齊國貴族交往的大門,孔子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還在齊國傳為了佳話。
孔子來到齊國後,在高昭子家裡做家臣,政務不多,難得過上一段清閒的日子。這天,他和幾位弟子在高昭子家臣的陪伴下,到昭子的一處莊園採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搞調研。剛來到一處院落,傳來優美動聽的音樂聲,令人心曠神怡。昭子的家臣說,這叫《韶》樂,在齊國很流行。
孔子聽說過《韶》樂是有悠久歷史的音樂,產生於舜帝時期,表達了舜帝要繼堯之大德的理想。舜帝本是東夷人,因此韶與東夷俗樂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周立國後用《韶》作為祭廟樂,故被視為宮廷大樂。但孔子此前從沒聽到過如此動聽的《韶》樂演奏。
這處孔子初次聽聞齊國《韶》樂的地方,就是臨淄縣城東北的棗園村,後來曾出土一塊古碑,上書:孔子聞韶處,並有石磬數枚。這個村還曾經改名為「韶院」。據石刻記載:在中國遠古時期,有一種叫做「韶」的樂舞,又稱「簫韶」或「韶簫」。因韶樂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種非常高雅的樂舞。
又過了不久,高昭子帶孔子去齊國宮廷,在那裡,觀看了場面更為宏大的齊國的宮廷樂舞—齊《韶》。
只見演奏廳里,編鐘、編磬、琴、瑟、竽、蕭等樂器一應俱全。樂手們準備就緒後,擔任總指揮的太師發出指令:開始!柷聲響起,隨後傳來編磬清脆悅耳的聲音,猶如天籟之音從天而降;當宛轉悠揚的琴瑟聲響起時,歌女們入場,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唱起高亢清越的歌,歌喉動人心弦;緊接著,鼓聲響起,笙、簫、管、隕齊鳴,一排頭戴七色羽毛,衣著薄如蟬翼的齊紈彩衣的舞女手持長長的翎毛次第登場,隨著樂隊的節拍,進退起舞,猶如百鳥朝鳳。
舞女退下後,更宏偉壯闊的場面開始了,在音樂旋律的起伏中,一隊扮作百獸樣子的舞男身著絢麗多彩的服裝,踏歌而舞,歡快地舒展跳躍;一隻美麗的鳳凰裊裊飛來,韶樂達到高潮,只見演奏廳里八音共奏,鐘鼓齊鳴、琴瑟和諧、金聲玉振,一個天地和諧、萬物生發、祥瑞繚繞的絢麗多彩的場景將人們帶入了神話境界,所有的人都被這美妙絕倫的演出迷住了。
孔子聽得如醉如痴,忘卻了身在何處,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的節拍跳起舞蹈。嘴裡讚嘆著:「美哉!妙哉!想不到齊《韶》竟達到如此完美的境界,真不愧為天下第一樂舞!」
演奏結束後,孔子向齊國太師請教齊國《韶》樂的發展演變情況。太師侃侃而談:「齊國《韶》樂反映的是「仁政」思想,為政者仁政愛民,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有序。」孔子心中更高興了,這與自己的政治理想正好相符啊,因此對齊《韶》更加讚賞,認為其「盡善盡美」。
《韶》樂在齊國發展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地,絕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韶》樂本產生於東夷,齊地是其文化土壤。周武王定天下後姜太公以首功封營丘建齊國,《韶樂》再傳入齊,又得到接觸其母體的機會。在姜太公「因俗簡禮」的基本國策影響下,受到了當地俗樂的影響,適應當地民情民風習慣,吸收當地藝術營養,從內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豐富和演變。
由於《韶》具備齊國地方風貌,齊國君主們使用它的場合也隨之擴大,不僅用於祭典,還用於迎賓、宴樂等。齊《韶》在發展中實現了宮廷雅樂與俗樂的,雅俗共賞,進一步突出了樂舞的表現力,更增加了藝術魅力,因而更臻完美。所以,當孔子看到齊國化的《韶》樂時,情不由衷地贊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孔子是位學問大家,同時也是位很懂生活的人,他在音樂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體味到齊《韶》的巨大魅力,不禁為之陶醉。
同時孔子從齊《韶》中發現了擴大自身影響的機會。他想,既然齊國人都喜歡韶樂,自己也應該入鄉隨俗,以音樂為橋,齊國人從上到下,就會更容易接受自己。
自此,孔子跟太師認真地學習齊《韶》中的音樂、歌詞和舞蹈。他日日勤學苦練,簡直到了痴迷的境地,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不知不覺,三個月就過去了。在這三個月里,他完全沉浸在齊《韶》優美的旋律中,連吃肉都感覺不到味道的鮮美。他的弟子後來在記載孔子在齊國聞韶這件事情的時候寫道:「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孔子就業的高昭子府中,經常高朋滿座,韶樂所表現的和諧盛世場面也被演繹地淋漓盡致。高昭子請來了一個歌舞樂隊,演奏齊《韶》。孔子這時對韶樂已演練地爐火純青,他加入演奏隊伍鼓琴,引來一片喝彩。
高昭子作為齊國傳統的世家大族,能夠在家中鶯歌燕舞,演奏如此大排場的樂舞,跟其受到齊景公的重用是分不開的。齊國君主對高氏和國氏的信任,在齊景公時代達到巔峰,因此高昭子在齊國的影響力,也達到歷代高氏之最,甚至在諸侯列國中也頗有名聲。
孔子痴迷齊《韶》的情形傳出去,齊國上下很是自豪。魯國號稱禮儀之邦,幾年前齊景公還帶著晏嬰到魯國問禮,想不到連魯國最知禮的人,對咱們齊國的韶樂都如此稱道,說明齊國在禮樂方面已不輸魯國了。連齊國老百姓在坊間也津津樂道這件事。
齊國人因為《韶》樂對孔子的好感明顯增加了。孔子和弟子們非常高興,音樂外交取得了意到不到的效果。
孔子來到齊國後,在高昭子家裡做家臣,政務不多,難得過上一段清閒的日子。這天,他和幾位弟子在高昭子家臣的陪伴下,到昭子的一處莊園採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搞調研。剛來到一處院落,傳來優美動聽的音樂聲,令人心曠神怡。昭子的家臣說,這叫《韶》樂,在齊國很流行。
孔子聽說過《韶》樂是有悠久歷史的音樂,產生於舜帝時期,表達了舜帝要繼堯之大德的理想。舜帝本是東夷人,因此韶與東夷俗樂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周立國後用《韶》作為祭廟樂,故被視為宮廷大樂。但孔子此前從沒聽到過如此動聽的《韶》樂演奏。
這處孔子初次聽聞齊國《韶》樂的地方,就是臨淄縣城東北的棗園村,後來曾出土一塊古碑,上書:孔子聞韶處,並有石磬數枚。這個村還曾經改名為「韶院」。據石刻記載:在中國遠古時期,有一種叫做「韶」的樂舞,又稱「簫韶」或「韶簫」。因韶樂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種非常高雅的樂舞。
又過了不久,高昭子帶孔子去齊國宮廷,在那裡,觀看了場面更為宏大的齊國的宮廷樂舞—齊《韶》。
只見演奏廳里,編鐘、編磬、琴、瑟、竽、蕭等樂器一應俱全。樂手們準備就緒後,擔任總指揮的太師發出指令:開始!柷聲響起,隨後傳來編磬清脆悅耳的聲音,猶如天籟之音從天而降;當宛轉悠揚的琴瑟聲響起時,歌女們入場,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唱起高亢清越的歌,歌喉動人心弦;緊接著,鼓聲響起,笙、簫、管、隕齊鳴,一排頭戴七色羽毛,衣著薄如蟬翼的齊紈彩衣的舞女手持長長的翎毛次第登場,隨著樂隊的節拍,進退起舞,猶如百鳥朝鳳。
舞女退下後,更宏偉壯闊的場面開始了,在音樂旋律的起伏中,一隊扮作百獸樣子的舞男身著絢麗多彩的服裝,踏歌而舞,歡快地舒展跳躍;一隻美麗的鳳凰裊裊飛來,韶樂達到高潮,只見演奏廳里八音共奏,鐘鼓齊鳴、琴瑟和諧、金聲玉振,一個天地和諧、萬物生發、祥瑞繚繞的絢麗多彩的場景將人們帶入了神話境界,所有的人都被這美妙絕倫的演出迷住了。
孔子聽得如醉如痴,忘卻了身在何處,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的節拍跳起舞蹈。嘴裡讚嘆著:「美哉!妙哉!想不到齊《韶》竟達到如此完美的境界,真不愧為天下第一樂舞!」
演奏結束後,孔子向齊國太師請教齊國《韶》樂的發展演變情況。太師侃侃而談:「齊國《韶》樂反映的是「仁政」思想,為政者仁政愛民,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有序。」孔子心中更高興了,這與自己的政治理想正好相符啊,因此對齊《韶》更加讚賞,認為其「盡善盡美」。
《韶》樂在齊國發展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地,絕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韶》樂本產生於東夷,齊地是其文化土壤。周武王定天下後姜太公以首功封營丘建齊國,《韶樂》再傳入齊,又得到接觸其母體的機會。在姜太公「因俗簡禮」的基本國策影響下,受到了當地俗樂的影響,適應當地民情民風習慣,吸收當地藝術營養,從內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豐富和演變。
由於《韶》具備齊國地方風貌,齊國君主們使用它的場合也隨之擴大,不僅用於祭典,還用於迎賓、宴樂等。齊《韶》在發展中實現了宮廷雅樂與俗樂的,雅俗共賞,進一步突出了樂舞的表現力,更增加了藝術魅力,因而更臻完美。所以,當孔子看到齊國化的《韶》樂時,情不由衷地贊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孔子是位學問大家,同時也是位很懂生活的人,他在音樂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體味到齊《韶》的巨大魅力,不禁為之陶醉。
同時孔子從齊《韶》中發現了擴大自身影響的機會。他想,既然齊國人都喜歡韶樂,自己也應該入鄉隨俗,以音樂為橋,齊國人從上到下,就會更容易接受自己。
自此,孔子跟太師認真地學習齊《韶》中的音樂、歌詞和舞蹈。他日日勤學苦練,簡直到了痴迷的境地,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不知不覺,三個月就過去了。在這三個月里,他完全沉浸在齊《韶》優美的旋律中,連吃肉都感覺不到味道的鮮美。他的弟子後來在記載孔子在齊國聞韶這件事情的時候寫道:「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孔子就業的高昭子府中,經常高朋滿座,韶樂所表現的和諧盛世場面也被演繹地淋漓盡致。高昭子請來了一個歌舞樂隊,演奏齊《韶》。孔子這時對韶樂已演練地爐火純青,他加入演奏隊伍鼓琴,引來一片喝彩。
高昭子作為齊國傳統的世家大族,能夠在家中鶯歌燕舞,演奏如此大排場的樂舞,跟其受到齊景公的重用是分不開的。齊國君主對高氏和國氏的信任,在齊景公時代達到巔峰,因此高昭子在齊國的影響力,也達到歷代高氏之最,甚至在諸侯列國中也頗有名聲。
孔子痴迷齊《韶》的情形傳出去,齊國上下很是自豪。魯國號稱禮儀之邦,幾年前齊景公還帶著晏嬰到魯國問禮,想不到連魯國最知禮的人,對咱們齊國的韶樂都如此稱道,說明齊國在禮樂方面已不輸魯國了。連齊國老百姓在坊間也津津樂道這件事。
齊國人因為《韶》樂對孔子的好感明顯增加了。孔子和弟子們非常高興,音樂外交取得了意到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