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伴隨昭公到齊國
孔子所處的時代,魯國的國政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個家族把持著,歷史上稱為「三桓」。這三桓就是魯桓公三個兒子的後代。到昭公時期,三桓家族勢力進一步擴大,其中季氏一家就控制了魯國一半的土地和軍隊。
孔子參與國事的魯昭公與魯定公時期,也是「三桓僭政」最厲害的時期,甚至到了逼迫國君出走最後客死異國的程度。
魯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五歲時,魯國內亂又起,三桓家族與魯昭公兵戎相見,魯昭公竟打了敗仗。
這場內亂僅僅是因為鬥雞引發的!
季氏一支的家主季平子,平時喜歡鬥雞,並經常跟另一位三桓之後貴族郈昭伯鬥雞。兩人都爭強好勝,不想輸了面子。季平子玩起花招,在公雞翅膀下的羽毛里撒介子粉,這種藥粉有刺激作用,郈昭伯的公雞被弄瞎了雙眼,於是連連頹敗。
郈昭伯發現中了季平子的招後,也不甘示弱,在公雞爪子上套上了小銅鉤,這回輪到季平子敗下陣來。
季平子依仗強勢,一怒之下搶占了郈氏的田地房產,郈昭伯找國君魯昭公主持公道,另一位貴族臧昭伯也告發季平子私扣家臣。魯昭公一直被三桓操控,心中努氣由來已久,於是支持郈氏、臧氏,發兵包圍季氏城邑。
季孫氏眼看城邑要被攻破,急忙向孟孫氏、叔孫氏求救。孟孫氏、叔孫氏兩家緊急商量,是救還是不救?正在猶豫不決之際,叔孫氏的車夫建議說:「有季孫氏和無季孫氏,哪一樣對我們更有利?」叔孫氏感嘆說:「若無季孫,則必無叔孫啊!」叔孫氏於是堅定了態度,孟孫也積極響應。
叔孫氏出兵從城邑西北角沖了進去,孟孫氏見叔孫氏的旗幟入場,即刻出兵救援。三桓家族別看平日裡爭鬥得厲害,但他們深知一家敗亡,其餘兩家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因此關鍵時候還是捆到一塊兒了!
三桓合兵圍攻魯昭公,結果昭公兵敗,郈昭伯、臧昭伯在內亂中被殺,昭公倉皇奔逃到了齊國。
魯國國君逃難來了!齊景公趕緊召集群臣商議。景公認為,魯國既然未立新君,魯昭公就仍然是魯國的國君,齊國幫助了魯君,日後肯定有好帳可算。於是齊景公把魯昭公安置在乾侯,親自前來慰問,並答應送給魯昭公兩萬五千戶人口和土地作為奉養之用。宰相晏嬰站出來反對,於是景公改變了主意。
魯國國君昭公被迫逃亡,對孔子打擊很大,他感到悲痛又沮喪。魯國是周公的封國,是周禮保持得最好的地方,過去可是人們心目中的禮儀之邦,現在君主卻被臣子趕走了,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
再說,孔子對魯昭公是有深厚感情的,對其懷有知遇之恩。孔子夫人生了孩子,魯昭公派人送來鯉魚作為賀禮;孔子想到周室學禮,魯昭公安排好人馬車輛支持;學禮返回後,魯昭公又任命孔子做了魯宗社的禮官,主管婚喪及祭祀活動的儀式。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國家至關重要的事情。每年舉辦幾次重要的祭祀活動,所有公卿貴族都要出席。春秋時期的國家祭祀,也是重要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宗法觀念教育活動,能夠增強對祖先、社稷的神聖感和歸屬感。做主管宗社祭祀活動的禮官,是孔子起自孩童時的夙願。昭公把這個官職給了孔子,充分說明對孔子禮樂專長的認可。
孔子是發自內心地擁護昭公的。當季平子做出「八佾舞於庭」這樣的僭越之事的時候,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孔子勇敢地站出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度。現在昭公被亂臣趕走了,自己還能在魯國待下去麼?國君不在國,能為叛逆之臣做臣子麼?
在此之前,孔子和三桓的關係是若即若離,三桓既看重孔子的才能,想重用他,又擔心他的思想主張不利於自己,不時地疏遠他。
孔子自己也時刻處於矛盾的心情,想為國家效力,但國家權力被三桓把持著,他是心在三桓,心在國家和國君。但現在國君都跑了,自己在魯國待下去真是沒有了意義。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魯國這樣亂,也不是可以久居的地方了。已過而立之年的孔子,已經有了成熟的政治主張和思想體系,治國理念和抱負一直未得到施展,這次國君被趕走,孔子更加精神沮喪,對魯國政治失望到了極點。
罷了,還是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國家尋找發展機會吧。於是孔子決定帶著徒弟們離開魯國。既然國君去了齊國,自己和齊國國君齊景公談論過國政,看出來景公比較讚賞自己。宰相晏嬰也見過面,印象良好。齊國大夫高昭子,也是位文化人,間有書信往來,算是趣味相投。所以,孔子決定去齊國。
孔子這一次離開魯國,走得比較從容,他此時已是知名文人兼教育家,又兼任魯宗社的禮官。再說此次三桓針對的是要威脅自己的魯昭公,對孔子還算客氣。
孔老師帶上幾位徒弟,收拾好行軟,駕上昭公送自己的馬車,一路往齊國而去。
走出魯國界地不遠,遠遠看到一座雄偉的山脈高聳入雲,樹木蔥蘢,雲霧繚繞,孔子對弟子們說,這想必就是泰山了。弟子問了路人,果真是泰山。孔子說,自古聞泰山盛名,今日經過,我等登山一游。驅車走到大路盡頭,眾人下車,安放好車馬,眾弟子簇擁著孔子奔泰山而來。
當路過泰山東側古木參天的虎山時,忽見有一位婦人在墳墓前哭得很悲傷。孔子就派子路去問緣故。子路對婦人說:「你哭得如此悲痛,是有什麼大的傷心事嗎?」婦女回答說:「是啊,從前,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後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如今,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聽到這話,孔子上前問道:「那你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偏僻的地方到山外面居住呢?」婦人回答道:「因為山里沒有苛捐雜稅。」
孔子悽然,對弟子們感嘆道:「苛政猛於虎也!」
剛進入齊國的孔子,對齊國的政治略微有些失望。齊景公是一位明君還是一位暴君?百姓的疾苦他知道嗎?
孔子到了齊國,首先投奔高昭子,做了其家臣。高昭子是個文人,和孔子有共同語言,當時高昭子身居高位,與齊景公關係密切,孔子欲以通乎景公。
高昭子在齊國名列上卿,是齊景公的文職輔臣。而國惠子則是武將,在齊景公執政時期,曾經多次出征。作為齊景公的一文一武,國氏和高氏在朝堂之上有著相當話語權。齊景公對兩位臣子照顧有加,晚年立少子呂荼為太子後,更是把幾位公子驅逐並遷往萊西,為兩大輔臣掃清障礙。
在高昭子的宅第安頓下來後,孔子沒有忘記自己追隨昭公到齊國的初心,他要為昭公做一些事情,為魯國做一些事情。現在唯一有能力、有可能幫助魯國和昭公的,就是齊景公。
他先是想方設法做高昭子的工作,通過高昭子說服景公幫助魯昭公征討三桓。高昭子說通了齊景公,派大軍攻伐魯國三桓,幫助魯昭公歸國復位。齊兵攻下鄆邑後,狡詐的季平子動用手段,策反了齊將掩兵不動。這時宰相晏嬰說服景公急令班師,於是昭公復國半途而廢。後來景公又把魯昭公安置到了鄆邑。
孔子來到齊國後,拜訪了許多朝中大臣,唯獨沒有去拜會晏子。學生子路問孔子:「您去拜見那麼多人,可為什麼不去拜訪相國晏嬰呢?」子路的言外之意:齊國的二把手您不趕緊去拜訪,訪其它人有什麼用呢?孔子回答說:「晏子輔佐三位國君,都順順噹噹,說明他有三心,處事圓滑,是個不講原則的人,我不想跟這樣的人交往。」
孔子的話傳到晏嬰那裡,晏嬰知道孔子誤解了自己,於是解釋說:「用三心去輔佐一個國君,肯定是圓滑之人,但我是一心一意去輔佐三位國君,所以我會順順利利。」
這話傳回到孔子那後,孔子覺察到是自己錯怪了相國晏嬰,晏嬰真是自己的長者兼老師,修養要在自己之上。
他自我批評道:「我沒有充分了解,就在背後評價晏嬰。我的罪過不小啊!君子要以超過自己的人為師,現在晏子指出了我的錯誤,他就是我的老師啊!」於是孔子立刻帶領學生拜訪了相國晏嬰,向他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晏嬰遂對孔子以禮相待。
孔子參與國事的魯昭公與魯定公時期,也是「三桓僭政」最厲害的時期,甚至到了逼迫國君出走最後客死異國的程度。
魯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五歲時,魯國內亂又起,三桓家族與魯昭公兵戎相見,魯昭公竟打了敗仗。
這場內亂僅僅是因為鬥雞引發的!
季氏一支的家主季平子,平時喜歡鬥雞,並經常跟另一位三桓之後貴族郈昭伯鬥雞。兩人都爭強好勝,不想輸了面子。季平子玩起花招,在公雞翅膀下的羽毛里撒介子粉,這種藥粉有刺激作用,郈昭伯的公雞被弄瞎了雙眼,於是連連頹敗。
郈昭伯發現中了季平子的招後,也不甘示弱,在公雞爪子上套上了小銅鉤,這回輪到季平子敗下陣來。
季平子依仗強勢,一怒之下搶占了郈氏的田地房產,郈昭伯找國君魯昭公主持公道,另一位貴族臧昭伯也告發季平子私扣家臣。魯昭公一直被三桓操控,心中努氣由來已久,於是支持郈氏、臧氏,發兵包圍季氏城邑。
季孫氏眼看城邑要被攻破,急忙向孟孫氏、叔孫氏求救。孟孫氏、叔孫氏兩家緊急商量,是救還是不救?正在猶豫不決之際,叔孫氏的車夫建議說:「有季孫氏和無季孫氏,哪一樣對我們更有利?」叔孫氏感嘆說:「若無季孫,則必無叔孫啊!」叔孫氏於是堅定了態度,孟孫也積極響應。
叔孫氏出兵從城邑西北角沖了進去,孟孫氏見叔孫氏的旗幟入場,即刻出兵救援。三桓家族別看平日裡爭鬥得厲害,但他們深知一家敗亡,其餘兩家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因此關鍵時候還是捆到一塊兒了!
三桓合兵圍攻魯昭公,結果昭公兵敗,郈昭伯、臧昭伯在內亂中被殺,昭公倉皇奔逃到了齊國。
魯國國君逃難來了!齊景公趕緊召集群臣商議。景公認為,魯國既然未立新君,魯昭公就仍然是魯國的國君,齊國幫助了魯君,日後肯定有好帳可算。於是齊景公把魯昭公安置在乾侯,親自前來慰問,並答應送給魯昭公兩萬五千戶人口和土地作為奉養之用。宰相晏嬰站出來反對,於是景公改變了主意。
魯國國君昭公被迫逃亡,對孔子打擊很大,他感到悲痛又沮喪。魯國是周公的封國,是周禮保持得最好的地方,過去可是人們心目中的禮儀之邦,現在君主卻被臣子趕走了,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
再說,孔子對魯昭公是有深厚感情的,對其懷有知遇之恩。孔子夫人生了孩子,魯昭公派人送來鯉魚作為賀禮;孔子想到周室學禮,魯昭公安排好人馬車輛支持;學禮返回後,魯昭公又任命孔子做了魯宗社的禮官,主管婚喪及祭祀活動的儀式。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國家至關重要的事情。每年舉辦幾次重要的祭祀活動,所有公卿貴族都要出席。春秋時期的國家祭祀,也是重要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宗法觀念教育活動,能夠增強對祖先、社稷的神聖感和歸屬感。做主管宗社祭祀活動的禮官,是孔子起自孩童時的夙願。昭公把這個官職給了孔子,充分說明對孔子禮樂專長的認可。
孔子是發自內心地擁護昭公的。當季平子做出「八佾舞於庭」這樣的僭越之事的時候,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孔子勇敢地站出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度。現在昭公被亂臣趕走了,自己還能在魯國待下去麼?國君不在國,能為叛逆之臣做臣子麼?
在此之前,孔子和三桓的關係是若即若離,三桓既看重孔子的才能,想重用他,又擔心他的思想主張不利於自己,不時地疏遠他。
孔子自己也時刻處於矛盾的心情,想為國家效力,但國家權力被三桓把持著,他是心在三桓,心在國家和國君。但現在國君都跑了,自己在魯國待下去真是沒有了意義。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魯國這樣亂,也不是可以久居的地方了。已過而立之年的孔子,已經有了成熟的政治主張和思想體系,治國理念和抱負一直未得到施展,這次國君被趕走,孔子更加精神沮喪,對魯國政治失望到了極點。
罷了,還是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國家尋找發展機會吧。於是孔子決定帶著徒弟們離開魯國。既然國君去了齊國,自己和齊國國君齊景公談論過國政,看出來景公比較讚賞自己。宰相晏嬰也見過面,印象良好。齊國大夫高昭子,也是位文化人,間有書信往來,算是趣味相投。所以,孔子決定去齊國。
孔子這一次離開魯國,走得比較從容,他此時已是知名文人兼教育家,又兼任魯宗社的禮官。再說此次三桓針對的是要威脅自己的魯昭公,對孔子還算客氣。
孔老師帶上幾位徒弟,收拾好行軟,駕上昭公送自己的馬車,一路往齊國而去。
走出魯國界地不遠,遠遠看到一座雄偉的山脈高聳入雲,樹木蔥蘢,雲霧繚繞,孔子對弟子們說,這想必就是泰山了。弟子問了路人,果真是泰山。孔子說,自古聞泰山盛名,今日經過,我等登山一游。驅車走到大路盡頭,眾人下車,安放好車馬,眾弟子簇擁著孔子奔泰山而來。
當路過泰山東側古木參天的虎山時,忽見有一位婦人在墳墓前哭得很悲傷。孔子就派子路去問緣故。子路對婦人說:「你哭得如此悲痛,是有什麼大的傷心事嗎?」婦女回答說:「是啊,從前,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後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如今,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聽到這話,孔子上前問道:「那你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偏僻的地方到山外面居住呢?」婦人回答道:「因為山里沒有苛捐雜稅。」
孔子悽然,對弟子們感嘆道:「苛政猛於虎也!」
剛進入齊國的孔子,對齊國的政治略微有些失望。齊景公是一位明君還是一位暴君?百姓的疾苦他知道嗎?
孔子到了齊國,首先投奔高昭子,做了其家臣。高昭子是個文人,和孔子有共同語言,當時高昭子身居高位,與齊景公關係密切,孔子欲以通乎景公。
高昭子在齊國名列上卿,是齊景公的文職輔臣。而國惠子則是武將,在齊景公執政時期,曾經多次出征。作為齊景公的一文一武,國氏和高氏在朝堂之上有著相當話語權。齊景公對兩位臣子照顧有加,晚年立少子呂荼為太子後,更是把幾位公子驅逐並遷往萊西,為兩大輔臣掃清障礙。
在高昭子的宅第安頓下來後,孔子沒有忘記自己追隨昭公到齊國的初心,他要為昭公做一些事情,為魯國做一些事情。現在唯一有能力、有可能幫助魯國和昭公的,就是齊景公。
他先是想方設法做高昭子的工作,通過高昭子說服景公幫助魯昭公征討三桓。高昭子說通了齊景公,派大軍攻伐魯國三桓,幫助魯昭公歸國復位。齊兵攻下鄆邑後,狡詐的季平子動用手段,策反了齊將掩兵不動。這時宰相晏嬰說服景公急令班師,於是昭公復國半途而廢。後來景公又把魯昭公安置到了鄆邑。
孔子來到齊國後,拜訪了許多朝中大臣,唯獨沒有去拜會晏子。學生子路問孔子:「您去拜見那麼多人,可為什麼不去拜訪相國晏嬰呢?」子路的言外之意:齊國的二把手您不趕緊去拜訪,訪其它人有什麼用呢?孔子回答說:「晏子輔佐三位國君,都順順噹噹,說明他有三心,處事圓滑,是個不講原則的人,我不想跟這樣的人交往。」
孔子的話傳到晏嬰那裡,晏嬰知道孔子誤解了自己,於是解釋說:「用三心去輔佐一個國君,肯定是圓滑之人,但我是一心一意去輔佐三位國君,所以我會順順利利。」
這話傳回到孔子那後,孔子覺察到是自己錯怪了相國晏嬰,晏嬰真是自己的長者兼老師,修養要在自己之上。
他自我批評道:「我沒有充分了解,就在背後評價晏嬰。我的罪過不小啊!君子要以超過自己的人為師,現在晏子指出了我的錯誤,他就是我的老師啊!」於是孔子立刻帶領學生拜訪了相國晏嬰,向他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晏嬰遂對孔子以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