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恃親敬母聞鄉里
丈夫叔梁紇死了,顏征在也不想再嫁,只是一心一意培養兒子孔丘。為了給兒子提供一個理想的讀書環境,她變賣了所有家產及首飾,從陬邑搬到大城市曲阜生活。
顏征在自己除忍受精神上的孤寂、世俗的偏見外,還要承受難以想像的生活壓力。她起早貪黑,養蠶、紡紗、織布、編草鞋,給人幫工,節衣縮食,忍辱負重,一切只為了為孔丘提供更好的條件。
顏征在的父親顏襄是一位頗有學識的人,在父親的傳授下,征在掌握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在禮儀修養上在平民區也算得上鳳毛麟角。但自從有了孔丘,她變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家庭主婦。以後要培養教育好孔丘,只靠給人幫工干雜活非長久之計,經過多少個夜不能寐的思考,顏征在終於想出了好辦法。
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在家裡開辦起啟蒙讀書班,吸收窮人家年齡小的孩子,教其讀書識字,學習禮儀。同時讓孔丘跟班學習,這樣既解決了孔丘的教育問題,還能收取一點學費資米,解決生活問題。顏征在同時收了五個小孩子,加上孔丘共六個學生,在自己家辦起了小學校,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乾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征在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家庭學校在闕里越辦越紅火。
在母親兼老師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下,不到十歲的小孔丘,已經學完全部啟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動腦子,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孔母的這一段家庭學校生涯,對孔丘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響。
孔丘體會到母親養育自己的不易,不但在學習上刻苦用心,還時時想著怎麼幫助到母親。在母親辦的家庭學校,他既是學生,又是服務生,幫著幹些灑掃打水等雜活。同時還起著學習委員的作用,孔丘腦子快,總是先學會,誰沒學會他就輔導誰。小孔丘成為他母親的幫手,使母親的擔子大大減輕了。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10歲就要外傅,也就是跟別的老師去念書。當孔丘長到10歲,顏征在已教不了孔丘,她的所學所知已經悉數傳授給了孔丘,孔丘提出的問題她回答不上來了。於是她把小孔丘送到公辦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後世所稱的《詩》《書》《禮》《樂》等課程。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
孔丘對母親懷有無比濃厚的感情。話說有一天,正值秋收,顏征在累病了,臥床不起。孔丘見母親生病,收莊稼又不能耽誤,就自己做主沒去上學。他天未亮就悄悄下地,在星光下掰起苞米。天一亮,母親便搖搖晃晃地走來,著急地說:「丘兒,誰讓你來幹活的。還不快回去吃飯。吃好了,上學去。」「母親,我請兩天假不去上學了,讓我把這地收拾好。您有病。」顏征在死活不同意,看不能說服孔丘,她急了,狠心地說,「你要再不回去,為娘我就生氣了。」孔丘只好一步三回頭地上學去了。
還有一次,孔丘的母親頂著高燒在桑地摘桑,最後竟昏倒在桑地里。面對勞累的母親,孔子一跺腳:「孩兒不念書了,孩兒只要母親。」幾天後,孔丘為母親買來平日難見的食品並對母親說:「我有錢交學費了。」母親問:「哪來的錢?」孔丘說,我給辦喪事的人家當吹鼓手掙來的。結果,顏氏讓孔子跪下,說:「丘啊,你知道嗎,你這么小就只會賺錢,而不去上學,這樣會讓別人瞧不起啊!」「你只有將來成大才,那才是真正是給母親分憂。」母子倆抱頭痛哭。孔丘日後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有所成,從政做官,正是因為生活的艱難,母親的期望,使孔丘心中充滿無窮的動力。
顏征在無時不在細心琢磨教育孩子成才的技巧,她認識到使孔丘愛學習的關鍵是興趣,興趣所致,學習不倦。征在和孔丘住的地方與宗府相距不遠,每到祭禮的時候,她就鼓勵孔丘前往參觀。孔丘對祭祀禮儀活動耳濡目染,看得爛熟。
顏征在還利用一切機會,帶領兒子見名人,參加各種活動,增長見識,學習周朝的各種禮儀,以便使孔丘將來可以參與國家大事。孔丘十五歲時,已經學有所成。這年,母親託了父親顏襄的老關係,請人帶他去魯國太師處學禮。孔丘向魯國太師學習禮器種類和使用方法,以及各種典禮的程序。這時孔丘對於禮儀的掌握,在魯國已經是少有人能及了。
孔丘17歲時,母親顏征在由於操勞過度仙逝,終年三十六歲。孔丘想到母親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暫,如此的苦。他一心想著自己快快長大,等自己發達了、有錢了好好地孝敬母親。可是現在,自己還沒有混出個樣子,還沒有賺到錢讓母親享受,母親就走了,他真是傷心透了。孔丘撲在母親身上哭得死去活來。
魯城曲阜的西郊,有一個叫五父之衢的地方,是官府指定的窮人的墓葬地,全城的窮人死後都埋在這裡。窮人下葬也沒什麼講究,五父之衢就成了有名的亂葬岡。顏征在病重臥床的時候,有一天突然惡夢囈語:「丘兒,不要把我埋在這裡,我怕,不要把我埋在這裡。」孔丘急忙呼喚母親,安慰她道:母親,丘兒在呢,您怎麼了?征在醒來,驚恐地喃喃道:「五父之衢,我好怕」。孔丘明白了,母親是怕死後被埋到五父之衢,孤單一人,驚恐害怕。孔丘這時拿定了主意。
孔丘決定把母親和父親叔梁紇合葬。但身旁的人告訴他,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顏征在是賤民出身,叔梁紇是貴族,當時官府規定賤民不能和貴族葬在一起。再說叔梁紇沒有正式娶顏征在,他的家族也不會同意顏征在與叔梁紇葬在一起。還有個眼前的困難,當時孔丘並不知道叔梁紇具體埋葬在什麼地方,父親死時孔丘還小,母親也沒有告訴父親的墓地,因為叔梁紇死時顏征在也沒有被允許參加葬禮。
孔丘決心已定,已沒有什麼能夠難倒他。他在鄉鄰的幫助下,用簡易的棺材將母親埋在了五父之衢,不過他動了個心眼,沒有把棺材埋深,只是淺厝在離道路不遠的地方。過了不久,他終於從陬邑人曼父的娘那裡打聽到了父親的墓地所在。孔丘找了一位關係很好,又會駕馭馬車的老鄰居幫忙,趁著夜色,把母親的靈柩起出,運到防地叔梁紇家的墓地,與父親叔梁紇合葬在了一起。
孔丘終於實現了母親的願望。後來,漸漸有鄉鄰知道了孔丘所做的事,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對他孝敬母親的義舉讚賞有加。
顏征在自己除忍受精神上的孤寂、世俗的偏見外,還要承受難以想像的生活壓力。她起早貪黑,養蠶、紡紗、織布、編草鞋,給人幫工,節衣縮食,忍辱負重,一切只為了為孔丘提供更好的條件。
顏征在的父親顏襄是一位頗有學識的人,在父親的傳授下,征在掌握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在禮儀修養上在平民區也算得上鳳毛麟角。但自從有了孔丘,她變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家庭主婦。以後要培養教育好孔丘,只靠給人幫工干雜活非長久之計,經過多少個夜不能寐的思考,顏征在終於想出了好辦法。
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在家裡開辦起啟蒙讀書班,吸收窮人家年齡小的孩子,教其讀書識字,學習禮儀。同時讓孔丘跟班學習,這樣既解決了孔丘的教育問題,還能收取一點學費資米,解決生活問題。顏征在同時收了五個小孩子,加上孔丘共六個學生,在自己家辦起了小學校,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乾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征在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家庭學校在闕里越辦越紅火。
在母親兼老師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下,不到十歲的小孔丘,已經學完全部啟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動腦子,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孔母的這一段家庭學校生涯,對孔丘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了直接的影響。
孔丘體會到母親養育自己的不易,不但在學習上刻苦用心,還時時想著怎麼幫助到母親。在母親辦的家庭學校,他既是學生,又是服務生,幫著幹些灑掃打水等雜活。同時還起著學習委員的作用,孔丘腦子快,總是先學會,誰沒學會他就輔導誰。小孔丘成為他母親的幫手,使母親的擔子大大減輕了。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10歲就要外傅,也就是跟別的老師去念書。當孔丘長到10歲,顏征在已教不了孔丘,她的所學所知已經悉數傳授給了孔丘,孔丘提出的問題她回答不上來了。於是她把小孔丘送到公辦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後世所稱的《詩》《書》《禮》《樂》等課程。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
孔丘對母親懷有無比濃厚的感情。話說有一天,正值秋收,顏征在累病了,臥床不起。孔丘見母親生病,收莊稼又不能耽誤,就自己做主沒去上學。他天未亮就悄悄下地,在星光下掰起苞米。天一亮,母親便搖搖晃晃地走來,著急地說:「丘兒,誰讓你來幹活的。還不快回去吃飯。吃好了,上學去。」「母親,我請兩天假不去上學了,讓我把這地收拾好。您有病。」顏征在死活不同意,看不能說服孔丘,她急了,狠心地說,「你要再不回去,為娘我就生氣了。」孔丘只好一步三回頭地上學去了。
還有一次,孔丘的母親頂著高燒在桑地摘桑,最後竟昏倒在桑地里。面對勞累的母親,孔子一跺腳:「孩兒不念書了,孩兒只要母親。」幾天後,孔丘為母親買來平日難見的食品並對母親說:「我有錢交學費了。」母親問:「哪來的錢?」孔丘說,我給辦喪事的人家當吹鼓手掙來的。結果,顏氏讓孔子跪下,說:「丘啊,你知道嗎,你這么小就只會賺錢,而不去上學,這樣會讓別人瞧不起啊!」「你只有將來成大才,那才是真正是給母親分憂。」母子倆抱頭痛哭。孔丘日後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有所成,從政做官,正是因為生活的艱難,母親的期望,使孔丘心中充滿無窮的動力。
顏征在無時不在細心琢磨教育孩子成才的技巧,她認識到使孔丘愛學習的關鍵是興趣,興趣所致,學習不倦。征在和孔丘住的地方與宗府相距不遠,每到祭禮的時候,她就鼓勵孔丘前往參觀。孔丘對祭祀禮儀活動耳濡目染,看得爛熟。
顏征在還利用一切機會,帶領兒子見名人,參加各種活動,增長見識,學習周朝的各種禮儀,以便使孔丘將來可以參與國家大事。孔丘十五歲時,已經學有所成。這年,母親託了父親顏襄的老關係,請人帶他去魯國太師處學禮。孔丘向魯國太師學習禮器種類和使用方法,以及各種典禮的程序。這時孔丘對於禮儀的掌握,在魯國已經是少有人能及了。
孔丘17歲時,母親顏征在由於操勞過度仙逝,終年三十六歲。孔丘想到母親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暫,如此的苦。他一心想著自己快快長大,等自己發達了、有錢了好好地孝敬母親。可是現在,自己還沒有混出個樣子,還沒有賺到錢讓母親享受,母親就走了,他真是傷心透了。孔丘撲在母親身上哭得死去活來。
魯城曲阜的西郊,有一個叫五父之衢的地方,是官府指定的窮人的墓葬地,全城的窮人死後都埋在這裡。窮人下葬也沒什麼講究,五父之衢就成了有名的亂葬岡。顏征在病重臥床的時候,有一天突然惡夢囈語:「丘兒,不要把我埋在這裡,我怕,不要把我埋在這裡。」孔丘急忙呼喚母親,安慰她道:母親,丘兒在呢,您怎麼了?征在醒來,驚恐地喃喃道:「五父之衢,我好怕」。孔丘明白了,母親是怕死後被埋到五父之衢,孤單一人,驚恐害怕。孔丘這時拿定了主意。
孔丘決定把母親和父親叔梁紇合葬。但身旁的人告訴他,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顏征在是賤民出身,叔梁紇是貴族,當時官府規定賤民不能和貴族葬在一起。再說叔梁紇沒有正式娶顏征在,他的家族也不會同意顏征在與叔梁紇葬在一起。還有個眼前的困難,當時孔丘並不知道叔梁紇具體埋葬在什麼地方,父親死時孔丘還小,母親也沒有告訴父親的墓地,因為叔梁紇死時顏征在也沒有被允許參加葬禮。
孔丘決心已定,已沒有什麼能夠難倒他。他在鄉鄰的幫助下,用簡易的棺材將母親埋在了五父之衢,不過他動了個心眼,沒有把棺材埋深,只是淺厝在離道路不遠的地方。過了不久,他終於從陬邑人曼父的娘那裡打聽到了父親的墓地所在。孔丘找了一位關係很好,又會駕馭馬車的老鄰居幫忙,趁著夜色,把母親的靈柩起出,運到防地叔梁紇家的墓地,與父親叔梁紇合葬在了一起。
孔丘終於實現了母親的願望。後來,漸漸有鄉鄰知道了孔丘所做的事,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對他孝敬母親的義舉讚賞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