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孤苦孔丘博學藝
孔丘長到兩三歲,生地活潑可愛,聰明伶俐,深得大人的喜愛。然而遺憾的是,顏征在和孔丘沒有被叔梁紇一家接納,顏征在只能帶著孔丘住在娘家。
孔丘父親叔梁紇這時年事已高,俸祿漸少,又要養活一大家子人,生活越來越貧困。然而老來得子,他還是打算把顏征在和孔丘接來家中,給顏征在名份,讓孔丘日後接替自己的爵位。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尖酸刻薄,生怕顏征在和孔丘占了家裡的食物和財產,更希望自己妹妹所生的孟皮能接替叔梁紇的官位。雖然按當時的制度,孟皮腿跛不能接班,但說不定哪天改變了制度,或者國君開恩破例讓孟皮當了大夫,那施氏一家就可以享受富貴。因此施氏將孔丘母子倆視為眼中釘,千方百計阻止叔梁紇把娘倆接到家裡來。
按春秋時的規矩,士族野合而生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士族待遇。當時魯國的著名外交家叔孫豹的兒子叔孫牛,就是叔孫豹野合所生,不但享受了士族待遇,還成為叔孫家的實權人物。孔丘自小便有士的身份,雖然住在平民區,但與周圍孩童相比多少有些優越感。
顏征在帶著孔丘生活在娘家,靠著給人拆洗縫補,幫做零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異常艱難。叔梁紇偶爾派人送來一些食物和錢幣,使顏征在懷著一線希望,期望有一天叔梁紇來接母子倆。孔丘和鄰家孩子一起玩,看到別家孩子都有父親,就跑回家問母親:「娘,我為什麼沒有父親?」顏征在說:「孩子,你有父親,而且是一位大英雄,他叫叔梁紇,將來會來接我們的。」
沒想到過了沒多久,叔梁紇死了,終年72歲。從此,顏征在和孔丘生活更加貧困了。顏征在本可以選擇再嫁,但是一旦再嫁,孔丘就會隨了別人姓,而且失去士的資格,她決心一個人培養教育好孔丘,讓他成為象父親叔梁紇一樣的大人物。她心中堅信,孔丘作為名門之後,一定會有出息的。
顏征在的娘家雖然是賤民,但在魯國是一個大家族,叔梁紇死後,顏征在攜孔丘從陬邑搬到了曲阜城內的一個闕里(平民區)租住生活,繼續靠給人漿洗縫補、編草鞋、做零工賺取收入。好在她娘家的很多親戚在這裡居住,投親靠友,彼此照顧,孔丘在這裡也能學到更多東西。
當時的魯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魯國為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長子伯禽的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因此在諸侯國中獲得「禮樂之邦」的美稱。都城曲阜更是「禮樂之都」。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來魯國觀樂,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讚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禮樂充盈的文化環境,對孔丘後來的成長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孔丘一家住處不遠,有座曲阜城內最大的周公廟,規模宏大,建築講究,與賤民區的低矮建築形成鮮明對比,魯君經常在周公廟開展祭祀活動。孔丘與小夥伴曼甫經常溜進廟裡玩耍。這一天,倆人又溜進廟裡玩,突然間鼓樂喧天,一隊隊身著華服的貴族來到廟裡,原來是一年一度的大祭。孔丘與小夥伴躲在桌子底下,好奇地觀看這熱熱鬧鬧的「演出」,越看越入神,竟忘記了回家。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美妙動聽的禮樂,給孔丘留下深刻印象,幼小的孔丘不由喜歡上了基於禮樂的祭祀活動,進而對周禮產生濃厚的興趣。
史書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小孔丘經常把祭祀時用的俎豆等祭器擺列出來,演習大人祭祀時的禮儀動作。他還自己用泥巴仿製銅豆、銅籩、銅簋、銅鼎等祭器,由自己來當禮官,和小朋友們玩祭祀遊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玩樂之中的實踐,使孔丘熟練掌握了祭祀之禮的流程細節。
孔丘自小非常懂事,五六歲就能夠幫顏征在幹活兒。魯國人重視禮儀,婚喪嫁娶都要搞典禮活動,需要請人幫工,擺放儀式,吹吹打打。孔丘七八歲開始,就出去給人幫工,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兒,賺些零錢貼補家用。同時孔丘學會了吹拉彈唱,技藝不斷長進。
當時人們在祭祀祖先時需要選一位童子裝「屍」,沐浴齋戒、穿戴整齊,一動不動躺在那裡,祖先附體,接受後人拜祭。孔丘最喜歡裝「屍」,因為必須是童子,又有一定難度,給的錢多。孔丘把賺來的錢交給母親,為母親減輕了生活壓力,心中很是自豪。
顏征在看到孔丘喜歡禮儀活動並且樂在其中,就非常支持他,有時還在家中陪孔丘一起演習禮儀。
孔丘頻繁地參加禮儀活動,缺什麼角色他就擔任什麼角色,不會就學,不懂就問,由最初干雜活,當吹鼓手,到後來當主持做儀官,漸漸成為禮儀方面的行家,名聲越來越大。人們有禮儀方面的疑惑都來向孔丘請教,富家貴族有禮儀活動都喜歡找孔丘來當儀官。
孔丘學禮主要是實踐參與,不懂的時候再虛心向人請教,即使被人嘲笑,他也心平氣和,從不放棄。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在當時書本知識還不豐富的情況下,使孔丘迅速地長進。
魯國貴族季孫氏擴大了地盤,為了籠絡人心,請士以上的貴族參加宴會。當時孔丘以為自己是大夫叔梁紇之子,應該也有資格參加,他很想藉機學習禮儀知識,就和別人一起去了。哪知季孫氏的家臣陽虎,以侮慢的態度呵斥孔丘道:「季家宴請的都是士,你怎麼也來了?」孔丘只好退了出來。這是他第一次遇上後來聞名於諸侯國的陽虎,這件事使他更加堅定了奮發學習的決心。
孔丘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和技能,他已經不滿足於禮樂領域了。春秋時期,要想參與貴族政治,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必須具備禮、樂、射、御、書、數這些藝能。孔丘跟小夥伴曼甫學會了駕馭,技藝不斷長進。他還長期研習書、數不綴。孔丘還熟練掌握了射箭技術,後來公罔之裘曾向孔子學射。《禮記·射義》記載,「孔子射於矍相之圃。」公罔之裘和子路、序點等人皆受其教。孔丘通過孜孜不倦的學習,熟練掌握並精通了六藝,他的「博學」和「知禮」的名聲也漸漸地傳揚開來。
孔丘居住的闕里有個達巷,那裡的人讚揚孔丘,認為他「真了不起!那樣博學多識,可就是沒有使其成名的專長」。可見當時的人都認為孔丘博學,只不過還沒有憑藉一技之長而成名。
孔丘父親叔梁紇這時年事已高,俸祿漸少,又要養活一大家子人,生活越來越貧困。然而老來得子,他還是打算把顏征在和孔丘接來家中,給顏征在名份,讓孔丘日後接替自己的爵位。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尖酸刻薄,生怕顏征在和孔丘占了家裡的食物和財產,更希望自己妹妹所生的孟皮能接替叔梁紇的官位。雖然按當時的制度,孟皮腿跛不能接班,但說不定哪天改變了制度,或者國君開恩破例讓孟皮當了大夫,那施氏一家就可以享受富貴。因此施氏將孔丘母子倆視為眼中釘,千方百計阻止叔梁紇把娘倆接到家裡來。
按春秋時的規矩,士族野合而生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士族待遇。當時魯國的著名外交家叔孫豹的兒子叔孫牛,就是叔孫豹野合所生,不但享受了士族待遇,還成為叔孫家的實權人物。孔丘自小便有士的身份,雖然住在平民區,但與周圍孩童相比多少有些優越感。
顏征在帶著孔丘生活在娘家,靠著給人拆洗縫補,幫做零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異常艱難。叔梁紇偶爾派人送來一些食物和錢幣,使顏征在懷著一線希望,期望有一天叔梁紇來接母子倆。孔丘和鄰家孩子一起玩,看到別家孩子都有父親,就跑回家問母親:「娘,我為什麼沒有父親?」顏征在說:「孩子,你有父親,而且是一位大英雄,他叫叔梁紇,將來會來接我們的。」
沒想到過了沒多久,叔梁紇死了,終年72歲。從此,顏征在和孔丘生活更加貧困了。顏征在本可以選擇再嫁,但是一旦再嫁,孔丘就會隨了別人姓,而且失去士的資格,她決心一個人培養教育好孔丘,讓他成為象父親叔梁紇一樣的大人物。她心中堅信,孔丘作為名門之後,一定會有出息的。
顏征在的娘家雖然是賤民,但在魯國是一個大家族,叔梁紇死後,顏征在攜孔丘從陬邑搬到了曲阜城內的一個闕里(平民區)租住生活,繼續靠給人漿洗縫補、編草鞋、做零工賺取收入。好在她娘家的很多親戚在這裡居住,投親靠友,彼此照顧,孔丘在這裡也能學到更多東西。
當時的魯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魯國為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長子伯禽的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因此在諸侯國中獲得「禮樂之邦」的美稱。都城曲阜更是「禮樂之都」。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來魯國觀樂,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讚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禮樂充盈的文化環境,對孔丘後來的成長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孔丘一家住處不遠,有座曲阜城內最大的周公廟,規模宏大,建築講究,與賤民區的低矮建築形成鮮明對比,魯君經常在周公廟開展祭祀活動。孔丘與小夥伴曼甫經常溜進廟裡玩耍。這一天,倆人又溜進廟裡玩,突然間鼓樂喧天,一隊隊身著華服的貴族來到廟裡,原來是一年一度的大祭。孔丘與小夥伴躲在桌子底下,好奇地觀看這熱熱鬧鬧的「演出」,越看越入神,竟忘記了回家。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美妙動聽的禮樂,給孔丘留下深刻印象,幼小的孔丘不由喜歡上了基於禮樂的祭祀活動,進而對周禮產生濃厚的興趣。
史書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小孔丘經常把祭祀時用的俎豆等祭器擺列出來,演習大人祭祀時的禮儀動作。他還自己用泥巴仿製銅豆、銅籩、銅簋、銅鼎等祭器,由自己來當禮官,和小朋友們玩祭祀遊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玩樂之中的實踐,使孔丘熟練掌握了祭祀之禮的流程細節。
孔丘自小非常懂事,五六歲就能夠幫顏征在幹活兒。魯國人重視禮儀,婚喪嫁娶都要搞典禮活動,需要請人幫工,擺放儀式,吹吹打打。孔丘七八歲開始,就出去給人幫工,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兒,賺些零錢貼補家用。同時孔丘學會了吹拉彈唱,技藝不斷長進。
當時人們在祭祀祖先時需要選一位童子裝「屍」,沐浴齋戒、穿戴整齊,一動不動躺在那裡,祖先附體,接受後人拜祭。孔丘最喜歡裝「屍」,因為必須是童子,又有一定難度,給的錢多。孔丘把賺來的錢交給母親,為母親減輕了生活壓力,心中很是自豪。
顏征在看到孔丘喜歡禮儀活動並且樂在其中,就非常支持他,有時還在家中陪孔丘一起演習禮儀。
孔丘頻繁地參加禮儀活動,缺什麼角色他就擔任什麼角色,不會就學,不懂就問,由最初干雜活,當吹鼓手,到後來當主持做儀官,漸漸成為禮儀方面的行家,名聲越來越大。人們有禮儀方面的疑惑都來向孔丘請教,富家貴族有禮儀活動都喜歡找孔丘來當儀官。
孔丘學禮主要是實踐參與,不懂的時候再虛心向人請教,即使被人嘲笑,他也心平氣和,從不放棄。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在當時書本知識還不豐富的情況下,使孔丘迅速地長進。
魯國貴族季孫氏擴大了地盤,為了籠絡人心,請士以上的貴族參加宴會。當時孔丘以為自己是大夫叔梁紇之子,應該也有資格參加,他很想藉機學習禮儀知識,就和別人一起去了。哪知季孫氏的家臣陽虎,以侮慢的態度呵斥孔丘道:「季家宴請的都是士,你怎麼也來了?」孔丘只好退了出來。這是他第一次遇上後來聞名於諸侯國的陽虎,這件事使他更加堅定了奮發學習的決心。
孔丘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和技能,他已經不滿足於禮樂領域了。春秋時期,要想參與貴族政治,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必須具備禮、樂、射、御、書、數這些藝能。孔丘跟小夥伴曼甫學會了駕馭,技藝不斷長進。他還長期研習書、數不綴。孔丘還熟練掌握了射箭技術,後來公罔之裘曾向孔子學射。《禮記·射義》記載,「孔子射於矍相之圃。」公罔之裘和子路、序點等人皆受其教。孔丘通過孜孜不倦的學習,熟練掌握並精通了六藝,他的「博學」和「知禮」的名聲也漸漸地傳揚開來。
孔丘居住的闕里有個達巷,那裡的人讚揚孔丘,認為他「真了不起!那樣博學多識,可就是沒有使其成名的專長」。可見當時的人都認為孔丘博學,只不過還沒有憑藉一技之長而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