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研習周禮挽亂世
孔丘少年時居住的地方接近宗廟,經常舉辦祭祀慶典禮儀活動,他耳濡目染這些莊嚴肅穆,很具感染力的禮儀活動,深深感受到禮儀的力量,因而沉浸在「學禮」、「演禮」中,樂此不彼。
母親顏征在一開始反對孔丘參加窮人家喪事的儀式活動,後來看到孔丘執迷「演禮」,孩子的積極性不可打擊,孩子的興趣更是難能可貴。於是就因勢利導,支持孔丘學習禮儀,將來成為參與國事的有用人才。為了使孔丘學到最高層次的禮儀,她還託了父親的老關係,請人帶孔丘去魯國太師處學禮。
這就是孔母的眼光,孔母的高度!世界上每一位偉人的成功,都有母親的影子。
孔丘自幼受到母親嚴格管教,加上早年喪父,家境衰落,因而「十有五而志於學」。經過深思熟慮,孔丘最終選擇了學「儒」,即學習禮儀的職業。
孔丘從幼時演禮玩樂,到把學禮、復禮作為一生的追求,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也不是單純為了追求榮華富貴。
在稍微長大後,孔丘系統地學習了周朝從強盛到衰微,一直到禮崩樂壞,諸侯攻戰殺伐的歷史,認識到「克己復禮」才是終止混亂,重現一統盛世,人民安居樂業的唯一選擇!
伴隨著周禮的形成和推行,西周發展並強盛起來,伴隨著周禮被破壞,東周衰敗又四分五裂。從中看到周禮在歷史上發揮的偉大而奇蹟般的作用。
周朝初年,天下統一,國力逐漸強大。周武王死後,因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周公在新都洛邑建成之後,召集各封國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制定發布各種典章制度,謀劃周王朝的長治久安。
周朝之前,商朝在王位傳承上因傳弟和傳子並存,導致了「九世之亂「,國無寧日。傳子和傳弟既有傳長、傳幼和傳賢的矛盾,又有傳弟之子和傳兄之子的矛盾,這些矛盾往往導致王室紛爭,王權衰落。周公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通過制禮作樂規範統治秩序。
周公制定了一套被稱為「周禮」的典章制度,把前朝殷禮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規定不同身份的人應該遵行的禮儀,成為宗法制度的依據和標準。周禮包含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等,使政治上有君臣上下之分,有等級之別;在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別;在經濟上分公田、私田,使民不失耕。這樣社會便井然有序,紛爭大大減少。
先哲周公認識到統治階層的權力爭奪是影響社會發展的大問題。於是通過周禮明確了天子與諸侯之間尊卑上下的等級,一絲不苟精心安排諸侯朝覲天子的禮儀,使各安其位以維護統治秩序,有效解決了困擾中國幾千年,包括周朝之前和之後的王位爭奪問題。
周禮是—種超越原始巫術文化的文明。在這—文明的建立中,周王朝的兩位傑出統治者文王、周公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文王拘而演《周易》」,體現了文王的哲人氣質。周文王姬昌是商末周族的領袖,他廣施仁德,禮賢下士,深得人民的擁戴。引起商紂王的猜忌和不滿,將姬昌囚禁於羑里城。姬昌被囚禁7年,他在獄中研究改造伏羲的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並系以爻辭,提出「剛柔相對,變在其中」的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完成了《周易》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周公則直接主持了禮樂的制定。柏拉圖設計的理想國,主張以哲學家執政,這在古希臘純屬理想,而在中國的周代,則已成了事實。文王周公之政,足可稱為「以哲學家率制天下」。
周公以哲學家的思想,在制定周朝制度時不是簡單地規定人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而是融入禮樂之中,使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樂於接受,引導社會各階層通過生活習俗和娛樂活動而知禮,維護社會安定,宣揚道德理想。他按用樂類型、樂器擁有數量和樂舞承載人數多寡,分出尊卑貴賤,先後製作了歌頌武王武功的武舞《象》,表現周公、召公分職而治的文舞《酌》舞。
禮以生活行為的方式解決了宗法繼承問題,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為非禮、僭越。「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最大限度鞏固了國人內部團結,就如今天的「和諧社會」思想。
周禮所厘定的社會治理秩序,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秩序,使周朝保持了250年發展,國力達到很高的水平。
少年孔丘在學禮的過程中,通過對夏、商、周歷史的學習和比較,認識到周禮的先進性,特別稱頌文王、周公的政績,讚賞由他們大力推進的整個社會文明。他說周禮反映了周人的宗教信仰,天帝授命天子,天子代天牧民,行賞賜,主國政,用兵務農。從天子、諸候、大夫、黎民,各從其類。孔丘認識到,西周初期確立的經世治國制度及相關的人文文化,最接近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狀態,是理想的社會生活圖景。
孔丘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周禮的價值。他將周與夏、殷兩代作了對照分析,他說:「夏人愚野不文,還未完全脫離原始狀態。殷人尊神,率民以示神,先鬼而後禮,這是其愚昧之處。而周人的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則是對夏殷文明的全面超越。」《周禮》《禮儀》《禮記》等典籍,大至國土區劃、官吏職掌、鄉遂授田、城郭道路之制、市肆關門之政、庠序之教,小至冠、婚、喪、祭、歌舞樂律乃至衣服飲食、坐立行走,都作了詳細明確的規定。
周禮以身份認定人的階層、資源分配、權利和責任,以身份貫帶德行的等級制管治方式,使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接受自己的身份,按自己身份做人做事,在這個過程中,仁愛、忠信、孝義,就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因為權利與責任是穩定的明確的,沒有空子可鑽,國家和百姓都會長治久安。
孔丘對當時社會問題的看法與時人不同。春秋時大部分諸侯、貴族包括百姓,認為周朝已經腐朽不可救藥,以反對、戲弄周王室為榮為樂。孔丘卻認為,東周以來的王室衰微與社會混亂,不是這套制度不行,而是逐漸背離了這套制度。
讓我們站在孔丘的年代,看看東周以來社會發展如何背離周禮的約束而走上衰落,想想孔丘為何對日益深重的社會危機憂慮糾結,從而決心改變社會狀況。
東周之初,王室被迫東遷,勢力不斷衰落,管轄之地大大縮小。西周強盛時,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平王東遷後,西土為秦國所有,王室管轄的土地還有方約600里。後來,由於諸侯的侵吞、戎族的占據,到周赧王投降秦國時,所剩之地僅方約百里,人口僅三萬。
因為周王室人口和土地減少,財力、物力、兵源大減,西周強盛時,王室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平王東遷後,還有3萬人,後來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沒有了軍隊,說話沒人聽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周朝衰落的直接原因,是統治者內部的失序,也就是不遵周禮,越來越拿周禮不當回事了。
先說周幽王峰火戲諸侯。話說周幽王有個愛妃褒姒,有沉魚落雁之美,但是從來沒有開口笑過。周幽王為博取美人一笑,發出皇榜說誰能讓他的愛妃笑,就賞千金。有人想出點燃峰火戲耍諸侯的辦法。周幽王便命令手下點燃烽火。諸侯以為有戰事紛紛趕來救援,卻發現只是大王為博愛妃一笑!褒姒笑了,諸侯們憤怒而歸。沒過多久,西戎軍隊真的前來進犯,周幽王急忙點起烽火求援,可是竟沒一位諸侯前來幫忙。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都城鎬京被洗劫一空,褒姒也被掠走。
再說周平王弒父殺弟,周鄭交質。周平王為得到王位,依靠其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發動叛亂,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周幽王和弟弟伯服太子。周平王將黃河西岸的地方給了晉,換來晉國的支持;將岐山和關中地區賜封給秦人,讓秦國成為最大贏家;為了求得鄭國的信任,竟派遣自己的兒子到鄭國做了人質,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周鄭交質」。這種種違背周禮的行徑,王室威望急劇下降。
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在政治、經濟上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周天子名存實亡,但是天子過去享有的權威,卻是一些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於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霸主。
先是秦國據有了周朝西部領土,又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成為西方強國。接著晉國、齊國、魯國、楚國、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而強大起來,展開了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放眼社會,弱肉強食,民不聊生。
孔丘通過對歷史的學習,看到了西周末年以來社會動盪的根源。由於天子不再能號令天下,君臣父子的宗法秩序遭破壞,諸侯國擴張勢力,相互爭奪;大夫僭越專權,子弒父,弟弒兄的事層出不窮。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面對東周時期的社會動亂,禮崩樂壞,孔丘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致力於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他認為國民上至國君下至百姓,如果做到敬天,樂命,仁厚,守禮,知法,盡心,社會就會實現世界昌明,人心樂善,五穀豐登,萬物有序。這是成年孔丘畢生認定的,並為之奮鬥的理想社會光景!
母親顏征在一開始反對孔丘參加窮人家喪事的儀式活動,後來看到孔丘執迷「演禮」,孩子的積極性不可打擊,孩子的興趣更是難能可貴。於是就因勢利導,支持孔丘學習禮儀,將來成為參與國事的有用人才。為了使孔丘學到最高層次的禮儀,她還託了父親的老關係,請人帶孔丘去魯國太師處學禮。
這就是孔母的眼光,孔母的高度!世界上每一位偉人的成功,都有母親的影子。
孔丘自幼受到母親嚴格管教,加上早年喪父,家境衰落,因而「十有五而志於學」。經過深思熟慮,孔丘最終選擇了學「儒」,即學習禮儀的職業。
孔丘從幼時演禮玩樂,到把學禮、復禮作為一生的追求,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也不是單純為了追求榮華富貴。
在稍微長大後,孔丘系統地學習了周朝從強盛到衰微,一直到禮崩樂壞,諸侯攻戰殺伐的歷史,認識到「克己復禮」才是終止混亂,重現一統盛世,人民安居樂業的唯一選擇!
伴隨著周禮的形成和推行,西周發展並強盛起來,伴隨著周禮被破壞,東周衰敗又四分五裂。從中看到周禮在歷史上發揮的偉大而奇蹟般的作用。
周朝初年,天下統一,國力逐漸強大。周武王死後,因周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周公在新都洛邑建成之後,召集各封國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制定發布各種典章制度,謀劃周王朝的長治久安。
周朝之前,商朝在王位傳承上因傳弟和傳子並存,導致了「九世之亂「,國無寧日。傳子和傳弟既有傳長、傳幼和傳賢的矛盾,又有傳弟之子和傳兄之子的矛盾,這些矛盾往往導致王室紛爭,王權衰落。周公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通過制禮作樂規範統治秩序。
周公制定了一套被稱為「周禮」的典章制度,把前朝殷禮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規定不同身份的人應該遵行的禮儀,成為宗法制度的依據和標準。周禮包含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等,使政治上有君臣上下之分,有等級之別;在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別;在經濟上分公田、私田,使民不失耕。這樣社會便井然有序,紛爭大大減少。
先哲周公認識到統治階層的權力爭奪是影響社會發展的大問題。於是通過周禮明確了天子與諸侯之間尊卑上下的等級,一絲不苟精心安排諸侯朝覲天子的禮儀,使各安其位以維護統治秩序,有效解決了困擾中國幾千年,包括周朝之前和之後的王位爭奪問題。
周禮是—種超越原始巫術文化的文明。在這—文明的建立中,周王朝的兩位傑出統治者文王、周公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文王拘而演《周易》」,體現了文王的哲人氣質。周文王姬昌是商末周族的領袖,他廣施仁德,禮賢下士,深得人民的擁戴。引起商紂王的猜忌和不滿,將姬昌囚禁於羑里城。姬昌被囚禁7年,他在獄中研究改造伏羲的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並系以爻辭,提出「剛柔相對,變在其中」的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完成了《周易》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周公則直接主持了禮樂的制定。柏拉圖設計的理想國,主張以哲學家執政,這在古希臘純屬理想,而在中國的周代,則已成了事實。文王周公之政,足可稱為「以哲學家率制天下」。
周公以哲學家的思想,在制定周朝制度時不是簡單地規定人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而是融入禮樂之中,使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樂於接受,引導社會各階層通過生活習俗和娛樂活動而知禮,維護社會安定,宣揚道德理想。他按用樂類型、樂器擁有數量和樂舞承載人數多寡,分出尊卑貴賤,先後製作了歌頌武王武功的武舞《象》,表現周公、召公分職而治的文舞《酌》舞。
禮以生活行為的方式解決了宗法繼承問題,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為非禮、僭越。「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最大限度鞏固了國人內部團結,就如今天的「和諧社會」思想。
周禮所厘定的社會治理秩序,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秩序,使周朝保持了250年發展,國力達到很高的水平。
少年孔丘在學禮的過程中,通過對夏、商、周歷史的學習和比較,認識到周禮的先進性,特別稱頌文王、周公的政績,讚賞由他們大力推進的整個社會文明。他說周禮反映了周人的宗教信仰,天帝授命天子,天子代天牧民,行賞賜,主國政,用兵務農。從天子、諸候、大夫、黎民,各從其類。孔丘認識到,西周初期確立的經世治國制度及相關的人文文化,最接近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狀態,是理想的社會生活圖景。
孔丘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周禮的價值。他將周與夏、殷兩代作了對照分析,他說:「夏人愚野不文,還未完全脫離原始狀態。殷人尊神,率民以示神,先鬼而後禮,這是其愚昧之處。而周人的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則是對夏殷文明的全面超越。」《周禮》《禮儀》《禮記》等典籍,大至國土區劃、官吏職掌、鄉遂授田、城郭道路之制、市肆關門之政、庠序之教,小至冠、婚、喪、祭、歌舞樂律乃至衣服飲食、坐立行走,都作了詳細明確的規定。
周禮以身份認定人的階層、資源分配、權利和責任,以身份貫帶德行的等級制管治方式,使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接受自己的身份,按自己身份做人做事,在這個過程中,仁愛、忠信、孝義,就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因為權利與責任是穩定的明確的,沒有空子可鑽,國家和百姓都會長治久安。
孔丘對當時社會問題的看法與時人不同。春秋時大部分諸侯、貴族包括百姓,認為周朝已經腐朽不可救藥,以反對、戲弄周王室為榮為樂。孔丘卻認為,東周以來的王室衰微與社會混亂,不是這套制度不行,而是逐漸背離了這套制度。
讓我們站在孔丘的年代,看看東周以來社會發展如何背離周禮的約束而走上衰落,想想孔丘為何對日益深重的社會危機憂慮糾結,從而決心改變社會狀況。
東周之初,王室被迫東遷,勢力不斷衰落,管轄之地大大縮小。西周強盛時,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平王東遷後,西土為秦國所有,王室管轄的土地還有方約600里。後來,由於諸侯的侵吞、戎族的占據,到周赧王投降秦國時,所剩之地僅方約百里,人口僅三萬。
因為周王室人口和土地減少,財力、物力、兵源大減,西周強盛時,王室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平王東遷後,還有3萬人,後來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沒有了軍隊,說話沒人聽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周朝衰落的直接原因,是統治者內部的失序,也就是不遵周禮,越來越拿周禮不當回事了。
先說周幽王峰火戲諸侯。話說周幽王有個愛妃褒姒,有沉魚落雁之美,但是從來沒有開口笑過。周幽王為博取美人一笑,發出皇榜說誰能讓他的愛妃笑,就賞千金。有人想出點燃峰火戲耍諸侯的辦法。周幽王便命令手下點燃烽火。諸侯以為有戰事紛紛趕來救援,卻發現只是大王為博愛妃一笑!褒姒笑了,諸侯們憤怒而歸。沒過多久,西戎軍隊真的前來進犯,周幽王急忙點起烽火求援,可是竟沒一位諸侯前來幫忙。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都城鎬京被洗劫一空,褒姒也被掠走。
再說周平王弒父殺弟,周鄭交質。周平王為得到王位,依靠其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發動叛亂,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周幽王和弟弟伯服太子。周平王將黃河西岸的地方給了晉,換來晉國的支持;將岐山和關中地區賜封給秦人,讓秦國成為最大贏家;為了求得鄭國的信任,竟派遣自己的兒子到鄭國做了人質,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周鄭交質」。這種種違背周禮的行徑,王室威望急劇下降。
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在政治、經濟上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周天子名存實亡,但是天子過去享有的權威,卻是一些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於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霸主。
先是秦國據有了周朝西部領土,又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成為西方強國。接著晉國、齊國、魯國、楚國、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而強大起來,展開了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放眼社會,弱肉強食,民不聊生。
孔丘通過對歷史的學習,看到了西周末年以來社會動盪的根源。由於天子不再能號令天下,君臣父子的宗法秩序遭破壞,諸侯國擴張勢力,相互爭奪;大夫僭越專權,子弒父,弟弒兄的事層出不窮。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面對東周時期的社會動亂,禮崩樂壞,孔丘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致力於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他認為國民上至國君下至百姓,如果做到敬天,樂命,仁厚,守禮,知法,盡心,社會就會實現世界昌明,人心樂善,五穀豐登,萬物有序。這是成年孔丘畢生認定的,並為之奮鬥的理想社會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