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端王輕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止是蕭瑟瑟焦急,燕國王妃蕭朵里蘭也焦急。而這個時間她哥哥蕭奉先又遊說她爭取在這次把另一個異母妹妹蕭貴哥納進王府,更是令她氣不打一處來:「怎麼,我如今已成了你們的棄子了?太孫還沒繼位呢,你們就急著找人來代替我了?」

  蕭奉先見勢不妙,忙哄勸道:「我是你親哥哥,我只有為你好的,你若不好,我們能有什麼指望。當年你是以梁王妃身份嫁進門,可要是肚子不爭氣,不要說太孫妃,就算是已經當了皇后,也保不住位置啊。你還記不記得貶去守陵的惠妃,她不也是曾經立為皇后,就因為沒生出兒子來。主上為了安撫太孫,將她從皇后貶為惠妃,又從惠妃貶去守陵。再如當年的齊天后,何等尊貴,就因為無子,才被法天后後來居上,反而落得含冤而死。」

  蕭朵里蘭何曾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生不出兒子這件事,是再尊貴的人也沒辦法的,她咬了咬牙,道:「要不然我去把雅里抱養過來當我的兒子,行不行?」雅里就是耶律延禧的長子,只是他乃是宮人所生,因此在宮中不顯。

  蕭奉先勸她:「妹妹,你清醒一點,雅里只是一個宮人所生,不是後族所出。況如今蕭師姑也已經生下兒子,深得主上愛惜。皇太孫將來還會有許多的妃子,更別說將來,他若登基為帝,何愁沒有更多貴女入宮。就算你抱養了雅里,一個生母身份不高的人,又如何與其他貴女所生的兒子相爭皇位?」

  蕭朵里蘭何曾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心有不甘。她從小自負美貌,她入宮時,蕭貴哥不過是個流鼻涕的黃毛丫頭,她哪裡把這個異母妹妹放在眼中。況且兩人生母不合,早已有怨。想到自己將來還要仰這個妹妹鼻息,更是不願。

  蕭奉先勸她:「你要想想,將來你是多個妹妹為臂膀,還是在蕭師姑手底下過活?你把貴哥接進來,難道不是依舊以你為尊,家中何曾不是依舊以母親為尊。若是蕭師姑得勢,咱們一家能不能活還不定。齊天后之禍,咱們家不能再來一次了。」

  蕭朵里蘭手心冰冷:「是了,我,我不想當齊天后,我不能當齊天后。」」

  蕭奉先咬牙道:「哼,我也不容得咱們家再出一個齊天后,朵里蘭,我給你出兩個主意,不過得你肯聽才行。」

  蕭朵里蘭看著他,哼道:「你說便是。」

  蕭奉先道:「第一,這件事上你要大度,你得告訴太孫,只要為了他好,你絕對不嫉妒別的後族女你進宮,乘他感動的時候,讓他答應你,不管以後進多少女人生多少孩子,你都是皇后。」

  蕭朵里蘭沉著臉:「我自然是皇后,若是教別人做皇后,我寧可去死。」

  蕭奉先道:「第二,貴哥進宮,你要好好待她。妹妹,你要想想,我們這一支曾出過承天太后這樣偉大的皇后,可就因為齊天后沒能夠生出兒子來,被婢女出身的蕭褥斤奪了尊位謀害了性命,我們這一支也因此失勢至今,人丁凋落。妹妹,你個人委屈事小,家族枯榮事大啊。」

  蕭朵里蘭陰沉著臉:「閉嘴。」

  蕭奉先見勢不妙,忙改口道:「妹妹放心,貴哥一向懂事聽話。」一看蕭朵里蘭眼色繼續改口:「我的意思是說,你不喜歡她,正好讓她進宮啊。你是皇后,她是妃子,她處處居於你之人,要奉承你討好你,哪怕她生了兒子,你把她的兒子奪過來當成你的兒子也一樣啊。這樣的話,你不更可以出氣了。」

  蕭朵里蘭想了想,點頭道:「說得也是。」

  蕭奉先看著蕭朵里蘭臉上的痛苦,安撫地道:「你若有辦法,讓太孫離不開你,就算有再多女人生下兒子,也沒人可以奪走你的位置。我會幫你,我會幫你成為大遼皇后,甚至是太后,乃至攝政,讓太孫再也離不開你。凡是能阻攔你的人,我都會替你除去。」

  蕭奉先心中計較已定,這邊就仔細留意著其他候選之人。他的庶妹蕭貴哥美貌溫婉,身段柔順更勝蕭朵里蘭,是男人最會喜歡的一類女人。只是聽說皇帝放出風聲來,這次選妃,家世倒在其次,要選有才華的女子。而大父房蕭革這一支,據說頗有幾個才貌雙全的女子。

  他打聽了一下,卻是蕭房的長女嫁於宗室耶律撻葛,而耶律撻葛,又與耶律余睹交好。當下就向耶律余睹去打聽。

  而耶律余睹,此時剛從汴京回來,他是作為隨團使臣的屬官,前去為大宋新天子道賀的。

  此時耶律余睹正與耶律大石說起自己此番去汴京的見聞,尤其是這次大宋新天子的擇立,更是一波三折。他若不是親到了汴京,必是不能知道這些的。

  大宋的大行皇帝殯天后,廟號為哲宗。宋哲宗死時才二十五歲,膝下無子,這下子誰為新天子,則成了一個難題。


  向太后召了重臣進宮,商議此事。她是宋神宗的皇后,宋哲宗的嫡母,此時坐在上首,一身素衣,滿臉是淚道:「先帝棄國而去,太子亦早亡,如今新君人選未定。請各位相公來,便是商議一下新君人選。」

  下首的重臣們相互看了一眼。

  宰相章惇就道:「臣以為,簡王是先帝同母子,依禮依律,當立簡王。」

  簡王趙似是哲宗同母弟,章惇依禮依律,自然是先提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無子,神宗諸子皆庶子而心中猶豫。

  向太后就道:「神宗皇帝如今尚餘五子,簡王乃第十三子,前頭尚有兄長,何以廢長立幼?」

  章惇一怔,又道:「依太后之言,申王乃神宗皇帝第九子,如今在諸王中居長。」

  申王趙佖,亦是不錯的選擇。

  向太后卻又搖頭:「申王有目疾,不可。」

  群臣面面相覷,這向太后這不是那不是的,她心裡到底是什麼主意?

  站在向太后身邊的內宦首領梁師成心裡卻是有數的。向太后最大的心病,就是兩樁事。一是她自己無子,當日神宗去世後,朝中由太皇太后高滔滔把持朝政,立了德妃朱氏之子為帝。哲宗繼位,欲封生母為太后,是被太皇太后壓著,只封了太妃。宮中上下,若有過於尊崇朱太妃的情況,必被太皇太后藉故斥責。

  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對神宗在位時的新黨重臣多有打壓。哲宗心中含怨,及至太皇太后死後,他立刻將太皇太后執政時的主張全部推翻,起用新黨,打壓舊常。同時立刻封生母為欽成皇后,與向太后平起平坐,旋而廢了太皇太后為他選的皇后孟氏,甚至在章惇等人挑撥下,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國」,欲追廢其太后稱號及待遇。

  那段時間是向太后過得最艱難的時候,她時時刻刻會想起唐代憲宗朝郭太后的例子來。

  郭氏是郭子儀的孫女,母為公主,嫁與憲宗為正妃,及至後來為貴妃、為太后,為太皇太后,經歷七朝,何等尊貴。可最後因為兒孫皆亡,反而江山落於婢女鄭氏之子的手中,使得她跑到勤政樓哭先帝而不遂,甚至暴斃而亡。死後甚至險些要不能附廟憲宗。

  她在朱氏的兒子手裡當了這麼多年有名無實的皇太后,豈肯再在朱氏另一個兒子手中討生活。她怕最後甚至有可能會被廢了尊位,給朱氏讓位。朱氏的兒子甚至連太皇太后的死後尊位都險些剝奪,又怎麼能善待於她。

  二是她雖然沒膽子干政,一生平庸,但多年來幸得太皇太后庇佑,太皇太后在,才有她的好日子。太皇太后一生維護舊政,她必不能立一個崇尚新政的皇帝。

  梁師成早與神宗的第十一子端王趙佶私下交好,說實話,從神宗到哲宗,無不推崇新法,神宗的兒子們自然也是傾向新法。這種思想歷經兩代帝王,根本不用掩飾。

  但這種越有想法的皇子,越是讓向太后不喜。倒是端王趙佶,反而傾向舊黨。當下再不猶豫,就說:「以吾看來,不如立端王。」

  章惇一怔,這端王趙佶,倒不是不聰明,他文才風流,尤擅書畫,與蘇軾等名士交好。只是這樣的人,可為盛世才子,卻不足以為帝王。

  一個好皇帝,或應如仁宗這般,勤勉克已,一心為民。或與神宗哲宗這般,身擔重任,銳意進取。而端王卻是個既愛享受,又自視聰明的紈褲,他所有的才能智慧都只想裝點自己,卻沒有為家國天下的責任心。

  他知道端王多情善感,能體察婦人心思,頗能討向太后歡心,只為若立皇帝,卻不能立這樣的人。當下勸道:「太后,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只是向太后心意已決,有幾個重臣亦覺得端王輕佻,何曾不是自己掌權的時機。

  況且也只有向太后這種宮中婦人,才以為端王偏好舊黨。尚書左丞蔡卞就與端王就新黨之政討論多時,當下就說:「臣以為,端王為人聰明俊秀,妄言輕佻,實是偏見。」

  亦有其他臣子說:「太后之言亦是有理,長幼有序,申王有目疾,當立端王。」

  爭了半日,最終還是向太后堅持已見,在曾布、蔡卞、許將等執政的支持下,立端王趙佶為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