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帝王瀕亡
次年二月的時候,宋主崩殂,大宋遣使告哀。
而此時皇帝耶律洪基今年六十八高齡了,他在皇位上,已經送走了四位大宋皇帝。他聞訊十分傷心,拉著宋使的手,竟落了淚,更令人尷尬的是,他哭著哭著,竟又提起了仁宗皇帝。
皇帝頭一個送走的是大宋仁宗皇帝,這也是皇帝一生最敬重的人。當仁宗去世的消息傳來的時候,他哭得可比這次厲害多了。他從小就喜歡漢學,對於南朝繁華,人物倍出的景象充滿了嚮往,也對於那位比他年長的鄰國皇帝充滿了敬仰。
等到仁宗皇帝死後,南朝來告哀時,他真是哭得堪比先帝大行。一會兒說:「有皇帝在,我們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一會兒又對使者說:「你好福氣,能生於中國,長侍皇帝。恨我不能生於中國,否則便是能夠與皇帝執鞭持,做一都虞侯也足矣!」一會兒又說:「我欲為皇帝立衣冠冢,寄託哀思。還要將皇帝御容奉於太廟,讓歷代子孫中如奉祖宗。」
對於他這種近乎痴漢的行為,令得宋使也十分尷尬,他作為北朝皇帝,對於南朝皇帝如此自甘為臣的架式,實令得宋使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
皇帝這話也是有些真心的。那時候皇帝才三十多歲,剛剛平定了皇太叔重元之亂,眼看著大遼內亂不止,人才凋零。而大宋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諸事太平,廣施仁政,人才倍出,有時候傳了華美文章到中京來,人人誦讀不已。中京城也常見南朝來的各種精美物件,人人都競相以擁有南朝物件而自得。國政煩惱之時,有時候覺得做這個亂七八糟的皇帝,倒真不如到仁宗皇帝殿下做個都虞侯,閒來看看汴京風月來得痛快。
宋仁宗死後,繼位的是英宗皇帝,英宗在位才三年就去了,繼位的是神宗皇帝,這位皇帝在位時就支持王安石變法,整頓武備,一副準備興兵北伐,要收複習幽燕諸州的樣子,嚇得大遼君臣心驚膽戰,在這種內外皆憂的日子裡,他變得喜怒無常,也才有了後來皇后無辜蒙冤,太子屈死,祖孫離心的結果。
幸而神宗皇帝也壽數不長,在位十八年就去世了,後來大宋就是太皇太后執政,恢復舊法,北朝君臣方鬆了一口氣。不想過得幾年,太皇太后去世了,南朝新帝又要恢復新法。把皇帝嚇得不輕,那段時間他對於耶律延禧都多了幾分猜忌之心。想著南朝皇帝也是在祖母面前裝得恭敬,祖母一去,不但翻起舊案,甚至要拿死去的太皇太后議罪。別人的孫子如此,他的孫子,又不知是何等心腸。
可不想,竟是連這位少年天子如今也走在了他的前頭,心中既鬆了口氣,又莫名傷感。想當年澶淵之盟時,宋真宗與遼聖宗論為兄弟,仁宗皇帝算是他伯父,神宗與他一輩,英宗算他子侄輩,哲宗算他孫輩。想著故人已逝,不由拉著宋使邊哭著,又提起了仁宗皇帝來。經歷過神宗、英宗、哲宗這三個動不動就想著興兵戈的皇帝之後,他更覺得仁宗皇帝的可貴可敬了。他絮絮叨叨地問著新帝的人選,聽說是依向太后的旨意,立了端王。當下連連點頭:「南朝的太后都是睿智可敬的,新帝必是英明天子。」
想著南朝的太后,不論是仁宗朝的劉太后,還是神宗朝的曹太后,或是英宗朝的高太皇太后,都是不愛興兵戈的,這向太后挑出來的新帝,必也能保得幾十年兩朝太平了。他已經老了,最怕就是南朝再立一個英宗皇帝般的天子,以耶律延禧的才幹,是沒辦法應付一場戰爭的。
當下哭完了,就興興頭頭挑禮物給南朝的新天子,不止禮物親手挑,連賀表都親自一字字地琢磨著,結果挑出個用字不夠敬意,竟將宰相都撤職查辦了。
他想著自己如今在位也有五十多年,竟是已經超過了仁宗皇帝在位之時,這幾十年來,雖然歷經風雨,但好歹也保了大遼太平,心裡就想著將來的身後事。
他想的身後事,倒不是陵寢棺木,而是來生。他篤信佛教,深信人有輪迴,為此大齋僧人,一日布錢數十萬,新度上千僧人,前些日子又花巨資鑄了數十尊以自己面目為版本的佛像,背後只鑄了一行字「願生生世世生於中國」。這項最重要的事辦完之後,才鬆了口氣。
皇帝已經老了,這種衰老是他自己無法逃避的。他就算有再多的後宮女人,如今也只有兩三個已經寵幸了四五年的妃子還能記得住,而其他更多女人,再美貌再鮮嫩,他都只有抱著摸摸小手的興趣,偶而臨幸一下,轉眼就忘。他以前很不明白,為什麼那些年輕時英明的君王,年老時會受制於一個寵妃,明明帝王可以要多少女人,就有多少女人。可他現在才明白,帝王可以有無限的女人,可當帝王衰老的時候,已經沒有更多精力去與陌生的女人建立起情感來,新的女人連名字和面目都會在第二天忘記。當男人衰老到一定程度時,哪怕什麼也做不了了,也只有抱著熟悉的女人,撫摸著熟悉的肉體,才會睡得有安全感。
如今他坐在那裡看著下面的奏本時,竟是連字都看得糊模了。他叫內侍替他念奏本,可是他哪怕貫注全部注意力聽著,也會很快地精力渙散,聽到後面已經不知道前面說的是什麼了。他不得不停下來,叫內侍再念一次,然後自己又拿來看一次。
字越來越模糊,皇帝使勁看也看不清,他憤怒地把奏書一掃,奏書落了一地,惱道:「這些字,怎麼都這么小,讓他們下次寫奏書的時候,不要寫這么小。」
內侍忙跪在地上去撿拾奏書,皇帝用手捂住臉坐在椅上喘氣。
這時候蕭兀納進來了,見狀問:「主上,您無事吧。」
皇帝失落地喃喃自語:「無事!無事?」他忽然暴發起來,指著正在指奏書的內侍道:「朕怎會無事?方才,方才朕連奏書上的字都看的不清楚了。」
蕭兀納輕嘆一聲,勸他:「主上是過於辛勞了,要不然,主上多歇息幾日,有些小事,可以讓太孫去處理,您多多提點著他,也好讓他跟著您多學習……」他知道皇帝有猜忌過他,也猜忌過皇太孫,可他問心無愧,太孫早到了應該問政的年紀了,若再讓他在書房學習,只會讓他心灰意冷,游嬉無度,最終誤了太孫,更誤了江山。
皇帝搖搖頭,他信任蕭兀納的忠誠,也知道他要說什麼,按說,也該讓皇太孫輔政了,可是,他終究是不放心。這段時間,他常常夢見元後蕭觀音,他知道,他也到了要與他相見的時候了。
他沒回答蕭兀納的話,忽然換了話題:「兀納,你的家族中,可還有出色的女孩子,可以選在阿果身邊?」
但耶律延禧既不缺妃子,也不缺兒女。他前些年納了蕭奉先的妹妹為妃,生了個女兒,但其他妃嬪已經給他生了三個兒子。但是這些年因為耶律延禧性格越來越不好,讓皇帝心中想著不如納一個聰明賢德的女人,或可令他有些改變。這雖然不是什么正經辦法,但此時病急亂投醫,也是無奈之舉了。
蕭兀納想到蕭普賢女,心中暗嘆,可惜了。但在蕭普賢女之事以後,他也心灰意冷,並沒有再從家族中選擇可培育的女孩子,況且有普賢女珠玉在前,其他女孩子終究差了一些,當下就答:「臣的家中,如今也沒有適齡的女孩子。主上既然憂心太孫的子嗣,不如廣徵後族貴女,挑選適合的女孩子為太孫妃?
皇帝心中也暗嘆一聲,如今隨著耶律淳年紀漸大,更不能夠成為耶律延禧的助力,而蕭兀納也垂垂老矣。他是見過蕭普賢女,也知道那是個能有后妃之能的女子,所以這次又問起來,也是覺得蕭兀納既然能夠培養出一個蕭普賢女,定然還能夠再來一個。如今聽了這話,也覺得有了一絲愧疚,當下道:「你說得很是,你說,要挑什麼樣的女子呢?
蕭兀納就斷:「臣認為,應該選取一個溫柔賢德能進諫的好女子,定會幫助太孫……。」
皇帝聽了這話,心中忽然一跳——溫柔賢德能進諫的好女子,他的元後蕭觀音,何曾不是這樣一個溫柔賢德能進諫的人,可是和她之間,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他們是少年夫妻,他也曾對她專寵過,他所有的孩子,都是與她生的。年輕時,他一心一意待她,可後來他漸漸不知道,她心裡到底有沒有他了。她的心,在詩詞音律中,在那些他永遠都遙遠不可及的地方。她死得冤枉,天下人都在罵他。可是他跟她之間,為何會成愛侶變成怨偶?她死了,他痛心之至,可是走到這一步,就全然是他的過錯嗎?
而此時皇帝耶律洪基今年六十八高齡了,他在皇位上,已經送走了四位大宋皇帝。他聞訊十分傷心,拉著宋使的手,竟落了淚,更令人尷尬的是,他哭著哭著,竟又提起了仁宗皇帝。
皇帝頭一個送走的是大宋仁宗皇帝,這也是皇帝一生最敬重的人。當仁宗去世的消息傳來的時候,他哭得可比這次厲害多了。他從小就喜歡漢學,對於南朝繁華,人物倍出的景象充滿了嚮往,也對於那位比他年長的鄰國皇帝充滿了敬仰。
等到仁宗皇帝死後,南朝來告哀時,他真是哭得堪比先帝大行。一會兒說:「有皇帝在,我們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一會兒又對使者說:「你好福氣,能生於中國,長侍皇帝。恨我不能生於中國,否則便是能夠與皇帝執鞭持,做一都虞侯也足矣!」一會兒又說:「我欲為皇帝立衣冠冢,寄託哀思。還要將皇帝御容奉於太廟,讓歷代子孫中如奉祖宗。」
對於他這種近乎痴漢的行為,令得宋使也十分尷尬,他作為北朝皇帝,對於南朝皇帝如此自甘為臣的架式,實令得宋使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
皇帝這話也是有些真心的。那時候皇帝才三十多歲,剛剛平定了皇太叔重元之亂,眼看著大遼內亂不止,人才凋零。而大宋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諸事太平,廣施仁政,人才倍出,有時候傳了華美文章到中京來,人人誦讀不已。中京城也常見南朝來的各種精美物件,人人都競相以擁有南朝物件而自得。國政煩惱之時,有時候覺得做這個亂七八糟的皇帝,倒真不如到仁宗皇帝殿下做個都虞侯,閒來看看汴京風月來得痛快。
宋仁宗死後,繼位的是英宗皇帝,英宗在位才三年就去了,繼位的是神宗皇帝,這位皇帝在位時就支持王安石變法,整頓武備,一副準備興兵北伐,要收複習幽燕諸州的樣子,嚇得大遼君臣心驚膽戰,在這種內外皆憂的日子裡,他變得喜怒無常,也才有了後來皇后無辜蒙冤,太子屈死,祖孫離心的結果。
幸而神宗皇帝也壽數不長,在位十八年就去世了,後來大宋就是太皇太后執政,恢復舊法,北朝君臣方鬆了一口氣。不想過得幾年,太皇太后去世了,南朝新帝又要恢復新法。把皇帝嚇得不輕,那段時間他對於耶律延禧都多了幾分猜忌之心。想著南朝皇帝也是在祖母面前裝得恭敬,祖母一去,不但翻起舊案,甚至要拿死去的太皇太后議罪。別人的孫子如此,他的孫子,又不知是何等心腸。
可不想,竟是連這位少年天子如今也走在了他的前頭,心中既鬆了口氣,又莫名傷感。想當年澶淵之盟時,宋真宗與遼聖宗論為兄弟,仁宗皇帝算是他伯父,神宗與他一輩,英宗算他子侄輩,哲宗算他孫輩。想著故人已逝,不由拉著宋使邊哭著,又提起了仁宗皇帝來。經歷過神宗、英宗、哲宗這三個動不動就想著興兵戈的皇帝之後,他更覺得仁宗皇帝的可貴可敬了。他絮絮叨叨地問著新帝的人選,聽說是依向太后的旨意,立了端王。當下連連點頭:「南朝的太后都是睿智可敬的,新帝必是英明天子。」
想著南朝的太后,不論是仁宗朝的劉太后,還是神宗朝的曹太后,或是英宗朝的高太皇太后,都是不愛興兵戈的,這向太后挑出來的新帝,必也能保得幾十年兩朝太平了。他已經老了,最怕就是南朝再立一個英宗皇帝般的天子,以耶律延禧的才幹,是沒辦法應付一場戰爭的。
當下哭完了,就興興頭頭挑禮物給南朝的新天子,不止禮物親手挑,連賀表都親自一字字地琢磨著,結果挑出個用字不夠敬意,竟將宰相都撤職查辦了。
他想著自己如今在位也有五十多年,竟是已經超過了仁宗皇帝在位之時,這幾十年來,雖然歷經風雨,但好歹也保了大遼太平,心裡就想著將來的身後事。
他想的身後事,倒不是陵寢棺木,而是來生。他篤信佛教,深信人有輪迴,為此大齋僧人,一日布錢數十萬,新度上千僧人,前些日子又花巨資鑄了數十尊以自己面目為版本的佛像,背後只鑄了一行字「願生生世世生於中國」。這項最重要的事辦完之後,才鬆了口氣。
皇帝已經老了,這種衰老是他自己無法逃避的。他就算有再多的後宮女人,如今也只有兩三個已經寵幸了四五年的妃子還能記得住,而其他更多女人,再美貌再鮮嫩,他都只有抱著摸摸小手的興趣,偶而臨幸一下,轉眼就忘。他以前很不明白,為什麼那些年輕時英明的君王,年老時會受制於一個寵妃,明明帝王可以要多少女人,就有多少女人。可他現在才明白,帝王可以有無限的女人,可當帝王衰老的時候,已經沒有更多精力去與陌生的女人建立起情感來,新的女人連名字和面目都會在第二天忘記。當男人衰老到一定程度時,哪怕什麼也做不了了,也只有抱著熟悉的女人,撫摸著熟悉的肉體,才會睡得有安全感。
如今他坐在那裡看著下面的奏本時,竟是連字都看得糊模了。他叫內侍替他念奏本,可是他哪怕貫注全部注意力聽著,也會很快地精力渙散,聽到後面已經不知道前面說的是什麼了。他不得不停下來,叫內侍再念一次,然後自己又拿來看一次。
字越來越模糊,皇帝使勁看也看不清,他憤怒地把奏書一掃,奏書落了一地,惱道:「這些字,怎麼都這么小,讓他們下次寫奏書的時候,不要寫這么小。」
內侍忙跪在地上去撿拾奏書,皇帝用手捂住臉坐在椅上喘氣。
這時候蕭兀納進來了,見狀問:「主上,您無事吧。」
皇帝失落地喃喃自語:「無事!無事?」他忽然暴發起來,指著正在指奏書的內侍道:「朕怎會無事?方才,方才朕連奏書上的字都看的不清楚了。」
蕭兀納輕嘆一聲,勸他:「主上是過於辛勞了,要不然,主上多歇息幾日,有些小事,可以讓太孫去處理,您多多提點著他,也好讓他跟著您多學習……」他知道皇帝有猜忌過他,也猜忌過皇太孫,可他問心無愧,太孫早到了應該問政的年紀了,若再讓他在書房學習,只會讓他心灰意冷,游嬉無度,最終誤了太孫,更誤了江山。
皇帝搖搖頭,他信任蕭兀納的忠誠,也知道他要說什麼,按說,也該讓皇太孫輔政了,可是,他終究是不放心。這段時間,他常常夢見元後蕭觀音,他知道,他也到了要與他相見的時候了。
他沒回答蕭兀納的話,忽然換了話題:「兀納,你的家族中,可還有出色的女孩子,可以選在阿果身邊?」
但耶律延禧既不缺妃子,也不缺兒女。他前些年納了蕭奉先的妹妹為妃,生了個女兒,但其他妃嬪已經給他生了三個兒子。但是這些年因為耶律延禧性格越來越不好,讓皇帝心中想著不如納一個聰明賢德的女人,或可令他有些改變。這雖然不是什么正經辦法,但此時病急亂投醫,也是無奈之舉了。
蕭兀納想到蕭普賢女,心中暗嘆,可惜了。但在蕭普賢女之事以後,他也心灰意冷,並沒有再從家族中選擇可培育的女孩子,況且有普賢女珠玉在前,其他女孩子終究差了一些,當下就答:「臣的家中,如今也沒有適齡的女孩子。主上既然憂心太孫的子嗣,不如廣徵後族貴女,挑選適合的女孩子為太孫妃?
皇帝心中也暗嘆一聲,如今隨著耶律淳年紀漸大,更不能夠成為耶律延禧的助力,而蕭兀納也垂垂老矣。他是見過蕭普賢女,也知道那是個能有后妃之能的女子,所以這次又問起來,也是覺得蕭兀納既然能夠培養出一個蕭普賢女,定然還能夠再來一個。如今聽了這話,也覺得有了一絲愧疚,當下道:「你說得很是,你說,要挑什麼樣的女子呢?
蕭兀納就斷:「臣認為,應該選取一個溫柔賢德能進諫的好女子,定會幫助太孫……。」
皇帝聽了這話,心中忽然一跳——溫柔賢德能進諫的好女子,他的元後蕭觀音,何曾不是這樣一個溫柔賢德能進諫的人,可是和她之間,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他們是少年夫妻,他也曾對她專寵過,他所有的孩子,都是與她生的。年輕時,他一心一意待她,可後來他漸漸不知道,她心裡到底有沒有他了。她的心,在詩詞音律中,在那些他永遠都遙遠不可及的地方。她死得冤枉,天下人都在罵他。可是他跟她之間,為何會成愛侶變成怨偶?她死了,他痛心之至,可是走到這一步,就全然是他的過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