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秦王動
夜色沉沉,星光黯淡。兩匹快馬在章台宮門前止步,連馳一夜一日,兩名上將軍幕府軍吏,此時翻身下馬。守門衛士收去軍吏佩劍,將二人接入宮門內,步入一旁門房,軍吏即從懷中掏出軍報,遞於候在屋中傳事宦者,口中道:
「上將軍武安君戰報,急報大王。」
「諾。」
傳事宦者應諾,手拿戰報出門去了。宮中衛士問二位幕府軍吏:
「可有夜飯?」
「未有。」軍吏道:「有水,喝口。」
「有。」
衛士一邊拿過水杯,倒水送到兩位軍吏手中,一邊言於傳話宦者,兩位軍吏尚未夜飯。傳話宦者立時出門去備飯食。兩軍吏卻是喝過水後,便走進裡屋,摘下頭盔,合甲倒在臥榻上睡了。衛士跟進裡屋,正要說夜飯事,卻是已聽到兩軍吏呼嚕之聲,頓時無語哽咽,鼻中發酸,默默退出裡屋,大步走出門房,卻見路邊,應候正與傳事宦者說話。
「快去。」
范雎邊說,邊是一揮手,寬大袍袖隨之搖擺起風。
「諾。」
傳事宦者應諾而去,上了宮內馬車。車夫立時驅車去往大王所在。范雎望著行去馬車,轉身一抖長袖,手扶車架與車夫道:
「我又欲見大王。」
「應候請上車。」
范雎走到車後,上車後坐好,抬手拍打廂壁。車夫立時驅車迴轉,向竹廬而去。宮門衛士皆望之,繼而相視私語。
竹廬內,燈火明亮,秦王獨自沉思,念念難忘上黨戰事,不思睡眠。一旁管事宦者靜立,身後兩名宮女輕輕打扇起風。
「上將軍武安君戰報,急報大王。」
傳事宦者在門外開口報事,雙手呈上戰報。管事宦者忙走去接過,轉回來呈於大王。秦王一把抓過,面色急切,掃了眼繫繩上封泥印記,伸手從案下小格中,取出把鋒利小刀,挑斷綁住戰報繫繩,封泥亦隨之破碎,小刀放回案下小格,將蓋板打開,武安君濃墨飛舞之軍報,便現眼前。秦王老眼昏花,伸長手臂將木牘放遠,方看清文字,愈看愈喜,愈看愈驚。一旁管事宦者不知報來何事,心亦是提到嗓子眼,不知不覺跟著著急。聽到門外腳步聲,見應候去而復返,便是點頭示意。范雎亦是停步門口,靜待王召。
觀報,秦王心驚不已,聽到動靜,瞟了眼門口,見是范雎又來,便是招手叫其進屋。
「快來,快來,寡人正欲召汝。」
聽得大王喚,范雎連忙進屋,在座席外脫履,走近王案,坐下,目光落在大王手中文牘上。
「快看,武安君戰報,昨日已圍趙括,數十萬眾於山谷!」
「哦!」
范雎驚訝一聲,忙接過大王遞來文牘,捧起細看。秦王手扶長案,盯住應候,見其面上變顏變色,不由欠身欣然道:
「嘿嘿!武安君危矣,其手,兵不足七萬。雞子欲破卵!應候如何辦?」
范雎正看在關鍵處,卻是未語。秦王面上浮現笑意,又嗯哼一聲,放鬆腰板,軟回身,肘撐扶幾懶懶坐好,口唇噘來噘去,花白長須張動,又顯心中急切。
「哈,大王之意?」
驚覺方才大王問話,范雎忙抬頭應聲道。
「雞子欲破卵,應候何以為?」
「臣以為,發援兵,以充長平。」
「發何處兵?」
「河內郡。」
「何以征河內?」
「上黨之戰,未征河內郡之兵也。其意在備韓,魏。如今鄭朱媾和,諸侯無意幹上黨事。正可征其民也。河內鄰上黨,其兵越太行,即可援長平。去歲擊韓,河內有起兵數萬,詐以攻河南。今又備韓,魏,復起之,便也。」
「好。甚合寡人之意。去歲,李冰集兵多少?」
「約三萬眾,對外稱十萬。」
「三萬不夠。」
「臣以為,可盡起河內年十五以上至長平。」
「如我老者亦然?」
「年滿六十以上者可免。」
「嗯。河內之民歸秦,多不過三載。如此盡征其男,恐不服。」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可賜民爵各一級。如此,其家中老幼亦有得,必勇於戰也。」
「便如此。」
「臣明日即擬詔。」
「單詔命恐不及也。」秦王淡然道:「明日寡人親至河內。」
「大王不可!」
范雎忙放下戰報,膝行至秦王跟前,伏地力諫。一旁管事宦者眉眼直跳。兩打扇宮女嬌軀顫顫,小手抖抖。
「哎哎,應候莫如此,起身說。」
秦王笑打范雎肩頭,命其起身。范雎坐起,正色道:
「大王不可輕離國都。此去野王,至少五日行程。諸侯知其事,若進而擊王,實大患也。」
「非也,長平之危,方寡人心頭之患也。汝不必多言。」
「大王,臣願至河內宣詔。請大王留咸陽。」
「汝不足取信於民。此事,必寡人親至,方可成。汝留咸陽輔佐安國君監國,事亦甚多。」
「大王聖明!臣聽命。」
「嗯。」秦王點頭,手扶長案道:「應候以為,何人領兵援上黨合適?」
「河內郡尉司馬梗。」
「好,其為裨將,領河內軍援長平。何人守河內?」
「李冰即可。」
「不好。何人接任郡尉好?」
「臣以為,右庶長摎可。其去歲擊韓,威震三川。以其為郡尉,可警三晉。」
「好。」秦王稱好,抬手道:「召安國君,右庶長摎,來竹廬議事。」
「諾。」
管事宦者應諾,走出竹廬吩咐傳話宦者辦事。
屋內,秦王指點長案,發出噠噠聲響,忽問應候:
「汝何以去而復返?」
「臣在宮門,遇戰報,於是又來見王。」
「果是應候,時時處處以國事為重。」
「為大王分憂,乃臣之本也。」
「盧離近來如何?」
「散衙即游於舞樓酒肆,與婦人戲,樂而不疲。」
「召上卿盧離來見。」
「諾。」
方回屋站定管事宦者忙應諾,又走去吩咐。
「大王何以喚盧離。」
「其整日花天酒地,棠兒豈不煩躁。我欲外放其為郡守。」
「此時上黨之戰正急,臣不知何郡之守宜動。」
「河內。」
「李冰未見有差。」
「應候所言極是。寡人慾以李冰為蜀郡守。其治地有方,愛民勤政。放於四戰之郡,可惜。蜀郡數十年來,民人漸已歸心,物產豐富,多有糧食。然其常出水患,歷任郡守無所作為也。寡人冀望其治蜀,如治河內也。」
「大王聖明。」
「鄭朱近來如何?」
「仍欲求和。」
「善待之。有鄭朱在咸陽,諸侯自是不願插手上黨之爭。諸侯之使者,亦多相與宴遊,偶爾漏點口風,籠絡其心。」
「諾。」
「嗯。」
秦王嗯哼一聲,起身站立,在屋內踱步,活動筋骨。范雎起身陪走,一邊提醒道:
「是否召左更張唐,定隨行護衛一事?」
「勿須。張唐隨時可戰之將也。」秦王說話,又看管事宦者道:「召御史。」
「諾。」
管事宦者忙又快步走去門口吩咐。
「大王此行,當帶齊東大營之兵。」
「勿須。咸陽宮衛萬人,寡人隨帶五千足矣。皆在國內行走,應候不必多慮。」
「非也。河內與三晉接,乃四戰之地也,必有大軍護王駕方可行。且若兵少,何以顯王之威儀?」
「應候所言有理。張唐領二萬眾隨寡人。二萬五千軍,應候以為如何?」
「少。必六萬軍盡出,方可保無虞。」
「哎,應候過矣。寡人手無束雞之力乎?武安君四人單車,亦行千里也。」
「大王何其尊貴,豈可自比臣子。」
「跟汝說不清。莫與寡人蠻纏。」
「臣忠心,天地可鑑!」
君臣二人在屋中鬥嘴,一旁宮女兀自站在王案後,遠遠打扇起風,管事宦者肅立不語。
屋外廊上燈籠照亮,火光閃閃。一溜侍候宦者,宮女豎著耳朵聽,偶爾竊笑。
夜空陰暗,星光稀疏。東宮,內殿裡燈火幽紅,香菸繚繞,臥榻上,安國君手捧華陽夫人面,兩相親熱,聽得敲門聲,頓時惱怒,側起身喝道:
「滾!」
榻旁侍候宮女,忙是細碎快步走去門口,小聲問外面:
「何事?」
「大王召安國君章台竹廬議事。」
門外亦小聲道。
「大王召太子章台竹廬議事。」
宮女忙回榻旁,說於太子聽。
仍側身怒目之安國君,面色頓時一萎,俯身又親華陽夫人一口,便是起身,邊起邊道:
「我去去即回。」
臥榻旁兩宮女忙侍候太子穿衣。華陽夫人亦是含笑起身,伸手相幫服侍,卻是不忘隱隱撩撥,弄得安國君身上肥肉顫顫,好不想去。
穿戴整齊,安國君出內殿,下台階,上馬車,在一眾侍衛隨護下,來到宮門,見從章台來傳話宦者,便是下車行禮,笑語問詢。傳話宦者亦是說出自己所知。安國君點頭上車,騎馬侍衛跟隨其後,步卒則留宮中。太子一行車騎跟隨章台宮車,出咸陽宮,沿路向渭水橋急馳而去。
咸陽城內,熱鬧處燈火如晝,僻靜處夜色濃稠。傳話宦者來到右庶長摎家。書房內,右庶長秉燈夜讀兵書,一聽大王召,立時起身,放下書冊,奔出書房,直至堂屋,邊走邊正衣冠佩劍。見到傳話宦者,便是見禮,隨其出門上宮車,車夫立時驅車,直奔咸陽南門。
傳話宦者在上卿盧離家,獲知上卿不在家中。
「是我自去尋,是汝家去尋?」
「我家去尋!請稍待,堂屋稍歇。」
盧叄一面吩咐僕婢服侍宦者,一面自驅車,出門尋自家上卿。生怕耽誤王召而獲罪也。
章台,竹廬,安國君進屋見禮。秦王請坐,見太子抬袖遮掩打起哈欠,昏昏欲睡,又睜目強打精神,便是笑道:
「安國君睡而復起乎?」
「兒臣有乎?」
「我兒,莫沉溺女色。」
「兒臣不敢!」
「華陽之美,有目共睹。汝有何不敢?為父只是憂心汝身。來日汝主國,諸事繁多,體弱豈可服其勞?」
「父王萬歲萬萬歲!」
「大王萬歲萬萬歲!」
一旁應候是大呼萬歲,心中受驚不輕。屋裡管事宦者,打扇起風宮女,亦是渾身顫顫。御史邊於竹簡上書記,邊是手顫,字跡便是不整。
「好好。寡人不說。汝已不惑之年,每日當自省。」
「兒臣定每日自省。」
「子楚於邯鄲可好?」
「應尚可。」
「何謂尚可?」
「近月余未有書信來。想必無事。」
「嗯。兩國交兵,其為質子,無事便是好事。」
「右庶長摎到。」
門外傳召宦者報。
秦王隨笑容滿面,沖門外右庶長招手。
「大王萬歲萬萬歲!」
右庶長摎受寵若驚,口呼萬歲,進屋見禮,入席坐下。
「盧離為何未到?」
臣去問。
管事宦者忙走去門口,吩咐小宦者去催。
「汝家離南門遠,尚且先到。可見上卿又不在家。嗯,不待之。夜裡喚汝等來,只因武安君於長平谷地,圍趙括數十萬眾。右庶長,來念戰報。」
「諾。」
右庶長摎滿面紅光,於席中膝行上前,拿起王案上戰報,即坐王案前,朗聲念道:
大王
今晨,趙括軍大出故關擊我,其三十萬眾攻我築於長平城北,西山與小雲嶺夾峙谷口之壁壘,其死傷近六萬,不得破壁。我出伏兵,於西山口斷其後路,另一軍五千騎兵於故關前阻其援。西山,小雲嶺,及山谷中西山口至小雲嶺之間伏兵亦出,將趙括軍二十餘萬眾盡圍於山谷內。入夜,趙括軍於谷中築營,未再突圍
然我雖圍趙人,軍亦大損。一日劇戰,我戰歿四萬多甲士,一萬多甲士傷重不能復戰。圍趙人之軍數隻六萬七千,難以長圍趙括,亦憂趙人由故關來增援之軍。是以,請大王速發援兵至長平
臣白起
昭王四十七年七月三十戌時於長平幕府
念完,右庶長將戰報放回王案上,退歸自案後坐好。
「安國君,聞報,有何策對?」
「兒臣正思量。」
「嗯。右庶長何以為?」
「臣以為,當儘快發援兵至長平,以圍死趙括,抗邯鄲之援也。」
「我援兵何出?」
秦王又問。右庶長摎垂目急思後,舉目面王道:
「河內郡可出援兵。上黨之戰未征其兵,且其地近上黨,越太行,即可直驅長平。」
「安國君以為如何?」
「兒臣以為右庶長所言甚是。」
「哈,寡人與應候亦此意也,且已有成策。此事甚急。武安君罕有求援兵者。上黨之戰勝敗,必決於長平也。寡人意親至野王,賜民爵各一級,盡起河內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年六十以上者免。」
「不可。兒臣願至河內發兵。」
「臣請大王留國都。」
右庶長亦伏席諫道。應候端坐案後不語。御史奮筆疾書,記下君臣言語。秦王揮手不耐道:
「之前應候亦勸。然河內民多前年新附,非寡人親至,不可為也。」
「兒臣為太子,足以為信也。」
「太子為質足以,為信於民不足以。寡人為秦王,自當為秦國勞心勞力。野王之行,吾意已定,勿復言。寡人出行,安國君留咸陽宮監國,請應候盡心輔佐。」
「兒臣領命。」
「臣聽王命。」
「右庶長隨寡人至河內,任河內郡尉,以鎮三晉。可願往?」
「臣願往!」
「嗯。明日卯時來章台,與寡人同出。回家睡。」
「諾。」
右庶長摎應諾退出竹廬。
秦王又對安國君道:
「太子亦回宮。」
「兒臣想留章台伴父王。」
「我何須汝伴。且回東宮,好好想如何監國。應候亦回。」
「大王,臣請召左更張唐。」
應候忽言。一旁安國君聞聽,渾身一顫,立時出口道:
「兒臣請父王勿急於出咸陽。明日朝會,與眾臣議定出行諸事,再出不遲。」
「今日已大朝。寡人已移駕章台。勿須朝議。」
「父王出行河內,乃大事也,朝中群臣豈可不知?隨行何人,護軍多少,均未有定,兒臣實不心安。請父王先行朝議。」
秦王瞅兒子一眼,扭頭看向應候,滿面責備之色。范雎坦然行禮道:
「大王聖明。」
「哼。」秦王沉哼一聲,轉眼看向太子道:「隨行之人,皆有律定。尚須何人,寡人自會召之。護軍之數,汝未來之時,我已與應候有議。二萬五千軍,足以護寡人周全,顯國之威儀。」
「軍少,不可!請父王盡起六萬兵。」
「大王,若不應此事,明日群臣必沸矣!」
「寡人出行,寡人開口算。」
「大王若執意輕車簡從,臣只能請開朝議。」
「兒臣請父王多帶護軍。」
「好,加一萬軍。」
秦王鬆口道。
「大王,咸陽國之心腹也,四面郡縣,關隘圍護,穩如泰山。若必不肯盡出六萬軍,留一萬軍於咸陽外,足以。如此,宮衛五千,護軍五萬,方有戰力。畢竟河內乃三晉環伺之地,不可不防也。」
「父王,東大營留一萬軍足以。」
「哦,如此,便不必朝議?」
「兒臣聽命。」
「大王聖明。」
「既如此,御史擬詔。今收戰報,言已圍趙括軍數十萬於長平,急須援兵。寡人遂與安國君,應候議定,賜河內郡民爵各一級,發其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以援,其年六十以上者免。為取信於民,寡人親至河內。安國君留咸陽宮監國。明日,安國君可於朝會,向群臣宣此詔。寡人明日一早即行。汝等皆勿須送。」
「大王此行,隨行宮衛五千,護軍五萬。」范雎又道。
「然也。應候勿慮。御史有記,寡人豈能兒戲。夜已深,汝等回去睡。」
「諾。」
安國君與應候皆是應諾。安國君似還有言語,秦王卻是直擺手,趕其出門。安國君只得再行禮,離席穿履,與應候一同走出竹廬。
走在竹林里,兩旁燈籠相連,照亮路徑。二人邊走邊說盧離邪門,到此時仍不見人影。正埋怨,卻是迎面走來傳話宦者,其後跟隨一人,正是上卿盧離。二人忙住口。盧離見太子與應候出來,擠出笑容見禮,步履匆匆而去。安國君與應候含笑點頭,與之擦肩而過。
一路惶惶不安,進到竹廬,盧離雙腿不由打顫,口呼大王萬歲萬萬歲,乖巧坐於案後。
「又在何處玩耍?」
「臣在南街遊逛,因此來晚,請大王恕罪!」
「哎,何罪之有。寡人擾汝遊樂是真。」
「臣惶恐。」
「果真惶恐?」
「臣有罪。」盧離一時驚嚇又伏地告罪。
「上卿莫自污。汝閒散倒是有。可願隨寡人去河內?」
「臣聽王命。大王為何去河內?」
「方才可遇太子?」
「有遇。臣與太子,應候在竹林石徑見到,匆匆而過,未及言語。」
「飯後,上黨報來,圍趙括數十萬眾於長平,請寡人發援兵。是以,明日寡人親至河內發援兵。寡人慾以汝代李冰,為河內郡守。汝可願?」
「臣聽王命。只是,我家夫人。」
「棠兒可不隨去。」
「臣恐無李冰之能也。」
「汝不願外放?」
「臣聽王命,願往為郡守。」
「善。此去河內,沿途便傳詔,以使民儘快集於野王。汝專司此事。」
「諾。」
「寡人自會出面,親於民言,汝只管放手作事。」
「大王聖明,臣必盡心盡力為之!」
「嗯。明日卯時來章台,與寡人同行。」
「諾。」
「回家好生與棠兒言語。去。」
「諾。」
盧離應諾施禮,退席而去。
秦王手捋花白長須,扭頭望其背影,又復低頭看案上戰報,目光凝重。
「上將軍武安君戰報,急報大王。」
「諾。」
傳事宦者應諾,手拿戰報出門去了。宮中衛士問二位幕府軍吏:
「可有夜飯?」
「未有。」軍吏道:「有水,喝口。」
「有。」
衛士一邊拿過水杯,倒水送到兩位軍吏手中,一邊言於傳話宦者,兩位軍吏尚未夜飯。傳話宦者立時出門去備飯食。兩軍吏卻是喝過水後,便走進裡屋,摘下頭盔,合甲倒在臥榻上睡了。衛士跟進裡屋,正要說夜飯事,卻是已聽到兩軍吏呼嚕之聲,頓時無語哽咽,鼻中發酸,默默退出裡屋,大步走出門房,卻見路邊,應候正與傳事宦者說話。
「快去。」
范雎邊說,邊是一揮手,寬大袍袖隨之搖擺起風。
「諾。」
傳事宦者應諾而去,上了宮內馬車。車夫立時驅車去往大王所在。范雎望著行去馬車,轉身一抖長袖,手扶車架與車夫道:
「我又欲見大王。」
「應候請上車。」
范雎走到車後,上車後坐好,抬手拍打廂壁。車夫立時驅車迴轉,向竹廬而去。宮門衛士皆望之,繼而相視私語。
竹廬內,燈火明亮,秦王獨自沉思,念念難忘上黨戰事,不思睡眠。一旁管事宦者靜立,身後兩名宮女輕輕打扇起風。
「上將軍武安君戰報,急報大王。」
傳事宦者在門外開口報事,雙手呈上戰報。管事宦者忙走去接過,轉回來呈於大王。秦王一把抓過,面色急切,掃了眼繫繩上封泥印記,伸手從案下小格中,取出把鋒利小刀,挑斷綁住戰報繫繩,封泥亦隨之破碎,小刀放回案下小格,將蓋板打開,武安君濃墨飛舞之軍報,便現眼前。秦王老眼昏花,伸長手臂將木牘放遠,方看清文字,愈看愈喜,愈看愈驚。一旁管事宦者不知報來何事,心亦是提到嗓子眼,不知不覺跟著著急。聽到門外腳步聲,見應候去而復返,便是點頭示意。范雎亦是停步門口,靜待王召。
觀報,秦王心驚不已,聽到動靜,瞟了眼門口,見是范雎又來,便是招手叫其進屋。
「快來,快來,寡人正欲召汝。」
聽得大王喚,范雎連忙進屋,在座席外脫履,走近王案,坐下,目光落在大王手中文牘上。
「快看,武安君戰報,昨日已圍趙括,數十萬眾於山谷!」
「哦!」
范雎驚訝一聲,忙接過大王遞來文牘,捧起細看。秦王手扶長案,盯住應候,見其面上變顏變色,不由欠身欣然道:
「嘿嘿!武安君危矣,其手,兵不足七萬。雞子欲破卵!應候如何辦?」
范雎正看在關鍵處,卻是未語。秦王面上浮現笑意,又嗯哼一聲,放鬆腰板,軟回身,肘撐扶幾懶懶坐好,口唇噘來噘去,花白長須張動,又顯心中急切。
「哈,大王之意?」
驚覺方才大王問話,范雎忙抬頭應聲道。
「雞子欲破卵,應候何以為?」
「臣以為,發援兵,以充長平。」
「發何處兵?」
「河內郡。」
「何以征河內?」
「上黨之戰,未征河內郡之兵也。其意在備韓,魏。如今鄭朱媾和,諸侯無意幹上黨事。正可征其民也。河內鄰上黨,其兵越太行,即可援長平。去歲擊韓,河內有起兵數萬,詐以攻河南。今又備韓,魏,復起之,便也。」
「好。甚合寡人之意。去歲,李冰集兵多少?」
「約三萬眾,對外稱十萬。」
「三萬不夠。」
「臣以為,可盡起河內年十五以上至長平。」
「如我老者亦然?」
「年滿六十以上者可免。」
「嗯。河內之民歸秦,多不過三載。如此盡征其男,恐不服。」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可賜民爵各一級。如此,其家中老幼亦有得,必勇於戰也。」
「便如此。」
「臣明日即擬詔。」
「單詔命恐不及也。」秦王淡然道:「明日寡人親至河內。」
「大王不可!」
范雎忙放下戰報,膝行至秦王跟前,伏地力諫。一旁管事宦者眉眼直跳。兩打扇宮女嬌軀顫顫,小手抖抖。
「哎哎,應候莫如此,起身說。」
秦王笑打范雎肩頭,命其起身。范雎坐起,正色道:
「大王不可輕離國都。此去野王,至少五日行程。諸侯知其事,若進而擊王,實大患也。」
「非也,長平之危,方寡人心頭之患也。汝不必多言。」
「大王,臣願至河內宣詔。請大王留咸陽。」
「汝不足取信於民。此事,必寡人親至,方可成。汝留咸陽輔佐安國君監國,事亦甚多。」
「大王聖明!臣聽命。」
「嗯。」秦王點頭,手扶長案道:「應候以為,何人領兵援上黨合適?」
「河內郡尉司馬梗。」
「好,其為裨將,領河內軍援長平。何人守河內?」
「李冰即可。」
「不好。何人接任郡尉好?」
「臣以為,右庶長摎可。其去歲擊韓,威震三川。以其為郡尉,可警三晉。」
「好。」秦王稱好,抬手道:「召安國君,右庶長摎,來竹廬議事。」
「諾。」
管事宦者應諾,走出竹廬吩咐傳話宦者辦事。
屋內,秦王指點長案,發出噠噠聲響,忽問應候:
「汝何以去而復返?」
「臣在宮門,遇戰報,於是又來見王。」
「果是應候,時時處處以國事為重。」
「為大王分憂,乃臣之本也。」
「盧離近來如何?」
「散衙即游於舞樓酒肆,與婦人戲,樂而不疲。」
「召上卿盧離來見。」
「諾。」
方回屋站定管事宦者忙應諾,又走去吩咐。
「大王何以喚盧離。」
「其整日花天酒地,棠兒豈不煩躁。我欲外放其為郡守。」
「此時上黨之戰正急,臣不知何郡之守宜動。」
「河內。」
「李冰未見有差。」
「應候所言極是。寡人慾以李冰為蜀郡守。其治地有方,愛民勤政。放於四戰之郡,可惜。蜀郡數十年來,民人漸已歸心,物產豐富,多有糧食。然其常出水患,歷任郡守無所作為也。寡人冀望其治蜀,如治河內也。」
「大王聖明。」
「鄭朱近來如何?」
「仍欲求和。」
「善待之。有鄭朱在咸陽,諸侯自是不願插手上黨之爭。諸侯之使者,亦多相與宴遊,偶爾漏點口風,籠絡其心。」
「諾。」
「嗯。」
秦王嗯哼一聲,起身站立,在屋內踱步,活動筋骨。范雎起身陪走,一邊提醒道:
「是否召左更張唐,定隨行護衛一事?」
「勿須。張唐隨時可戰之將也。」秦王說話,又看管事宦者道:「召御史。」
「諾。」
管事宦者忙又快步走去門口吩咐。
「大王此行,當帶齊東大營之兵。」
「勿須。咸陽宮衛萬人,寡人隨帶五千足矣。皆在國內行走,應候不必多慮。」
「非也。河內與三晉接,乃四戰之地也,必有大軍護王駕方可行。且若兵少,何以顯王之威儀?」
「應候所言有理。張唐領二萬眾隨寡人。二萬五千軍,應候以為如何?」
「少。必六萬軍盡出,方可保無虞。」
「哎,應候過矣。寡人手無束雞之力乎?武安君四人單車,亦行千里也。」
「大王何其尊貴,豈可自比臣子。」
「跟汝說不清。莫與寡人蠻纏。」
「臣忠心,天地可鑑!」
君臣二人在屋中鬥嘴,一旁宮女兀自站在王案後,遠遠打扇起風,管事宦者肅立不語。
屋外廊上燈籠照亮,火光閃閃。一溜侍候宦者,宮女豎著耳朵聽,偶爾竊笑。
夜空陰暗,星光稀疏。東宮,內殿裡燈火幽紅,香菸繚繞,臥榻上,安國君手捧華陽夫人面,兩相親熱,聽得敲門聲,頓時惱怒,側起身喝道:
「滾!」
榻旁侍候宮女,忙是細碎快步走去門口,小聲問外面:
「何事?」
「大王召安國君章台竹廬議事。」
門外亦小聲道。
「大王召太子章台竹廬議事。」
宮女忙回榻旁,說於太子聽。
仍側身怒目之安國君,面色頓時一萎,俯身又親華陽夫人一口,便是起身,邊起邊道:
「我去去即回。」
臥榻旁兩宮女忙侍候太子穿衣。華陽夫人亦是含笑起身,伸手相幫服侍,卻是不忘隱隱撩撥,弄得安國君身上肥肉顫顫,好不想去。
穿戴整齊,安國君出內殿,下台階,上馬車,在一眾侍衛隨護下,來到宮門,見從章台來傳話宦者,便是下車行禮,笑語問詢。傳話宦者亦是說出自己所知。安國君點頭上車,騎馬侍衛跟隨其後,步卒則留宮中。太子一行車騎跟隨章台宮車,出咸陽宮,沿路向渭水橋急馳而去。
咸陽城內,熱鬧處燈火如晝,僻靜處夜色濃稠。傳話宦者來到右庶長摎家。書房內,右庶長秉燈夜讀兵書,一聽大王召,立時起身,放下書冊,奔出書房,直至堂屋,邊走邊正衣冠佩劍。見到傳話宦者,便是見禮,隨其出門上宮車,車夫立時驅車,直奔咸陽南門。
傳話宦者在上卿盧離家,獲知上卿不在家中。
「是我自去尋,是汝家去尋?」
「我家去尋!請稍待,堂屋稍歇。」
盧叄一面吩咐僕婢服侍宦者,一面自驅車,出門尋自家上卿。生怕耽誤王召而獲罪也。
章台,竹廬,安國君進屋見禮。秦王請坐,見太子抬袖遮掩打起哈欠,昏昏欲睡,又睜目強打精神,便是笑道:
「安國君睡而復起乎?」
「兒臣有乎?」
「我兒,莫沉溺女色。」
「兒臣不敢!」
「華陽之美,有目共睹。汝有何不敢?為父只是憂心汝身。來日汝主國,諸事繁多,體弱豈可服其勞?」
「父王萬歲萬萬歲!」
「大王萬歲萬萬歲!」
一旁應候是大呼萬歲,心中受驚不輕。屋裡管事宦者,打扇起風宮女,亦是渾身顫顫。御史邊於竹簡上書記,邊是手顫,字跡便是不整。
「好好。寡人不說。汝已不惑之年,每日當自省。」
「兒臣定每日自省。」
「子楚於邯鄲可好?」
「應尚可。」
「何謂尚可?」
「近月余未有書信來。想必無事。」
「嗯。兩國交兵,其為質子,無事便是好事。」
「右庶長摎到。」
門外傳召宦者報。
秦王隨笑容滿面,沖門外右庶長招手。
「大王萬歲萬萬歲!」
右庶長摎受寵若驚,口呼萬歲,進屋見禮,入席坐下。
「盧離為何未到?」
臣去問。
管事宦者忙走去門口,吩咐小宦者去催。
「汝家離南門遠,尚且先到。可見上卿又不在家。嗯,不待之。夜裡喚汝等來,只因武安君於長平谷地,圍趙括數十萬眾。右庶長,來念戰報。」
「諾。」
右庶長摎滿面紅光,於席中膝行上前,拿起王案上戰報,即坐王案前,朗聲念道:
大王
今晨,趙括軍大出故關擊我,其三十萬眾攻我築於長平城北,西山與小雲嶺夾峙谷口之壁壘,其死傷近六萬,不得破壁。我出伏兵,於西山口斷其後路,另一軍五千騎兵於故關前阻其援。西山,小雲嶺,及山谷中西山口至小雲嶺之間伏兵亦出,將趙括軍二十餘萬眾盡圍於山谷內。入夜,趙括軍於谷中築營,未再突圍
然我雖圍趙人,軍亦大損。一日劇戰,我戰歿四萬多甲士,一萬多甲士傷重不能復戰。圍趙人之軍數隻六萬七千,難以長圍趙括,亦憂趙人由故關來增援之軍。是以,請大王速發援兵至長平
臣白起
昭王四十七年七月三十戌時於長平幕府
念完,右庶長將戰報放回王案上,退歸自案後坐好。
「安國君,聞報,有何策對?」
「兒臣正思量。」
「嗯。右庶長何以為?」
「臣以為,當儘快發援兵至長平,以圍死趙括,抗邯鄲之援也。」
「我援兵何出?」
秦王又問。右庶長摎垂目急思後,舉目面王道:
「河內郡可出援兵。上黨之戰未征其兵,且其地近上黨,越太行,即可直驅長平。」
「安國君以為如何?」
「兒臣以為右庶長所言甚是。」
「哈,寡人與應候亦此意也,且已有成策。此事甚急。武安君罕有求援兵者。上黨之戰勝敗,必決於長平也。寡人意親至野王,賜民爵各一級,盡起河內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年六十以上者免。」
「不可。兒臣願至河內發兵。」
「臣請大王留國都。」
右庶長亦伏席諫道。應候端坐案後不語。御史奮筆疾書,記下君臣言語。秦王揮手不耐道:
「之前應候亦勸。然河內民多前年新附,非寡人親至,不可為也。」
「兒臣為太子,足以為信也。」
「太子為質足以,為信於民不足以。寡人為秦王,自當為秦國勞心勞力。野王之行,吾意已定,勿復言。寡人出行,安國君留咸陽宮監國,請應候盡心輔佐。」
「兒臣領命。」
「臣聽王命。」
「右庶長隨寡人至河內,任河內郡尉,以鎮三晉。可願往?」
「臣願往!」
「嗯。明日卯時來章台,與寡人同出。回家睡。」
「諾。」
右庶長摎應諾退出竹廬。
秦王又對安國君道:
「太子亦回宮。」
「兒臣想留章台伴父王。」
「我何須汝伴。且回東宮,好好想如何監國。應候亦回。」
「大王,臣請召左更張唐。」
應候忽言。一旁安國君聞聽,渾身一顫,立時出口道:
「兒臣請父王勿急於出咸陽。明日朝會,與眾臣議定出行諸事,再出不遲。」
「今日已大朝。寡人已移駕章台。勿須朝議。」
「父王出行河內,乃大事也,朝中群臣豈可不知?隨行何人,護軍多少,均未有定,兒臣實不心安。請父王先行朝議。」
秦王瞅兒子一眼,扭頭看向應候,滿面責備之色。范雎坦然行禮道:
「大王聖明。」
「哼。」秦王沉哼一聲,轉眼看向太子道:「隨行之人,皆有律定。尚須何人,寡人自會召之。護軍之數,汝未來之時,我已與應候有議。二萬五千軍,足以護寡人周全,顯國之威儀。」
「軍少,不可!請父王盡起六萬兵。」
「大王,若不應此事,明日群臣必沸矣!」
「寡人出行,寡人開口算。」
「大王若執意輕車簡從,臣只能請開朝議。」
「兒臣請父王多帶護軍。」
「好,加一萬軍。」
秦王鬆口道。
「大王,咸陽國之心腹也,四面郡縣,關隘圍護,穩如泰山。若必不肯盡出六萬軍,留一萬軍於咸陽外,足以。如此,宮衛五千,護軍五萬,方有戰力。畢竟河內乃三晉環伺之地,不可不防也。」
「父王,東大營留一萬軍足以。」
「哦,如此,便不必朝議?」
「兒臣聽命。」
「大王聖明。」
「既如此,御史擬詔。今收戰報,言已圍趙括軍數十萬於長平,急須援兵。寡人遂與安國君,應候議定,賜河內郡民爵各一級,發其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以援,其年六十以上者免。為取信於民,寡人親至河內。安國君留咸陽宮監國。明日,安國君可於朝會,向群臣宣此詔。寡人明日一早即行。汝等皆勿須送。」
「大王此行,隨行宮衛五千,護軍五萬。」范雎又道。
「然也。應候勿慮。御史有記,寡人豈能兒戲。夜已深,汝等回去睡。」
「諾。」
安國君與應候皆是應諾。安國君似還有言語,秦王卻是直擺手,趕其出門。安國君只得再行禮,離席穿履,與應候一同走出竹廬。
走在竹林里,兩旁燈籠相連,照亮路徑。二人邊走邊說盧離邪門,到此時仍不見人影。正埋怨,卻是迎面走來傳話宦者,其後跟隨一人,正是上卿盧離。二人忙住口。盧離見太子與應候出來,擠出笑容見禮,步履匆匆而去。安國君與應候含笑點頭,與之擦肩而過。
一路惶惶不安,進到竹廬,盧離雙腿不由打顫,口呼大王萬歲萬萬歲,乖巧坐於案後。
「又在何處玩耍?」
「臣在南街遊逛,因此來晚,請大王恕罪!」
「哎,何罪之有。寡人擾汝遊樂是真。」
「臣惶恐。」
「果真惶恐?」
「臣有罪。」盧離一時驚嚇又伏地告罪。
「上卿莫自污。汝閒散倒是有。可願隨寡人去河內?」
「臣聽王命。大王為何去河內?」
「方才可遇太子?」
「有遇。臣與太子,應候在竹林石徑見到,匆匆而過,未及言語。」
「飯後,上黨報來,圍趙括數十萬眾於長平,請寡人發援兵。是以,明日寡人親至河內發援兵。寡人慾以汝代李冰,為河內郡守。汝可願?」
「臣聽王命。只是,我家夫人。」
「棠兒可不隨去。」
「臣恐無李冰之能也。」
「汝不願外放?」
「臣聽王命,願往為郡守。」
「善。此去河內,沿途便傳詔,以使民儘快集於野王。汝專司此事。」
「諾。」
「寡人自會出面,親於民言,汝只管放手作事。」
「大王聖明,臣必盡心盡力為之!」
「嗯。明日卯時來章台,與寡人同行。」
「諾。」
「回家好生與棠兒言語。去。」
「諾。」
盧離應諾施禮,退席而去。
秦王手捋花白長須,扭頭望其背影,又復低頭看案上戰報,目光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