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趙王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晨光亮起。一夜未眠,守在故關門樓上,都尉趙羲面色蒼白。其身旁官吏,亦是萎靡。苦盼一日一夜,未能盼來將軍音訊。墜城而出斥兵,亦是無人回返,大事不妙也。

  「如實記昨日至今之事,驛傳邯鄲,急報大王。」

  「諾。」

  「書畢,先拿來我看。」

  「諾。」

  眼看軍吏走去樓中,趙羲只覺心力憔悴,眼前恍惚,不由腿上一軟,身軀晃動,似要栽倒。一旁官吏忙是上前攙扶。

  「無事。」

  趙羲抬手止住眾人,走近胸牆,伸手按住粗糙岩石,為其冰涼所驚,卻是並不離手,愈抓愈緊,恨不得手指抓入頑石之中,疼,血肉之軀何苦與頑石抵死。放鬆十指,趙羲細看關前秦人軍壘。一夜之間,秦人已依託林淵軍舊營壘,築成土木長壁,似欲守御此地。地上林淵軍所遺無頭屍身,早已運走不見。我是不會出關攻爾。我待援兵。其心中念,忽於秦人壁壘軍陣之上,看見故關影子,不由咬緊牙關,十指握緊成拳。

  「呀!」

  趙王一拳擊在案上,怒吼中又一把掀飛長案。一旁管事宦者,身後侍候宮女皆是驚顫,噤若寒蟬。

  殿外,宦者、宮女聽得動靜,是心驚肉跳。惟殿下值守衛士執兵挺立,於星光燈火下,穩如磐石。

  「速去,叫相國回來!」

  偏殿內,趙王發泄過後,立時道。管事宦者應聲而出,一邊吩咐去召相國,一邊叫小宦者和宮女進殿收拾。

  回到家中,方登樓,抱住美人揉捏親熱,聽說大王召,平原君頓時一翻白眼。

  直到進王宮,在偏殿看到故關發來戰報,平原君心中再無抱怨,面目冷冷,急思對策。

  「相國以為如何是好?」

  趙王問。平原君手拿戰報,反問道:

  「大王何意?」

  「寡人慾束甲親至故關!」

  「邯鄲何人守之?」

  「以相國之意?」

  「臣以為,可發太原之兵援趙括,一可解圍,二可里外合擊王齕,必敗秦人。」

  「只是,若太原兵動,秦人攻我太原,豈非白送一般。」

  「上黨形勢,即如此。與其南北僵持,不如一心,先擊敗長平之王齕軍。其大軍潰,則上黨滿盤皆活。況且,秦人集兵於長平,未必有兵擊我太原堅城。」

  「長平重兵雲集,必非一日之功也。若太原兵動,秦人或乘虛而入也。先王三十年,秦借道韓上黨,尚且擊我。況今日乎?若其得太原,反又南上擊故關,豈非更急?又或其東進,兵鋒直指邯鄲,豈非休矣?」

  「大王不必如此多慮。秦人之兵亦有數,無力攻我國都。至今皮牢仍在我手,即可見秦人兵之不足也。至於其得太原後,南上擊故關,確實危急。然兵者,本險道也,皆無萬全,惟爭一息之勝也。先勝者強,敗者俱亡。待擊敗王齕後,趙括將軍自會乘勝殺敵,所失之土自是盡復也。」

  「趙括何以被圍?」

  「大王勿急。兵者詭道也。王齕知廉頗去,趙括代將必發兵擊之,預先設伏,張網以待,亦是可能。臣熟上黨地。故關外,多山嶺,樹木茂密,可設伏之處甚多。」

  「趙括何以被圍?數十萬人,豈是能輕易圍住!」

  「臣亦疑之。都尉趙羲乃穩重之人,應有其據也。然,前夜被圍,何以此時方報來?」

  「皆如廉頗一般耳!氣殺寡人!」

  「大王,或可召廉頗來議。」

  「不必。舍廉頗,我趙國無人乎?」

  「趙括新代將,手持重兵被秦人圍於野,事甚大,可召大臣來,連夜議事。」

  「寡人亦有此意。召平陽君,樓昌,樂乘來偏殿議事。」

  「諾。」

  管事宦者應諾離去。

  趙王碎碎念,大發怨氣,平原君只當耳旁風,邊吃案上果食,邊聽,偶爾飲水,附和一二。待得平陽君到,趙王方止抱怨,請其看都尉趙羲戰報。平原君仍自慢慢飲食。平陽君觀後,額上冒出冷汗,放下戰報,卻是不語。

  「平陽君可有良策?」

  「臣無良策。」

  「有何策?」


  「臣以為,當遣使咸陽,命鄭朱速與秦媾和,以解趙括之圍。」

  「秦即圍趙括,豈肯媾和?」

  「可將上黨獻於秦。」

  「豈有此理!寡人與秦軍爭上黨,戰未果,豈可徒獻上黨耳!」

  「非徒獻也。救回趙括重兵,如留源頭活水,來日再戰不遲。」

  「豈有此理!」

  趙王拂袖大怒,扭過臉去,不看平陽君。殿內一時沉悶至極。平原君亦是停下飲食,正襟危坐。直到樓昌來,氣氛方是稍緩。看過戰報,樓昌與王對曰:

  「請大王發援兵,以破秦圍。發使者,以助鄭朱媾和。」

  趙王不語。待樂乘來後,看過戰報,即道:

  「臣有一計,不知當講不當講。」

  「講。」

  趙王頓覺有新意,准其講。

  「請大王今夜即發邯鄲守軍,入上黨。明日即可出故關,與趙括軍內外合擊,大破秦軍,上黨即定矣。」

  「妙計!寡人束甲親領軍入上黨!」

  「大王不可!」

  樂乘、樓昌、平陽君,平原君一時異口同聲道。

  「有何不可?」

  「臣願領兵援上黨。」

  樂乘自薦道。平陽君冷哼一聲:

  「哼,妄動邯鄲守軍,汝可知罪?」

  「何罪之有?」

  樂乘不動聲色平和反問道。趙王不語,觀大臣如何言。平陽君厲聲道:

  「邯鄲乃國都,維繫趙氏社稷安危,國之運命所在也。邯鄲在,則趙國在。上黨不過一郡耳,與邯鄲之重比,何異鴻毛?豈可罔顧國都之安,而輕動守軍,為一時一地之爭。」

  「非也。」樂乘正色道:「趙括重兵被圍,救之,乃國之運命之戰也。上黨可失,數十萬趙人不可失也。且勝戰後,邯鄲守軍即可回返,雖必有損失,亦得勝戰之威勢也。勝秦之所得,極大也!」

  「為趙氏社稷,趙人何懼死戰!趙括重兵在手,即便王齕圍而攻之,亦必死傷眾。但能殺敵,何擇攻防之勢?豈可以臆想之勝,妄動邯鄲之守?」

  「故關外,長平城下,能陷趙括數十萬眾者,惟西山與小雲嶺之間谷地也。其乃絕地。若無外援合擊,實難脫困。若非無法脫困,以趙括將軍之勇猛,一日一夜間,必早已破重圍,連通故關矣。」說到此處,樂乘忽轉而面王道:「請大王勿疑,速發援兵至故關,則趙括之圍立解,王齕之軍必破。既於上黨敗秦,試問何人膽敢犯邯鄲!」

  聽得樂乘言,趙王面色泛紅,躍躍欲試也。平陽君一見,立時道:

  「此言差矣!軍爭之事,勝敗難料,何來必破之說。若國都無防,外敵又來,何以為戰?豈可將國都之安危,繫於援戰長平,僥倖之勝哉?」

  「臣領軍急援故關,與趙括將軍內外夾擊,必大破秦人!」樂乘激奮道。

  「廉頗昔日豪言,不弱於君!」平陽君冷言相譏。

  聞聽平陽君之言,趙王面色又是一暗,腰彎背駝,咬牙不語。

  「臣請領兵急援故關,請大王聖裁。」

  聽樂乘言,趙王面露難色。平陽君立時又瞪目斥樂乘:

  「汝莫妖言惑王。上黨之戰,自四月起,至今已到八月,連綿數月血戰,我失亡之眾,以至須換將振士氣,強攻勢。然一進擊,又陷敵之圍。何其難料也!秦人之強,尚不明乎?於今之要,重在息戰與秦和。而非增兵,擴戰事,愈陷愈深。」

  「非也。」樂乘搖頭道:「秦人慾得上黨,非止於上黨也。其意在得上黨後,越太行,而犯邯鄲。若上黨失,秦人進圍邯鄲,隨時之事也。是以上黨必爭之地也。和,非秦所欲也。鄭朱入秦三月,而媾不可得,即為證也。長平之於咸陽,遠也,之於邯鄲近也。我援兵愈早至長平,則勝算愈大。援兵戰勝,回守邯鄲亦近也。」

  「若秦亦增兵,勝算又何算?」樓昌忽道。

  「無論我增兵與否,秦必增兵。既如此,何不先增兵,以援趙括將軍,先取勝。則不待秦援兵到,我已於長平勝戰矣!」樂乘轉而對樓昌道。

  「且慢,汝何以斷言,秦必增兵?」

  平陽君忽問道。樂乘轉而看向平陽君道:


  「都尉趙羲之報明言,守關之兵只五千。而秦人叩關騎兵亦約五千。可見王齕有力阻故關援,卻無力攻故關。而故關至西山,雖草木茂盛,道路蜿蜒,卻無險可守也。王齕圍趙括將軍數十萬眾,於西山後谷地,必憂我從故關出援兵,破其西山之圍也。是以,必增兵,以攻故關,憑故關,而反拒我增援長平之軍也。」

  「若秦增兵,兵從何來?」

  平陽君又問。樂乘道:

  「去歲,秦詐攻成皋。河內郡守李冰,自稱集兵十萬,為二師,欲渡河擊韓。秦若增兵,必從河內郡出。」

  聞聽此言,偏殿內君臣皆是相互看望,樓昌不由嘆道:

  「若果如此,故關危矣。由河內過太行山經,即臨端氏。廉頗將軍之前征端氏守軍,援長平,端氏如今幾無防矣。秦人援兵可直抵長平,進擊故關便是咫尺之間矣。」

  「寡人意定,自束甲援長平!邯鄲守軍盡隨寡人出,解趙括之圍,大破王齕軍!」

  「大王不可!」

  眾臣又是皆勸諫。

  「不可,不可,寡人何以為可?」

  「此事大,臣以為,當明日朝議,眾臣齊聚,方好定之。」平原君道。

  「兵貴速。臣願星夜領兵援長平!」樂乘道。

  「媾和為上,大王!」平陽君道。

  趙王一時胸中憋悶,拂袖道:

  「便如相國所言,明日朝議。」

  「諾。」

  平原君、平陽君、樓昌、樂乘次第稱諾,起身離去。趙王口中發乾,如有火燒,心亂如麻。

  天明大殿朝議。大臣聞知趙括數十萬眾被圍,僅五千士卒據守故關,一片譁然,各式獻計獻策。趙王高居王座,只是不語,只覺毫無新意,與昨夜所聽大同小異,一時左右為難。大殿裡,趙佐肅立,左顧右盼,只聽不說。群臣吵嚷一陣,見大王無語,便是漸漸安靜下來,望向王座。

  趙王見此,便是開口直抒胸臆:

  「寡人慾束甲,領軍援長平。」

  「大王不可!」

  頓時朝堂上一片諫言,又是沸如湯釜。直到散朝,亦未議出個子丑寅卯,只得明日再議。趙括數十萬軍被秦軍圍於長平,卻是在邯鄲城傳開,一時市井熱議,驚異者有之,不信者有之,竟是眾說紛紜,諸多胡亂猜測。廉頗抱恙在家,並不上朝,聞之卻是氣順許多,因賓客大去而壞之心情,亦是大好。

  一連三日,發援兵之事,朝議無果。正欲散朝時,卻是忽得間報,秦王親至河內郡,賜民爵一級,盡發年十五以上援長平。趙王大急,決意親領邯鄲守軍,援長平。卻為大臣諫止。經合議,終是君臣定計,上黨事,上黨了,發太原之兵,南上故關,援長平。又遣使入秦,催促鄭朱速與秦為媾。

  朝議一定,大臣多覺渾身一輕,但邯鄲無恙,則居家得安矣。趙王卻是鬱鬱不樂,仍然憂心忡忡。

  邯鄲國人一如既往,勞碌奔波,享受繁華。市井對馬服子被圍之事,竟已多是不以為然,反是盛傳,以趙括將軍之智勇,必然破圍,大敗秦人。趙國必勝之念,已然深入人心。只是有家人在軍者,暗暗憂心不已。

章節目錄